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要從自然哲學的誕生說起。
亞里斯多德說:「古今以來,人們開始哲學探索,都應起於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於種種迷惑的現象,逐漸累積一點一滴的解釋,對較大的問題例如日月與星辰的運動及宇宙的創始作出說明」。
亞里斯多德這這番話適合於古希臘,因為古希臘之初的哲學家們都曾以極大的熱情和高超的智慧探求大自然的奧秘和宇宙發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創立了自然哲學。
這段話也同樣適合於中國古代早期哲學,因為在古代先哲的思想成果中,就已經包含了完全可以與古希臘相媲美的自然哲學,儘管它與古希臘自然這些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範疇和理論體系,但它確實是中國古代哲學家對宇宙和自然的哲學思考。
但也應該承認的是,中國古代雖然也有著高水平的自然哲學,但它卻有著與希臘自然哲學不同的特點:
首先,中國早期自然哲學士兵被包裹在社會政治哲學和倫理哲學的體系之中的,很少有獨立的自然哲學家和自然哲學體系。
其次,與古希臘自然哲學比較徹底的無神論傾向相比,中國早期自然哲學從未與神秘主義徹底決裂。
再次,中國古代自然哲學始終與直觀經驗、實踐理性有著血肉聯繫,沒有運用邏輯方法構造出純概念的原理體系。
最後,中國古代早期自然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一樣,充滿了「天然純樸」的辯證法思想,但中國古代辯證邏輯和辯證思維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自然哲學的誕生來看,其誕生與其臨海的地形、外來入侵、國家領土變遷、民族遷徙融合、東西方文化交融有關,這也決定了中西方中西方自然哲學產生的土壤有很大的不同。
不同的土壤自然也就生長出不同的作物。整個古代歐洲基本以遊牧文明和航海文明佔主導,這一過程中,所有人都要在不斷的遷徙之中維護共同利益,就必須尋找自身利益的證據,當再次遇到的時候拿出證據證明自己的財產、債務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以契約為主的社會關係。
這樣的社會土壤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哲學家的思想並且支配著整個西方古典這些,只是隨著哲學思考深入才逐漸受到人們的職業,並被要求作出進一步的證明。
但是,可以看到,這些掛念和前提也正是近代科學所要求的,也就是說,若沒有這些前提,近代科學的誕生和發展就無異於痴人說夢。
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以中原文明為基礎,中原文明一直以農耕文明為主,農耕文明的特點是以家庭(家族)為基礎的村落 文明,相對於遊牧、航海文明,農耕文明最大的特點在於穩定,人群缺乏流動性,宗族觀念更強,以血緣和親情為基礎的倫理關係為主要社會關係。
這樣的社會土壤讓中國古代先哲自然而然地以個人為中心來認識、理解自然世界。這種對自然的認識、理解只需要陌生人的認同,只要求的個人理解力方面的平衡和內心的南安寧就可以。
沒有大規模的遷徙,人們就不需要把外來的文化和自身積累的經驗技術相結合,生活中對大自然、對萬物缺少新的認識,新的思想就難以出現,自然哲學發展就十分緩慢,而天文、氣象、海流等自然現象的規律性逐漸被個人的理解力取代,人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人即自然、自然即人,由此」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產生也就順理成章了。
通近代科學沒有落地中國並不奇怪,甚至這一據俄國其實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中西方自然哲學思想形成過程及終極取向的不同。然而,必須指出的是,自從伽利略有意識地首創用系統的實驗方法研究自然界以後,西方近代科學就逐漸從作為思辨只是的自然哲學中獨立出來而成為實證知識。
另外,西方的近代技術是以實證知識的科學作為基礎的,它們之間的結合是由各自的本質所決定的,是一種必然趨勢。
顯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國自然哲學,路越走越遠,絲毫沒有想過用實證的方法來闡述哲學思辨的問題,自然,也就不可能誕生近代科學體系,沒有近代科學體系的支撐,也就不可能出現工業革命。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能夠順手點個讚或者關注一下也是極好的;歡迎評論交流,願每一個朋友平安、歡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