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談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北京8月5日電 (記者 王振紅) 2011年8月,科學出版社推出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第一本專著——《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5日表示,在過去500年裡,世界上先後共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是16~17世紀的近代物理學誕生,第二次是18世紀中後期的蒸汽機和機械革命,第三次是19世紀中後期的電氣和運輸革命,第四次是20世紀初的相對論和量子論革命,第五次是20世紀中後期的電子和信息革命。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們走來。這使我國面臨復興的戰略機遇。
何傳啟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約2020-2050年)有可能以生命科學為基礎,融合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提供解決和滿足人類精神生活和生活質量需要的最新科技。從科學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將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學革命;從技術角度看,將可能是一次「創生和再生革命」;從產業角度看,將可能是一次「仿生和再生革命」;從文明角度看,將可能是一次「再生和永生革命」。
何傳啟認為,第六次科技革命10個可能標誌為:信息轉換器、人格信息包、兩性智能人、合成生命、人體再生、神經再生、體外子宮、耦合論、整合論、永生論。10大主要方向將分別是整合和創生生物學、思維和神經生物學、生命和再生工程、信息和仿生工程、納米和仿生工程、生命科學的相關學科、材料科學和生物材料、地球與環境科學、綠色超級製造、綠色超級運輸和新能源。10個受影響學科是:空間科技、能源科技、海洋科技、國防科技、社會科學、行為科學、科技倫理學、複雜性科學和現代化科學等。
「可以預期,第六次科技革命,不僅將改變人類自己,而且將改變世界」,何傳啟認為,它有可能帶來10個革命性變化——
學習革命:信息轉換器進入學校,人腦和電腦直接信息交流,告別應試教育;
大學革命:大學轉變職能,從教育機構轉變為科研機構;
家庭革命:兩性智能人進入家庭,家庭和性模式多樣化;
生殖革命:「體外子宮」實用化,實現「體外生殖」和「定製生殖」;
再生革命:人有「四條命」——自然人、網絡人、仿生人和再生人;
產業革命:仿生、再生和創生技術產業化;
人類解放:綠色超級製造系統大量代替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
生活方式:創新和休閒成為人們主要活動;
國際戰爭:戰爭技術和目標從肉體攻擊、信息攻擊到神經攻擊;
國際公平:信息轉換器普及、知識鴻溝縮小,國際貧富差距可能縮小。
過去500年,中國失去參與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機會,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表現平平且收穫不多。何傳啟建議在中國建立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響應機制,從而有可能在第六次科技革命中創造一個「中國奇蹟」。
與會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