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宇宙背景看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2020-12-05 藍星新時代

藍星新時代網承平

關於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這個問題人們討論了近百年,各種各樣的文章論文充斥網絡和出版物上,大家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討,但是都是站在人類自身的社會文化認識範圍內進行的探討,都是在不明就裡狀態下的論說,均沒有切中要害,這是為什麼吶?

因為這個問題不是地球人的問題,而是宇宙文明的一個現象,從宇宙背景來說這只是現象而不是問題,只是宇宙文明反射在地球上的現象。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的大背景,就得從宇宙文明方面來述說,也只有到了現今,地球人類的逐步覺醒,才有機會來認識宇宙文明與我們人類的關係。現在我們從宇宙背景來看一下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的問題。

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的問題由來。這一問題的主要提出者李約瑟博士(1900至1995)是英國著名學者,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李約瑟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時就提出了這一問題。以他撰寫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又譯為《中國的科學與文明》)而著稱於世,在該書中明確提出了「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的疑問。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李約瑟難題又稱李約瑟之謎,一般表述是:為什麼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之間,在將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於實用目的方面,中國較之西方更為有效?或者,為什麼近代科學,關於自然界假說的數學化學及其相關的先進技術,只是輝煌而短暫地興起於伽利略時代的歐洲?

這一問題提出後引起了東西方很多人的思考討論。也有很多人把李約瑟難題進一步推廣,出現了例如:「中國近代科學為什麼落後」、「中國為什麼在近代落後了」等等相關問題。對於這一問題,中國人早在李約瑟之前,就有很多人注意到了這一情況,提出了與李約瑟難題類似的問題。提出問題的最有名的當屬化學家和教育家任鴻雋先生(1886至1961年)。他在中國最早的科學雜誌《科學》第1卷第1期(1915年)發表《說中國無科學之原因》一文提出了類似的問題。

宇宙文明的兩大文明形式與地球上東西方文明的關係。宇宙在百千億年的演化中,逐步形成了兩大文明體系,即物質文明為主的體系和精神文明為主的體系,在參與大宇宙管理中,兩大體系既合作又有一定的競爭存在。在宇宙中許許多多的文明星球上,受到兩大文明體系的影響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體系的內涵都會有體現,只是有些會偏於這個,有些會偏於那個,都是正常的情況。地球長期以來是大宇宙設置的一個試驗場,一方面要建設出一個具有示範效果的標準化文明,另一方面還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吃苦耐勞、善於應對各種困難矛盾的宇宙人才。為此,宇宙兩大文明體系在地球都投入了大量人力和心血,經過三代人(神)的努力已經到了最後衝刺期。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想到了宇宙物質文明體系影響最大的應該是地球西方國家和地區,而宇宙精神文明體系影響的主要是地球東方的一些國家和地區。進一步來說中國就是宇宙精神文明體系在地球上指導與影響的核心區域,接受的影響更全面更深入,體現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就是更有高度和底蘊。

宇宙精神文明體系對中國的傳播。在此屆地球文明萬餘年來,宇宙精神文明體系不餘遺力地連續派出了系列精英人物來到地球東方轉世做人,傳播精神文明的精華,逐步形成了東方以精神意識提升為主的文化。我們通過歷史記載可以看到,中國大地歷代的文化繁華異常,名家輩出,群星璀璨,他們立足傳播的主要都是精神文化方面的知識,也順帶了一些十分基礎的科技知識,如指南針、活字印刷、造紙術、火藥、渾天儀和地動儀、中醫理論等,這些都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難以估量的推動力作用。然而這些基本都是圍繞文化生產的「發現」,並非現代科技標識的科學研究,僅是精神文化研究方面的副產品而已。總體來說傳播方式就是以宇宙文明高級生命體轉世為主的大量的陸續的來到東方,及其他無形的力量一起來傳播宇宙精神文明知識文化。當然西方的宇宙物質文明體系傳播方式也類似於此。

宇宙精神文明體系對中國的影響。中華文化被稱作「天道文化」,其實這種文化是宇宙精神文明體系的特徵表現,是與物質文明的主要差別而已。中國這個「天道文化」的特徵就是重文輕商,只把科技發明當做奇技淫巧,不僅不予重視反而在意識形態上進行打壓。為什麼會是這樣,這與宇宙精神文明體系對宇宙與生命本質的認識有關,他們認為宇宙自有自己的運行規律規則,宇宙生命只有圍繞這個規律規則才能得到提升及與宇宙和諧、同步同一;在所餘其他方面的努力和發展都是浪費時間精力的多餘行為。在宇宙精神文明體系下的「文化」傳播到地球東方,形成了天地同化現象,所以東方的主流文化就把圍繞物質方面的活動嗤為「奇技淫巧」。另一方面,東方的社會管理體制也是複製的「天國」模式,這種模式也是相適應於「精神文明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仿製的是天國模式,所以說無論中國社會如何發展都繞不開「封建帝制」,也就是古人常說的「天朝帝國」,中國在清朝末期被打斷傳承,主要是外界力量影響造成的。但是中國古代的帝制與天國的帝制有一個差別,中國古代是家天下的帝制,而天國依然是禪讓制,因此天國在選人用人上比古代中國更公平合理。從這個差別我們可以看到,地球人類思想意識還很落後,私心雜念較多而不能很快清除,精神文明建設任重道遠,特別是西方物質主義近幾十年對中國的影響下,出現了更多的問題。

這個問題想講明白十分困難,講到這裡先告一段落,至於宇宙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大體系誰先進等等問題,待以後分項與大家慢慢探討。現在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過去的都已經過去,地球文明發展進程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目前東西方文明正在地球上進行整合,東方人正在奮起直追,以其雄厚的智慧積累,超越西方的科技水平指日可待,西方人也會在精神文明建設上有巨大的發展,這些都是大勢所趨。

總之,在大宇宙的指導下,在地球發展現實的需要下,地球人類的未來發展正在進入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物質文明輔助發展的新模式,這個新模式的建立就是地球文明大轉折,我們能把這個文明大轉折做好,走向新文明新時代,就是為大宇宙做出了巨大貢獻。(2020年7月9日)

相關焦點

  • 《解讀中國經濟》: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
    從今天起《峰雲讀書會》幾篇文章介紹,林毅夫先生的《解讀中國經濟》,內容讓我們感覺眼前一亮或眼前一黑,顛覆我們傳統認知的內容。今天首先介紹一個有意思的題目:為什麼科學革命沒有發生在中國?選這個題目是因為在讀這本書之前,我還從來沒從這個角度想過這個問題。我們古代的科學叫不叫科學?
  •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
    國庫虧空全在於沒有管好底下的人;而英國政府則認為他們缺乏一種精確測量經度的工具,於是他們在工具上做文章。二十世紀有個英國人叫李約瑟,他很納悶,中國在世界上強盛了幾千年,為何在近代落後了,科技革命怎麼沒有在中國發生。
  •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呢?
    這個提問實際上是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了類似的提問:它提出:為什麼中國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卻沒有發生像歐洲工業革命那樣的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呢?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很多人進行了討論,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大都圍繞在哲學與科學的層面上的 討論,我也就不再這兩方面展開討論了。
  • 為什麼近代科技爆發首先發生在歐洲?
    大家都知道,近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都發源於歐洲,科技的快速進步,極大的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讓大多數人類過上了物質豐富的生活。但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生產力更為發達的農耕國家如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中率先誕生呢?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謎」。
  • 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沒在中國近代發生?
    原標題《「中興事件」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沒在中國近代發生?》 一 即使是中國人,也很少有人比英國人李約瑟發自心底地愛這個東方古國。故事始於他與一名中國女留學生的婚外情。那是1937年,留洋青年方鴻漸正在返回上海的船上。「紅海早過了。船在印度洋面上開駛著。
  • 中國近代為何沒有科學革命?李約瑟難題年內破解
    中新網3月19日電 「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提出的這一問題被稱為李約瑟難題。  據北京日報報導,由李約瑟開創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和編寫工作今天仍在繼續。
  • 作為科技創新者的我們,為什麼要傾聽來自宇宙的聲音
    為什麼要去探索宇宙?為什麼要去聆聽宇宙的聲音?我覺得這個裡頭其實一個最深刻的問題就是——中國科技是怎麼樣落後的,我們現在科技又重新發展起來了,但是曾經有100多年的時間內我們處在一個很落後的狀態。他提出來很深刻的問題就是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這麼多重要的貢獻,但是為什麼科技和工業革命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中國,本來在中國有這樣的基礎和這樣的條件,為什麼?這個問題其實有很多不同的回答,不同層次、不同角度的回答。
  • 從革命報刊的發展看近代立報意義
    摘 要:中國報刊業起源於近代。革命派和保皇派為了宣傳其政治思想,分別創立了自己新式的輿論宣傳工具——報刊,從近代中國報刊業的發展情況可以看出它的存在有著十分濃烈的政治性色彩,為政治服務是它的本職工作,亦是它的特點。但是,雖然是為政治服務,中國近代報刊依然有著非比尋常的重大意義。
  • 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2)
    中國在20世紀開始參與世界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且貢獻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中國對於近代科學的直接貢獻,卻為「零」。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個問題,近百年來,有無數人在腦海裡盤旋,也有無數的答案。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無論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等,查一查歷史,都比歐洲早很多年。但是,近代科學卻誕生於歐洲而不是古代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張柏春:中國緣何錯失多次科技革命良機
    18世紀:閉關自守,不知工業革命與技術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與技術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標誌是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及機器作業代替手工勞動。技術發明之間互動,技術與產業互動,形成集群式的發明與創新的態勢。技術突破成就了工業革命,極大豐富了物質財富,變革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使西歐向工業社會轉變,進而改變世界格局。
  • 科技革命中政府的作用及啟示
    在這種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也成為學術研究熱點,並主要聚焦在三個方向:一是科技革命爆發的主要領域預測,其代表性學者何光啟於2012年針對新一輪科技革命進行深度預測,提出在信息轉化技術、人格信息技術、仿生技術、創生技術、再生技術等5個方向可能取得突破。二
  • 近代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上的進展和工業革命發生
    從中國近代的發展來看,在近代,中國確實是沒有在科學方面的進展,也沒有過工業革命。中國,一個文化古國,一個擁有兩千年歷史的國家,為何到近代卻停止了科學的發展呢?在細讀了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序言後,學生通過錢穆先生對中國近代史學派之一的「革新派」的描述,加上學生自己的想法,總結出三點原因,下面學生將闡述這三點。
  • 科技革命改變世界發展格局
    17世紀的近代科學巨人牛頓於1687年出版《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了運動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建立了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並且同數學邏輯推理相結合的知識體系和實驗科學,標誌著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證明了世界的物質性、物質的運動性、運動的規律性、規律的可知性,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科學基礎。與近代科學革命相伴的是英國和歐洲的思想解放、經濟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和勝利。
  • 近代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究竟給當時的人類帶來了怎樣改變
    進入近代以來,特別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後,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馬克思曾經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上,每一次科技的突破往往伴隨而來的生產力的飛躍和社會制度的變革。工業革命 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終戰勝封建生產方式; 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推動城市化進程;人類從農業文明走向工業文明,迎來了現代化的黎明曙光。
  • 9年後或發生第6次科技革命 人類文明進"再生時代"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談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王振紅) 2011年8月,科學出版社推出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第一本專著——《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
  • 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與近代政治革命
    在近現代史上,德國作為一個沒有明確革命傳統的國家,其建立近代國家的努力似乎一直是靠對外戰爭來實現的。通常我們認為德意志統一的時間是1871年,而將此前的普丹戰爭(1864)、普奧戰爭(1866)和同年的普法戰爭看做是統一道路上的三次主要事件。
  • 科學網—科技革命與國際戰爭
    第六次科技革命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它將改變國際戰爭的武器體系和戰爭形態。不可無視的是,當下中國的國際環境並不太平。科技創新和武器創新將影響中國復興的成敗。
  • 中國科技近代為何落後於西方?歐洲人有「第三隻眼」,從此開了掛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在史學研究領域有一個著名的難題,叫做「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從20世紀的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他發現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遙遙領先於同一時期的歐洲,於是,就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呢?
  • 何傳啟: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
  • 文小剛:物理學的新革命——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
    面對近代數學,若非精通數理者,恍如墜入「數學的深淵」(回復1907可獲同題文章)。該文用一張生動有趣的長圖,將深奧的數學深淵化作一部星漢燦爛的數學史。事實上,數學的發展常常得益於物理學提出的問題,而物理學的每一次重大革命,則往往伴隨著新數學的引入。《返樸》總編文小剛特為此撰文,回顧歷史上幾次物理學革命,從數學的眼光看待物理學,並闡述凝聚態物理中的近代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