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原因首揭秘)

2020-10-03 感知主義者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66)

誰在改變世界?

達爾文認為的適者生存是生物及我們適應於客觀的自然條件,是客觀自然在單方面選擇適應者,生物物種是被變化的自然現實無情選擇的對象。這就是說,一切變化的主因來自於自然世界,而大自然為什麼要如此不斷變化?結果造成了物種的不斷滅絕或不斷新生?難道原因就真是什麼行星撞擊地球或外部物理條件的變化造成的?唯物思維通常會割裂生物與自然世界的內在關係,將兩者分開來孤立地看問題,其結果是生物與我們人類受到了變化的大自然的選擇,而我們的被動變化影響不到大自然的變化,也就是說,大自然變來變去與我們無關,直到我們對環境的嚴重汙染造成惡劣的後果,才覺得我們應該對大自然的變化承擔一份責任。其實問題的真相併非如此,生物的活動與我們的工業汙染等行為對自然世界造成的影響是次要原因,主因是生物及我們與物質世界的感知運動造成了變化的不斷發生。也就只說,變化的主因在我們身上,並非在物質世界。

研究發現,存在了N億年的物質世界在近千年來,特別是近百年來變化得越來越快,自然世界似乎開始了加速運轉。科學一直在尋找世界突然變化的物理原因,他們在儀器下和算式裡找不到答案,似乎時間突然間不可思議地變快了,自然世界的急劇變化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不僅是科學家,整個人類都忽略了一個無比重大的事實,我們人類近千年,尤其是近百年來加速了自身的變化,我們變了。這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事實,我們人類近千年,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加速了自身的變化,信息革命更是加劇了這種變化的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發生了什麼巨變?不是任何生理器官,而是我們的感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感知度呈急劇上升態勢,結果就是,我們感知中的世界發生了巨變。自然世界的變化和我們的感知變化完全一致,這不是陰差陽錯的巧合,我們在感知中改變了世界的秩序,改變了時間的概念,原來,我們的感知才是令世界加速變化的主因。

發生在我們感知中的存在因我們的感知活動加劇而產生變化,這就是說,世界原有的節律未變,我們感知中的世界因我們的感知變化而變了,是我們的感知導致了世界的巨大變化。可以說,在其他生物的感知中,世界仍一如既往,而在已經急劇變化了的我們人類的感知中,世界的範圍、廣度、深度都發生很大的變化,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這絕不僅僅是我們加大了對世界的認知程度,而是我們與世界的感知互動發生了諸多新的變化。世界絕非僅僅是我們的認知對象,世界存在的狀態直接反映為我們的心理、心態和精神情感。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敏感?為什麼我們的心理越來越不穩定?為什麼我們的焦慮在增加?為什麼我們的不安在聚積?為什麼我們的憂愁與恐懼揮之不去?……這都是外部事實直接作用於我們的感知反映,我們的心態變化無不與周遭的事實變化相關聯。為什麼我們會無端地煩躁?無端地抑鬱?或無端地亢奮?我們總以為是個人的特殊原因,我們沒有想到是我們一刻不停地感知的世界與我們感知的交互作用,我們自己就是這個感知世界的映射。

我們更沒有想到過,這個亂鬨鬨的複雜世界也是我們感知的映射,我們亂則世界亂,我們靜則世界靜。絕不僅僅是我們的行為活動在創造世界、影響世界和改變世界,我們的感知就直接映射出一個世界。我們與世界的感知運動作用在一切區域,原來沒被認知到的事物出現了,原來沒有被引發的情感出現了,原來無知無覺的關係發生了,原來沒有過的存在存在了……並不是世界本身在活動,是我們的感知在加速度地活動。這種活動並不體現了一種行為事實,它表達為一種感知事實,確定無誤地發生在我們的感知中。這充分說明,我們和世界的關係不僅是一個認識與被認識的關係,我們和世界就是一個感知互動的關係。絕不會出現世界很平靜,我們很焦躁;世界很糟糕,我們很幸福的情況。絕不會出現世界是一種狀態,我們人類是另一種狀態的情況。絕不會出現我們很積極,世界很消極的情況。我們通常認為,客觀存在的世界在左右著我們,或者是我們在不講道理地左右著客觀世界。這兩種認識都錯了,我們和世界是互動的存在,我們和世界是一體的存在,我們就是世界的存在。

認為我們和世界只是行為的相互影響是唯物主義的膚淺認識,世界通過各種事實的顯示來成為我們自己。事實上,我們怎麼不是所有感知事實的總和?事實的世界顯示在我們的感知中,它怎麼會不是我們自己?我們和世界的關係豈止是行為影響的關係?在感知運動關係中,這世界就是我們自己,這世界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實的映射。

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我們原來沒有膽量作出這種想像:這世界就是我們自己,我們就是世界本質意義的存在。因為這世界從來不存在於別處,這世界從來一直只存在於我們的感知中。(接下)

相關焦點

  • 是我們改變生活,還是生活改變我們?
    今日下雪的原因,路線改為坐公共汽車-到地鐵口-騎共享單車到公司。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公交車等了10分鐘沒到,公交車附近共享單車遇到一輛壞車,沒法啟動。想著好久沒有打的了,之前遇到緊急情況,首先想到的就是計程車了。結果情況更讓人想不到,等了20分鐘,居然沒有一輛計程車是能打到的。上面看著沒人,可是沒有一輛能讓你打的的。
  • U理論與T理論:改變看法還是改變世界
    例如,很多人已經注意到,很多成功的公司被評為最佳僱主的原因是這些公司很成功,而不是因為是最佳僱主才成功。(我的意思是,任何市場快速增長和擁有2000億美元市值的成熟公司都會在工作場所為員工提供免費的理髮和醫療保健服務。)我們也聽到很多故事,一些公司在營運狀況變差之後(而不是之前)改變了對人性的觀點。
  • 世界改變了,我們怎麼辦?
    崔健:《天翻地覆開始,世界即將改變!》————讀後感先生上篇文章,為我們釐定了感知邏輯的」無矛盾」特性,這對於在貪嗔痴慢的娑婆世界中煙燻火燎的猛男勁女來說,這不啻是久旱甘霖,世界上還有這麼好的東西,幸福來的太突然,一時芳心大亂。
  • 多數人被世界改變,少數人則改變世界
    直到蘭斯(威爾·史密斯配)被變成一隻鴿子之後,我就再也忍不住笑了。沒辦法,變成鳥之後的蘭斯實在太搞笑了,主要是蘭斯的脾氣太倔了,他不會老老實實適應自己已經變成鴿子的身體,而是一直在用鴿子的身體嘗試人類的動作,最後就變得非常的滑稽。電影院裡沒幾個人,我笑的特別放鬆。
  • 改變「science」(賽奀廝)
    馬克思主義科學不是從「實驗」中來,以「實驗」為「本質屬性」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或「science」(賽奀廝)決不是馬克思主義科學!決不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science」,在不能認知人的活動中壓榨人的活動!「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技術和科學的進步意味著榨取血汗的藝術的進步」所指的「科學」,是「實驗」的「science」而不是馬克思主義科學!
  • 移動網際網路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世界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一直在變,並且飛速,不知不覺中我們仿佛已經適應了這一切,但是並沒有感覺哪裡不對。因為從心裡感覺這就應該是這個世界應該有的樣子,只要照做就好了。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僅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改變了這個世界。
  • 要改變世界,不要被世界改變
    我熱愛網路,以及網路背後代表的自由主義,因此我很喜歡這些改變。但我不只想擁抱這些改變,還想去影響這些改變。第一個衝動是搬去矽谷,嘗試著在震心找到可以發揮長才的地方。但仔細想想,那裡人才濟濟,哪差一個 Jamie Lin。我去頂多是錦上添花,不要幫倒忙就不錯了。
  • 時間重生和被我們改變的世界
    《畢卡索傳(第一卷:1881-1906)》 約翰·理察森 著 孟憲平 譯 浙江大學出版社 這部傳記擬出版四卷,本書為第一卷。作為畢卡索的密友,理察森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他將嚴謹的治學和精彩的敘事出色地結合在一起,得到對畢卡索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本書揭示了畢卡索的創新、困擾和影響,以及他的藝術和生活是如何密不可分。
  • 改變「periodical」(「期刊」)
    Nature不是人的「食糧」,Science(「《科學》」)也不是!)自然意識為主業! 「為把經濟學保持在時代的水平上,詭辯術就必然提高一步」[2],「periodical」抬舉非自然意識的詭辯術(如「A刊」說、「C刊」說、「核心」說、「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說
  • 改變世界的人
    就在發布會前,一通或是幾通來自斯德哥爾摩的電話會在瞬間改變一個或幾個人的命運;會場裡,記者們耐心等待。作為近幾年來唯一一個總要從海外飛赴現場進行報導和採訪的中國記者,我把這種候鳥一樣的全球旅行視作理所當然。倫敦、馬賽、香港,在過去三年裡,我曾分別從三個不同的城市前往斯德哥爾摩,也隱然有一種作為空中飛人和世界公民的自豪感。這一切都在2020年被改變。
  • 樂城王衛:我們不能改變世界,但可以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也正是這樣,所以我們的商業在集客的過程中越來越難。我們現在時間已經碎片化了,你越來越會發現出小區這件事情是一件大事。因此,我們決定離消費者更近,而我們以前覺得離消費者更近僅僅是一種方法,但現在覺得它本身就是最重要的商業模式,現在的商業就是離人近的打敗離人遠的,高頻次的打敗低頻次的,選址模型決定商業模型。
  • TED:電影如何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微信關注「唯美英語」,每晚10點發現英語之美~電影有能力改變我們對自己和文化的看法。我們看的電影,尤其是高質量、有深度的電影,都是經過思想沉澱的傑出作品,它能觸動人的心靈,給我們留下長足的影響。I'm a storyteller,我是個講故事的人but I'm also a troublemaker.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我們的海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官方微信消息,近日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再次清晰地印證了人類活動對野生動植物,以及森林、海洋、河流和氣候帶來的巨大影響。報告指出,我們的海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無論是近海還是深海,過度捕撈、汙染和海岸帶開發等壓力是影響整個海洋的重要因素,而氣候變化將持續給海洋生態系統帶來越來越多的影響。
  • AI時代,我們不能改變世界,卻能改變自己丨億歐智庫精選
    AI時代確確實實已經來臨,我們躲都躲不過。因此,我們此時不應該為人工智慧的強大而焦慮,更多的是應該思考如何改變自己適應這個時代。場景明確、規則清晰、產出規定的任務被AI機器承接後,留給人類的空間是開放和跨界的無限可能。因此,AI時代,我們要對「個人、團隊、組織」學習再思考。
  • 人工智慧如何改變世界?
    我就簡單的說一下,潛移默化的改變,而且已經開始了。職場問題原創內容源自我的公眾號:網際網路吧  (ID:hulianwanba)人工智慧技術在今年百度開放人工智慧無人駕駛技術之後發展進入了一個火熱期。
  • 網際網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為模式?
    網際網路已經改變了我們周圍的世界,但心理學家瑪麗·艾肯(Mary Aiken)博士認為,網際網路所改變的遠不止這些,它正在塑造我們的發展、行為和社會規範。隨著諸如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這樣的社交網絡不斷佔據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心理學專家瑪麗博士在她的新書《網絡效應》中探討了網際網路如何塑造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如何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建立新關係的能力,以及我們願意和這個世界分享多少。
  • 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
    》為我們繪製出一張中國植物的「遷徙地圖」,更展現了一幅中國植物滋養人類繁衍、創造人類文明的宏大畫卷。作為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主題紀錄片,《改變世界的中國植物》將於近期播出。該片共有10集,內容分別為《植物天堂》《茶葉之路》《絲路花語》《稻黍飄香》《中原有菽》《本草中國》《竹之君子》《果之命運》《園林藝術》《花開似海》,每集約50分鐘,重點描繪中國植物如何改變世界,釐清中國植物如何被世界發現,如何在世界紮根、生長的歷史。
  • 科技改變我們的現實生活
    科技改變生活同學們,當我們坐在電視機前收看豐富多彩的節目時;我們手按滑鼠在計算機的世界裡暢遊時;當我們沉浸在與同學在電話裡快樂地聊天時……我們可曾想過:是什麼給我們的生活帶來那麼多的變化?是科技!是科技的巨大力量,改變了我們身邊的一切,改變了整個世界隨著科技的逐漸發展,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變化呢?
  • 中國智慧顯現,我們怎麼改變世界!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24)《感知邏輯是什麼邏輯?》感知邏輯是世界上唯一無矛盾邏輯,而除感知邏輯以外的所有邏輯模式都有矛盾,我們無法找到除感知邏輯以外的任何無矛盾邏輯,是因為所有的邏輯模式必須以感知邏輯為檢驗標準,我們再無另外的標準來檢驗某個邏輯模式的合理性。
  • 改變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那麼在這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中,有哪些改變了此後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關鍵發明呢?【蒸汽機】說起工業革命,那麼蒸汽機的貢獻無疑是最大的。1712年,英國工程師湯瑪斯紐科門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它主要用於煤礦開採,從礦井中抽出水,這將使礦工能夠進一步挖掘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