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

2020-11-30 澎湃新聞

【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2020-08-26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1

風雲四號B衛星完成研製 明年擇機發射

從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了解到,除了目前已經在軌道上運行的7顆風雲衛星,我國還將在明年擇機發射風雲四號B星。屆時我國風雲衛星家族將又添一員,進一步提升我國天氣預報的能力。

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作為一顆能力更強的衛星,風雲四號B星攜帶了一個快速成像儀,可以提供優於1分鐘間隔的區域高解析度晝夜連續監測,這將在短時的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央視新聞客戶端

2

科學家為水中「產油能手」測基因

8月24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團隊最近為一種超微藻麥可屬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這種藻類廣泛分布在長江中下遊的巢湖、鄱陽湖等淡水湖泊中,不僅承擔著製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重任」,還能產生豐富的油脂。解開其「基因密碼」,有助於人類深入研究其生態功能,並發揮其能源價值。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史小麗介紹,麥可屬是一種粒徑小於3微米的超微藻類,生活在淡水之中。它們在湖泊生態系統中發揮重要作用,對水體含氧量的貢獻率最高可達60%左右。

——新華社

3

無需縫合,自動降解 新型人造皮膚破解大面積損傷修復難題

▲研究團隊製備的大型納米纖維支架材料 受訪者供圖

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在維持體內環境穩定及抗外界細菌感染方面至關重要。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數百萬人遭遇不同程度的燒傷,導致每年皮膚創傷修復再生花費高達1萬億元以上。

皮膚損傷修復尤其是大面積皮膚損傷修復是世界性難題。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即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刊物《先進材料》。

——《科技日報》

4

新研究發現食用十字花科蔬菜有益維護血管健康

近日一項由澳大利亞伊迪斯考恩大學主導的研究發現,經常食用花菜、捲心菜和抱子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老年婦女主動脈上鈣大量積累的可能性更低,這也意味著她們患上中風、心臟病的風險更低。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英國營養學雜誌》雙月刊上發表報告說,他們觀察了1998年招募的684名西澳大利亞州老年婦女的研究數據。結果發現,這些婦女中每天攝入超過45克十字花科蔬菜的人,其主動脈上鈣大量積累的可能性比那些每天不食用或很少食用這類蔬菜的人低46%。主動脈血管壁上鈣大量積累是結構性血管疾病的重要標誌,也是導致中風、心臟病發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華網

5

人工光合作用技術取得進展 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能變成燃料

據外媒,8月24日消息,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人工光合作用技術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獨立設備,可以模仿植物將陽光轉化為能量的過程,該設備通過「活頁照片」的技術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甲酸, 而不需要任何額外的組件或電力。

這種設備在未來可以進行大規模鋪設,形成類似於太陽能農場的能源農場,利用陽光和水生產清潔能源。利用太陽能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是減少碳排放和擺脫化石燃料的一種有效途徑,然而,在生產燃料的過程中不產生多餘副產品也是一大挑戰。

——環球網

6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癌症學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了衰老與癌症進展之間的一種新關聯,他們在人體血液中首次發現了促腫瘤代謝物。這意味著,與年齡相關的代謝失調應在人類癌症發生和死亡風險增加中發揮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種衰老與癌症進展之間新關聯的出現,為未來新型癌症療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此次,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研究人員約翰·布蘭尼斯及其同事,使用30名30歲或以下的健康捐獻者的血清和另外30名60歲或以上的捐獻者的血清,詳細處理了人類癌細胞系。研究團隊發現,用年齡較大的捐獻者的血清處理過的癌細胞獲得了遷移、入侵、生存和轉移的能力。這些細胞還展現出與侵襲性癌症相關的蛋白質水平升高,以及對廣泛使用的化療藥物的抗性。

——《科技日報》

來源:今日科協

原標題:《【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等科技話題,快來了解!》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今日科技話題: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從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了解到,除了目前已經在軌道上運行的7顆風雲衛星,我國還將在明年擇機發射風雲四號B星。屆時我國風雲衛星家族將又添一員,進一步提升我國天氣預報的能力。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作為一顆能力更強的衛星,風雲四號B星攜帶了一個快速成像儀,可以提供優於1分鐘間隔的區域高解析度晝夜連續監測,這將在短時的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風雲四號B衛星完成研製 明年擇機發射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了解到,除了目前已經在軌道上運行的7顆風雲衛星,我國還將在明年擇機發射風雲四號B星。屆時我國風雲衛星家族將又添一員,進一步提升我國天氣預報的能力。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作為一顆能力更強的衛星,風雲四號B星攜帶了一個快速成像儀,可以提供優於1分鐘間隔的區域高解析度晝夜連續監測,這將在短時的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風雲四號B衛星完成研製 2021年擇機發射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了解到,除了目前已經在軌道上運行的7顆風雲衛星,我國還將在明年擇機發射風雲四號B星。屆時我國風雲衛星家族將又添一員,進一步提升我國天氣預報的能力。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作為一顆能力更強的衛星,風雲四號B星攜帶了一個快速成像儀,可以提供優於1分鐘間隔的區域高解析度晝夜連續監測,這將在短時的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 風雲四號總師:風雲四號B星部分性能指標比A星提高一倍
    記者從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獲悉,風雲四號B星、風雲三號E星已經完成研製,將於2021年擇機發射。風雲四號B星將在短時天氣預報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部分性能指標較風雲四號A星提高了一倍。風雲四號B星是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系列的第二顆衛星,是現在在軌運行的風雲四號A星的姊妹星。
  • 遼源市科技局:科學家為水中「產油能手」測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麥可屬是水中的『產油能手』:每一升麥可屬,每天可產大約86毫克油脂。這次,我們在基因層面也找到了它產油力強的原因。這種藻類的基因組中,與油脂合成代謝相關的基因種類、數量都很多。考慮到它高效的光合速率和旺盛的生長力,麥可屬很可能成為將來能源生產的潛力物種。」史小麗說。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工程組成和任務分工  風雲四號衛星工程由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國防科工局負責工程的組織實施,航天系統部負責衛星發射和測控,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研究院分別負責風雲四號衛星,長徵三號乙火箭研製,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負責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分發和應用。
  • 風雲四號:中國氣象衛星革命性重器
    這是一個和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並不遙遠的科技事件,隨著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的成功飛天,我國迎來了新的氣象觀測時代,以及有望更為準確的天氣預報時代。    12月11日凌晨0時11分 ,風雲四號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 風雲四號:可抓閃電 精準定位颱風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接受中國天氣網記者採訪,給出了答案。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成功發射後,我們對局地強對流天氣的觀測頻次將從現在的6分鐘提高到1分鐘,預報時效可提前若干個小時,而且對颱風的路徑和強度預測會更加精準!」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副主任、風雲四號地面應用系統總指揮魏彩英日前興奮地告訴記者。那它到底是個什麼衛星呢?要了解風雲四號,首先要知道氣象衛星。
  • 觀天象知冷暖 「風雲」衛星添「新丁」——解碼風雲四號衛星
    風雲四號:「七字」玄機    風雲四號的玄機,可用「七六五四三二一」七個字解釋。    ——「七」年設計壽命,近七年自主研製。    2010年3月,我國風雲四號科研試驗衛星工程正式立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師董瑤海說,早前也試圖與歐洲合作,但一個小小的元器件,歐洲人卻開出比整星還貴的天價——「5億元人民幣你要不要?」    航天高技術是買不來的。近七年的鑽研,打造出這顆設計壽命七年的風雲四號,最令董瑤海自豪的是,「所有的核心技術都是自主研發的」。    ——「六」面柱體構型。
  • 【國際在線】風雲四號衛星成功發射
    12月11日0時11分 ,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 風雲四號衛星系統總師董瑤海介紹了衛星的基本情況:「風雲四號衛星是我國新一代的靜止軌道的首發星,也是我國首顆三軸穩定的定量遙感衛星,設計壽命7年,整星功率3200瓦,裝載四個儀器,最後定位在35786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上。
  • 微信啟動畫面首用「風雲四號」A星拍攝圖像
    9月25日17時,當公眾再次打開手中的微信時,背景中的地球圖片已經由非洲大陸上空視角,換成了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從太空拍攝的祖國全景。「終於不用天天看好望角了」成了人們的熱門評論。據悉,9月25日,「風雲四號」A星正式完成在軌交付。
  • 風雲四號:氣象防災減災前哨
    作為我國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的前哨站,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基於其領先世界的卓越性能,提供了豐富、精細、精準的氣象數據,有力支持了氣象防災減災工作。  那麼,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在哪些關鍵技術方面做出了創新?記者近日採訪了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研製創新團隊主要負責人。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離風雲四號最近的人
    雲圖中,廣闊的海洋、多彩的陸地、巍峨的山脈、甚至細小河流都清晰可見,圖像波段光譜特徵明晰,其中部分數據是國際氣象界迫切期望使用的,除了中國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目前沒有任何一顆在軌衛星能夠提供。這顆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百餘人的團隊當中,接近八成的隊員都沒進過發射場,總設計師、副總設計師、總體主任設計師還是從其他型號「變軌」而來。「當時決定幹風四時,內心裡真的是打鼓。」風雲四號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是個航天技術大咖,從1986年加入上海航天,一直從事風雲衛星研製工作。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首批圖像和數據公布
    2月27日上午,國防科技工業局聯合中國氣象局對外發布:我國風雲四號A星近日成功獲取首批圖像和數據。該星是我國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的首顆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成功發射,歷時22年孕育研發, 其部分性能指標國際領先,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靜止氣象衛星之一。下圖為該星2017年2月20日獲取的第一幅多通道彩色合成圖像。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發射成功 甚至能「捕捉」閃電
    新華社北京12月11日電(記者白國龍、李國利)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11日零時1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四號衛星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交付使用 微信啟動圖片更換風雲衛星雲圖
    據報導,今日微信官方宣布,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間,微信啟動頁將變成,由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從太空拍攝的最新氣象雲圖。啟動頁背景中將特別展示風四拍攝的高清東半球雲圖,畫面從人類起源的非洲大陸逐漸過渡為華夏文明起源地,這也是6年來微信啟動頁面首次發生變化。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2018氣象科技盛宴開啟 風雲四號A星等亮相
    中青在線北京5月2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今天,以「科技強國,氣象萬千」為主題的2018年氣象科技活動周啟動式在北京舉行,正式開啟了為期一周的全國性、群眾性氣象科技活動盛會。氣象科技活動周是全國科技活動周的重點行業示範活動,該活動由中國氣象局聯合科技部、中國科協、北京市政府、中國氣象學會主辦,其內容主要包括北京主場重點活動、全國範圍開放活動、網絡平臺線上活動三個方面,旨在過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讓公眾理解氣象科學,讓氣象科學普惠人民群眾。
  • ​皮膚移植者的福音!​科學家發明了新型人造皮膚,可感知疼痛
    但是,目前隨著澳洲科學家的技術突破,人造皮膚有望代替人體皮膚。而最近,澳大利亞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