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要以為人口增多帶來好處只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很多人誤以為,古代技術沒有突破,人口增多只會造成人口和土地的矛盾,這大謬。
(搜狐財經思想庫:讓思維有樂趣,讓思想有力量!匯集頂尖財經智慧庫,分享深刻透徹的調查研究,旨在普及常識,為網友提供思想洞見和專業分析。)
我小時候,放假了都要幹農活。夏初要扯秧蒔田。扯秧對小孩來說是個重活,扯一陣就腰酸背疼,我一邊幹一邊抱怨。我媽媽就給了我一個政策:我可以拿個單凳坐著扯。後來我媽媽改變了政策,規定我扯完多少個秧之後就可以去玩。我對這一承包製改革非常高興,幹了一陣之後,就甩掉凳子,目的是儘快幹完,好能玩一陣。
前幾年,看到大象公會的作者輝格寫了一篇文章,文章說,明清由於人口膨脹,人力價格低廉,比資本還便宜,所以人們放棄了一些能提高效率的工具,而多採用人力。他舉的其中一個例子,是秧馬。秧馬在宋代較多,但到明清時,在很多地方消失了。他認為,人們坐在秧馬上扯秧,既保護了腰背,又提高了效率。這麼好的工具被淘汰,只能是解釋為人力低廉,沒必要追求效率。
我和輝總認識很多年了,常有討論。看他這篇文章,我很吃驚。因為我感覺這文章錯得太厲害。估計很多讀者不知道秧馬是什麼。其實秧馬就是能在水田裡滑動的凳子,製造成本非常低。我就跟帖說我自己的經驗。我小時候為什麼甩開了凳子?因為,我想早點幹完去玩,而坐著扯秧沒有效率!扯秧、洗秧都需要利用腰力,坐著幹很不方便。
我有點擔心這或許只是我的個人經驗。不久之後,我有機會向歷史學家李伯重請教,我就問了秧馬為什麼被淘汰的問題。恰好李老師當過知青。他說,那是因為坐著扯秧沒有效率。李老師告訴我,日本有個歷史學家天野元之助,研究過秧馬被淘汰的問題,結論也是:沒有效率。
輝總那篇文章的問題不止這一處。但是如果讀者不懂農活,就很容易被他說服。他的論點貌似很有道理,論據也一大堆。假如讀者沒幹過農活,就很難想到,不是因為明清時人們放棄追求效率才不用秧馬,而恰恰是因為他們追求效率才淘汰秧馬!
我當時想一個問題:如何讀一篇知識淵博的文章?大象公會的每篇文章都顯得知識淵博,搞論據轟炸。讀者如何去甄別這些論據?我的看法是,讀這類文章一定要首重邏輯,次重論據。作文的規律之一,就是作者有了論點之後,常常會想當然地使用論據,這並非有意騙人,而是下意識的行為。疑在論點,可以避免被論據轟炸說服。你也許不懂某個具體的論據,比如秧馬被淘汰的原因,但可以先問問輝總文章的論點——人口膨脹使得人們不追求效率,是否成立?
輝總的論點大有來頭。有個學者叫黃宗智,一聽這名字就很有學問的樣子,他提出明清時期中國的內捲化現象。所謂內捲化,又稱過密化。黃宗智說,由於明清人口膨脹,邊際效率遞減,經濟增長的成果被人口攤薄,所以明清有增長無發展。與此相對應的,西方有學者說,歐洲黑死病使人口大幅減少,勞動力價格上升,於是人們儘可能通過工具來提升效率,這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生。
聽起來很有道理,對不對?我知道很多人容易接受這種看起來很「技術」的歷史解釋。
前幾天,輝總在大象公會發了一篇《馬爾薩斯的彈簧》,由於明清人口膨脹,經濟剩餘過低,這導致了中國在城市化、技術進步等方面都跌入陷阱。儘管沒再提秧馬的淘汰,但他幾年前的那篇文章的其它幾個論據,他還是使用了。我的看法,他的其他論據也大有問題。比如他所說的宋代水力紡車在明清被淘汰,原因是否真如他所說,也不一定。看來推翻一兩個論據並不能讓輝總從黃宗智的影響中走出來。
歐洲黑死病是否工業革命推動力的問題,有機會再談。只說中國,真的存在人口陷阱嗎?
邏輯上看,人口增多,意味著分工更為細密,這只會提高人們的效率。比如,大家現在都在談論人工智慧的驚人發展,原因是什麼?原因是全世界有成千萬、成億的計算機從業者,推動了電腦技術的快速發展。假如地球總人口只有10萬,那麼程式設計師能有多少?能有5000個嗎?靠這麼一點人,電腦技術能發展快嗎?能有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嗎?
不要以為人口增多帶來好處只是工業革命之後的事。很多人誤以為,古代技術沒有突破,人口增多只會造成人口和土地的矛盾,這大謬。即便在古代,人口增多仍然能促進分工細密化。比如,人口增多,可以有更多的人煉鐵改進農具、修路促進流通等等無窮的事可以做,這些都會提高農業、商業的效率。
明清時期的陷阱,其實還是制度陷阱。朱元璋設立了嚴密管制的經濟體系,確定了「片帆不許下海」的對外政策,並對江南富戶刻意摧殘,對中國經濟打擊很大。但到晚明,很多祖宗之法已成虛文,經濟自由度大有提升。彼時的知識分子和西方傳教士多有交流。不說徐光啟這樣的著名科學家,就連傳統意義上的名儒,如王夫之、黃宗羲等都向傳教士學習不少,方以智甚至提出了近似於「振動發聲」的觀點。假以時日,中國不難跟上工業革命的步伐。可惜的是,又逢甲申之變,滿清入關,中國重回閉關鎖國狀態。
但即便在清代鎖國狀態下,人口的增多也還是推動了分工的大發展。雍正四年,鎮海將軍何天培的一份奏摺中說:「即如福建之米,取給於臺灣、浙江;廣東之米,取給於廣西、江西、湖廣;而江、浙之米,取給於江西、湖廣。」何天培所說,展現了一副全國糧食大流通的壯觀圖景。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長三角、珠三角向來是魚米之鄉,為何其糧食還要仰賴於廣西、江西、湖廣等次發達、甚至貧窮地區?原因在於,長三角、珠三角已經變為輕工業區!人們多從事蠶桑、紡織、漁業等。更詳細的描述,可參看人大清史所高王凌老師的研究。
由於人口增多,原本並非糧食主產區的湖廣、江西、廣西,得到了更多的開發,一躍而成為糧食主產區。假如沒有人口的擴張,就沒有那些地區的開發,長三角、珠三角的宜農土地,怎麼會拿來搞輕工業?「蘇湖熟,天下足」變為「湖廣熟,天下足」,其背後的道理,就是人口推動分工。
輝總的《馬爾薩斯的彈簧》中的城市化率等數據,我感覺可疑,但沒有更多研究也不好輕率反駁。但輝總說明清人口膨脹使剩餘降低,這顯然成問題。人口的擴張,並未如黃宗智、輝總所想的那樣耗盡農業的剩餘,相反,農業的剩餘竟至於能養得起兩個大的輕工業區。長三角、珠三角的勞動報酬肯定是高於湖廣等地的,也必然高於宋代的農業勞動報酬,輝總所說的因人力低廉而淘汰宋代水力紡車,更有可能是誤解。
輝總文中還提出賦稅壓低人口極限線,增加剩餘,因此對文明的發展有功。但是,邏輯上看,賦稅只會降低利潤,抑制投資積極性,其作用是減少剩餘而不是增加剩餘。有種說法講蘇湖地區賦稅是其他地區的90倍,不知準確度如何。但說江南地區賦稅遠高於其他,應該沒問題。各地區農業產出的差異並不大,江南極高的賦稅不可能來自傳統農業,而只能來自輕工業。假如江南的資源不要通過漫長的運河輸送到北京供養官僚們,江南的剩餘只會更多,輕工業只會更發達。
我當然不是說人口越多越好。實際上,人們會自動調整人口。歷史學家李中清研究人口問題發現,富裕的江南地區,其生育率低於其他地區,這種調節還是古代缺乏避孕技術的情況下實現的。人力報酬高的江南為何反倒生育率低?這應該是資本收益高,而產生了對人力的替代作用。古代人當然也會感受到人口壓力,但經濟發展從兩個方面解決問題,一是分工發展、效率提高、產出更多,二是生育率隨著經濟發展自然下降。所以,即便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也不存在人口增長耗盡經濟剩餘、延緩文明發展的陷阱。
當時人其實已經注意到人口問題。比如康熙。康熙的解決之道發展經濟來解決人口增長問題。比如,他曾說:「朕意養民之道,亦在相地區處而已。」中國可深度開發的地區太多,美洲新作物潛力還未充分發揮,分工調整的效率空間更是巨大,哪裡就會被人口增長耗盡剩餘了?中國並非一定要遇上黑死病這種死亡大災難,大規模減少人口,才會有足夠剩餘來引發工業革命。不過,康熙、乾隆雖然有以發展解決人口增長問題的局部進步觀點,但他們的經濟觀念整體上還是管制型的,正是這種制度缺陷阻礙了中國發生西方那樣的工業革命,而不是所謂的人口陷阱。
我也問過李伯重老師,黃宗智所說的內捲化問題是否真的存在?李老師回答:不存在。
更多內容見搜狐財經思想庫,請掃下方二維碼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