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黑死病 中國就不能發生工業革命?

2020-11-30 搜狐網

  摘要:不要以為人口增多帶來好處只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很多人誤以為,古代技術沒有突破,人口增多只會造成人口和土地的矛盾,這大謬。

  (搜狐財經思想庫:讓思維有樂趣,讓思想有力量!匯集頂尖財經智慧庫,分享深刻透徹的調查研究,旨在普及常識,為網友提供思想洞見和專業分析。)

  我小時候,放假了都要幹農活。夏初要扯秧蒔田。扯秧對小孩來說是個重活,扯一陣就腰酸背疼,我一邊幹一邊抱怨。我媽媽就給了我一個政策:我可以拿個單凳坐著扯。後來我媽媽改變了政策,規定我扯完多少個秧之後就可以去玩。我對這一承包製改革非常高興,幹了一陣之後,就甩掉凳子,目的是儘快幹完,好能玩一陣。

  前幾年,看到大象公會的作者輝格寫了一篇文章,文章說,明清由於人口膨脹,人力價格低廉,比資本還便宜,所以人們放棄了一些能提高效率的工具,而多採用人力。他舉的其中一個例子,是秧馬。秧馬在宋代較多,但到明清時,在很多地方消失了。他認為,人們坐在秧馬上扯秧,既保護了腰背,又提高了效率。這麼好的工具被淘汰,只能是解釋為人力低廉,沒必要追求效率。

  我和輝總認識很多年了,常有討論。看他這篇文章,我很吃驚。因為我感覺這文章錯得太厲害。估計很多讀者不知道秧馬是什麼。其實秧馬就是能在水田裡滑動的凳子,製造成本非常低。我就跟帖說我自己的經驗。我小時候為什麼甩開了凳子?因為,我想早點幹完去玩,而坐著扯秧沒有效率!扯秧、洗秧都需要利用腰力,坐著幹很不方便。

  我有點擔心這或許只是我的個人經驗。不久之後,我有機會向歷史學家李伯重請教,我就問了秧馬為什麼被淘汰的問題。恰好李老師當過知青。他說,那是因為坐著扯秧沒有效率。李老師告訴我,日本有個歷史學家天野元之助,研究過秧馬被淘汰的問題,結論也是:沒有效率。

  輝總那篇文章的問題不止這一處。但是如果讀者不懂農活,就很容易被他說服。他的論點貌似很有道理,論據也一大堆。假如讀者沒幹過農活,就很難想到,不是因為明清時人們放棄追求效率才不用秧馬,而恰恰是因為他們追求效率才淘汰秧馬!

  我當時想一個問題:如何讀一篇知識淵博的文章?大象公會的每篇文章都顯得知識淵博,搞論據轟炸。讀者如何去甄別這些論據?我的看法是,讀這類文章一定要首重邏輯,次重論據。作文的規律之一,就是作者有了論點之後,常常會想當然地使用論據,這並非有意騙人,而是下意識的行為。疑在論點,可以避免被論據轟炸說服。你也許不懂某個具體的論據,比如秧馬被淘汰的原因,但可以先問問輝總文章的論點——人口膨脹使得人們不追求效率,是否成立?

  輝總的論點大有來頭。有個學者叫黃宗智,一聽這名字就很有學問的樣子,他提出明清時期中國的內捲化現象。所謂內捲化,又稱過密化。黃宗智說,由於明清人口膨脹,邊際效率遞減,經濟增長的成果被人口攤薄,所以明清有增長無發展。與此相對應的,西方有學者說,歐洲黑死病使人口大幅減少,勞動力價格上升,於是人們儘可能通過工具來提升效率,這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

  聽起來很有道理,對不對?我知道很多人容易接受這種看起來很「技術」的歷史解釋。

  前幾天,輝總在大象公會發了一篇《馬爾薩斯的彈簧》,由於明清人口膨脹,經濟剩餘過低,這導致了中國在城市化、技術進步等方面都跌入陷阱。儘管沒再提秧馬的淘汰,但他幾年前的那篇文章的其它幾個論據,他還是使用了。我的看法,他的其他論據也大有問題。比如他所說的宋代水力紡車在明清被淘汰,原因是否真如他所說,也不一定。看來推翻一兩個論據並不能讓輝總從黃宗智的影響中走出來。

  歐洲黑死病是否工業革命推動力的問題,有機會再談。只說中國,真的存在人口陷阱嗎?

  邏輯上看,人口增多,意味著分工更為細密,這只會提高人們的效率。比如,大家現在都在談論人工智慧的驚人發展,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全世界有成千萬、成億的計算機從業者,推動了電腦技術的快速發展。假如地球總人口只有10萬,那麼程式設計師能有多少?能有5000個嗎?靠這麼一點人,電腦技術能發展快嗎?能有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嗎?

  不要以為人口增多帶來好處只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很多人誤以為,古代技術沒有突破,人口增多只會造成人口和土地的矛盾,這大謬。即便在古代,人口增多仍然能促進分工細密化。比如,人口增多,可以有更多的人煉鐵改進農具、修路促進流通等等無窮的事可以做,這些都會提高農業、商業的效率。

  明清時期的陷阱,其實還是制度陷阱。朱元璋設立了嚴密管制的經濟體系,確定了「片帆不許下海」的對外政策,並對江南富戶刻意摧殘,對中國經濟打擊很大。但到晚明,很多祖宗之法已成虛文,經濟自由度大有提升。彼時的知識分子和西方傳教士多有交流。不說徐光啟這樣的著名科學家,就連傳統意義上的名儒,如王夫之、黃宗羲等都向傳教士學習不少,方以智甚至提出了近似於「振動發聲」的觀點。假以時日,中國不難跟上工業革命的步伐。可惜的是,又逢甲申之變,滿清入關,中國重回閉關鎖國狀態。

  但即便在清代鎖國狀態下,人口的增多也還是推動了分工的大發展。雍正四年,鎮海將軍何天培的一份奏摺中說:「即如福建之米,取給於臺灣、浙江;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取給於江西、湖廣。」何天培所說,展現了一副全國糧食大流通的壯觀圖景。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長三角、珠三角向來是魚米之鄉,為何其糧食還要仰賴於廣西、江西、湖廣等次發達、甚至貧窮地區?原因在於,長三角、珠三角已經變為輕工業區!人們多從事蠶桑、紡織、漁業等。更詳細的描述,可參看人大清史所高王凌老師的研究。

  由於人口增多,原本並非糧食主產區的湖廣、江西、廣西,得到了更多的開發,一躍而成為糧食主產區。假如沒有人口的擴張,就沒有那些地區的開發,長三角、珠三角的宜農土地,怎麼會拿來搞輕工業?「蘇湖熟,天下足」變為「湖廣熟,天下足」,其背後的道理,就是人口推動分工。

  輝總的《馬爾薩斯的彈簧》中的城市化率等數據,我感覺可疑,但沒有更多研究也不好輕率反駁。但輝總說明清人口膨脹使剩餘降低,這顯然成問題。人口的擴張,並未如黃宗智、輝總所想的那樣耗盡農業的剩餘,相反,農業的剩餘竟至於能養得起兩個大的輕工業區。長三角、珠三角的勞動報酬肯定是高於湖廣等地的,也必然高於宋代的農業勞動報酬,輝總所說的因人力低廉而淘汰宋代水力紡車,更有可能是誤解。

  輝總文中還提出賦稅壓低人口極限線,增加剩餘,因此對文明的發展有功。但是,邏輯上看,賦稅只會降低利潤,抑制投資積極性,其作用是減少剩餘而不是增加剩餘。有種說法講蘇湖地區賦稅是其他地區的90倍,不知準確度如何。但說江南地區賦稅遠高於其他,應該沒問題。各地區農業產出的差異並不大,江南極高的賦稅不可能來自傳統農業,而只能來自輕工業。假如江南的資源不要通過漫長的運河輸送到北京供養官僚們,江南的剩餘只會更多,輕工業只會更發達。

  我當然不是說人口越多越好。實際上,人們會自動調整人口。歷史學家李中清研究人口問題發現,富裕的江南地區,其生育率低於其他地區,這種調節還是古代缺乏避孕技術的情況下實現的。人力報酬高的江南為何反倒生育率低?這應該是資本收益高,而產生了對人力的替代作用。古代人當然也會感受到人口壓力,但經濟發展從兩個方面解決問題,一是分工發展、效率提高、產出更多,二是生育率隨著經濟發展自然下降。所以,即便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也不存在人口增長耗盡經濟剩餘、延緩文明發展的陷阱。

  當時人其實已經注意到人口問題。比如康熙。康熙的解決之道發展經濟來解決人口增長問題。比如,他曾說:「朕意養民之道,亦在相地區處而已。」中國可深度開發的地區太多,美洲新作物潛力還未充分發揮,分工調整的效率空間更是巨大,哪裡就會被人口增長耗盡剩餘了?中國並非一定要遇上黑死病這種死亡大災難,大規模減少人口,才會有足夠剩餘來引發工業革命。不過,康熙、乾隆雖然有以發展解決人口增長問題的局部進步觀點,但他們的經濟觀念整體上還是管制型的,正是這種制度缺陷阻礙了中國發生西方那樣的工業革命,而不是所謂的人口陷阱。

  我也問過李伯重老師,黃宗智所說的內捲化問題是否真的存在?李老師回答:不存在。

  更多內容見搜狐財經思想庫,請掃下方二維碼進入:


business.sohu.com true 財經綜合報導 http://business.sohu.com/20160406/n443423167.shtml report 4031 摘要:不要以為人口增多帶來好處只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很多人誤以為,古代技術沒有突破,人口增多只會造成人口和土地的矛盾,這大謬。(搜狐財經思想庫:讓思維有樂趣,讓

");}

相關焦點

  • 近代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上的進展和工業革命發生
    從中國近代的發展來看,在近代,中國確實是沒有在科學方面的進展,也沒有過工業革命。中國,一個文化古國,一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國家,為何到近代卻停止了科學的發展呢?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由上文的例子可見,工業革命和科學進步是會影響資產階級的,而放在中國的地主階級身上也一樣實用,
  • 如果中世紀的歐洲沒有「香水」和「高跟鞋」,可能不會爆發黑死病
    但有人說,沒有香水和高跟鞋,黑死病或許還不會爆發。為什麼會這樣說? 路易十四72年不洗澡究竟是不能洗還是不願意就難說了,但不洗澡肯定身上肯定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味道。作為貴族,他們怎麼能容忍這樣的情況發生?
  •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呢?
    這個提問實際上是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了類似的提問:它提出:為什麼中國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卻沒有發生像歐洲工業革命那樣的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呢?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很多人進行了討論,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大都圍繞在哲學與科學的層面上的 討論,我也就不再這兩方面展開討論了。
  • 黑死病後的歐洲浴火重生
    【想入非非】 黑死病導致了歐洲與亞洲的「大分流」,即歐洲走上資本主義,最終出現了工業革命的結果。 蔡非 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人覺得時代的方向已經悄然發生改變,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置身於二戰以後最大的歷史事件之中。
  • 為何第一次工業革命必定發生在西歐,而不是中國的宋末或者明末?
    筆者就「工業革命為何只出現在英國,而不是同時期的中國」這話題談談自己的感想。  一,思想體系傳承的不同  公元前,人類在探索自然、宇宙、人與宇宙的過程中,東、西方均出現了一大批先哲,那個時代被稱為軸心時代。
  • 新冠疫情的plus「黑死病」為何沒有到達中國?
    然而好像是中國有先祖保佑一般 ,並沒有聽說黑死病在中國橫行霸道;但其實只是有「高人」阻擋它了。辛亥革命前夕,一場關乎民族興亡的危機隨著西伯利亞的寒流竄入中國東北三省,而這危機就是臭名昭著的黑死病。 黑死病在東北肆虐6個月,捲走了6萬人的性命。風雨飄搖的清廷已經到了極限,再面對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一旦黑死病從東北三省擴散出去,中國將無可禦敵之兵,大明的悲劇幾乎就要重演。一旦感染黑死病,長則五六日,短則半日,患者就一命嗚呼。
  •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
    而如果我們看得更長遠一點,文藝復興時代的威尼斯、佛羅倫斯,這些都是歐洲文化一度最燦爛、經濟最發達的地方,為什麼這些地方都沒有發生工業革命,而獨獨發生在英國的中北部,像曼徹斯特、蘭開夏這些英國相對貧窮落後的地區,並繼而席捲英國乃至世界? 前些年彭慕蘭教授提出的「大分流」問題,也從另一角度提出了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發生在18世紀中國發達的江南地區的命題。江南的手工業特別是紡織業也很發達。
  •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誕生在中國呢?
    如果翻開歷史來看,中國有好幾次是擁有實力,發展出工業革命誕生現代化的,但是每一次都擦肩而過,以至於李約瑟發出了一個著名的問號,為什麼現在科學技術沒有最先誕生在中國,以當時的條件來看,我們是最有優勢的。,人類已經了解機載活塞運動,以至於李約瑟夫比較奇怪,為什麼沒有發生現代科學呢?
  • 為什麼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這段話也同樣適合於中國古代早期哲學,因為在古代先哲的思想成果中,就已經包含了完全可以與古希臘相媲美的自然哲學,儘管它與古希臘自然這些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範疇和理論體系,但它確實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對宇宙和自然的哲學思考。
  • 歷史上的黑死病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黑死病(英語:Black Plague)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起源於亞洲西南部喜馬拉雅山區,一說起源於黑海城市卡法,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而「黑死病」之名是當時歐洲的稱呼。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2500萬人死亡,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佔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
  •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爆發過像歐洲的黑死病和麻風病那樣的泛大陸...
    據《中國救荒史》對疫情的不完全統計,周朝發生過1次,秦漢時發生過13次,魏晉時發生過17次,隋唐時發生過17次,兩宋發生過32次,元朝發生過20次,明朝發生過64次,清朝發生過74次,合計起來,至少在中國古代發生過238次以上。類似於黑死病(也就是鼠疫),麻風病也不在少數。
  • 黑死病在歐洲曾殺死2500萬人,為何在中國沒有爆發?要感謝一個人
    011911年,一場危機正在逐漸靠近東北地區,如果可以將這場危機化解,清廷「壽命」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如果不能化解,清廷可能會隨之滅亡。這場危機在歐洲有個這樣的名字——黑死病。黑死病籠罩整個歐洲之時,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戰爭時期都沒有這麼多人喪命。由此可見,黑死病非常恐怖。02在我國,黑死病就叫做鼠疫,整整奪走了6萬人的生命。
  • 從鳥嘴醫生到抗生素,人類如何戰勝黑死病?
    據估計,短短數年內,黑死病造成歐洲人口減少30~60%。1346年,蒙古大軍打到克裡米亞,蒙古人帶給歐洲的除了刀光劍影,還有可怕的黑死病。在長期圍困後,蒙古軍隊將死於瘟疫的屍體丟到卡法城內,傳染給城內的居民,從此造成黑死病在歐洲數百年的流行。
  •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印度或日本?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這個蕞爾小島,而不是中國、印度或者日本?它又為什麼開始於1800 年前後?為什麼生產力的極大解放沒有促成全世界普遍富裕?經濟史學家格裡高利·克拉克試圖在新作《告別施捨》中,用近年來流行的「大歷史」敘述方式,解答這三個彼此相關的命題。
  • 黑死病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在中國卻沒有爆發,我們要感謝此人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一場關乎民族興亡的危機隨著西伯利亞的寒流竄入中國東北三省,行將就木的大清朝廷處理好了,還能苟延殘喘一段時間;處理不好,中華民族就將面臨亡種的危險。這危機在歐洲有個臭名昭著的名字:黑死病。 黑死病,曾經席捲歐洲的大鼠疫,整整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歐洲人口因此銳減三分之一。
  • 黑死病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在中國卻沒有爆發,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即便是經歷過戰場慘烈程度堪稱「絞肉機」的世界第二次大戰,歐洲人口也才失去5%,可見當時黑死病的感染率和致死率有多麼恐怖。  鼠疫在東北肆虐6個月,捲走了6萬人的性命。風雨飄搖的清廷已經到了極限,再面對虎視眈眈的西方列強,一旦鼠疫從東北三省擴散出去,中國將無可禦敵之兵,大明的悲劇幾乎就要重演。  要知道一旦感染黑死病,長則五六日,短則半日,患者就一命嗚呼。
  • 黑死病讓2500萬歐洲人死去,在中國卻沒有蔓延,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二戰中,歐洲因戰爭而死的人佔總人口的5%,但在「黑死病」大流行的14世紀,因這場瘟疫而死的歐洲人多達2500萬,佔了總人口的1/3!所以說,瘟疫對人類文明的破壞不亞於戰爭,這場瘟疫甚至讓歐洲的教會地位被動搖,直接扭轉了歐洲文明的走向。
  • 在歐洲殺死2500萬人的黑死病,為何沒有在中國爆發?我們要感謝一個人
    1910年10月25日,在我國東北地區爆發了一場令世人聽了都害怕的鼠疫,這個鼠疫就是曾席捲了整個歐洲,奪走了歐洲近2500萬人生命的「黑死病」,在當時,人一旦患有鼠疫,致死率幾乎達到了恐怖的99%!
  • 黑死病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答|百度派 @諾亞方舟黑死病帶來的死亡和恐懼,超過了人類史上任何一場戰爭。除了當世的死亡和恐懼,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極大的。以英國為例,當時的英國是個典型的農業國。因為人口大量減少,導致勞動力短缺。後面的故事學過歷史的人多少都知道一點,英國領先世界是從工業革命開始的,而工業革命就是從羊毛紡織業開始的。當然,黑死病的影響不止於此。歐洲的中世紀,教會幾乎影響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當瘟疫肆虐,大量的神父染病死亡,動搖了」瘟疫是上帝對罪人懲罰」的這一基本信念,人們發現了號稱萬能、救世的宗教與教會,在災難面前竟然同樣毫無作為。
  • 柳卸林:新工業革命,中國不會再錯過了
    沒有科技革命支撐,新工業革命很難實現科技日報: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任何一次工業革命,從基礎研究到技術再到產業,在執行層面都有一個清晰的鏈條。傑裡米·裡夫金認為,現有的能源已經不能支撐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提出了一套新的能源組織理念。但是,他並沒有提出實現這一理念的技術支撐體系。柳卸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