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科技革命與國際戰爭

2020-12-05 科學網

第六次科技革命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它將改變國際戰爭的武器體系和戰爭形態。不可無視的是,當下中國的國際環境並不太平。科技創新和武器創新將影響中國復興的成敗。當中國再次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時,何去何從,關乎民族命運。

 

■何傳啟

 

古往今來,戰爭與和平就像一對孿生兄弟。科技革命和科技創新,既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也徹底改變了國際戰爭和世界體系的基本面貌。例如,在過去500年裡,世界科技先後發生了五次革命,國際戰爭的武器體系和戰爭形態發生了三次轉變。在21世紀,預計會發生兩次新的科技革命,將出現三種新的武器體系和戰爭形態,人類文明和國際結構將發生質的變化。

 

科技改變戰爭

 

近代物理學誕生、蒸汽機和機械革命、電力和運輸革命、相對論和量子論革命、電子和信息革命合稱五次科技革命,是16世紀以來發生的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

 

在過去5個世紀裡,五次科技革命包含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促進了一系列的武器創新,國際戰爭的武器體系和戰爭形態隨之發生了3次轉變,包括從冷兵器戰爭到火槍炮戰爭,再到半機械化和機械化戰爭,再到半信息化和信息化戰爭;國際戰爭的戰略目標發生了3次轉變,從「制城權」到「制海權」,再到「制空權」,再到「制信權」。

 

概括地說,第一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火槍和火炮等的發展,戰爭形態從冷兵器戰爭轉變為熱兵器戰爭(火槍炮戰爭);第二次科技革命促進了鐵甲戰艦和機槍等的發展,戰爭形態從火槍炮戰爭轉變為半機械化戰爭;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飛機、坦克和航空母艦等的發展,戰爭形態從半機械化戰爭轉變為機械化戰爭;第四次科技革命促進了飛彈和核武器的發展,出現了核戰爭威脅和冷戰對抗;第五科技革命促進了電子武器和精確制導武器等的發展,戰爭形態從機械化戰爭轉變為半信息化和信息化戰爭。

 

本世紀有可能發生兩次新科技革命

 

在過去500年裡,16世紀至17世紀發生了一次科技革命,18世紀和19世紀各發生了一次科技革命,20世紀發生了兩次科技革命。目前,世界科技仍在加速發展。21世紀有可能先後發生兩次新科技革命,即第六次和第七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它將提供提高生活質量和人類可持續性、滿足精神生活需要和適應宇航時代需要的最新科技,它包括五大主體學科和五類關鍵技術。即整合和合成生物學、思維和神經生物學、生命和再生工程、信息仿生工程、納米仿生工程、信息轉換技術、人格信息包技術、仿生技術、創生技術和再生技術等。第七次科技革命有可能是一次新物理學和時空革命,它將突破現有的物理觀念,開闢新的物理領域,為人類的新能源、新運輸、新時空等提供全新的物理知識。

 

此外,本世紀有可能產生三種新型武器體系。首先,第五次科技革命(電子和信息革命)將於2020年前後結束,將產生和形成信息化戰爭的武器體系,包括信息武器、精確制導武器和機器人武器等。其次,第六次科技革命有可能發生在2020~2050年期間,新型武器有可能包括神經武器、網絡戰士和仿生戰士等。其三,第七次科技革命有可能發生在2050~2100年期間,新型武器有可能包括太空武器和能量武器等。

 

同時,本世紀有可能出現三種新的戰爭形態(見表),即信息化戰爭、神經控制戰和太空控制戰。信息化戰爭是一種網絡戰爭,「制信權」是一個制高點;神經控制戰是一種神經戰爭,「制腦權」將是一個制高點;太空控制戰是一種太空戰爭,「制天權」可能是一個制高點。

 

中國面臨兩大機遇和三大挑戰

 

從科技革命和國際戰爭角度看,21世紀中國面臨兩次新科技革命的機遇和三種新戰爭形態的挑戰。中國在第六次和第七次科技革命中的表現,將影響未來國際戰爭的成敗。

 

信息化戰爭的挑戰包括信息攻擊和系統對抗能力、精導武器和全球定位、軍用機器人、信息化戰爭的領軍人物等。

 

神經控制戰的挑戰包括神經攻擊和神經對抗能力、網絡戰士和系統對抗能力、仿生戰士和正面對抗能力、「神經控制戰」的領軍人物。

 

太空控制戰的挑戰包括太空攻擊和太空對抗能力、神經攻擊和和神經對抗能力、網絡戰士和系統對抗能力、仿生戰士和正面對抗能力。

 

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已經進入倒計時,它將帶來新武器和新戰爭,包括神經武器、網絡戰士、仿生戰士、神經控制戰和制腦權的爭奪;神經戰的贏家將成為世界的主人,輸家有可能成為別人的附庸或傀儡。21世紀神經戰爭的成敗,將決定中華民族的命運。

 

偉大而古老的民族警醒吧,否則大禍臨頭不遠矣。這不是杞人憂天。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科學報》 (2014-03-10 第7版 窗口)

相關焦點

  • 【科技革命】未來戰爭會以怎樣的方式打響?
    自古至今,戰爭與和平就相伴而行。科技革命和重大創新,既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也改變了國際戰爭的戰爭形態。
  • 三次科技革命之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的科技革命是上個世紀的事,目前還有許多人是見證過這次科技革命,親歷過那個時代。這次科技革命發生在二戰之後,從美國開始發生的。,因為戰亂到美國躲避戰亂的全球頂尖人才,美國移民國家的那種探索創新的民族精神,這些條件為美國可能出現科技革命創造了基礎條件。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世界絢麗多彩,物質性質各有不同,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如何認識它們?
  • 三次科技革命之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緊跟著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從英國開始向西歐,然後向北美蔓延。日本也是在這一時期,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電能的使用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政治上的保障在十九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全球泛起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或者改革。
  • 9年後或發生第6次科技革命 人類文明進"再生時代"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王振紅) 2011年8月,科學出版社推出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第一本專著——《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5日表示,在過去500年裡,世界上先後共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6~17世紀的近代物理學誕生,第二次是18世紀中後期的蒸汽機和機械革命,第三次是19世紀中後期的電氣和運輸革命,第四次是20世紀初的相對論和量子論革命,第五次是20世紀中後期的電子和信息革命。
  • 科技革命中政府的作用及啟示
    在這種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也成為學術研究熱點,並主要聚焦在三個方向:一是科技革命爆發的主要領域預測,其代表性學者何光啟於2012年針對新一輪科技革命進行深度預測,提出在信息轉化技術、人格信息技術、仿生技術、創生技術、再生技術等5個方向可能取得突破。二
  • 毛澤東軍事謀略思想是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的重要法寶
    首先是從軍事和政治的有機結合上,他把積極防禦與革命戰爭的正義性聯結起來進行謀劃,使之能動地服務於革命戰爭的政治目的,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基本軍事綱領。其次是從進攻與防禦的辯證統一上,他把積極防禦放到中國革命戰爭的全過程進行謀劃,使之成為貫徹戰爭始終的徹底殲滅敵人的宏謀大略。再次是從敵強我弱的客觀現實上,他把積極防禦與轉化敵我力量對比結合起來進行謀劃,使之成為能動地實現以弱勝強的高超指揮藝術。
  • 1525年德國農民戰爭與近代政治革命
    在近現代史上,德國作為一個沒有明確革命傳統的國家,其建立近代國家的努力似乎一直是靠對外戰爭來實現的。通常我們認為德意志統一的時間是1871年,而將此前的普丹戰爭(1864)、普奧戰爭(1866)和同年的普法戰爭看做是統一道路上的三次主要事件。
  • 張杰:思考新的科技革命
    戰爭,相信人類已經掌握了控制大型的世界級戰爭的辦法。我們這個時代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不再是以物質的多少、能源的多少為財富最重要的表徵。在這樣新的時代,大型的戰爭意義不像以前那麼大。 溫飽、健康、安全需求在整個地球上人類取得基本滿足以後,人類究竟要向什麼方向去走,是我們今天要探討、要思考的主要問題。今天我們周圍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多的變化是非常根本的。
  • 第六次科技革命:生物科技時代到來!
    原標題:第六次科技革命:生物科技時代到來! 在過去五個世紀裡,發生了五次革命,即近代物理學誕生、機械革命、電力和運輸革命、相對論和量子論革命、電子和信息革命。而以「新生物學和再生革命」為主題第六次科技革命已經到來,其影響力將遠超信息革命!
  • 何傳啟: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機遇與對策
    ——從人類文明與世界現代化角度看科技革命
  • 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期刊獲第一個影響因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創辦的國際首本極端科技專業學術期刊《極端條件下的物質與輻射》(簡稱MRE) 獲得自2016年創刊以來的第一個影響因子——2.931,在SCIE收錄的
  • 徐光憲院士: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內涵
    所以,解決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本出路,在於緊緊抓住第六次科技革命。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號召,我們中國人要勇做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領頭羊,擔負起復興中華的歷史重任。我非常贊同白院長的號召,並認為,中國人要勇做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領頭羊,首先要確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內容。
  • 2020中考歷史知識重點: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1、定義: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標誌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革命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     2、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
  • 科技革命改變世界發展格局
    總書記指出:「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美國繼歐洲以後登上了科技革命的舞臺。 20世紀以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1905)、廣義相對論(1915)的誕生,從普朗克量子論(1900)到狄拉克量子力學(1928)的開創,形成了第二次科學革命:繼而發生了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變革。
  • 中國共產黨科技事業的系統初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科技事業
    眾所周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為什麼不是系統初創於井岡山時期呢?判定中國共產黨科技事業系統創建的主要依據是什麼?對於以上問題,目前的研究並未予以明確回答。  長期以來,關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研究,學界大都集中在井岡山的軍事鬥爭、武裝割據和土地革命,以及政權、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王赤(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 希望《中國科學報》繼續支持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子午工程二期和國際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等國家重大項目的科學傳播工作,與廣大科研工作者攜手,共同致力於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創新智慧充分釋放、讓科學精神深入人心。
  • 現代生命科學技術發展影響未來戰爭
    每一次新的軍事革命都是以新的戰爭未知領域的拓展為標誌。當今戰爭已由陸、海、空發展到太空、電磁空間和網絡空間,即由自然空間發展到虛擬空間。使戰爭空間由宏觀進入微觀、由形態進入功能,並隨著生命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擴展和轉移。新的作戰空間的出現,必然催生新的作戰理論、作戰樣式、作戰人員和作戰裝備。新技術會影響或改變戰爭制勝機理。
  • 人類新一輪科技革命到來!呈現怎樣的特徵?
    人類歷史就是科技創新史從歷史上,世界經濟中心幾度轉移,但其中始終圍繞一條清晰的脈絡,就是科技創新。在科學技術發展史上,20世紀的科學技術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時期科學技術本身發生了一系列廣泛而深刻的革命性變革。20世紀初,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代表的物理學革命,促成了整個人類科學觀念的根本性變化,帶動了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學等學科的發展。
  • 日本贏了日俄戰爭,為什麼出兵幹涉蘇俄革命,卻以失敗告終?
    然而短短十來年後,日本和蘇俄又一次爆發了戰爭。這一次是日本武裝幹涉蘇俄革命,結果灰溜溜地被蘇俄趕了出去。日本贏了日俄戰爭,為什麼出兵幹涉蘇俄革命,卻以失敗告終?日俄戰爭表面上看日本打贏了俄國,但其實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以看出,俄國的精銳在歐洲,畢竟那時候歐洲幾大國的矛盾愈演愈烈,隨時可能爆發戰爭。儘管遠東地區的俄軍也不少,但畢竟補給線長,尤其是西伯利亞鐵路還沒有修通,無論是兵力還是補給,都不可能及時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