1
風雲四號B衛星完成研製 明年擇機發射
從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了解到,除了目前已經在軌道上運行的7顆風雲衛星,我國還將在明年擇機發射風雲四號B星。屆時我國風雲衛星家族將又添一員,進一步提升我國天氣預報的能力。
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作為一顆能力更強的衛星,風雲四號B星攜帶了一個快速成像儀,可以提供優於1分鐘間隔的區域高解析度晝夜連續監測,這將在短時的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央視新聞客戶端
2
科學家為水中「產油能手」測基因
8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團隊最近為一種超微藻麥可屬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這種藻類廣泛分布在長江中下遊的巢湖、鄱陽湖等淡水湖泊中,不僅承擔著製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重任」,還能產生豐富的油脂。解開其「基因密碼」,有助於人類深入研究其生態功能,並發揮其能源價值。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史小麗介紹,麥可屬是一種粒徑小於3微米的超微藻類,生活在淡水之中。它們在湖泊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對水體含氧量的貢獻率最高可達60%左右。
——新華社
3
無需縫合,自動降解 新型人造皮膚破解大面積損傷修復難題
▲研究團隊製備的大型納米纖維支架材料 受訪者供圖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在維持體內環境穩定及抗外界細菌感染方面至關重要。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數百萬人遭遇不同程度的燒傷,導致每年皮膚創傷修復再生花費高達1萬億元以上。
皮膚損傷修復尤其是大面積皮膚損傷修復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即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刊物《先進材料》。
——《科技日報》
4
新研究發現食用十字花科蔬菜有益維護血管健康
近日一項由澳大利亞伊迪斯考恩大學主導的研究發現,經常食用花菜、捲心菜和抱子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老年婦女主動脈上鈣大量積累的可能性更低,這也意味著她們患上中風、心臟病的風險更低。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營養學雜誌》雙月刊上發表報告說,他們觀察了1998年招募的684名西澳大利亞州老年婦女的研究數據。結果發現,這些婦女中每天攝入超過45克十字花科蔬菜的人,其主動脈上鈣大量積累的可能性比那些每天不食用或很少食用這類蔬菜的人低46%。主動脈血管壁上鈣大量積累是結構性血管疾病的重要標誌,也是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華網
5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 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組件或電力。
這種設備在未來可以進行大規模鋪設,形成類似於太陽能農場的能源農場,利用陽光和水生產清潔能源。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是減少碳排放和擺脫化石燃料的一種有效途徑,然而,在生產燃料的過程中不產生多餘副產品也是一大挑戰。
——環球網
6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癌症學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了衰老與癌症進展之間的一種新關聯,他們在人體血液中首次發現了促腫瘤代謝物。這意味著,與年齡相關的代謝失調應在人類癌症發生和死亡風險增加中發揮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種衰老與癌症進展之間新關聯的出現,為未來新型癌症療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此次,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研究人員約翰·布蘭尼斯及其同事,使用30名30歲或以下的健康捐獻者的血清和另外30名60歲或以上的捐獻者的血清,詳細處理了人類癌細胞系。研究團隊發現,用年齡較大的捐獻者的血清處理過的癌細胞獲得了遷移、入侵、生存和轉移的能力。這些細胞還展現出與侵襲性癌症相關的蛋白質水平升高,以及對廣泛使用的化療藥物的抗性。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紮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繫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習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