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培育出「迷你」大腦 可控制肌肉收縮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日前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帶有脊髓和肌肉的培養皿中培育出一個微型大腦,並能夠自發生長出神經元連接刺激周圍的肌肉組織進行收縮,這一進展有望加快對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病症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所培育出的扁豆大小人類腦細胞灰質組織可以自發地用類似卷鬚的物質與取自老鼠的脊髓和肌肉組織相連。這些肌肉組織在所謂「迷你」大腦器官控制下明顯能夠進行收縮運動。

這項研究是一系列複雜人腦模擬實驗中的最新進展,而此次的模擬對象接近中樞神經系統。

馬德琳·蘭卡斯特(Madeline Lancaster)是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負責人,她說:「我們喜歡把它們想像成移動中的『迷你』大腦。」

科學家們用一種新的方法從人類幹細胞中培育出微型大腦,這使得實驗中培育出的大腦器官比之前達到了更複雜的發展階段。最新觀察顯示,在神經元種類和組織結構方面,這種實驗室培育的組織與懷孕12-16周的人類胎兒大腦有相似之處。

然而,科學家們說這個組織仍然太小太原始,不會有任何接近思想、感覺或意識的跡象。

蘭卡斯特說:「每次我們再向前邁進一步,進行這樣的討論仍然是一個好的想法。「但我們普遍認為,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很遠。」

一個發育完全的人類大腦有800倒900億個神經元,而實驗室中培育的這個器官有兩百萬個神經元,就灰質的體積而言,其介於蟑螂和斑馬魚的大腦之間。

在此之前,由於培育的組織中心缺乏營養物質供應,科學家們所能培育的神經組織複雜程度受到了限制。一旦它長到一定程度後,組織中間的神經元就無法獲得營養,從而開始死亡,整個組織就會停止發育。

在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改進了方法,在培育出神經組織後,使用一個微小的振動刀片把其切成半毫米厚的薄片,然後將薄片放置在薄膜上,漂浮在富含營養的液體上。這意味著整個切片都能獲得營養和氧氣。在培育一年之後,其繼續發育並形成了新的連接。

除了類似大腦的器官外,科學家們還從老鼠胚胎中提取了一根1毫米長的脊髓以及周圍的背部肌肉。神經元細胞開始自動發育出神經元連接與脊髓相連,並開始發出電脈衝導致肌肉抽搐。

研究人員的目標是利用這種系統來研究人類大腦和神經系統是如何發育的,以及出現運動神經元疾病、癲癇和精神分裂症的根本原因。

蘭卡斯特說:「顯然,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好玩而研究。「我們想用這個組織來模擬疾病,並了解這些神經網絡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格雷?坎普(Gray Camp)是位於瑞士巴塞爾的分子與臨床眼科研究所遺傳學家。雖然其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坎普將這一進展描述為「該領域的一大步」。他說:「看到功能性神經束從發育中的腦組織中生長出來,並刺激其他組織,這非常令人興奮。」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0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育人類、猿類和猴子的大腦組織,從而了解人類大腦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某些方面,人類大腦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類智力較高,是地球上唯一能夠從事複雜行為、具有高等思維能力的動物,例如:製造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網絡社交平臺上發布表情包等。然而一些問題仍然困擾著科學家,為什麼人類與近親物種存在差異?
  • 人工培育大腦未來可替換人類大腦的某些構成?成為真正大腦的組成
    而對於我們大腦的活動研究,其實不論是生物學家還是醫學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夠進一步地揭開我們人類大腦活動深層的奧秘,尤其是很多科學家希望能夠通過,現在的高科技技術手段來培育出可替代我們人類自身大腦系統,希望這種人工培育出來的大腦,能夠協助完成人類大腦的一些活動,而這個願望很可能馬上就要實現。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出迷你腦,使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成為現實
    科學家可以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該方法是在實驗室中培養「迷你腦」,每個腦細胞簇大小與豌豆大小相同。在這一系列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欣喜地進展,一個團隊本周報告他們觀察到這些類器官的人類腦電波。以前對迷你大腦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運動和神經束的發育,而目前由生物學家阿利森·穆特裡(Alysson Muotri) 領導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的新研究,是第一個記錄人類神經活動的研究。穆特裡說,這種體外模型是科學家利用迷你大腦研究大腦發育、模型疾病以及了解大腦進化的一個步驟。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冬眠開關」;可精準控制的迷你軟體機器人
    37℃降低到24℃ 近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兩篇研究論文,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和日本筑波大學的兩支研究團隊,「背靠背」在小鼠的大腦中找到一群特殊的神經細胞,對體溫控制起著關鍵作用。
  • 實驗室培育的「迷你」大腦真會比人類大腦更加聰明嗎?
    在實驗室中,將細胞簇組裝成為人類微型大腦版本的技術正在引起越來越多科學家們的關注,這些由幹細胞轉化而成的大腦類器官(brain organoids)能為人類大腦提供無與倫比的洞察力,而眾所周知,這是很難進行研究的。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MIT用肌肉信號來控制無人機,從大腦中獲取信號來操作假肢
    不過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已經想到了一種了可利用操作者肌肉信號,來更加直觀地控制無人機的新方法。通過配備多個肌電圖傳感器,Conduct-A-Bot 系統能夠佩戴在用戶的右臂二頭肌、三頭肌和前臂區域,以讀取用戶的肌肉信號。其實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如何從大腦中獲取信號來操作假肢。
  • 科學家培育出「人造大腦」,卻不小心喚醒其意識!
    2005年,有科學家提出了一個計劃:10年內培育「人造大腦」。雖然至今為止,人造大腦的計劃還未成功,但科學家在實驗室進行人造大腦的培育時,竟然被機器檢測到了和人類一樣的腦電波。此事發生之後,有部分科學家認為,如果我們繼續將人造大腦培育下去,那麼它就可能會出現自己的意識,這種意識也許與動物一樣,也許不同於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極端的過去人類一直擁有著探索的天性,而人類自身也隱藏著大量謎題,就像人造大腦,早在很多年前就有研究大腦的例子,但早期的實驗,大多非常極端。
  • 中韓科學家培育出轉基因「肌肉豬」(圖)
    英國《每日郵報》6月30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家金振秀(音譯)和同事利用靶向基因敲除技術「Talen」去掉了豬體內的肌肉生長抑制基因,然後把這些改造過的基因植入豬的胚胎細胞中,讓母豬生下32頭小豬。這些小豬的肌肉細胞會不受限制地生長,變成「肌肉豬」,而不是像同伴那樣長成肥嘟嘟的體型。8個月後,有13隻小豬存活下來,而目前僅存2隻,其中只有一隻被評估為「健康」。
  • 腦洞有點大——人類發明出了迷你大腦,它能幹啥?
    迷你大腦有思想嗎? 既然迷你大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人腦的部分結構和功能,那麼另一個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它們是有意識和思想的嗎? 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研究表示:與人腦不同 的是,迷你大腦並不會產生任何的思想或情感。人之所以能夠將外界的信息傳遞給大腦並讓大腦進行加工和存儲,都仰仗於我們的感官系統對外界信息的感知。
  • 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裡用幹細胞培育出功能性微型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中韓培育出轉基因「肌肉豬」 渾身肌肉無脂肪
    新華社記者李健  參考消息網7月3日報導  韓媒稱,韓國和中國的共同研究小組培育出了體格大又幾乎沒有脂肪的「超級豬」。基礎科學研究院(IBS)遺傳體矯正研究團長(首爾大學化學部教授)金鎮洙(音)1日宣布:「我們和中國延邊大學教授尹熙俊(音)一起利用新的遺傳基因修飾(Genetic Modification,GM)技術——基因矯正,培育出了比一般豬的體格更大、肉質更佳的超級豬。」
  • 實驗室培育的大腦類器官具有意識嗎?
    科學家如何知道它們具有感知能力?  更直接地講,許多科學家希望知道實驗室培育的大腦組織是否具有意識?在阿里森·穆特裡(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數百個芝麻粒大小的人類大腦微結構漂浮在培養皿中,伴隨通電產生火花。
  • 農大學生培育出兔子新品種 迷你垂耳兔能放碗裡
    小肖照顧的「兔寶寶」,可不是普通的兔子,它們可是小肖與同學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雜交培育」,搗鼓出來的新物種。它們有的能直接裝進小碗裡,有的據說長得像小狗……  獅子兔和垂耳兔雜交「迷你兔」  肖春龍是農林大學動物科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也是農林大派尼爾兔園的負責人。
  • 突破|肌肉收縮機制的新理解
    肌肉機能失調既可能是簡單的運動後肌肉緊張,也可能嚴重到心臟衰竭和肌肉萎縮。
  • 瑞士研發出模擬肌肉運動控制的智能神經假體
    原標題:瑞士研發出模擬肌肉運動控制的智能神經假體 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從自然的肌肉運動控制中獲得靈感,設計出多種新型假體設備,從腦控輪椅、遠程監控機器人到先進的義肢,能更好地替代人體四肢功能。經過測試,用戶能用這些神經假體完成多種任務。研究人員最近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認知神經科學協會(CNS)大會上宣布了最新成果。
  •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類器官將形成自我意識?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類器官將形成自我意識?「迷你大腦」第一次自發地產生類似人類的腦電波,其腦電波模式看起來與早產兒相似。這一進步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早期的大腦發育。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相當緩慢,部分原因是難以獲得用於分析的胎兒組織樣本,並且幾乎不可能在子宮內檢查胎兒。許多研究人員對這些「類器官」的前景感到興奮,這些「類器官」在作為3D培養物生長時,可以發展出一些在大腦中看到的複雜結構。但該技術也提出了關於創造可以發展意識的微型器官的倫理問題。
  •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科學家轉基因培育肌肉豬 只長肌肉不長肥肉(圖)
    原標題:科學家通過轉基因培育「肌肉豬」一說「五花肉」你必定會聯想到豬,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有一天五花肉會在豬身上消失呢英國《每日郵報》6月30日報導,韓國首爾大學分子生物學家金振秀(音譯)和同事利用靶向基因敲除技術「Talen」去掉了豬體內的肌肉生長抑制基因,然後把這些改造過的基因植入豬的胚胎細胞中,讓母豬生下32頭小豬。 這些小豬的肌肉細胞會不受限制地生長,變成「肌肉豬」,而不是像同伴那樣長成肥嘟嘟的體型。8個月後,有13隻小豬存活下來,而目前僅存2隻,其中只有一隻被評估為「健康」。
  • 美科學家發現通過大腦思維控制假肢的方法
    美國一位患者傑西·薩莉文擁有一個特別智能的假肢,與現代大多數假肢不同的是,薩莉文的假肢並不是依靠電機來工作,而是完全由他的大腦來控制。美國西北大學科學家將薩莉文截肢斷口處的神經與他的胸部肌肉連接在一起,從而找到了一種可以通過大腦思維控制假肢的方法,實現了仿生學研究的突破性進展。據科學家介紹,這種方法使得薩莉文能夠完成更多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