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2020-12-05 魚羊秘史

工業革命,準確的說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1759年,一般認為結束於1840年。在這場革命中,人類的生產方式開始出現重大轉變,出現了以機器來取代人或獸力的趨勢。由於機器逐漸開始廣泛使用,歷史上這個時代稱為「機器時代」。

工業革命這場巨大變革與1萬年前的農業革命一樣,使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人類因此進入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那麼在這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中,有哪些改變了此後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關鍵發明呢?

【蒸汽機】

說起工業革命,那麼蒸汽機的貢獻無疑是最大的。1712年,英國工程師湯瑪斯紐科門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它主要用於煤礦開採,從礦井中抽出水,這將使礦工能夠進一步挖掘煤炭。但是由於早期的蒸汽機效率極其低下,需要耗費大量的煤才能獲取較少的機械能輸出,所以並沒有獲得太多關注和應用。

紐科門研發的往復式蒸汽機,使用蒸汽的真空做功,效率很低

1776年,英國機械工程師詹姆斯瓦特在紐科門蒸汽機的基礎上改良製作了圓周式蒸汽機,效率大大提高。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採用蒸汽膨脹做功而不是紐科門蒸汽機的真空活塞做功,因此機械能輸出效率比紐科門蒸汽機效率高上十幾倍。

在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畜力、水力和風力。伴隨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

瓦特改進的圓周式蒸汽機,效率大幅提高,後被廣泛應用

【珍妮紡紗機】

事實上,在蒸汽機發明之前,紡織業已經率先開始工業化。之前的紡織工紡織需要將飛梭從左手扔到右手,右手扔回左手,循環往復,如此低效率的生產使得英國紡織業的發展久久停滯不前。

英國蘭開夏郡的紡織工詹姆斯哈格裡夫斯在1764年,他巧妙地將飛梭和紡織機結合起來,製造了以他妻子名字命名的機器——珍妮紡織機。珍妮紡織機的金屬框架上有八根主軸,旋轉器能夠延伸至螺紋。通過旋轉器帶動主軸旋轉,然後旋轉螺紋。當控制紡紗的棒返回時,線纏繞在心軸上。使用壓線能夠將螺紋引導到主軸上的正確位置。

這種紡紗方式能夠使得紡紗從1根紗的效率提升到8根,事實上不僅局限於此。由於機器的集成製作,使得哪怕是一個不熟練的工人也能操縱機器進行紡織生產,並且紡紗時候的安全性大幅提高。

珍妮紡織機,具有很高的紡織效率

在之後的珍妮紡織機的改進中,紡織機被與和水力和蒸汽機配合使用,這為之後工廠化生產,極大解放生產力提供了基礎支撐的作用。

【蒸汽機車】

在內燃機沒有發明的時代,人們試圖將已經投入使用的蒸汽機製作成方便人員流動和貨物運輸的交通工具。由於蒸汽機的過於巨大,早期製作成汽車的構想並沒有成功,於是人們構想出使用固定軌道行駛的重型交通工具——蒸汽機車。

早期的蒸汽機車車頭

1814年,在英國康沃爾郡的煤礦區,由英國工程師史蒂芬孫研發的蒸汽機車正式開始了煤炭運輸,這被證明為是一項十分成功的發明應用。到了1825年,英國達文頓開通了第一列由蒸汽機車牽引的客運列車。雖然時速只有41千米每小時,但是各國看到這個隆隆巨響的「鋼鐵怪物」不但沒有疑惑和畏懼,反倒是都爭相開始部署和研發自己的火車線路。

美國人當然沒有放棄這個崛起的機會,為了適應本國廣袤的領土,美國改進了史蒂芬孫的機車,加寬了軌道間距並且減輕上層重量。通過使用效率更高的鍋爐,美國直接加強了自身工業化水平。深厚的基礎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美國的領軍打下基礎。

美國研發的第一款蒸汽機車:「美國」號

【發電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這已經是後話了。電氣時代的起源需要追溯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法拉第研發製造的機器:法拉第圓盤。

法拉第圓盤包含的導電圓盤在圓柱體的平面中垂直於均勻的磁場中旋轉。在盤的中心和邊緣之間產生電勢差,其電極性取決於旋轉方向和場的方向,它也被稱為單極發電機。在法拉第最早的演示中,電壓很低,大約只有幾伏,但是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可以提供超過一百萬安培的巨大電流,因為單極發電機具有非常低的內阻。

法拉第研發製作的「法拉第圓盤」,是電氣時代最初的起源機器

雖然這臺機器不是很有效,甚至都不能稱作是發電設備。但是法拉第圓盤證明了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現象的真實性,很快這臺機器被改進。1866年,德國物理學家維爾納馮西門子研發了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發電機,國際單位制中導納的單位西門子也是因紀念他而得名。

法拉第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期揭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序幕,自從有了電,電動機和各項電器真正地惠及到了千家萬戶,點亮了一個又一個黑夜。

西門子研發的發電機,可產生穩定地直流電壓和電流

【攝影技術】

在照片沒有出現之前,人們記錄身邊的物與景只能通過繪畫形式出現。這種方式效率低下,且往往不能反映真實發生的事情。

1825年,法國發明家尼塞福爾涅普斯委託鏡子儀器商夏爾雪弗萊為他的暗箱製作所需的鏡片。並於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箱,拍攝現存最早的照片。作品在涅普斯在法國勃艮第的家裡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長達8小時。

在之後,英國人福克斯塔爾博特發表了卡羅式照相法,由此產生了可被多次複製的底片,奠定了現代攝影負轉正的攝影工藝流程。

自從有了攝影技術,人們可以快速記錄周圍發生的一切,像片也成為了歷史的最好見證方式。

人類歷史上拍攝的第一張照片,攝於1826年法國

【影響】

工業革命的進行和工業化的推進,使得資本家的資本快速累積,工人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解放,反而被資本家更加悲慘的壓榨剩餘價值。無產階級和資本家之間的矛盾衝突加劇為之後馬克思主義的提出和無產階級政權的誕生都埋下了伏筆——不僅是科技方面的進步,世界的政治格局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

工業革命不僅是工業的革命,同樣也是社會與政治層面的革命:它不僅改變了歐洲,也改變了世界。

卡爾馬克思,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通過思考歐洲工業革命浪潮下的資本家和工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徹底改變了世界

作者:火火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什麼?
    人類的物質財富從此第一次真正的極大地豐富。蒸氣輪船和蒸汽火車第一次真正地把全世界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人類第一次迎來了真正的全球化。(電極大的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提速,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
  • 第一次工業革命 快要被遺忘的製造變革
    隨著現在製造業的高速發展,雲計算,物聯網,機器人,3D技術等一系列新型技術的出現,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然而那些被我們快要遺忘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又給製造業帶來哪些製造變革呢?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誌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 如何應對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挑戰
    新技術帶來的新工藝、新產品、新應用,不但讓生產模式發生改變,也要求生產管理、組織方式進行變革;而新科技所導致人們行為方式、生活模式的改變,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不同,則需要對過去的制度、法律法規做出修正,或者制定新的規則。1、新時代催生新技術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極大地改變我們的生活。
  • 第四次工業革命給計量測試帶來機遇和挑戰
    2013年4月,德國在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工業4.0的概念,即第四次工業革命(德國稱第一次工業革命為工業1.0,第二次工業革命為工業2.0,第三次工業革命為工業3.0)。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時,也強調要加強中德「工業4.0」合作。那麼,什麼是工業4.0,或者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到底是什麼樣子?對計量測試發展帶來什麼樣的機遇和挑戰?
  •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顛覆性影響
    今天,共享經濟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與工作的關係,也改變了這種經濟模式下的社會結構。越來越多的僱主利用「人力雲」(human cloud)來完成工作:他們把專業工作細分為多個精確的任務和彼此獨立的項目,然後上傳到由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作者組成的虛擬雲上。這是新型共享經濟,在這種經濟模式下,提供勞務的人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員工,而是從事特定工作的獨立個人。
  • 近代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究竟給當時的人類帶來了怎樣改變
    我們知道,科學、技術、工業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並為人類自身服務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進入近代以來,特別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後,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馬克思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上,每一次科技的突破往往伴隨而來的生產力的飛躍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 科技的飛速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我們慶幸我們沒有出生在「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年代。而是出生在這個數位化、信息化、充滿無線可能的時代。18世紀60年代英國發起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開始進入了以機器取代人力的「機器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給我們帶來了那些影響?經濟每一次革命最顯著的體現就是對生產力的變革,第三次科技革命也不例外,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生產力、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有相比前兩次變革要顯著的多。
  • 什麼才是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說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想必我們在這之前經歷了前三次工業革命,那這三次工業革命又是指哪些呢?下面小郎君簡單介紹一下前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是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蒸汽機的誕生開始主導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
  • 工業革命為什麼誕生在西方?工業革命的未來將是終結
    過去的工業革命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 歷史上,人類社會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我們看到,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推動。
  • 世界科學、技術、工業革命趨勢分析
    當前世界科學研究前沿,仍然處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範式統治下。各國的自然科學教科書還是在傳播這個範式的知識,研究生仍然是在接受掌握這個範式的訓練,有關引力波、黑洞的研究還是在驗證相對論的假設,量子力學仍然是熱點,多元宇宙、暗物質、暗能量更像是對現有範式的修補完善,弦理論還在試圖解決愛因斯坦未竟的難題。我們現在處於第二次科學革命的過程中。
  • 為什麼說人工智慧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之所以稱其為「革命」,意義便在於此。   前三次工業革命:顛覆,還是顛覆!   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一名普通的紡織工哈格裡夫斯發明了以他的女兒名字命名的珍妮紡紗機,紡紗效率和質量的提高為他們帶來了日漸富裕的生活,他自己或許還沒有意識到這項發明的偉大意義:成為工業革命開始的標誌。
  • 高考熱點——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1、第一次工業革命(英國)發生的背景: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確立了資本主義統治,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2)資金:通過國內圈地運動及海外的殖民擴張、黑奴貿易、海外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直接原因2、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進程(18世界60年代——19世紀中期)1)首先發生在新興的棉紡織業。2)1733年凱伊發明的飛梭——提高了織布的速度3)開始標誌:珍妮機的發明和使用;結束標誌:機器生產基本取代手工勞動(機器製造機器)。
  • 柳卸林:新工業革命,中國不會再錯過了
    「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區、拔地而起的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城郊大片房地產業以及工業區的繁榮。」「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把每一棟樓房轉變成住房和微型發電廠。」《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的作者傑裡米·裡夫金認為,曾經支撐我們生活方式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正在日漸枯竭。
  •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
    工業革命與大分流 18世紀末源於英國的工業革命是經濟史研究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這場革命意義十分重大,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產力的動力源泉。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時,正是工業革命前夕,在他眼裡,專業分工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但他沒有想到技術革命有如此巨大的可能性和推動力,不僅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也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格局。
  • 為何第一次工業革命必定發生在西歐,而不是中國的宋末或者明末?
    西方人則是牢牢抓緊了數學這個鑰匙,才打開了現代科學的寶庫,誕生出工業革命。  本來我國數學發展並不差的,什麼時候出現的已不可考察,但是在秦漢時期,數學發展出多步乘除法和趨於完整的九九乘法中訣。在幾何方面,對於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以及體積計算的知識也具備了。
  • 技術給教育帶來什麼:改變線性故事,重塑新故事
    技術給教育帶來什麼:改變線性故事,重塑新故事 作者:楊曉哲 發布時間: 2016-11-22 14:44
  • 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還是我們改變了世界?(原因首揭秘)
    這就是說,一切變化的主因來自於自然世界,而大自然為什麼要如此不斷變化?結果造成了物種的不斷滅絕或不斷新生?難道原因就真是什麼行星撞擊地球或外部物理條件的變化造成的?科學一直在尋找世界突然變化的物理原因,他們在儀器下和算式裡找不到答案,似乎時間突然間不可思議地變快了,自然世界的急劇變化讓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不僅是科學家,整個人類都忽略了一個無比重大的事實,我們人類近千年,尤其是近百年來加速了自身的變化,我們變了。這是我們還沒有意識到的事實,我們人類近千年,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加速了自身的變化,信息革命更是加劇了這種變化的發生。在我們的身上發生了什麼巨變?
  • 從智慧聯想的發布談人工智慧革命 - 智慧聯想,人工智慧,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的革命,是一場生產與科技的革命,工業革命的產生往往以科技的進步為前提,又反作用於科技進步。為什麼蒸汽機的大規模應用,我們稱之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電力的大規模應用,我們稱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高新技術的大規模運用,我們稱之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石墨烯將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 除此之外,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都是能源的革命,所以許多科學家認為可控核聚變將會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可控核聚變! 為什麼可控核聚變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核聚變
  • 中國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成功造出人造太陽
    因為它俗稱人造太陽,是未來世界板上釘釘的新能源,一旦全面普及,將會對現有世界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什麼是工業革命?圖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國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什麼革命?圖為新能源發電方式可控核聚變的本質一旦完全實現可控核聚變,將會得到近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而維持整個世界的正常運行是依靠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