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老師說:「未來五秒以下的工作將全面被人工智慧替代!同時,未來十年翻譯、簡單的新聞報導、保安、銷售、客服等領域的人,將有90%的工作會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 最近關於人工智慧和自動化威脅就業的辯論越來越受到關注。AI時代確確實實已經來臨,我們躲都躲不過。因此,我們此時不應該為人工智慧的強大而焦慮,更多的是應該思考如何改變自己適應這個時代。
場景明確、規則清晰、產出規定的任務被AI機器承接後,留給人類的空間是開放和跨界的無限可能。因此,AI時代,我們要對「個人、團隊、組織」學習再思考。近日麥肯錫對AI時代的學習提出了新的見解,敏學捷行。
億歐智庫第一時間為大家帶來精彩分享:
人類的學習,從沒有停止。學習的形式和內容如孿生姐妹,互生互聯。遙想古人戰時烽火傳信,到如今信息的多點多維實時共生,移動互聯時代重塑了人與信息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組織的關係,也重新定義了「學習」的含義。而AI時代給人類的學習帶來更大的機會和挑戰, 值得我們思考和展望。
2017年的網絡熱詞無疑是人工智慧(AI),從圍棋界「終極人機大戰」,到金融機器人在高盛德勤的應用,從騰訊Dreamwriter解放新聞編輯的雙手,到亞馬遜無人售貨點……AI技術讓工作的速度、效率和質量指數級提升,大咖們紛紛預測若干年後人類的大部分工作將被機器取代。
人類與人類創造的「AI」之間到底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人工智慧在多大程度上會取代人類,或是解放人類?這是一場零和遊戲?還是一場共創的盛宴?未來的世界,人類究竟會怎樣多元的生活,與自己、他人、科技和自然和諧共處?人類的智能是否也會像AI那樣繼續升級進化?人類的學習場景,會有哪些本質的演變?有一點可以確定,場景明確、規則清晰、產出固定的任務被AI 機器承接後,留給人類的空間是開放和跨界的無限可能。
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被譽為心理學界的哥白尼。他在《智能的結構》依據生物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智能」的概念,詳細逐一地描述了人的七種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人際智能和自我認知智能,開創了「多元智能理論」。筆者大膽預測,AI如果有智能,更多的是數字邏輯語言智能,在既定場景既定規則既定產出的情況下可以極大提升效率,但是AI取代不了人類在複雜場景下從零到一的創造,也體會不到音樂之美,擁有利他之心以及人類宏大的情緒光譜帶來的彼此連接之幸福感。但需要警惕的是,人性之天使和魔鬼面,如何更好地與AI科技相處。
在無限延展的科技助力下,未來的組織大多會智慧通達,合縱連橫,而人的學習的速度和質量以及由此產生的集體智慧,能否繼續駕馭科技如庖丁解牛已不可知。令人扼腕的是,今日人類的學習,被科技手段「碎片化、即時化、淺層化」。潛心沉浸者少,上下求索者少,大都糾結於獵奇拼湊、說文解字、訓詁器量。
我們需如北冥之鵬,暢想未來時代的敏學捷行,大膽暢想真正純美的學習之境,暢想每個學習個體、團隊和組織「心腦手」之合一,以千人千面的法門,體悟各自生命的功課和通往此境的萬條道路。
個人學習: 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從來沒有一個時代這樣需要我們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1936年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導演並主演的《摩登時代》,描述了美國20世紀30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的故事。工業時代的人被異化為龐大機器的螺絲釘,胡蘿蔔加大棒式的管理手段僅僅能用外在激烈手段驅動人的恐懼和虛榮:老闆答應加薪,我們工作就格外賣力;用功可望拿到好分數進名牌學校,我們就花更多時間讀書;打卡遲到要扣薪水,我們就乖乖準時上班……
趨勢專家、暢銷書作者丹尼爾·平克在書中緊緊圍繞一個問題展開思考:是什麼在激勵著你?當胡蘿蔔大棒這樣的外部激勵措施已不是激勵我們最好的方法,什麼是?在書中,他揭示了人類驅動力的三大要素:自主、專精和目的( autonomy, mastery and purpose)。《驅動力》提出了當下個人、組織提高績效、煥發工作熱情的秘訣,不是我們的生物性驅動力或者追求獎勵、逃避懲罰的第二種驅動力,而是我們的第三種驅動力,是我們想要主導我們的生活、延展我們的能力、讓生活更有意義的深層欲望。這個時代不需要更好的管理,而需要自我管理的復興。
在《重塑組織》這本書中,作者弗裡德裡克·拉盧分享了來自德國一所學校的做法。這所學校特別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我驅動,其管理充分自治,校長為學生和老師推舉,跨年級混班教學,每個人自己定學習大綱和學習目標,充分鼓勵學生在課堂與課堂外的課程之間自由穿梭,通過義工、社區活動、創業大賽等方面讓學習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在個人的學習探索中, 我們在目前只用到了語言數字邏輯三種智能, 而其餘的音樂、空間、運動、人際、自我覺知被大量忽略。當人的心靈沒有打開,而僅僅依靠大腦的邏輯進行學習, 會是多麼的單薄和貧乏!
團隊學習:從「強調整齊劃一」到「兼容並包多元」,從「聚焦任務本身」到「關注內在動力」,從「預設學習小組」到「自成社交圈子」
互通互聯的世界,任何一項奇思妙想要想變成改變世界的產品或服務都離不開團隊。團隊的魅力,在於不同成員的迥異背景和人格趨向,在於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衝刺時產生的化學反應,讓1+1>2。我們可以從世界很多巔峰團隊悟出團隊的真意。我在麥肯錫項目組裡,時不時會碰到奧斯卡小金人得主、或者空手道冠軍、要麼是新加坡國防部戰略參謀。同樣的情景出現在從科技黑客到海豹突擊隊,從F1賽車隊到南極科考隊。所有的多元都成就團隊之和。
在AI時代,團隊在商業環境進入的大都是無人區,面臨的問題大都是無解的,這就愈加考驗團隊的學習能力。團隊作為一個鮮活的有機系統,需要具備「舞池和露臺」兩種狀態:既能在舞池中央激情四射的舞蹈,又能站在二層露臺回放與反思。而對於團隊學習進行幹預是,需要團隊的教練基於系統的聆聽和幹預,讓團隊擁有安全感和彼此的信任,覺察團隊系統的價值觀,並引導團隊看到並提升場域的能量,從而激發團隊的巔峰時刻和無限潛力。
組織:利他共創生態開源上下同欲
真正偉大的企業能激發個人的目的和使命感,能讓團隊自在且高效,來之即戰,戰後即散。
從「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阿里巴巴,到立志「連接一切」的騰訊,從「使人人皆可獲取和利用信息」的谷歌,到「為世界每位運動員帶來靈感與創新」的耐克。
偉大的組織能讓組織中每個人的每天都是學習之日,並心懷好奇和喜悅,在學習中幫助世界!
本文經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歐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