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卸林:新工業革命,中國不會再錯過了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第一次工業革命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區、拔地而起的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催生了城郊大片房地產業以及工業區的繁榮。」

「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把每一棟樓房轉變成住房和微型發電廠。」

《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的作者傑裡米·裡夫金認為,曾經支撐我們生活方式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正在日漸枯竭。這一現實將迫使人類迅速過渡到一個全新的能源體制和工業模式。

談到工業革命,我們無法迴避這樣一個事實:第一次工業革命締造「日不落帝國」,第二次工業革命確立了美國世界霸主的地位。這兩次工業革命,中國都錯過了。當一場新變革來臨,抓住機遇,跨越發展,實現強國之夢,則成為國人的一個心結。但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真得來了嗎?如果新的革命真的來臨,中國在這場競爭中是否佔有優勢,怎樣才能把握住這次機會?日前,記者圍繞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柳卸林認為,我們正處在下一代工業革命的前期,經過20到40年,下一代工業革命才能真正展開。在這場變革中,中國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者。

現在正處在下一代工業革命的前期

科技日報:傑裡米·裡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書中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由此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烈討論。「中國一定要抓住新的工業革命的機會,在變革中實現跨越」,這一觀點很具有代表性。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進行這樣一個基本判斷:這是不是一場工業革命。如果是的話,它處於哪個階段?這是討論一切問題的前提。

柳卸林:熊彼特曾提出,每50到60年,世界經濟將會有一場大的周期變化,並且伴隨著一場重大的技術變革。從歷史上看,第一次產業革命,蒸汽機帶動了紡織工業的發展;第二次產業革命,鐵路、造船等運輸業快速擴張;第三產業革命,電力廣泛應用,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第四次產業革命,電子信息技術的發明和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變革。很多人認為現在人類已經進入第五次產業革命,把它叫做「數字革命」。

是不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關鍵在於它的資源基礎是不是可持續和大量供給。我們之所以認為電子信息技術帶來一場革命,支撐它發展的矽還能有保障地繼續開發一段時期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支撐產業發展的資源有限,不能大規模開採和消費,那麼這個周期不會太長,對整個經濟社會的影響就不會太大,也就無法形成一種變革性的「革命」力量。

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人類徵服自然的過程。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人工品、工業品。驅動現代工業品需要消費大量的能源。傑裡米·裡夫金敏銳地意識到,曾經支撐我們社會發展的石油是有限的,人類正在面臨一場能源危機。他認為,電力的生產和供應方式將發生變革。未來社會將不再依靠火電、水電,而是依靠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很多學者預測,2040—2050年以後,風電、太陽能發電才能顯示出真正強大的威力。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價格只有降低到一定程度才能替代現有的能源,也才可能實現大規模商業應用。所以說,工業革命是一個逐漸的過程,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到來。我認為,現在正處在下一代工業革命的前期,再過20—40年,下一代工業革命才能真正展開並實現。

科技日報:那麼,新能源的變革是否會引發產業組織革命?

柳卸林:是不是會引發產業組織革命,我看未必。

現在,我國採用的是一種集中發電、供電的方式。比如說,火力發電通過高壓輸電把電送到千家萬戶。如果未來採用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集中發電、供電方式可能就不再具有優勢,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式的能源生產、供給。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未來分散式能源模式下,北京所需的能源將依託周邊地區新能源供應解決。北京城市能夠建設多大,取決於能源供給量有多少。換句話說,沒有電力的集中生產與供應,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發展模式就過時了,中小城市將成為主體。這就會引起一場產業組織革命。

但是,目前的大城市和城鎮化都是和現有的能源供給模式相匹配的。如果只是使用了不同的「電源」,如風電、太陽能發電,只是對現有能源結構(生產、供應和消費)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補充,那麼就談不上對現代城市、產業組織和管理模式的變化。

沒有科技革命支撐,新工業革命很難實現

科技日報: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次工業革命,從基礎研究到技術再到產業,在執行層面都有一個清晰的鏈條。傑裡米·裡夫金認為,現有的能源已經不能支撐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提出了一套新的能源組織理念。但是,他並沒有提出實現這一理念的技術支撐體系。

柳卸林:對。傑裡米·裡夫金是從需求角度提出了能源的可持續問題,但他並沒有提出背後的科技需求來。和他的視角不同,科技界往往從技術的角度來分析工業革命。例如,電子革命就是源於半導體的發現,它支撐了整個IT產業的發展。這個鏈條的前端,量子力學為其奠定了強大的理論基礎。現在講的光伏也好、風能也好,科技界還沒有看到背後隱含的科技革命在哪裡。這種從需求角度出發的工業革命,沒有科技革命在背後支撐,很難實現。

科技日報:傑裡米·裡夫金提出,支撐第三次工業革命五大支柱必須同時存在,彼此聯繫。您認為,在他的這種模式下要實現第三次工業革命,還需要在哪些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

柳卸林: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我們必須考慮這樣一個情況。大風日和靜風日,風力發電量差別非常大;晴天和陰天,太陽能發電量的差別也很大。這就帶來一些問題:第一,風電和太陽能發電並不併網。如果併網,發電高峰與低谷就會對電網提出巨大挑戰;如果不併網,高峰時期的發電量應當如何儲存。第二,如何保障風電、太陽能發電使用的穩定性。

根據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的特性,我覺得未來工業革命必須要突破儲能技術和分散使用技術。現有的儲能技術還有效率、使用、壽命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未來的產業革命一定是全球化的

科技日報:提到中國經濟,人們都會談到這幾個詞,高能耗、高汙染、高成本。背負著沉重的資源環境壓力,新工業革命對於中國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

柳卸林:很多人常常感慨,我國錯過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他們雖然能夠看到我國這些年取得的進步,但是心中存在一種疑惑: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多產業都走了一條跟蹤模仿國外先進技術的道路,對於新的工業革命,我國是否有能力抓住這次機會。

過去中國錯過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閉關鎖國,喪失了與世界同步發展的機會。當前,中國科技投入越來越高,發表的SCI論文等與國外的差距也越來越小,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這是改革開放、全球化、勞動力成本優勢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隨著研發力量的投入,科技的進步,現在的中國已經越來越深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當中,已經非常適應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快速流動的這個時代。各級政府對新能源產業非常重視,科學制定規劃;企業展現出發展新興產業的活力與激情。我堅信,無論哪裡萌發出下一代工業革命的機會,中國一定會抓住機會,不會再被世界甩開好幾十年。

科技日報:您認為,中國在這次即將來臨的工業革命中將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柳卸林: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未來新的產業革命是在一個國家還是在全球發生。從歷史上看,蒸汽機革命誕生於英國,化工革命產生於德國。一個國家抓住了產業革命的機遇而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我和科研團隊對光伏產業進行了研究發現一種現象:未來的科技革命是全球化的,可能由好幾個國家共同推動一場革命。

在由多個國家共同推動的變革中,中國能不能成為新能源革命的領頭羊呢?我想,這取決於新能源革命是否與老百姓的需求結合在一起。蒸汽機推動英國紡織業發展,造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二戰後美國科技及工業的發展也為半導體革命奠定了產業基礎。只有老百姓的價值觀認識到這個問題時,產業才能被培育出來。也就是說,一個產業的培育與發展同時受到價格驅動和價值驅動的作用。歐洲已經走過了工業化階段,他們對環境、能源的危機感要比我們強烈得多。因此,在即將來臨的新能源革命中,歐洲比我們,甚至比美國都推行得早。那麼,中國最早的用戶在哪裡?我們在研究光伏產業時發現,在德國、義大利的市場帶動下,中國很快融入光伏產業。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產業鏈的培育、市場的啟動,還是融資、銷售,都是非常全球化的。這種現象深刻地表明,未來的產業革命將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發生。

中國要抓住新能源革命的龍頭,需要有一大批很偉大的科學家,有一系列重大發現成果。就這一點來看,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但是我認為,對於即將來臨的新能源革命,中國不會袖手旁觀,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推動者。

科技日報:對於立足國外需求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這一現象,可能會產生不同的看法。一方面,當國內能源市場發展起來時,建立在國外市場上的產業實力能夠迅速提供相應的產品。同時,國內需求還能拉動新能源產業快速增長。另一方面,立足國外市場建立的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是否增加了未來產業發展的不確定性。例如:美國對我國光伏產業實施了反傾銷制裁。對此,您怎麼看?

柳卸林:美國為什麼要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他們是怕自己的市場把中國的光伏產業拉動起來,自己反而缺少光伏企業,最終導致在這場新能源競爭中落後。這是一場國家競爭。

地方政府的創新活力為抓住機遇創造了條件

科技日報:對於新能源革命,我們要抓住這次機遇。要抓住這次機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他們該扮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通常我們會產生這樣的疑問。我關注到,在不同場合您多次提到,發展新能源產業,地方政府表現出了高度的積極性。為什麼您這麼強調地方政府的力量?

柳卸林:我們可以看到,近些年,各級地方政府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越來越多。他們有能力投資新興產業發展。同時,由於地方政府間存在的競爭關係,更增加了他們以創新帶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動力。

舉個例子,中國的光伏產業鏈是怎麼形成的呢?江蘇、浙江等地在看到矽的價格上漲時,很多企業尋找原料,發展矽產業。當矽價下來時,他們則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增強企業競爭力,並逐漸形成地區新興產業集群。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產業發展的推動者。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常州天河光能有限公司等在創業之初都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應當看到,當地政府擁有自主權,非常國際化,具有很強的創新活力,這是一種中國的力量。它為我們抓住機遇創造了條件。

地方政府在扶持新能源產業發展時要把握好尺度,可以通過一些優惠政府鼓勵產業的發展,但不能變相到用財政為它做擔保,為公司發工資,不能被企業「綁架」。

科技日報:未來產業的發展越來越面向市場,越來越面向需求。相對於中央政府來說,地方政府能更敏銳、更深刻地感受到這種變化。從這一點來看,發展新能源產業,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又該如何分工?

柳卸林:對科技來講,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是不同的。基礎研究必須由科學家、專家作主,產業技術必須由企業家做決策。未來的產業技術也好,未來的新興產業也好,都要發揮企業家更多的作用。我們現在太強調科學家和專家的作用,而把企業家的作用考慮得太少。

中央政府應對全國產業有核心輻射能力的領域進行支持,如集成電路等;應對一些大項目進行重點投資,如大飛機、航空航天等。地方政府扮演的是接力棒的角色。它不做基礎研究,但可以把一些科研院所、大學的一些技術成果介紹出去,讓企業家來做判斷,這是不是有產業前景的技術。很多民營企業家對好技術都非常敏感。現在,很多研究院所太強調為中央政府服務,而不看重為地方政府和產業服務。這種鴻溝將深刻影響未來新興產業的發展。

科技日報:長期以來,國內大量的科技資源投在科研院所和大學。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企業,他們在科研組織能力和知識儲備上卻相對較弱。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和現實情況存在錯位。這種情況該怎樣改變?

柳卸林:這種錯位是因為缺少一種制度設計。我國要建立一種互動的機制。包括:中央與地方的互動;科學與產業的互動。中科院和蘇州共建蘇州納米研究所就是對互動機制的一種探索。

現在,科研院所和大學,包括很多面向產業的研究所都是從政府申請經費,他們並不太關心產業需求,更關注經費來源、國家項目、科技評價等。國家要進行制度設計,把應用類科研院所推向市場。要對應用類科研院所承擔的國家項目和企業項目做好一個比例分配,中央財政經費只下撥研究經費的30%—40%,其他經費從地方政府和企業手中拿,迫使科學家在一段時間內做國家的項目,另一段時期內做面向產業的項目,或者在一個課題組裡,一部分面向國家項目,另一部分則面向產業進行開發。這樣才能做好國家需求與產業需求的互動,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的互動,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的問題。

核心觀點

是不是一場新的工業革命,關鍵在於它的資源基礎是不是可持續和大量供給。如果支撐產業發展的資源有限,那麼這個周期不會太長,對整個經濟社會的影響就不會太大,也就無法形成一種變革性的「革命」力量。

現在正處在下一代工業革命的前期,再過20—40年,下一代工業革命才能真正展開並實現。

如果新能源的變革只是使用了不同的「電源」,只是對現有能源結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補充,那麼就談不上對現代城市、產業組織和管理模式的變化。

未來的科技革命是全球化的,可能由好幾個國家共同推動一場革命。

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反傾銷,是怕他們自己的市場把中國的光伏產業拉動起來,自己反而缺少光伏企業,最終導致在這場新能源競爭中落後。這是一場國家競爭。

相關連結

中國如何引領亞洲開展第三次工業革命?

如果說美國是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楷模,中國則最有可能在21世紀擔當這一角色。

縱觀人類歷史,新型的通訊技術與能源體系交匯之際,正是經濟革命發生之時。新能源革命使得商業貿易的範圍與內涵更加廣闊的同時,結構上更加整合。相伴而生的通訊革命則為對新能源流動引發的更加複雜的商業活動進行有效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現在,網際網路技術與可再生能源即將融合,並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這一革命無疑將改變整個世界。

中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和天然氣資源,這一誘惑使中國傾向於更加依賴日漸式微的傳統能源。然而,煤炭和天然氣固然令人興奮,但是相比於巨量的可再生能源而言,卻是如此的蒼白無力。可以說,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地位正如沙特在石油產業中的地位一樣,中國每平方米的可再生能源潛力要遠高於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

中國人需要關心的問題是20年後中國將會處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如果選擇了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條道路,那麼中國極有可能成為亞洲的龍頭,引領亞洲進入下一個偉大的經濟時代。在亞洲開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有利於泛大陸市場的培育並加速亞洲政治聯盟的形成。中國也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主要力量,推動整個亞洲實現向後碳社會的轉型。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設施反映出了權力關係本質的變化。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均採用垂直結構,傾向於中央集權、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大權掌握在少數工業巨頭手中。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組織模式卻截然不同,其採取的是扁平化結構,由遍布全國、各大洲乃至全世界的數千個中小型企業組成的網絡與國際商業巨頭一道共同發揮著作用。

這種由金字塔形向扁平化力量結構的轉變不僅將改變中國的商業領域,對文化和政治領域也將產生重要影響。對於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自己創造信息並通過在線社交網絡實現與數百萬人共享的新一代中國年輕人來說,自己生產可再生能源並通過能源網絡實現共享這一設想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現在,對於中國而言,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人才與資源,深刻地認知在21世紀上半葉開展第三次工業革命、建立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應該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摘自《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大學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焦點

  • 新一輪建築再工業革命技術發展趨勢
    在5G+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等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恆兆基建築再工業革命完全可以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打造裝配建築高端裝備產業配套基地為發展任務,以裝配製造自動化、智能化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裝配式建築機械低碳、綠色、信息化管理裝配系統。
  • 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不會再錯過宇宙星辰
    ,中國將要再等兩年。此後的幾年裡,中國火星探測進程陷入了集體沉默,再沒有新動作傳出。 這還真不能怪中國,不僅僅是中國,失敗幾乎佔據所有國家火星探測歷史的半壁江山,從1961年至今,人類一共才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活動,這其中22次都失敗了,成功率只有一半。迄今為止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成功登陸火星。
  • 英國將在2030年前禁售燃油新車 「新工業革命」來臨?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發生,從而促進社會文明以及技術的進步,而工業革命便是其中之一,說起工業革命,相信人們都不會陌生,每個人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其實,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逐漸成熟,如今不僅僅是國家在出臺各種政策來鼓勵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型,還有扶持車企研發新能源產品,限制燃油車的出售條件,有些汽車集團自己也非常有先見之明,早就自己開始規劃未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方向與戰略規劃,例如沃爾沃、凱迪拉克等等車企,都表明要在多少年後成為純電車型品牌,在近日,據外媒報導
  • 二十一世紀的新工業革命
    三大理念涉及的技術均為成熟技術,逐步實施和普及將帶來新的工業革命,深度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同時,本文作者通過對整個創新過程進行系統的思考和整理,總結出了技術創新的三大方法:基礎理論再認識、應用理論再發展、勇於跨界一專多能,三大方法論將全面助力二十一世紀新工業革命的實現。
  • 中國工程院院士:未來15年是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發展關鍵期
    中新社武漢11月20日電 (記者 劉育英)中國工程院院士周濟20日在2020中國5G+工業網際網路大會上表示,今後15年是5G+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等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製造工業完全可以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 近代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上的進展和工業革命發生
    從中國近代的發展來看,在近代,中國確實是沒有在科學方面的進展,也沒有過工業革命。中國,一個文化古國,一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國家,為何到近代卻停止了科學的發展呢?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由上文的例子可見,工業革命和科學進步是會影響資產階級的,而放在中國的地主階級身上也一樣實用,
  • 文一:中國為何超越 因為中國找到了工業革命的「秘訣」
    他不落窠臼,既不基於西方中心論(和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偏見對中國盲目悲觀,也不基於中國曾是持續幾千年的全球最強大文明這一事實來推斷中國必將重返巔峰。 作者從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入手,歸納歷史上成功實現工業化國家的基本發展規律,剖析了中國崛起為何必將實現的原因。
  • 中國人曾錯過海洋,但我們不會再錯過太空
    可是中國曾經錯過海洋,造成巨大遺憾。所以對於太空的探索,中國絕不放鬆。近年來,中國一直沒有停止過關於航空航天的研究,也取得許多突破和進展。現在另一個新的對於月球的探索進展即將展開。在2020年底之前,中國將發射嫦娥五號,對月球進行軟著陸及採樣返回。
  • 抖音時間錯過不會再來是什麼歌《即興》完整版歌詞
    抖音時間錯過不會再來是什麼歌《即興》完整版歌詞時間:2018-11-22 12:4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抖音時間錯過不會再來是什麼歌《即興》完整版歌詞 抖音時間錯過不會再來是什麼歌?
  • 什麼才是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說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想必我們在這之前經歷了前三次工業革命,那這三次工業革命又是指哪些呢?下面小郎君簡單介紹一下前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是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蒸汽機的誕生開始主導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
  • 人類工業革命史——工業革命與剝削失業,為何革命總與危機相伴?
    科技和革命的發展腳步不會退縮,也不會減緩。但是普通人包含在內的社會則承受力有限。由於每一次革命替代了大量的勞動力人口,從而使得人員大批失業,經濟出現系統性問題。進而造成了全球性的經濟或金融危機。似乎人類的工業革命與社會的系統性失業問題從來都不是兩個問題,而是緊密相連的人類發展學問題。
  • 我們錯過大航海,絕不能再錯過大航天時代
    ▲澳門葡佔時期的畫作中國錯過了大航海時代,所以失去了海洋。中國錯過了工業革命,所以失去過國土。中國好容易趕上資訊時代,卻已晚了30年,以至於現在別人隨隨便便拿個小小的晶片,就能對中國任意拿捏。,絕對不能錯過未來!
  • 被地理條件限制的歐洲大陸,為什麼比中國更快進入工業革命?
    而且草原騎兵被打敗之後,往往不會停留在蒙古草原,會逐漸向西遷徙,到中亞大草原去。匈奴在遭受漢朝的暴擊之後,一路西進到了中亞,在波斯和印度建立了王朝,後來又衝入羅馬。在中亞留下了許多突厥子孫,最終定居土耳其。幾千年來,發生在中國的蝴蝶效應直接影響了亞歐大陸民族的遷徙和王朝興亡。
  •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印度或日本?
    最後一種解釋則主張工業革命是社會環境在馬爾薩斯時代逐步演進的產物:增長是內生的(endogenous)。根據前兩個理論,工業革命有可能根本不會發生,也可能延後數千年之久。只有第三種解釋暗示工業革命是必然發生的。根據古典派學者的描述,工業革命是兩種經濟制度之間一段唐突的過渡時期,如圖1.1所示,在短短五十年內,生產率的增速即從前工業時代的水平演進到近代的水平。
  • 工業革命為什麼誕生在西方?工業革命的未來將是終結
    過去的工業革命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 歷史上,人類社會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每一次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我們看到,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主導推動。
  • 中國引爆工業革命的關鍵步驟和「訣竅」
    事實上,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基於土地公有制安排下的鄉鎮企業繁榮,首先引爆了中國農村地區原始工業化,繼而為20世紀80-90年代爆發的基於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奠定了市場基礎,並進而又在20世紀90年代引爆了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 科學網—科學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推手
    工業革命是英國人的傑作,這個時期創造的財富超過了英國歷史上的總和。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歐洲或者亞洲其他地方?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特·艾倫在學術專著《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視》中,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以寬闊的學術視野,深入探討了這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奧秘之所在。
  •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誕生在中國呢?
    如果翻開歷史來看,中國有好幾次是擁有實力,發展出工業革命誕生現代化的,但是每一次都擦肩而過,以至於李約瑟發出了一個著名的問號,為什麼現在科學技術沒有最先誕生在中國,以當時的條件來看,我們是最有優勢的。那時候我們距離現代工業革命只差最後一腳,然非常可惜的沒有發生,以至於到了南宋的時候已經進入了理學的階段,人的思想開始禁錮,不在以前以前那樣開放但是宋朝還是要一直發展,當時最重要的首都已經達到100萬人口,超越了當年羅馬的輝煌,這一盛況在明朝也得以延續,後來更是組建了一支全世界最大的海軍也就是鄭和七下西洋,要比哥倫布70年而出行的條件又好了,太多了,但是有能力可以航行到世界上任何一個腳步
  •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
    前些年彭慕蘭教授提出的「大分流」問題,也從另一角度提出了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18世紀中國發達的江南地區的命題。江南的手工業特別是紡織業也很發達。李約瑟很早就研究了中國的悠久技術傳統,他認為在宋朝,也就是西歐最黑暗的中世紀,中國的技術已經達到頂峰,四大發明領先世界,所以工業革命為什麼不在那時發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難題」。我們甚至可以擴展來看,為什麼工業革命不發生在印度?
  • 沒有黑死病 中國就不能發生工業革命?
    摘要:不要以為人口增多帶來好處只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很多人誤以為,古代技術沒有突破,人口增多只會造成人口和土地的矛盾,這大謬。  (搜狐財經思想庫:讓思維有樂趣,讓思想有力量!有個學者叫黃宗智,一聽這名字就很有學問的樣子,他提出明清時期中國的內捲化現象。所謂內捲化,又稱過密化。黃宗智說,由於明清人口膨脹,邊際效率遞減,經濟增長的成果被人口攤薄,所以明清有增長無發展。與此相對應的,西方有學者說,歐洲黑死病使人口大幅減少,勞動力價格上升,於是人們儘可能通過工具來提升效率,這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  聽起來很有道理,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