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一種修復大腦受損通路並恢復記憶功能的非侵入性方法

2020-12-01 cnBeta

從治療抑鬱症到減少帕金森病的影響到喚醒植物狀態的患者,用電流刺激大腦具有各種潛力。而最近一些新研究集中在通過促進記憶和學習來遏制認知衰退,揭示了其在這方面令人興奮的潛力。

由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的最新研究已經概述了一種非侵入性技術,能夠恢復70歲受試者的工作記憶,使他們的記憶功能表現能夠像2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好。

大量關於腦刺激的研究利用植入器官特定部位的電極來高精度地傳遞電脈衝。這被稱為深部腦刺激,其優點在於它允許更大程度地靶向某些大腦區域,但是將電極植入患者的大腦中並不是一直都是可用的。或者刺激可以通過放置在頭皮上的電極非侵入地遞送,這更容易應用和研究。這是波士頓大學神經科學家Rob Reinhart採用的方法,旨在提高那些記憶可能正在下滑的老年人的思維。

更具體地說,他的實驗集中在工作記憶上,當我們記住在雜貨店拿到哪些物品,做出決定或找到我們的車鑰匙時,我們大腦的活躍部分就會開始運轉。Reinhart表示,由於大腦的不同部分分開並變得不協調,因此早在20多歲時就會開始惡化。當我們達到60歲或70歲時,這會導致可觀察到的認知能力下降。

現在他已經發現了一種修復受損通路的方法,它以大腦功能的兩個要素為中心。第一個是「耦合」,指的是當大腦不同部分中的各種節奏以正確的方式在一起工作時,就像管理良好的管弦樂隊一樣。另一種是「同步」,當稱為theta節奏的較慢節奏正確同步時。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兩種功能都會惡化。

在他的研究中,Reinhart招募了一組20多歲的健康受試者,以及另一組60多歲和70多歲的受試者,並讓他們都完成記憶任務。這意味著查看圖像,暫停,查看第二個圖像,然後確定第二個圖像是否與原始圖像略有不同。

不出所料,年輕組的表現比老年組更準確。但是Reinhart對老年人的頭皮進行了25分鐘的輕度刺激,脈搏調整到每個患者的神經迴路。此後,各組之間的表現差距消失,並在刺激後持續至少50分鐘。更重要的是,Reinhart發現即使是在任務中表現不佳的年輕人,也能夠藉此提高記憶功能。

Reinhart說道:「我們發現那些在20多歲時更年輕的表現不佳的人也可以從同樣的刺激中受益。我們可以提高他們的工作記憶力,即使他們不是六七十歲的人。」

Reinhart希望繼續探索大腦刺激如何以其他方式改善人類的大腦迴路,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是一個特別關注的焦點。

「它開闢了一條全新的潛在研究和治療方案,」他說。「我們對此非常興奮。」

該研究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

相關焦點

  • Nature:一種自閉症療法可恢復大腦連接功能
    2017年11月7日/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來自UT西南醫學中心Peter O'Donnell 初級腦研究所的研究,科學家已經鑑定出了一組可以恢復自閉症患者大腦功能的療法。這些自閉症患者體內缺乏對維持神經元連接至關重要的基因。
  • 華山醫院團隊:神經受損上肢癱瘓,「換個大腦」有望恢復功能
    華山醫院 供圖單側手臂癱瘓患者有望恢復上肢功能。在中樞性偏癱患者中,雖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難以修復,但另一側大腦半球仍保持完好。研究發現,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這一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提出。
  • 美國科學家稱記憶存儲在DNA而非大腦中
    美國科學家稱記憶存儲在DNA而非大腦中 2008年12月10日 09:28 來源:北京日報 發表評論   人們在常識上一直認為,思考和記憶是大腦的最重要功能之一。
  • 科學家發現修復受損DNA的新方法
    德雷塞爾大學醫學院的Alexander Mazin教授和喬治亞理工學院的Francesca Storici助理教授開展這項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能夠促進DNA修復的蛋白質及其機制。2014年,Storici和Mazin發現,RNA能夠作為修復出芽酵母中的DNA雙鏈斷裂的模板,Rad52是同源重組通路之一,它在這個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 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告訴你
    原標題:大腦如何「刪除」不快的記憶 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一種迴路可以幫助我們遺忘恐懼和焦慮。 新的研究發現了一種神經迴路,它使大腦具有「刪除」不良記憶的能力,這項發現也許可以為PTSD等焦慮症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恐懼像大多數情感一樣具有複雜的神經機制。以往的研究結果表明,兩個特定的大腦區域參與形成和調控恐懼反應。杏仁核是我們太陽穴深處的兩個弧形的腦組織,它參與情緒反應,當我們感到害怕時這個區域會變得活躍。
  • 科學家首次成功修復小鼠受損視神經
    科學家讓小鼠的視神經(負責將視覺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在被完全切斷之後,成功實現了再生,並發現視神經可以重新沿襲之前的路徑,重建與大腦合適部位的聯繫。   這項前無古人的修復工作或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   在科學家重建小鼠的視神經之前,小鼠的症狀類似於人類的青光眼,這是除白內障之外的第二大致盲原因。
  • 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移植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1,移植的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到大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
  • 科學家證實:非侵入性磁刺激可消除負面記憶
    「消除負面記憶」,這件我們一直以來希望實現、卻又害怕實現的事情,在不少科幻作品中早有所體現;而在現實生活中,利用基因編輯、注射藥劑等方式消除令人痛苦的回憶,也開始成為眾多科研人員的著眼點。一組來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設想: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對大腦特定部位進行磁刺激,從而刪除負面記憶。
  • 研究人員開發出非侵入性的假肢機器人手臂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假肢機械臂,以幫助失去四肢的人重新獲得活動自由。但是,這些機器人手臂需要特殊的大腦植入物才能工作。現在,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修復機器人手臂,不再需要這些植入物,而需要進行手術來植入它們。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但是,尚不知道移植的細胞是否能夠以恢復正常運動和感覺的方式在大鼠腦中正確形成連接。而在近日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們又收穫了新的突破。他們還證明了宿主大腦真的與移植的神經細胞形成了功能連接。形成連接後,小鼠有很大機率恢復正常運動和感覺。研究小組在研究中使用了幾種先進的方法——電子顯微鏡,基於病毒的追蹤技術,移植細胞中活性的激活和光遺傳學。
  • 可感知疼痛的電子皮膚,可能成為「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一種選擇
    這標誌著下一代生物醫學技術、智能修復技術甚至智慧機器人技術的重大進步。首席研究員Madhu Bhaskaran說:「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其複雜功能在於能在受到傷害時發出警告信號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傳統方法」不可行或行不通的情況下,可拉伸人造皮膚可能成為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一種選擇。這項新研究整合了研究人員已經開創並獲得專利的三項技術:可伸縮的電子產品。
  • 科學家成功修復小白鼠關鍵視神經 欲助盲人恢復光明
    導語:近日,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領導下,研究人員首次成功修復了哺乳動物的部分關鍵視神經。科學家讓小鼠的視神經(負責將視覺信息從眼睛傳遞到大腦)在被完全切斷之後,成功實現了再生,並發現視神經可以重新沿襲之前的路徑,重建與大腦合適部位的聯繫。這項前無古人的修復工作或能幫助盲人重見光明。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2020年9月22日,《Cell Stem 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
  • 科學家:人類大腦語言通路出現的時間比之前認為的要早2000萬年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對人類大腦的語言通路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它的起源大約在2500萬年前——比之前認為的要早2000萬年。大腦通路,或神經通路,是由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神經細胞)組成的迴路,使電信號能夠在大腦的不同部分之間傳遞。
  • 科普:細胞「貨物」轉運體可助修復受損腦細胞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報告顯示,細胞「貨物」轉運體——外泌體不僅對大腦神經元和神經迴路的發育不可或缺,而且能夠幫助受損的腦細胞恢復健康。這一發現將有助醫學界開發腦發育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新方法。  外泌體是細胞對外分泌的一種小囊泡,能被受體細胞吸收,在細胞之間運輸物質和傳遞信息。此前研究發現,外泌體與癌症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細胞間通信有關,但人們還不清楚外泌體在腦發育中的作用。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檢測了來自健康神經元的外泌體和瑞特症候群患者身上提取的神經元的外泌體。
  • 暴露於尼古丁中會導致大腦缺陷 新研究發現生物電可以修復青蛙胚胎...
    ,可以通過使用某些稱為「ionoceuticals」的藥物來修復因尼古丁暴露而受損的發育中青蛙胚胎的大腦,這些藥物可驅動胚胎中生物電模式的恢復,然後修復正常的解剖結構、基因表達和大腦功能。他們之前的研究在控制大腦發育的自然電子信號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元素,即超極化激活的環核苷酸門控通道-2 (HCN2),它能夠恢復生物電模式——就像用照片編輯工具撥號一樣——並防止尼古丁引起的缺陷。這項研究有兩個主要的新發現。
  • Neuron:科學家開發出新方法來恢復受損神經細胞的髓磷脂功能 或有...
    2020年11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缺少髓磷脂(myelin)是神經細胞在損傷和某些疾病發生後無法進行恢復的原因之一,髓磷脂是一種包裹在神經細胞軸突周圍的脂質物質,其就好像絕緣體一樣,覆蓋著較長的軸突,從而使得神經元之間的高速通訊成為可能,如果沒有髓磷脂的話,神經元或許就無法更好地協調溝通,從而就會使其無法發揮理想的功能。
  • 腦智卓越中心等在受損神經環路修復和功能重塑研究中獲進展
    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腦內有上千種不同類型的神經元,神經元之間形成複雜而精確的網絡連接(神經環路),是感知世界,思考和行為的基礎。較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均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和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
  • 女媧補天—受損的成年腦神經環路可通過幹細胞進行修補以恢復功能
    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氏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然而包括人在內的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對於這些神經元丟失導致神經連接破壞和神經功能受損的疾病,臨床上缺乏有效治療措施。
  • Science Daily:發現腦卒中後的大腦修復機制
    點擊查看 腦卒中是一種由於血凝塊堵塞大腦血管,導致血流中斷,因此造成大腦缺氧的狀態。許多神經元(缺氧)壞死後,可誘導機體運動、感覺及認知方面的問題。瑞典隆德大學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日前共同發現,大腦中風後,其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機制產生新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