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聖禪
如果按照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來說,我們或許會說能感知到的就是真實存在的,好比品嘗酸甜苦辣鹹的滋味,人們一定會認為這些都是真實不虛的。
然而,如果我們就這樣回答關於感知的問題,似乎太膚淺了。
在現代物理學研究中,到了微觀世界,到了基本粒子哪裡,很多事物就不能用感知來說明可見物的存在,在量子哪裡,物質即可以呈現波態,又可以呈現粒子態,波粒二重性這種特殊的物理現象,往往會捕捉不定,抓不住真實的面目。
如今,量子力學的研究,使得我們看待基本粒子,還會發現,我們人類的意識也能能夠幹擾基本粒子的運行或軌跡,這樣,我們來看意識這個世界,是不是要改寫很多認知的東西。
萬事萬物總是在不斷變化,因此,我們表面感知的事物,看似存在,又不是真實的存在,這點從佛教認識觀念上,其講述的比較深入。
佛家思想,最熱衷看事物的究竟,往往認為四大皆空。那麼,佛家講的這個空,難道就是一無所有嗎?
你看《心經》裡面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了這裡,空和色是可以相互轉換的,色本身就是空性的存在,故而,物品從有到無,就是回到空上面來。
但是,這個空又作何解釋呢?
還是回到微觀世界來看待這個空,在微觀世界裡,再小,再空,還是有一個最小單位的粒子存在那裡,故而有三千大千世界一說,從對世界的解讀上,可以讓我們感悟更多。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在佛家那裡,既然空不異色,空不異色,顯然,空不是沒有,空只是最小單位的世界,所有,大千世界是由無數小千世界組合而成的。
這個看似矛盾的關係存在,在佛教上卻是一個不二法門。
因此,我們感知到的物體,首先說,應該是存在的,應作如是說,你要真實地感知到他們的存在,但是,進一步考究,你不能執著這樣的虛幻不真的存在,言外之意,這樣的存在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像人會死亡,食物會腐爛,因此,佛家在講因果報應上,一邊講諸法空相,一切都是空空如也,一邊又講因果不空,推導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觀念。
實際上,佛家更多的是通過了解空的本性,來讓人學會放下,而不是食古不化,生搬硬套。
假如科學能進一步研究到靈魂層面,我們就能大開眼界,了解一下人的靈性是不是也是一種極度真實的存在。如果我們能改變我們的靈性層面,讓靈魂也變得可把控,那又是怎樣的一個局面!
禪學上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說教。其意是說,最初,你可以把你見到的事物肯定下來。
再後來,你就會覺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這樣感知下,你的這重境界,讓你開始否定曾經看到的事物原有現象。你會從本質上發現,所看到的事物會因為時間的關係,改變存在的性質或狀態,可能會從有形變成無形。
再後來,你又會回到最初的認識上,你又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此時,就進入否定之否定的狀態,你又進入新的肯定上來,你在原有的否定上重新定義你感知的事物到了最後,只是轉變成另外一種存在狀態,好比你發現,空的還存在一種妙有現象,好比說無師自通,在我們的心靈層面,可以心想事成,本來沒有的,通過心念作用,又能創造出新生事物。
當你認識到事物的特殊轉化及變化,跟你的心理活動有關聯的時候,便能發現,改變了你的認知或重新了解自己的感知,就會發現,心念作用,我們可以在原有的初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否定,再到肯定,這樣,你就從心領悟,可以一是一,二是二,也可以一是二,二是一,自由切換,都在一念之間,這個就是如是的感悟。
這個如是的不二法門,讓你即認同了事物的存在,但是,你在根本上又明白他不是一成不變的,於是,你就不會執著於表象,自然就會就事論事,不會我執和過於執著。
由於有和無只是一種存在的兩個面,有也能成為無,無又能無中生有,你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是一個過程,你不用執著這個過程,活在當下,該如何就如何,量力而行,實事求是。
當你進去新一輪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境地,你就不再分別一切。
由於不執著,就不會貪得無厭,就能不拘泥於形式,就能適可而止,這樣,再去感知所見,靜觀其變,就能全部看得開,悟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