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以外的世界》:顛覆你對物質世界的固有認知

2020-09-09 孫庸思

宇宙安排一段視頻出現在我的視野——《物質之外的世界》,視頻從科學的角度剖析了人類認知建立的基礎——五感以及五感的虛妄不實,進而探究世界到底是什麼?宇宙真實存在嗎?為什麼人類對物質世界深以為然?

物質世界並不存在

人類從出生開始便被訓練相信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他在這種信念中長大。然而,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重要事實。

我們從五官接收所有外界資訊,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舌頭嘗,身體感覺,從而認識了世界。我們從不認為「外部」世界與我們的感受有所不同,我們從出生起就依賴這些感官認知世界。

然而,科學研究發現了有關「外在世界」的不同事實。這些事實揭露了一個關於物質世界非常重要的秘密。德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威斯特(Frederic Vester)解釋了科學已經觸及的這一主題:「『人類是影像,一切體驗都是短暫和虛幻的,宇宙只是個投影』,這種說法似乎得到了當今科學的證明。」

我們全部認知活動所依據的都是五感經驗。比如我們觀看外部的一切使用的是眼睛。

外界物體發出的(或反射的)光線(光子)穿過眼睛前部的晶狀體,圖像被折射和顛倒,然後投影在眼睛後部的視網膜上。在這裡,光信號轉變成電子信號,由神經元傳輸到位於大腦後部的一個極小的點上——視覺中樞。視覺效果實際上是在腦子裡的視覺中樞產生的。

我們在生活中看見的所有影像及體驗,實際上都在腦後這個微小的、黑暗的點上產生。我們說「我們看見了」,是我們看見光到達我們的眼睛後在腦子裡轉換成電子信號的結果。當我們說「我們看見了」時,是在看腦中的電子信號。

必須注意的另一點是大腦是密封的,與外界光線隔離,即大腦內部是絕對黑暗的,大腦本身與外界光線沒有接觸。

假設我們面前有一支燃燒著的蠟燭,在此期間,我們的頭顱和大腦都是處於絕對黑暗中,這支蠟燭的光從未照亮過我們的大腦和視覺中樞。然而,我們在黑暗的腦子裡面看見一個五彩繽紛的明亮的世界!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於我們的其他感官。在腦子裡,我們以電子信號的形式來領受所有的感知,聲音、氣味、味道和感觸。所以,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的腦子從不與「原物」的物質直接接觸,只與物質在我們腦子裡產生的電子版本產生作用。

我們看見、觸摸、聽到的一切事物以及被理解為「物質存在」的「世界」或「宇宙」,只不過是我們大腦裡的電子信號而已。

例如,我們看見一隻鳥在外在世界,其實,這隻鳥並不在外在世界,而是在我們腦子裡。光從這隻鳥反射到達我們的眼睛,並且被轉換成電子訊號。這些訊號由神經元,傳送到腦子裡的視覺中心。我們看見的鳥,實際上是我們腦子裡的電子訊號。如果連接由眼睛至腦部的視覺神經元被切斷,這隻鳥的影像便會突然消失。同樣,我們聽見的鳥聲,也是在我們的腦子裡。如果連接由耳朵至腦部的神經元被切斷,就聽不到聲音了。如此,我們看見鳥的形狀,聽見它的聲音,只是我們腦子所產生的電子訊號。

如果說我們是活在大腦產生的電子信號裡面的,一點也不為過。事實上確實如此。其實我們每個人不知道外在是不是真的有物質存在,我們判斷的依據是大腦中的信號信息——以為外在是物質世界。

另一點要考慮的是距離的問題。例如你和這個手機屏間的距離,只是形成在你的腦子裡的一種空間感覺。還有,一個看似非常遙遠的物體,其實是聚集於腦子內一點的影像。例如某人觀看著天上的星星,會假設它們是距離他千萬光年。然而,星星的確是在他腦子的視覺中心裏面。當你觀看這段文字,實際上你不是在你以為身處的屋子裡面。相反,這間屋子是在你裡面。你看見你的身體令你以為你是在它裡面。然而,你必須記住,你的身體同樣是個形成在你腦子裡面的視覺影像(電子信號)。

這其中有個很重要的一點便是我們見到的自己的身體,如果身體也不存在,也僅是電子信號,那麼人類是否真的存在?每個人是否真的就是這一具肉身?肉身是不是我們確切存在的有力證據?!

單從視覺的形成,我們就可以判斷出「眼見為實」或許是荒謬的。一切都是視覺神經以及電子信號(發揮作用)而已。

無論外界的事物多麼龐大、恢弘或者渺小、細微或者遙遠、接近,在你的眼裡,它們全只是屈居於大腦裡面比芝麻還小的黑空間。

現代VR技術,已經可以營造出非常逼真的身臨其境的時空效果,這就說明我們頭腦中的世界可能也是這樣被有意設計出來的。

如此看來,我們「與世界的接觸」,其實全是憑腦的感知——我們活在感知裡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相信物質世界真實存在呢?

第一,因為習性。無始劫以來的習性(生生世世的輪迴),使得我們篤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充滿物質的真實世界裡面,我們篤信自己有一具身體,我們對一切信以為真。再加上自出生以來,全部的互動信息都是以默認物質世界真實存在為前提的。所以相信真實物質世界成為每個人的天性。沒有任何人會懷疑。

第二,因為無知。所謂人類的智慧其實完全是夜郎自大,自以為是,井底之蛙。我們連自身存在的方式至今還沒有全都研究清楚,卻執著於(追求物質)探索宇宙的奧秘,宇宙若並不存在,我們的努力是不是全都白費。人類思維、體驗、認知、經驗的局限性決定了我們有可能將幻相當成真實世界,將夢境當作確有發生,進而喜怒哀樂、不明就裡、樂此不疲、庸人自擾等等。

這讓我迅速聯想起了《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此」「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一切都是虛幻的,是我們腦袋中形成的感覺。如果沒有了大腦的覺受系統,外部世界還存在嗎?我們的肉眼為什麼不能看到肉眼本身?為什麼我們要執著於顛倒的世界?

一切都是心識的作用

《物質以外的世界》為我們做了比喻,假設你在床上做夢,夢裡你去過許許多多地方,看到五花八門的場景,經歷很多驚心動魄的事件,當你醒來那一刻,你就全部明白了,那只是一個夢,你還在床上呆著,什麼也沒有發生。夢裡的一切都是虛幻的泡影,根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夢不可能讓你有絲毫的損傷。

現實生活我們便是在夢裡,物質世界都是夢的道具,夢的組成部分。我們感知與體驗的一切根本就不存在。

《物質以外的世界》推測,使得我們大腦產生一切感知的背後力量是靈魂。物質只是靈魂從感覺器官得到的知覺。靈魂在幫助我們感知、觀察、聆聽、思考。

當然這樣的推測無法證明正確與否。但是在佛教中,佛陀早就揭示「萬法唯識」——歸結到最後一切都是心識的作用。心識是一種空寂無垠的狀態,並不是指凡人心目中的靈魂。心識有時候與心為同一概念。心識是沒有大小、內外、多少、遠近、優劣、善惡之別的。

講到這裡,有的人會否認物質的虛無。他們認為,同一個物品,不光我看到,其他人也看到了,這個怎麼解釋呢?

這涉及到佛法裡面的共業問題。如果在甲和乙的面前放一張桌子,他倆都可以看到。桌子就相當於倆人共同的業,心識安排甲乙的感知系統裡面都出現同一張桌子。以此類推,世間的所有物質全是作為共業存在的。

打個比方,餐桌上了放了20盆不同的菜,當100人出現時,可能80人看到其中的15盆菜,另外20人只看到其中的5盆菜。15便是80人的共業,5是20人的共業。這是非常簡便的、不周全的說法,僅僅是為了理解。事實上的情況,其複雜程度遠遠超出人腦的理解能力與想像能力。

共業也是心識的變現。

喜歡探索真知、熱愛科學的朋友看了《物質以外的世界》,一定會非常震撼,對於物質世界的真實性存有一份質疑。對照該視頻,再去閱讀《心經》,確實可以幫助你領悟真義。

至於心識、夢境、空性等問題,以後的文章我再仔細介紹。

相關焦點

  • 揭穿客觀世界的荒謬性,原來世界的來由出人意料!(顛覆認知)
    我們非常肯定我們認識的正確性,因為我們就存在在這世界上,這世界就在這裡。我們萬萬想不到,這裡是哪裡?這裡就是我們的感知裡。我們的感知形成一個空間,空間裡的被感知對象的運動變化就是時間。這空間有多大?我們的感知有多大,它就有多大。空間裡的物質有多少?我們感知到多少,它們就有多少。
  • 認知世界的兩種基本方式:物質思維與關係思維
    然而,如果過於強調物質的這種客觀獨立性,並不容置疑的斷定物質存在的絕對性,同樣會容易讓我們迷失對物質的本性認知,也阻撓了我們進一步探究現實世界的內在底蘊。物質代表著某種程度上的存在,黑格爾認為,存在就是實際的定在,存在是無的對立面,是事物的初級階段,是質、量和尺度的統一。
  • 科考隊打開550萬年前洞穴,發現「外星世界」,顛覆對生命的認知
    科考隊打開550萬年前洞穴,發現「外星世界」,顛覆對生命的認知科學尊重事實,服從真理,而不會屈服於任何壓力。——童第周世界之大充滿神奇的事。網友們稱這個科考隊打開550萬年前洞穴,發現「外星世界」,顛覆人類對生命的認知。那麼這裡面到底發現了什麼呢?有毒的洞內環境為了安全地在洞內探索,科學家們準備得十分充足。洞下有小湖泊,為了到達小湖泊,科學家們要下降到一個20米左右深的坑洞底部。
  • 世界統一於物質(之五)
    世界統一於物質(之五) ——物質論 2015年05月20日 07: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倫理悖論是客觀矛盾的反映,「祖母悖論
  • 結構、性能、相互作用與變化規律:物質世界的認知與改造
    「結構、性能、相互作用與變化規律:物質世界的認知與改造」學科交叉融合沙龍第二期預告 一、沙龍主題 結構、性能、相互作用與變化規律:物質世界的認知與改造 二、時間 2019
  • 物質世界是意識永生的能量工程
    又或者說當時意識與現有認知世界並不在一個維度頻道,所以無法感知記憶當下,而但意識適應調整為當下相同的維度頻道時,就產生了感知與記憶。而對之前的維度記憶則是一片空白。筆者傾向於幼兒時意識在不同的維度產生意識的空白,當意識在當下的維度時,則產生了當下的意識記憶。為什麼這麼說呢?
  • 什麼是普通物質、反物質、暗物質和暗能量?
    總的來說,上圖標準模型中的粒子,夸克、輕子、玻色子這些基本粒子就構成了我們所看到的普通物質世界。當然,你和我也是由這些基本粒子構成的。這就是我們普通物質世界,很好理解吧。接下來說反物質我把反物質放在物質之後是因為從字面上來說,你應該能夠理解反物質其實就是組成我們普通物質世界的一個反面,所以接下來說反物質,應該也很好理解。
  • 如果出現超光速物質,整個世界將完全顛覆,你相信它存在嗎?
    常有人問:這個世界有超光速的物質嗎?如果現在沒有將來會出現嗎?很多人在談及超光速物質時,都忽略了一個最重要問題,就是迄今為止人類都是依靠光來認識世界的,現在觀測到世界上的一切,依靠的都是光。因此光是物質、信息、能量的傳遞,而不是前面所說的現象。
  • 我們都是物質並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但知道物質本質屬性是什麼嗎?
    要弄清楚物質的本質屬性,首先要弄清什麼是物質。在哲學範疇,物質是與意識相對應的一個存在。表述為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夠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何為客觀實在?就是你承認不承認,它都在那裡。在哪裡?就在我們身邊,包括我們自己。
  • 顛覆人類的視覺觀 讓你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圖片
    這個世界有許多的事情我們都不理解,這源於我們的認知是有限的。小編這次就來為大家帶來一組顛覆你視覺的圖,請注意這些可都是毫無PS痕跡的哦~  1. 這是一張照片,重複一次,這真的是一張照片。  2.
  • 【化學百科】世界十大極端物質:最硬的物質
    如果你認為鑽石是地球上最堅硬的物質實際上,它是一種納米級鑽石的集合,它極易壓縮,是人類已知的最堅硬的物質。聚合鑽石納米棒並不是自然產生的,2005年它在德國被開發出來,將和工業用金剛石以相同容量來使用,它比普通鑽石更加耐磨。是世界強度最大的物質,該材料硬度非常大,就連金剛石都打磨不了它,所以工業用它都會用它原來的砂子(原來就是砂狀聚合鑽石納米棒)。
  • 物質世界的基本圖像
    第一篇 萬物之理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基本規律的一門基礎學科,是嚴格的、定量的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描繪了物質世界的一幅完整的圖象,它揭示出各種運動形態的相互聯繫與相互轉化,充分體現了世界的物質性與物質世界的統一性。
  • 暗物質、暗能量和量子糾纏顛覆我們的認識
    暗物質、暗能量和量子糾纏顛覆我們的認識暗物質,看不見摸不著的物質,完全不同於我們已知的一切可見物質,佔宇宙物質的85%,可見物質的5倍。暗能量,驅動宇宙運動的一種能量。它和暗物質都不會吸收、反射、輻射,所以人類無法直接使用現有的技術進行觀測。量子糾纏,二個沒有任何關係的量子,會在不同位置出現完全相關的相同表現。如相隔很遠的二個量子,一個出現狀態變化,另一個在相同的時間出現相同的變化,而且不是巧合。暗物質、暗能量和量子糾纏顛覆我們的認識。
  • 被稱為「大一統」的理論,解釋了宇宙本質,內容顛覆認知
    那麼當下物理界中困擾人們很久,並且足以再次顛覆我們認知的研究方向是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簡單的說一下,這個足以顛覆所有人認知的神奇理論,目前現實的物質宏觀世界物體之間相互影響的規律都可以用相對論來解釋,但是到了微觀的量子世界中,我們常識中的一些物理規律就有一些不太適用了,正是這個原因,科學家為了很好地把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連接起來,提出了「弦理論」。
  • 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那暗物質是否也包含粒子呢?
    導語在宇宙中,我們觀察到的所有事物,從物質到輻射,都可以分解為最小的成分。世界上的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核子和電子組成的,而核子又分為夸克和膠子。如果把暗能量認為是空間本身組織中固有的能量,那麼「暗物質」是否也是空間本身的內部功能?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如何去解釋我們觀察到的引力效應會受到「暗物質」的制約呢?分析過程接下來,物理學家伊森·西格爾專門為你制定了一套理論方法和事件發展的可能情況。
  • 意識所決定的世界跟物質世界是反著的
    微觀世界沒有因果律 現實世界或者宏觀世界是原因決定結果 但微觀世界是結果決定原因老高舉了個例子 說你在網上買了個iPad
  • 一個生物學家對生命之謎不懈追問:物質與意識、第六感、量子糾纏
    但到了近代,隨著科學最底層的認知——物理學的發展,尤其是量子物理,我們對微觀世界的了解越來越多,會發現這兩個方向其實是一回事:人類生命,乃至宇宙萬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物質和意識不可獨立存在,傳統意義的「客觀世界」也並不存在,物質和能量也是一體兩現,人類通過五官感知世界有很大的局限性,以至於我們看到的世界並不是「真相」,物理學越往前發展,我們就越發現自己的無知和渺茫……
  • 宇宙萬物除了普通物質和暗物質組成,還有一種最重要的,你知道嗎
    暗物質的發現將顛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揭開宇宙奧秘的鑰匙就在暗物質中隱藏著。如果把我們生存的世界稍微改變一下,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如果你出生在幾千年前不是現在,你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假如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維度上,歷史又會發生什麼變化?又或者說太陽的體積比現在大了百分之10,那麼太陽系會怎樣演變?
  • 宇宙之外是什麼樣的世界的?科學家的回答,顛覆你的認知!
    宇宙之外是什麼樣的世界的?科學家的回答,顛覆你的認知!從古代開始,人類的探索一直都在進行中。
  • 科學家發現一個無暗物質星系 或顛覆暗物質定義
    研究負責人表示,這種現象雖然不能顛覆科學家對星系形成的理解,但完全可以改變天體物理學家對暗物質的定義。迄今為止物理學家還不太了解暗物質。對於暗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單一粒子有多重,或者說暗物質是如何形成的,物理學界尚無定論。也沒有人能夠在地球上捕捉到暗物質粒子。但是經過30多年的天文觀測,大多數研究人員都認同的事實是:宇宙中有很多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