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感知世界,改變生活

2020-12-04 時間流緒

我是誰?

這是一個古老的哲思之問,

也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要追尋和回答的問題。

我是誰?

是在回答「我」,是在回答自己的「心」是怎樣的。

回答這個問題的必要性:

有心才有萬物——清楚自己的心是怎樣的,

才能給予我們每天接觸的事物作下帶有「我」色彩的注釋,

才能個性化地獨立地感知這個世界。

如果不能獨立地感知這個世界,人活著與行屍走肉無異。

我們的「心」,或者說「我」是什麼?

在這裡想分享一個極有表徵力的回答什麼是「我」的句子:

「You are what you do."

「我」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我」可以通過觀察自己在個人的能力、知識、情緒、氣質、性格、理想、信念、興趣、愛好等方面的表現來總結出。

把我們每個人的「我」比作一個獨一無二的棋盤,

世間萬事萬物是落在棋盤裡某個位置的棋子,

棋盤的線路、大小等特性可以隨我們的成長而改變,

我們成長得越好,棋盤的線路就越清晰,棋盤就越大,

棋子落在的位置就越具體,

同時意味著我們的「我」越明確、越完善,

我們對自己所接觸事物的認知越準確。

注意上面說的「明確」和「完善」不同,

「明確」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各種事物的所持觀念的清晰程度,

「完善」是指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對各種事物所持觀念的正確和堅定程度。

回答這個問題的有用性:

知道自己的思想所處狀態,

有助於塑造/發展/穩定自己的思想。

思想改變人,人改變生活和世界。

明確和完善自己的思想,

我們便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從而我們驅動自己去創造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們要做的是: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通過增加閱讀量和閱歷來認識自己並提升自己,

同時給世間萬事萬物準確定位,

同時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

文:時緒

編輯:時緒

圖:cc0.cn

相關焦點

  • 面對真相與真理,我們必須重新認識世界和自己!
    這之前我們只是在認識世界,沒有意識到正在認識世界的自己,也就是說我們認識的世界當中缺少了自己。要麼是沒有自己的世界(唯物),要麼是自己的世界(唯心),認識到正在認識世界中的自己是一次重大突破,這才是真正客觀的人與世界合為一體,是有自己的世界和有世界的自己。千萬別小看這些字義上的微小差別,這意味著對人的認識和對世界的認識大為不同。這改變了人與世界和人與自己的關係。
  • 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感知新人類
    最新所著《感知論.第一部:感知新世界》《感知論.第二部:走進新文明》的部分篇章在網上發布,引起轟動,單篇文章的網絡推薦量和閱讀量達數十萬。王建平創立了前所未有的感知理論,幾乎顛覆了世界既存的所有認識,讓人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生命和重新發現自己。感知理論意在徹底改變世界和人類,開創人類社會的第二次文明,讓人類世界從此跨入新的紀元。
  • 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原因首揭秘)
    不是任何生理器官,而是我們的感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感知度呈急劇上升態勢,結果就是,我們感知中的世界發生了巨變。自然世界的變化和我們的感知變化完全一致,這不是陰差陽錯的巧合,我們在感知中改變了世界的秩序,改變了時間的概念,原來,我們的感知才是令世界加速變化的主因。
  • 《三聯生活周刊》:改變世界的人
    畢竟在諾貝爾獎120年的歷史中,已經經歷了1918年全球大流感以及兩次慘烈的世界大戰等數次改變世界的大事件。諾貝爾獎自身也在改變之中,它一直隨著科學的進步而改變。不僅如此,或許我們還可以從諾貝爾獎的歷史中找到戰勝新冠病毒的靈感。但人類攻克新冠病毒的進程並非從2020年才開始,可以說100多年來,諾貝爾獎記錄了人類認識病毒、研究病毒的進程。
  • 哲學:認識論之所以成立,乃是因為自己認識自己
    感覺是自性智慧的某個階段的外在體現,即由於執著心的障礙,自性智慧降低,直覺能力下降,需要通過五官的感覺來感知事物,但是其背後的核心仍然是自性。自性之所以能認識事物,乃是因為「同體大悲」,心與周圍的事物本來一體,世界存在於心靈當中。事物能夠被感知,是因為自己認識自己。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約公元前490-421年)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
  • 感知、數據、互聯!改變世界的力量往往很「簡單」
    在人工智慧、大數據、雲、感知技術、機器學習等一系列前沿技術不斷發展並深入融合到各個傳統產業領域的當下,物聯網的革命也在產業界各個角落爆發。有時候,引發大規模革新的事物或創意,未必是繁雜或高不可攀的。有時候,改變世界的力量往往是簡單而且「便宜」的。
  • 科學改變我們的生活
    生活雖然平淡無奇,但偶爾也會給你來個小驚喜。活動結束,內心有頗多感慨,不可否認,科學已成為了當今社會的第一生產力,科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面貌,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這一切都是科學的功勞。那麼,科學的魅力究竟在哪呢? 首先,科學能激發人們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從這次活動就能看出,人們對未知事物,就拿那個「會爬坡的圓錐」來說明。
  • 停止抱怨,改變生活,讓自己活得精彩
    這幾日心中總是有很多的感慨,感慨我的青春一去不回頭,感慨我的人生還停留在好多年前,感慨我前途一片迷霧,感慨我的生活一點都不精彩。在感慨中不禁想起自己的抱怨,抱怨今天自己的一切都是因為這個環境,抱怨為什麼這個環境限制了我許多。
  • 如何提升自己感知快樂的能力?
    子非餘,焉知餘之樂,人心隔肚皮,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心願,你不可能完全理解,所以,你的悲傷,你的歡樂都屬於你自己,是別人奪不走要不去的。擁有巨大適應性的大腦,讓我們繁衍至今生生不息,卻也變相地剝奪了我們感知快樂的能力。在現代繁瑣無聊的日常中,日復一日地保持自覺與警醒,很困難。
  • 愛生活:精神力量的真正秘密在於我們對它的認識
    一旦我們發現內在世界永不枯竭的力量,我們就會開始利用這種力量,不斷利用這種洞察力發現和抓住更多的成功機會,因為無論我們對它有什麼樣的認識,都會在客觀世界中表現出來,都會呈現為一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這是因為,宇宙思想是所有事物的起源,它是統一的、不可分的,每一個人都是這種永恆力量進行展示的一個渠道。
  • 從金字塔模型的角度認識視覺感知
    大腦通過視覺感知,將投射到視網膜上的視覺信息轉化為對空間和物體感知的認知概念,並利用這些認知概念來進行決策和指導、規劃運動。 視覺感知是由視覺皮層和視覺相關皮層之間建立起來的聯繫。這包括兩個通常定義的通道:背流通道和腹流通道。
  • 信息是如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人類理性認識信息的時間並不長,只有幾十年。我們現在知道的信息是在1948年,美國科學家香農在對通信的理論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創立了信息理論。信息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信息有哪些功能呢?具體來說,信息的主要功能如下:為認識世界提供依據,為改造世界提供指導,為秩序建立提供保證,為資源開發提供條件,為知識產生提供資料。
  • 實驗表明:感知錯覺與幻覺如何改變我們的自我認知
    您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我是誰?」 答案可以有很多很多,比如我是父親、丈夫、朋友、工程師、乘客、還是患者?你是父親,事實是因為你有兒子;你是丈夫,事實是因為你有妻子;你是乘客,事實是因為你在車上。因此,所有以為的你是誰,都取決於其它事實,包括你自娘胎裡掉下來的第一天起所面對與經歷的現實。
  • 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腦中的世界模型
    1 我們的感知是一種 與現實相符的幻覺 我曾在去年12月寫過兩篇關於世界觀的文章:我們不斷詢問「是什麼」是在打破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我們操作概念,實際上就是操作世界在這兩篇文章裡,我寫道:或許,就像楚門和尼奧一樣,我們生活在大腦創造的虛擬世界裡。
  • 我們總是懷疑感知的世界那麼荒謬?當你領悟不二法門定當豁然開朗
    萬事萬物總是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表面感知的事物,看似存在,又不是真實的存在,這點從佛教認識觀念上,其講述的比較深入。佛家思想,最熱衷看事物的究竟,往往認為四大皆空。那麼,佛家講的這個空,難道就是一無所有嗎?你看《心經》裡面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人機結合:除了提升力量,還會改變心理感知
    最重要的是心理變化上述這些與人體結合的機械部件能幫助工人提高工作效率,也能為殘障人士的生活帶來曙光,不過更重要的恐怕是心理感知上的變化。在《虛擬實境如何作用於物理世界?》一文中,作者提到虛擬實境是能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習慣帶來物理改變的,因為它可以讓人體驗到在現實中不能體驗的人生,從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而人機結合後,能實實在在感受到自己對環境控制,這顯然也會產生同樣的結果。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關於重量的感知,以前面對30kg的石頭一個人可能認為很重,但如果他能輕易舉起100kg的物體呢?
  • 中國智慧顯現,我們怎麼改變世界!
    感知邏輯是世界上唯一無矛盾邏輯,而除感知邏輯以外的所有邏輯模式都有矛盾,我們無法找到除感知邏輯以外的任何無矛盾邏輯,是因為所有的邏輯模式必須以感知邏輯為檢驗標準,我們再無另外的標準來檢驗某個邏輯模式的合理性。
  • 什麼是超客觀認識?高人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很多時候,人總是以一種很輕鬆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在看待別人,無法客觀的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認識他人。——題記如何客觀認識世界?什麼是超客觀認識?請看下面的這位高人是如何理解和闡述的。人一直把客觀看作通向真理的道路,客觀除了"真實地",即認識直接與事實相通、事實真實的反映與表達這個意義以外,客觀作為名詞,是指事物的存在性質、存在形態和存在方式。客觀認識和主觀認識是人認識事物的兩種方法,人們通過這兩種方法認識獲得世界,這兩種方法成為人到達存在的兩條道路。
  • 讓你信心百倍的秘密:改變自己,滿足自己
    甘於平庸似乎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不滿的情緒使他們把自己的失敗和失望歸咎於社會、他人、境遇和周遭。他們認為,自己的生活掌握在別人的手裡。這種思想是如此地根深蒂固,以至於他們無法接受完全相反的事實。 傑出的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經說過:"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發現,就是人們可以通過改變自身的思想觀念,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
  • 為什麼對自己的生活境況不滿意,卻又遲遲無法做出改變?
    一方面,我們對自己的生活並不滿意,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知如何才能改變這一境況。破局的關鍵是什麼?改變應該從何做起?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一個聽起來有點俗氣,但卻沒有從專業角度被足夠討論過的概念——勇氣(cou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