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看過一個視頻,關於動物眼裡看到的世界的樣子,顛覆了我的認知,讓我開始懷疑,我看到的世界,就是真實的世界嗎?還是只是我認為的真實世界而已。
6種不同動物眼睛裡看到的世界的樣子?
美國生態學家Eleanor Caves通過研究發現,絕大部分的動物能夠看見的細節比人類少。
一、蛇眼中的世界
蛇的視力可是相當弱,白天活動的蛇,眼睛中有一個特殊結構可以擋住紫外線,晚上能吸收更多的紫外線。因為蛇鼻子上有紅外線感受體叫做「窩器」,所以在它眼中的世界,都是用熱源的形式顯示的,就如下圖一樣:
二、貓眼中的世界
很多養貓的人,其實並不知道貓咪仿佛一個高度近視眼。所以它很可能從來不知道自己的主人長什麼樣?但是喵咪光源很敏銳,這是因為它的眼睛網膜上有杆狀的感光細胞,所以在夜裡貓咪也能行動自如。
三、馬眼中的世界
馬是非常神奇的一個動物,因為眼睛長在頭部兩側,視角範圍能達到330-360度之間,這是人類無法比擬的。但因為張在頭部兩邊,所以馬的眼前有一個很窄的視覺盲區,所以馬就是一個「眼前瞎」,並且它是一個紅綠色盲,世界裡只有兩三種顏色。
四、鷹眼中的世界
鷹眼是非常厲害的,不僅能夠分辨紫外線,就連晶狀體的形狀也可以改變,能夠快速聚焦,所以鷹在高空中就能發現很小的獵物,迅速捕食。看下圖人類視覺和鷹視覺的對比,你就會感覺真心比不了!
五、蜜蜂眼中的世界
你看蜜蜂天天圍著花轉,但其實連花的顏色都分不清,因為他們只能分辨黃、綠、藍三種顏色。所以它根本分不清花朵美不美,就是為採蜂蜜而已。但是因為對紫外線敏感,所以找到每朵花的位置非常容易。
六、鳥眼中的世界
似乎很多動物對於顏色的感知能力都非常局限,但你認為人類就是一個感知顏色最強的種類了嗎?其實不然,在人眼所辨認顏色方面,與一些鳥類相比,我們甘拜下風。因為鳥類可以看到紫外線光譜,所以這部分鳥類所見到的世界更加多彩。
我記得當時我看完這些動物眼中的世界,我第一反應就是要讓孩子學科學,要讓孩子提高認知。學會用科學思維探索問題,要敢於質疑,敢於去探索事物的本質,而不是盲目的相信自己眼睛所見到的世界。
古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大多數人都認為這句話很有道理,都更相信自己眼睛親眼所見的事情,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句話的原出處是「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告訴我們要通過觀察,科學地認識世界,才能看清事物本質。
也是通過這個視頻,讓我意識到什麼叫認知決定你看到的世界。有太多人很少去思考表象背後的本質,因為這種能力的缺失,讓很多人陷入了騙局之中。所以想要科學地認識世界,就要從提高認知開始,而科普知識、科學課就是提升認知的大門。
於是我開始在網絡上給孩子尋找能夠讓孩子認識真實世界的科普書。但是找了很多我發現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圖片過於卡通,我孩子又已經5歲了,卡通圖片難免讓人覺得幼稚,而且對於世界不能客觀認識,還好我看到了《第一次遇見科學》。
這套書裡面的圖片,都是來自美國國家地理學習公司的攝影大片。相信很多網友也曾經看過他們的地理雜誌。每次我看的時候,都有一種這個世界原來是這樣!這個動物原來長這樣的驚嘆!他們的圖片裡都透漏著對自然的敬畏,每張照片中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動物、一個植物,而不是用高高在上的人類視角。
這種圖片能讓孩子更準確地認識這個真實的世界。這套書的圖片是來自美國國家地理,裡面的科普內容是「十萬個為什麼」出版社編纂的。這可是一個做兒童科普知識的老品牌了,伴著好幾代人成長。
《第一次遇見科學》這是專為中國兒童打造的科普啟蒙課程,為什麼說是課程?因為這不僅僅包括12冊書,還包括了96節視頻課程,實際上是給孩子買了一個居家科學課。這套書歷時兩年才編纂完成,是因為他融入了新的理念。
我之前看過一個物理學家費曼分享的演講,他在演講中強調很多一年級的科學教材是錯誤的,因為選擇直接灌輸定義!而真正的科學是通過觀察、思考、一連串的發現、並且保持質疑,這才是科學探索的樂趣。
其實很多科普書正如費曼所講,上來就是科學知識的羅列,只是死記硬背科普知識,孩子不但沒有興趣,也無法形成科學思維。而《第一次遇見科學》就採用了新的理念和新的闡述方式。
一個章節的知識分為4個部分,首先由學習目標、探究的問題、然後是用真實的圖片,讓孩子去觀察背後的科學知識,引發孩子的思考和探索。最後還設計了一個空白頁,繼續讓孩子思考,思考自己學到了什麼,或者是有什麼疑問。
不得不說這種教材設計的很人性化,而且真是從培養科學思維,激發孩子好奇心的角度出發,只有孩子喜歡科學,喜歡探索才能提高認知。所以我個人認為,這套書是我認為科學啟蒙中比較優質的書籍,分享給大家。
在美國幼兒園已經要上科學課,以色列的2011年化學諾貝爾獲獎者也曾表示,科學課從5歲就要開始。反觀我們的家長,從沒有將科學認知世界當作一件很重要的事兒,反而只會盲目地讓孩子識字、學外語!這樣的現象,本身就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