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安排一段視頻出現在我的視野——《物質之外的世界》,視頻從科學的角度剖析了人類認知建立的基礎——五感以及五感的虛妄不實,進而探究世界到底是什麼?宇宙真實存在嗎?為什麼人類對物質世界深以為然?
人類從出生開始便被訓練相信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他在這種信念中長大。然而,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重要事實。
我們從五官接收所有外界資訊,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舌頭嘗,身體感覺,從而認識了世界。我們從不認為「外部」世界與我們的感受有所不同,我們從出生起就依賴這些感官認知世界。
然而,科學研究發現了有關「外在世界」的不同事實。這些事實揭露了一個關於物質世界非常重要的秘密。德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威斯特(Frederic Vester)解釋了科學已經觸及的這一主題:「『人類是影像,一切體驗都是短暫和虛幻的,宇宙只是個投影』,這種說法似乎得到了當今科學的證明。」
我們全部認知活動所依據的都是五感經驗。比如我們觀看外部的一切使用的是眼睛。
外界物體發出的(或反射的)光線(光子)穿過眼睛前部的晶狀體,圖像被折射和顛倒,然後投影在眼睛後部的視網膜上。在這裡,光信號轉變成電子信號,由神經元傳輸到位於大腦後部的一個極小的點上——視覺中樞。視覺效果實際上是在腦子裡的視覺中樞產生的。
我們在生活中看見的所有影像及體驗,實際上都在腦後這個微小的、黑暗的點上產生。我們說「我們看見了」,是我們看見光到達我們的眼睛後在腦子裡轉換成電子信號的結果。當我們說「我們看見了」時,是在看腦中的電子信號。
必須注意的另一點是大腦是密封的,與外界光線隔離,即大腦內部是絕對黑暗的,大腦本身與外界光線沒有接觸。
假設我們面前有一支燃燒著的蠟燭,在此期間,我們的頭顱和大腦都是處於絕對黑暗中,這支蠟燭的光從未照亮過我們的大腦和視覺中樞。然而,我們在黑暗的腦子裡面看見一個五彩繽紛的明亮的世界!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我們的其他感官。在腦子裡,我們以電子信號的形式來領受所有的感知,聲音、氣味、味道和感觸。所以,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的腦子從不與「原物」的物質直接接觸,只與物質在我們腦子裡產生的電子版本產生作用。
我們看見、觸摸、聽到的一切事物以及被理解為「物質存在」的「世界」或「宇宙」,只不過是我們大腦裡的電子信號而已。
例如,我們看見一隻鳥在外在世界,其實,這隻鳥並不在外在世界,而是在我們腦子裡。光從這隻鳥反射到達我們的眼睛,並且被轉換成電子訊號。這些訊號由神經元,傳送到腦子裡的視覺中心。我們看見的鳥,實際上是我們腦子裡的電子訊號。如果連接由眼睛至腦部的視覺神經元被切斷,這隻鳥的影像便會突然消失。同樣,我們聽見的鳥聲,也是在我們的腦子裡。如果連接由耳朵至腦部的神經元被切斷,就聽不到聲音了。如此,我們看見鳥的形狀,聽見它的聲音,只是我們腦子所產生的電子訊號。
如果說我們是活在大腦產生的電子信號裡面的,一點也不為過。事實上確實如此。其實我們每個人不知道外在是不是真的有物質存在,我們判斷的依據是大腦中的信號信息——以為外在是物質世界。
另一點要考慮的是距離的問題。例如你和這個手機屏間的距離,只是形成在你的腦子裡的一種空間感覺。還有,一個看似非常遙遠的物體,其實是聚集於腦子內一點的影像。例如某人觀看著天上的星星,會假設它們是距離他千萬光年。然而,星星的確是在他腦子的視覺中心裏面。當你觀看這段文字,實際上你不是在你以為身處的屋子裡面。相反,這間屋子是在你裡面。你看見你的身體令你以為你是在它裡面。然而,你必須記住,你的身體同樣是個形成在你腦子裡面的視覺影像(電子信號)。
這其中有個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我們見到的自己的身體,如果身體也不存在,也僅是電子信號,那麼人類是否真的存在?每個人是否真的就是這一具肉身?肉身是不是我們確切存在的有力證據?!
單從視覺的形成,我們就可以判斷出「眼見為實」或許是荒謬的。一切都是視覺神經以及電子信號(發揮作用)而已。
無論外界的事物多麼龐大、恢弘或者渺小、細微或者遙遠、接近,在你的眼裡,它們全只是屈居於大腦裡面比芝麻還小的黑空間。
現代VR技術,已經可以營造出非常逼真的身臨其境的時空效果,這就說明我們頭腦中的世界可能也是這樣被有意設計出來的。
如此看來,我們「與世界的接觸」,其實全是憑腦的感知——我們活在感知裡。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相信物質世界真實存在呢?
第一,因為習性。無始劫以來的習性(生生世世的輪迴),使得我們篤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物質的真實世界裡面,我們篤信自己有一具身體,我們對一切信以為真。再加上自出生以來,全部的互動信息都是以默認物質世界真實存在為前提的。所以相信真實物質世界成為每個人的天性。沒有任何人會懷疑。
第二,因為無知。所謂人類的智慧其實完全是夜郎自大,自以為是,井底之蛙。我們連自身存在的方式至今還沒有全都研究清楚,卻執著於(追求物質)探索宇宙的奧秘,宇宙若並不存在,我們的努力是不是全都白費。人類思維、體驗、認知、經驗的局限性決定了我們有可能將幻相當成真實世界,將夢境當作確有發生,進而喜怒哀樂、不明就裡、樂此不疲、庸人自擾等等。
這讓我迅速聯想起了《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此」「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一切都是虛幻的,是我們腦袋中形成的感覺。如果沒有了大腦的覺受系統,外部世界還存在嗎?我們的肉眼為什麼不能看到肉眼本身?為什麼我們要執著於顛倒的世界?
《物質以外的世界》為我們做了比喻,假設你在床上做夢,夢裡你去過許許多多地方,看到五花八門的場景,經歷很多驚心動魄的事件,當你醒來那一刻,你就全部明白了,那只是一個夢,你還在床上呆著,什麼也沒有發生。夢裡的一切都是虛幻的泡影,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夢不可能讓你有絲毫的損傷。
現實生活我們便是在夢裡,物質世界都是夢的道具,夢的組成部分。我們感知與體驗的一切根本就不存在。
《物質以外的世界》推測,使得我們大腦產生一切感知的背後力量是靈魂。物質只是靈魂從感覺器官得到的知覺。靈魂在幫助我們感知、觀察、聆聽、思考。
當然這樣的推測無法證明正確與否。但是在佛教中,佛陀早就揭示「萬法唯識」——歸結到最後一切都是心識的作用。心識是一種空寂無垠的狀態,並不是指凡人心目中的靈魂。心識有時候與心為同一概念。心識是沒有大小、內外、多少、遠近、優劣、善惡之別的。
講到這裡,有的人會否認物質的虛無。他們認為,同一個物品,不光我看到,其他人也看到了,這個怎麼解釋呢?
這涉及到佛法裡面的共業問題。如果在甲和乙的面前放一張桌子,他倆都可以看到。桌子就相當於倆人共同的業,心識安排甲乙的感知系統裡面都出現同一張桌子。以此類推,世間的所有物質全是作為共業存在的。
打個比方,餐桌上了放了20盆不同的菜,當100人出現時,可能80人看到其中的15盆菜,另外20人只看到其中的5盆菜。15便是80人的共業,5是20人的共業。這是非常簡便的、不周全的說法,僅僅是為了理解。事實上的情況,其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人腦的理解能力與想像能力。
共業也是心識的變現。
喜歡探索真知、熱愛科學的朋友看了《物質以外的世界》,一定會非常震撼,對於物質世界的真實性存有一份質疑。對照該視頻,再去閱讀《心經》,確實可以幫助你領悟真義。
至於心識、夢境、空性等問題,以後的文章我再仔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