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症有救了!科學家證實:非侵入性磁刺激可消除負面記憶

2021-01-15 手機鳳凰網

科學背後是嚴謹的數據,需要經年累月的嘗試與驗證,而藝術卻有著無限的想像空間。

「消除負面記憶」,這件我們一直以來希望實現、卻又害怕實現的事情,在不少科幻作品中早有所體現;而在現實生活中,利用基因編輯、注射藥劑等方式消除令人痛苦的回憶,也開始成為眾多科研人員的著眼點。

一組來自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設想: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對大腦特定部位進行磁刺激,從而刪除負面記憶。

當地時間 7 月 30 日,他們將實驗成果發表於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論文題為 State-Dependent TMS over Prefrontal Cortex Disrupts Fear-Memory Reconsolidation and Prevents the Return of Fear(經前額葉皮層的狀態依賴性磁刺激幹擾恐懼記憶重建、防止恐懼情緒回歸)。

重複磁刺激實現記憶反固化

要刺激大腦消除記憶,首先要找準位置——「背外側前額葉皮層」。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塊名為前額葉皮層的部位,認知、情緒、疼痛和行為管理等都與之相關。

顧名思義,前額葉皮層就是我們前額頭後面的那部分大腦皮層,靈長類生物在進化中變化最大的也正是這一部位。

這一部位有多智能呢?如果有人跟你提起一處你曾去過的風景名勝,你的大腦各個部位會提取出相關的信息,比如地理位置、建築風格、顏色等等,而所有零散的信息只要經過前額葉皮層就可得到整合,所有你記憶中關於那個風景名勝的信息得以輸出。

如下圖所示,前額葉皮層包括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眶額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而博洛尼亞大學團隊選擇的是能夠控制記憶檢索、激活記憶、重組記憶的 dlPFC。

找到目標位置後,科研團隊就該考慮如何刺激大腦了。

實際上,要想把一段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大腦就要做出努力,避免這段記憶因為刺激或者傷病受幹擾,而這個過程就叫做「固化」(consolidation)。

可見,想要消除一段記憶,就是要完成固化的反過程,將記憶的狀態由穩定變為不穩定。而這種反過程被科學家們稱為是「反固化」(reconsolidation)。

博洛尼亞大學團隊決定通過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的方式進行反固化,這種方式無痛、無創,可以改變 dlPFC 部位神經活動的磁場。

至此,消除記憶的原理已經很明確了。那麼,具體如何操作呢?

研究人員選定了 84 位身體狀況良好(這裡指沒有與實驗中將產生的恐懼記憶類似的任何記憶)的參與者進行實驗——參與者接受負面刺激形成恐懼記憶,研究人員於次日(24 小時後)通過提示激活參與者的恐懼記憶並觀察其反應,再對參與者進行 10 分鐘的 rTMS。

用皮電反應證明可行性

這之後,研究人員對參與者進行了皮電反應(GSR)。

所謂皮電反應,實際上是心理學領域的一項情緒生理指標,代表著機體受刺激時皮膚電傳導的變化。這項實驗中,皮膚電傳導的變化反映了 rTMS 的效果好壞。

皮電反應的結果顯示,在 rTMS 次日(24 小時後),參與者對恐懼記憶的生理反應有顯著減少。

值得一提的是,前額葉皮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對稱性,所以研究人員在實驗中分別檢測了參與者左右兩側的 dlPFC 變化,並發現 rTMS 次日(24 小時後)左右兩側 dlPFC 對恐懼記憶的生理反應減少的程度相近——也就是說不論在哪一側,rTMS 都發揮了積極效用。

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下列情況中參與者對恐懼記憶的生理反應並未有任何變化:

在 rTMS 剛進行之後就對參與者進行皮電反應;

對沒有恐懼記憶的參與者進行 rTMS。

更為重要的是,在經過 rTMS 之後,參與者的恐怖記憶也並未恢復。

綜合上述結果來看,rTMS 對 dlPFC 的影響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在記憶反固化過程中,以無創的方式刺激大腦消除記憶是可行的。

基於此,研究人員認為:

這些發現為理解恐懼記憶重新整合的機制提供了方向;同時,對於靶向情緒、適應不良記憶也具有潛在臨床意義。這些發現將對恐懼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強迫症等疾病的治療提供思路。

這裡需要解釋的是,在強迫症的範疇中,有一種記憶強迫症。其原因在於,由於心理防禦意識過強,強迫記憶會帶來心理與行為方面的障礙,使得患者整天處於惶恐、焦慮的情緒中。有研究表明,記憶強迫症患者時常會將大腦空間都留給各種回憶,因此會出現記憶問題。

實際上,各地的研究團隊已經研發出了不少消除負面記憶的技術,比如:

在大腦特定區域注射異丙酚(一種全身麻醉劑),給藥 24 小時後負面記憶得以被破壞;

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刺激海馬體的特定區域,實現對消極記憶的消除;

開發受光遺傳學啟發的類腦晶片,通過模仿大腦存儲和刪除信息的方式消除消極記憶;

基於基因編輯實現特定記憶的精準刪除。

可見,消除負面記憶已經不止存在於藝術家的想像之中,用前沿技術實現科幻作品中的構想成為可能。

相關焦點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七﹞認知行為療法
    深入理解強迫症作者:新雨流泉壹認知行為理論認為,與正常人相比,強迫症病人不能按照個人意志結束消極想法(強迫思維)。大多數強迫行為(不是全部)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形成。簡單地說,大多數的強迫行為的目的是為了減輕強迫思維,這便造成減輕強迫思維的意圖反而進一步強化了強迫行為。
  • 科學家發現一種修復大腦受損通路並恢復記憶功能的非侵入性方法
    而最近一些新研究集中在通過促進記憶和學習來遏制認知衰退,揭示了其在這方面令人興奮的潛力。 由波士頓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的最新研究已經概述了一種非侵入性技術,能夠恢復70歲受試者的工作記憶,使他們的記憶功能表現能夠像20多歲的年輕人一樣好
  • 強迫症有救了?首都醫科大學團隊發現認知靈活性相關的強迫症神經通路
    對強迫症患者而言,這些行為可能嚴重到無法控制,患者可能陷入焦慮、生活質量也無法保證。認知靈活性減退是強迫症的核心症狀,患者固執且「不知變通」。而作為全球第四大神經精神障礙,人們對強迫症的發病機制知之甚少。
  • 重複經顱磁刺激、腦深部刺激治療強迫症的效果有多大?
    所以,目前使用經顱磁刺激技術的用於強迫症治療時,刺激的大腦部位就主要集中在DLPFC,OFC及SMA這3個區域。 以上的表達非常專業,相對難懂;讀者們可簡單理解為,經過一些先進科學手段發現,強迫症症狀很可能與大腦裡某些部位有關,便利用重複經顱磁對3個最主要的部位進行刺激。
  • 強迫症該怎麼治?美國EPR療法困境
    暴露反應阻斷(ERP)療法是迄今證實針對強迫症最為有效的療法,但具體療效受患者病情、治療師水平等多種因素制約。  在美國,有資質提供ERP療法的醫生少得可憐,而動輒上萬美元且基本用不了醫療保險的治療費更是讓不少患者頭疼不已。對症治療有多難?
  • 別再黑處女座,強迫症是基因突變啦!基因還能決定啥...
    龜毛、潔癖、斤斤計較,   像一個重度強迫症患者!   強迫症相關人類基因變異找到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遺傳學論文報告稱,科學家成功鑑別出與強迫症(OCD)相關的人類基因變異,找到了受這些變異影響的基因及神經通路。分離和表徵這些基因,將幫助我們理解這種疾病背後的生物學,進而建立有效治療方案。   人們經常說自己被強迫症困擾。
  • 研究:睡眠不足可能會讓人產生消極、侵入性的想法
    該研究報告稱,跟睡眠充足的人相比,睡眠不足的人抑制負面和不想要出現的想法的能力更弱,而這可能會使現有的精神問題變得更糟。結果顯示,睡眠不足的那組發現很難抑制那些不想要的想法--而且,跟休息過的那組不同的是,睡眠不足的受試者即使通過練習也很難阻止這些侵入性的想法。此外,睡眠不足的那一組對消極場景的看法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任何積極的變化,而休息的那一組亦是沒有。研究結果強調了獲得適當、健康的睡眠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Nat Commun:強迫症也是基因的鍋!四個大腦基因被證與其相關
    2017年10月25日/生物谷BIOON/--最近,科學家識別了四個跟強迫症(OCD)相關聯的基因。這些基因都在同一腦迴路中發揮作用,並能幫助解釋為什麼親屬中有強迫症的人也更容易出現此情況。有強迫症的人會有侵入性的思想,必須通過一些重複的固定動作(比如洗手)才能緩解焦慮。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實驗證明大腦紋狀體的星形膠質細胞有助於控制小鼠的強迫症樣行為。近日這項研究發表在《神經元》期刊上。  動動紋狀體,洗臉難自已  紋狀體是大腦基底神經節之一,具有調節肌肉張力、協調各種精細複雜運動的功能。
  • 科學家提出對付強迫症和亨廷頓舞蹈症新思路—新聞—科學網
    把小鼠逼出「潔癖」
  • 白領與擾人的強迫症
    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高度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和過度的壓力導致了具有強迫心理的人越來越多,這也是強迫症發病率不斷上升的直接因素。目前,強迫症已經被列入嚴重影響都市人群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心理疾病研究的重點。
  • 美國科學家將研發磁脈衝睡眠儀器
    目前,威斯康辛大學的科研人員表示,通過電磁脈衝刺激可使人們進入深度睡眠。利用這一原理,可以製造出一種睡眠機,讓慢性失眠患者獲得良好的睡眠質量,也可以說是讓人香甜地進入夢鄉。人一生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您還在為失眠困擾嗎?您想提高自己的睡眠質量嗎?來健康睡眠頻道吧!這裡擁有最全面、最專業的健康睡眠資訊,這裡擁有國內最權威的專家!
  • 復旦腦科學研究新發現:控制腦內杏仁核可消除恐懼記憶
    恐懼記憶消散不掉怎麼辦?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禹永春課題組有新發現。實驗表明,將胚胎腦內抑制性神經前體細胞移植到成年動物的杏仁核中,可有效抑制恐懼記憶「再生長」。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神經元》雜誌。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的遺傳趨同
    強迫症是一種異質性較高的精神疾病,其表型、遺傳和病因均有明顯的多樣性,所以在人類群體中探索強迫症的潛在遺傳和生物學機制面臨困難。家犬是最早馴化的家養動物之一,在自然條件下亦受到強迫症的折磨,且與人類強迫症具有多種相似表型。因此,開展家犬強迫症的遺傳和細胞學研究有助於闡明二者強迫症共享的生物學機制。
  •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
    「強迫症」英語怎麼說?學英語單詞「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一、先「透徹」分析一下:學習英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強迫症」時,你遇到了什麼問題?就連我這個英語專業出身的「牛人」也時常遇到表達英語「強迫症」時常常把英語單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和另外一個英語單詞procrastination/procrastinate混為一談!
  • 負面記憶可以精準刪除?北大研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做到了!
    基於此,該團隊將 cbp 作為目標基因,並進行基因敲減,證實了投射和功能特異性 CRISPR-SaCas9 系統在揭示記憶的神經元和迴路基礎的意義,這也說明 CRISPR-SaCas9 系統的高效率和特異性可廣泛應用於神經環路研究。
  • 百度:「強迫症」頭像暗藏木馬 謹防下載中招
    由於帶有濃烈的惡搞性質,近日,一組號稱「分分鐘死強迫症」的頭像在微信用戶群中大火。不少朋友為整蠱朋友,專門上網搜集此類頭像,不過,百度安全中心提醒大家:「強迫症」頭像暗藏木馬,盲目下載極易引鬼上門。「強迫症頭像」頭像的設計非常簡單,就是在微信頭像的右上角有一個數字角標(通常是「1」),此類數字往往代表著有新的微信消息或更新提示,不少網友會習慣性地去戳該頭像,反覆點擊後才會發現,該數字角標其實就是惡搞,自己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新消息。
  • 強迫症的自我心理療法
    強迫症病人可以自救嗎?可以的。強迫症並不可怕,關鍵在於你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對它、戰勝它,讓它再也「強迫」不了你。 強迫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自相搏鬥」。由於自相搏鬥的內在衝突不斷延續,強迫症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淵。
  • 可感知疼痛的電子皮膚,可能成為「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一種選擇
    除了能感知疼痛的人造電子皮膚外,該團隊還開發了可伸縮的電子設備,該設備不僅可以感知溫度變化,而且可以根據溫度和壓力的變化做出反應。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在「傳統方法」不可行或行不通的情況下,可拉伸人造皮膚可能成為非侵入性皮膚移植的一種選擇。
  • 總結一下:這4類人容易得強迫症,太多人中招了
    生活中有不少人都出現了強迫症,在強迫症的影響下會出現強迫行為,強迫心理,如果無法及時改善,會對正常的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需要了解自己是否容易出現強迫症,一旦有這種情況提前做好改善措施。那麼,哪些類型的人出現強迫症的概率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