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春:中國緣何錯失多次科技革命良機

2021-01-09 人民網

  18世紀:閉關自守,不知工業革命與技術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與技術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主要標誌是蒸汽機的發明與應用及機器作業代替手工勞動。技術發明之間互動,技術與產業互動,形成集群式的發明與創新的態勢。技術突破成就了工業革命,極大豐富了物質財富,變革了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使西歐向工業社會轉變,進而改變世界格局。

  中國人對歐洲的工業革命、技術革命全然不知。康乾盛世的清朝沉湎於「天朝上國」的盲目自尊,對歐洲知識的了解依然依賴傳教士的活動。到18世紀初,天主教與儒家傳統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康熙帝與羅馬教會發生「禮儀之爭」,促使1723年清朝決定禁絕天主教。於是,依附於傳教的科學技術傳播幾乎完全中斷。

  康熙帝支持中國人的學術自立,其標誌是他支持編撰《數理精蘊》。該書把傳教士帶來的歐洲數理知識和中國傳統知識相融合,構造一個新的知識體系。這部於1723年完成的論著與近代科學主流相去甚遠。後來,乾隆帝指派歐洲人按照他的要求,製作追求玩賞功能的機械鐘錶,還製作中西風格合璧、復古的天文儀器。1793年,他拒絕英國使者馬嘎爾尼提出的通商請求。總之,18世紀清朝未能洞察歐洲人帶來的科學儀器及工業品所蘊涵的變革,沒有預見到歐洲科技、文化、經濟與社會變革給未來中國造成的嚴峻挑戰。

  19世紀:師夷之長技,初習先進技術與近代工業

  19世紀,科學革命的浪潮繼續推動知識體系的成長,成就了電磁理論、進化論等理論創見,為技術變革提供了科學基礎。19世紀30年代起,電力、電器、內燃機、煉鋼、石油、新交通工具、新材料等技術問世,蒸汽機逐步被內燃機和電力取代。這些重大突破構成了第二次技術革命的壯觀圖景,人類社會由機械化時代進入電氣化時代。德國、美國等國家較好地抓住科學革命、技術革命與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崛起為經濟與科技的強國。

  即使在歐洲工業革命期間,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等產品仍在國際貿易中具有競爭力,為清朝帶來貿易順差。為了降低貿易逆差,歐洲商人早就開始尋找能夠輸入到中國的商品。英國人向清朝輸入鴉片,最終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及中英之間的鴉片戰爭。面對危局,魏源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但這個主張一時難以成為國策。

  1860年清朝輸掉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官員面對歐洲的打擊與太平天國的挑戰,深感遇到「數千年未遇之變局,數百年未遇之強敵」。在恭親王奕訢的支持下,他們推動自強運動,引進歐美「堅船利炮」的製造技術,創建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軍工企業。不過,這些官辦軍事企業有衙門色彩,不重視基礎技術和基礎工業,技術不能自立,落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循環。中國人對兵器背後的科學的認識要滯後得多。從接受「堅船利炮」技術,到全面認可機器、鐵路、電報等近代技術及其產業,再到了解近代科學理論,用了60多年的時間。人們擔心引入的西方知識和技術會破壞傳統的經濟、社會與倫理等秩序。

相關焦點

  • 自然科學史所張柏春研究員在中國科大縱論近現代中國的科技戰略
    1月6日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舉辦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近現代中國的科技發展戰略選擇》報告會。張柏春在報告中指出,1600-1840年,我國對西洋科技知識的選擇,主要是學習其天文曆法、數學、鐘錶技術和火炮技術等,學習的路徑主要是:翻譯、會通、超勝;1840-1895年,面對西洋的堅船利炮,我國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實現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1895-1930年,國內的現實需求是科學救國、實業救國,因而全面移植西洋近代科學技術知識和制度;新中國建立後,科學技術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 《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研究和撰寫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日前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研究員介紹,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從2010年開始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討,選擇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蘇聯)、美國和中國等國家為案例,著力探討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與現代化之間的互動關係。
  • 【CF】幻獸、雷霆和雷暴哪個是你錯失的良機!
    【CF】幻獸、雷霆和雷暴哪個是你錯失的良機! 2021-01-08 18:10  穿越火線官方號 原標題:【CF】幻獸、雷霆和雷暴哪個是你錯失的良機!
  • 【科普時報】《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出版
    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組織研究和撰寫的《科技革命與國家現代化研究叢書》,近日由山東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 錯失數字革命機遇,失陷的日本電子巨頭艱難轉型
    (原標題:錯失數字革命機遇,失陷的日本電子巨頭艱難轉型)
  • 這種面相的人是冒失鬼,成功永遠只有半步之遙,總是錯失大好良機
    如果原本心性就高傲,做事不加思考,還耳高過眉者,耳大招風者,簡直是一世冒失鬼,做任何事,離成功永遠都只有半步之遙遠,白白錯失無數大好良機。 你見過這種容易失去理智的人嗎?
  • 這門科技緣何讓中央集體學習?且看濟南如何讓量子科技走進百姓生活
    這門科技緣何讓中央集體學習?網友不禁感嘆:自己對量子科技的了解,再也不必局限在看劇學習的一知半解階段。在量子科技的發展中,中國如何下好先手棋?濟南的量子研究在全國又處在什麼行列?記者帶您一探究竟。解碼量子科技「廬山真面目」量子科技包含哪些方面?量子科技和我們的生活都有哪些交集?
  • 科技革命中政府的作用及啟示
    在這種背景下,新一輪科技革命也成為學術研究熱點,並主要聚焦在三個方向:一是科技革命爆發的主要領域預測,其代表性學者何光啟於2012年針對新一輪科技革命進行深度預測,提出在信息轉化技術、人格信息技術、仿生技術、創生技術、再生技術等5個方向可能取得突破。二
  • 張柏春:近現代中國科技發展的階段特徵
    我想分五個階段,試談近代以來中國科技發展道路的一些特徵。第一個階段,是從16世紀末到鴉片戰爭。這一時期,中國與西方交流甚少。來華傳教士傳入了歐洲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力學以及火器與鐘錶等技術。然而,中國人幾乎不了解歐洲發生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與社會變革。為了改革曆法,徐光啟主張:「取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
  • 朱經武:香港冷待科研失去發展良機
    P style="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TEXT-ALIGN: justify; LINE-HEIGHT: 1.5; TEXT-INDENT: 2em">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近年銳意發展科研,創新科技更列為「六大產業」之一。但即將卸任的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經武臨別贈言,指出香港對科研的支持仍有不足之處。
  • 【科技革命】未來戰爭會以怎樣的方式打響?
    科技革命和重大創新,既促進了人類文明的和平發展,也改變了國際戰爭的戰爭形態。在十六至二十世紀期間,世界科技先後發生了五次革命,戰爭形態隨之發生了三次轉變。在二十一世紀,預計會發生兩次新的科技革命,將出現三種新的戰爭形態,人類文明和世界體系將發生質的變化。中國復興走到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將影響民族命運。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引發憂患意識,並積極行動起來。
  • 科學革命能夠引發人類生活觀念深刻變化的科學巨變
    胡錦濤總書記曾多次談到:「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決定了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前途。世界範圍內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經濟社會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佔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已經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科技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他還指出:「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正孕育著新的重大的突破。」
  • 腿上灌鉛難帶球突破,還葬送近在咫尺良機
    亞冠聯賽恆大主場0-0戰平日本鹿島鹿角,剛剛加入中國國籍的前巴西球員艾克森表現糟糕,不但全場碌碌無為,失去了突破能力,還在下半場錯失了一個必進球。有球迷吐槽:「艾克森入鄉隨俗有點快啊,這剛剛入籍,就開始國足化了。」
  • 科學網—科技革命與國際戰爭
    第六次科技革命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它將改變國際戰爭的武器體系和戰爭形態。不可無視的是,當下中國的國際環境並不太平。科技創新和武器創新將影響中國復興的成敗。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編撰全面啟動
    來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等的30餘位學者出席了會議。   會議由自然科學史所所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科學技術史卷主編張柏春主持。     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的要求,以及兼顧其他學科平衡的需要,《中國大百科全書》科技史卷擬設詞條數不超過6000條。2016年先推出網絡版,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增補、修訂、刪減和更新後,正式出版紙質版。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2050年科技發展路線圖的含義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規律是,歷史經驗表明,全球性經濟危機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創新突破和科技革命。 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以電氣革命為標誌的第二次技術革命;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引發了戰後以電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術突破為標誌的第三次技術革命。
  • 三次科技革命之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的科技革命是上個世紀的事,目前還有許多人是見證過這次科技革命,親歷過那個時代。這次科技革命發生在二戰之後,從美國開始發生的。,因為戰亂到美國躲避戰亂的全球頂尖人才,美國移民國家的那種探索創新的民族精神,這些條件為美國可能出現科技革命創造了基礎條件。
  • 三次科技革命之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緊跟著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的,從英國開始向西歐,然後向北美蔓延。日本也是在這一時期,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電能的使用1、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政治上的保障在十九世紀的六七十年代,全球泛起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或者改革。
  • 京東金融陳生強: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國與發達國家站在同樣起跑線
    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出席午宴時指出,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動人類進入工業時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類帶入電氣化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正在到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核心在於解放人的腦力,將推動人類進入「智能時代」。與前三次科技革命發端於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國與發達國家站在了同樣的起跑線上。在數據、算力、算法等諸多層面,中國已經實現與發達國家齊頭並進的發展。
  • 中國共產黨科技事業的系統初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科技事業
    眾所周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科技事業,為什麼不是系統初創於井岡山時期呢?判定中國共產黨科技事業系統創建的主要依據是什麼?對於以上問題,目前的研究並未予以明確回答。  長期以來,關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研究,學界大都集中在井岡山的軍事鬥爭、武裝割據和土地革命,以及政權、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