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歷史的六位科學家
特約作者 荀致遠 關雁龍
(接上期)
1.整個世紀的大腦
愛因斯坦被稱作「整個世紀的大腦」,他發表的相對論顛覆了傳統物理的世界觀,人們的視線不再局限於牛頓研究的經典物理學理論,而是投向了更廣闊的空間與時間的探索。他在科學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為了知道他為何如此聰明,在他去世之後,病理學家託馬斯哈維甚至將他的大腦製作成標本,至今仍被用作科學研究。
那麼他和常人有何不同呢?又是什麼樣的思維造就了愛因斯坦遠超凡人的成就呢?
按思維方式來說,人類的思維方式有兩種。一般人都只會比較偏向於一種思維方式。其中一種是理性的思維方式,比如自然科學研究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科學家、數學家等等;另外一種是感性的思維方式,比如藝術學方面的人,畫家、音樂家等等。
我們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就像一個科學家,擅長抽象思維和複雜計算,但沒有豐富的情感。右腦就像個藝術家,擅長於形象思維和圖像思維,還有直覺,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活動感興趣,空間想像力極強,有豐富的情感。
那麼愛因斯坦作為一位有名的科學家,他是不是一直都在用左腦呢?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母親了,他的母親是一位出色的鋼琴家。愛因斯坦受母親的影響,開始喜愛音樂,並且一直熱愛著小提琴,因此音樂也伴隨了他的一生,讓他在科學思考的間隙,能夠轉換思維,使大腦得到了良好的休息,更全面的使用自己的大腦。
2.崎嶇的童年
01無話的小愛因斯坦讓父母很擔心
這顆聰明的大腦的發育之路卻並不順利。小時候的愛因斯坦有一顆特別大的腦袋,發育比較緩慢、反應也遲鈍。他的父母心裡非常著急:「難道我可愛的兒子是個低能兒,是傻子?不,不可能。他那雙棕色的大眼睛多麼明亮,他那可愛的小腦袋這樣一歪,一個人躲在角落裡玩,有多少聰明的怪主意呢!可是,他的小嘴為什麼就是不說話呢?」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了很久,直到愛因斯坦3歲,他才終於開口說話了。他的父母也終於鬆了一口氣。但是小愛因斯坦還是不愛說話,經常獨自一人靜靜地坐著。這樣的表現讓他的父母又開始擔心,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得了什麼奇怪的病。
愛因斯坦當然沒有病。他只是不善於說話,不喜歡說話而已,比起嘈雜的人群,他更喜歡一個人安靜地思考。
別人常常問,這小小的孩子到底在胡思亂想些什麼呢?可愛因斯坦並不是在胡思亂想,小小的他,就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東西。而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父親功不可沒。
02父親的影響對他很大
愛因斯坦的父親是一位工程師,在數學方面很有天賦,因此愛因斯坦受他的父親影響也很大。有一天傍晚,他的父親下班回來給他買了一個羅盤,上面有一個指針,能夠不停地左右搖擺。
愛因斯坦覺得這個羅盤十分神奇,愛不釋手。他拿著羅盤不停地晃動,可是不管怎樣搖動,羅盤靜止後指針總是指向一個方向——北方。這個現象令愛因斯坦非常好奇,於是他問他的父親「羅盤的指針為什麼總是指向北方呢?」他父親說:「這是因為我們所住的地球,有一種磁力,是這種磁力將指針吸引向北方。」他又問:「那麼這種磁力到底在地球的什麼地方呢?」他爸爸耐心地解釋道:「可以說,整個地球到處都有。」此後,一連幾天,愛因斯坦常常雙手捧著小小的羅盤發愣。
他不斷地嘗試著把它翻轉,或是緩緩地轉動方向,可無論他怎麼做,那個小指針始終指著北方。他知道,這是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地球磁場在起作用。
03科學的種子在他心裡紮根發芽
他想和那個小指針一起感受這個地球磁場,指針依舊指著北方,而他自己卻什麼也沒有感受到。
雖然一個小小的羅盤並沒有讓愛因斯坦有什麼巨大的發現,但經過這件事,科學的種子卻在愛因斯坦的心裡悄悄地紮根發芽。(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