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67)
世界在哪裡?
世界的地址在哪裡?我們可能會從宇宙的銀河系、太陽系然後找到我們所在的地球,我們會認為這就是我們所在世界的位置。我們非常肯定我們認識的正確性,因為我們就存在在這世界上,這世界就在這裡。我們萬萬想不到,這裡是哪裡?這裡就是我們的感知裡。我們的感知形成一個空間,空間裡的被感知對象的運動變化就是時間。這空間有多大?我們的感知有多大,它就有多大。空間裡的物質有多少?我們感知到多少,它們就有多少。
這與我們之前唯物的世界觀和時空認識有巨大的差別。唯物論認為,客觀世界是一個固定的空間,裡面裝載著所有的物質,並且運行著時間。(牛頓的固定時空論)唯物論從哪裡憑什麼得出來的這個認識?憑我們直觀的感知,再加上一種想像,客觀世界就這麼誕生了。不知道客觀存在這個概念起自何時,有什麼根據?客觀是什麼?還真難為前人有如此想像力,這個想像出來的與誰也不相關的客觀世界竟然困擾智慧的人類直至今天。
用我們主觀的感知認識是永遠無法證明客觀的,因為存在一經我們感知,它就成了感知存在。即便如此,我們寧可忽略感知,也要把感知存在作為客觀存在,並不斷用感知的方法予以證明。我們竟然不顧用感知方法來證明客觀存在的荒謬性,那是我們賦予了客觀以感知的屬性,我們認為感知是客觀的。這一來,客觀存在的秩序和邏輯就完全是感知的秩序和邏輯,比如,大與小、多與少、遠與近、過去和現在、不變與變化……等等這些對存在事物的描述,全是感知的表達,我們對客觀存在的一切表達都只能是感知事實。奇怪的是,我們寧可忽略感知的表述性,也只要客觀存在的概念性,這就讓存在的真相隱匿起來了,這就讓我們永遠表述不出什麼是存在了。
離開了感知表達,我們是無法描述世界的。因此,世界存在在哪裡?我們更無從表述。世界存在在虛擬的客觀時空中,這是最不負責任的表述。世界就是客觀存在,這是危害最大的定義。因為這個定義成立,一切的關係就被確定,我們就只能在被確定了的各種關係中出沒,受各種制約和各種折騰,吃盡了苦頭之後,我們還得再問,世界到底存在在哪裡?因為所有的答案都不符合邏輯,都沒有最終的結果。
我們還得回到唯一的真相上來,因為我們只有感知這一種方式方法來認識存在,除了感知,我們永遠別無他法。我們將感知認識中的高級處理手段排除在感知方式以外是荒謬的,人類的一切認知和一切信息處理手段都在感知過程之中。至今,找不到一種行為不是感知行為,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只不過是感知過程的某一環節,其結果,無不服從和服務於我們的感知,人再無其他的行為方式。那麼,世界存在在哪裡?實在不該有過多的爭議,因為它只能存在在我們的感知中,除了此種存在,它再也不可能有別的存在。因為連我們猜測的其他方式都仍然是感知的方式,我們連想像都不可能想出其他的方式來。
世界存在於我們的感知中,這不但徹底顛覆了我們的世界觀,還徹底改變了我們自己的身份。人成了世界存在的地址,這可能嗎?這可以思議嗎?這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力,人的感知能夠容得下無限無窮的宇宙空間嗎?將感知空間與原有唯物觀念的空間作比較是錯誤的,大小是感知空間的秩序表述,再大和再小都是感知的,都在感知之中,不在感知之外。那麼,物質的質量、運動速度、能量轉換……等等都是感知的,都在感知之中嗎?全部的物理證明都用的是感知方式,都證明了所有的存在都是感知的存在。唯物觀的固有時空是不存在的,而感知卻能開創出所有的時空,感知所到之處,時空質三要素立即呈現,它們就是感知的對象。
那就是說,宇宙及一切存在都存在於每個人的感知中,個人自身也存在於自己的感知中。這無異於表明,感知是最為神奇的存在,感知運動是最本質的永恆不變的存在。我們怎麼也無法想像,一個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世界怎麼會在每個人的感知裡?而且,絕不是我們我們所有的人感知到了同一個世界,而這個我們所有人面對的世界是我們不同的感知世界的疊加式組合,是我們感知世界的概念的集合。也就是說,我們共同面對的世界是概念的,我們自己獨自感知的世界才是絕對真實的。
那麼,世界是什麼?世界是我們感知到的事實的總和。我們感知到什麼,世界就是什麼,這就是對於世界存在最準確的定義。(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