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近代科技爆發首先發生在歐洲?

2020-09-21 事說實事

大家都知道,近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都發源於歐洲,科技的快速進步,極大的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讓大多數人類過上了物質豐富的生活。

但為什麼近代科學沒有在生產力更為發達的農耕國家如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中率先誕生呢?這就是著名的「李約瑟之謎」。



基礎科學是科技大樹之根。所謂尋根溯源,根的問題得從土壤中尋找。

通常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經濟基礎如科技、生產力來自哪裡?

科技、生產力也是在國家體制、法律制度、教育制度以及社會意識形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宗教、美學)等上層建築中孕育生長起來的。非洲的上層建築至今都沒能長出科技大樹。

所以,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互為決定、相互影響。

「李約瑟之謎」將人們指引到另外兩個思想方向:世界的非連續及科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海森堡測不準定律)。

要破解這個謎題,應該從「土壤」上挖掘。一般認為,現代科學更容易誕生於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具備科學萌芽的基因,反過來科技革命又推動海洋文明。

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創造了偉大的農耕文明。在農耕時代,這些古國都是頂級獵食者,秒殺歐洲眾多城邦。但是,很遺憾的是,現代科技最終沒能在農耕文化中生長。

從古至今,在陸地上生存比海上安全。能在地上找食物,就不會到海上搏命。當然,不是臨海的國家就會產生海洋文化。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都緊鄰大洋,但屬於農耕文化。相反,一些歐洲內陸國反而培養了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能否形成,取決於農耕條件,但凡農耕文化發達之地都缺乏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與農耕文化,主要由地理條件、氣候環境決定,具體而言是土地鹽鹼度和溫度溼度。



一般認為,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古羅馬,古希臘以雅典城邦為代表,地處地中海東北部、希臘半島、愛琴海群島一帶。

當地屬於地中海氣候,是全球唯一一種雨熱不同期的氣候類型,即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這種氣候非常不適合植被生長,植被葉子上有一層厚厚的硬硬的蠟質層(地中海植被被稱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這種氣候決定了當地的糧食作物產量極低,沒有辦法像古巴比倫形成富庶的農業。

沒有足夠的糧食,就沒有充足的糧草,也沒辦法養活職業軍人。打完仗後,就算佔領了一個地方,也無法有效統治,因為軍人需要化兵為民謀生。沒有職業軍人,就很難形成大一統的集權統治以及強有力的國家機器。

在古希臘城邦、古羅馬城邦時代,沒有大一統的國家集權,城邦之間、領主之間、貴族之間相互博弈,形成了雅典樸素的民主制度以及開放的自由文化。

由於沒有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古希臘人不得不頻繁出海,發展商貿、手工業,通過商品交易的方式來求存。不同地域、城邦、族群之間的大規模交流、交易及協作,促進信息的碰撞、觀念的開放和思想的自由。

人們看得多、爭論得多、協作得多,逐漸會形成一種思辨、開放及包容的文化,而減少盲信、閉塞、愚昧及玻璃心。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古希臘三賢」以及古希臘哲學家都主張思辨哲學。柏拉圖跟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也經常爭論。

沒有自由的風尚和思辨的哲學,不可能有開創性的數學以及科學。這就是海洋文化裡的科學基因。

數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科學方法,研究數量、變化以及空間的邏輯關係。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泰勒斯引入了命題邏輯證明,首次將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知,從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使數學成為了一個嚴密的體系。

後來的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利用演繹法發現了勾股定理,對數論和幾何都做出了極大貢獻,創立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畢達哥拉斯對數的推崇達到極致,他將數學與哲學融合,提出著名的「萬物皆數」思想。這一思想對現代科學以及如今的大數據理論有著深刻的影響。



後來柏拉圖學園裡誕生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叫「幾何之父」歐幾裡得。歐老師將當時的數學一統天下,流傳於世的有《幾何原本》。

這本書是歐洲數學的基礎,它創立了現代科學理論的一種範式,成為用公理化方法建立起來的數學演繹體系的典範。這本書幫助歐洲知識分子建立邏輯演繹、嚴密推理的科學思維。

這是歐洲哲學思辨以及科學思維的起源。

但在農耕時代,古印度、古巴比倫、古埃及的文化若星河燦爛,文化藝術遠勝於古希臘、古羅馬。例如畢達哥拉斯的勾股定理,農耕國家也有論證。文明古國也有與《幾何原本》齊名的古代數學著作,也有探索世界的思辨哲學,也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

但是,區別在於後續的演進以及演進的方向。

在公元前幾百年,人類歷史上爆發了一次重要的技術革命——鐵器革命。在人類歷史上,鐵器時代比較漫長,範圍很廣。東亞、印度、東歐、英國及愛爾蘭、北歐、中歐、非洲埃及都有鐵器革命的考證。

鐵器革命,在一些國家如古印度引發了農業革命及社會變革。

古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尼泊爾、孟加拉以及巴基斯坦,位於歐亞大陸南端,是一塊向大洋延伸出去的巨大半島,被稱為印度次大陸。

古印度,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卻沒有形成海洋文化,主要原因是印度「風水」俱佳,內陸農耕條件優越。

古印度北面矗立著喜馬拉雅、興都庫什、蘇萊曼三大山脈,是一個天然屏障,南邊是德幹高原,中部是一塊巨大的衝積平原(佔國土總面積的40%),受印度河、恆河哺育。

衝積平原,熱帶黑土肥力充足,地形平整,灌溉及交通便利,再加上熱帶氣候多雨溼潤,古印度簡直就是一個巨大的糧倉。在公元前幾百年,鐵器農具大規模使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古印度達到鼎盛,旃陀羅笈多人建立了著名的孔雀王朝(約公元前324年至公元約前185年)。



孔雀王朝擁有充沛的糧食,組建了一支強大的常備軍,進行集權統治。當時,唯有國王有常備軍,門閥、貴族沒有軍權。古印度阿育王南徵北戰,攻城略地,修建道路,構築灌溉工程,奴隸制集權統治鼎盛。

孔雀王朝沒落後,希臘人、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先後越過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的開伯爾山口,從西北入侵古印度,對恆河流域進行統治。印度人種也就變得極為複雜,進入亞歐混居模式。

由於鐵器革命與農耕條件完美結合,古印度在孔雀王朝時期徹底進入集權統治,農耕文化——恆河文化興盛。

古印度等農耕古國,擁有肥沃的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三角洲,灌溉便利,農業發達,糧食充足,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循環體系,進而建立了一套強大的國家機器及宗教、倫理、制度強化集權統治。

與古希臘城邦的商貿經濟不同,農業經濟強調自然循環,拒絕交易,懼怕風險。在一個肥沃的土地上,權力結構穩定,農民不流動,人口穩定繁衍,世世代代種地,糧食及生活自給自足。這是一種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理想狀態。

所以,農業古國主張強人政治及等級秩序(宗教與法禮),保障命令能夠徹底貫徹,人口能夠持續繁衍,人口不流動、多幹活。

自給自足的農業環境,抑制技術創新的欲望及動力。森嚴的等級秩序及法禮,容易壓制技術進步。技術的發明不能破壞農業的穩定以及統治的權力,反過來技術服務於統治。

久而久之,古印度等農業古國就形成了典型的農耕文化,主要表現為穩定、靜態、秩序、自然循環、自給自足、崇拜權力、排斥風險。

農耕文化最大的優點是,保障農業生產穩定以及文化傳承。在生產力水平極度低下的農耕時代,農耕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強化國家統治,確保社會穩定及人口繁衍。

在古代,農業及農耕文化最發達的國家,都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但是,農耕文化會極大地抑制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而穩定、靜態,畏懼權威,拒絕挑戰和變化,就很難產生新想法、新理念和新科技。不敢想,一切創新都戛然而止。

歐洲雖然也爆發了鐵器革命,但是歐洲不少土地鹽鹼程度高,不利於糧食生長。整個歐洲大陸,只有法國土地肥沃。

除了法國,歐洲的農業經濟極為不發達,沒有充足的糧食,就無法建立一支強大的職業軍隊,也就無法統一歐洲,形成一個大一統的集權國家。後來,古羅馬崛起,並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也沿用了城邦制。

那麼,為什麼歐洲落後的農業經濟有利於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工業萌芽?

從科技歷史來看,現代科技是倒逼出來的。

沒有恆河平原、兩河流域這樣肥沃的土地,歐洲人只能告別土地另謀出路。古希臘人、古羅馬人、歐洲人到處遊走經商、交換,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是海運。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航海的風險要比耕種大得多,他們逐漸就養成了與農耕文化相反的開放、外向、動態、不穩定的海洋文化,同時更能接受風險和不確定性,更敢於冒險,遵守契約(與陌生人做商貿靠契約)。

海洋文化,與科技的不確定性、開放性高度契合,有利於科技進步。



反過來,由於航海的不確定性,歐洲人更注重研究天文、氣象、洋流等自然現象。雖然古印度也研究天文地理,但是由於農耕相對穩定,航海風險更大,自然對航海的挑戰遠遠大於農耕,歐洲對自然研究就更加深入。

在陸地上找不到吃的歐洲人,被迫與海洋搏命,被迫與他人交往、交換、協作,對自然的探索,對市場的規則,對自由的推崇,對不確定性的挑戰,最終讓歐洲人首先打開了自然科學這個潘多拉魔盒。

相關焦點

  • 從宇宙背景看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
    藍星新時代網承平關於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這個問題人們討論了近百年,各種各樣的文章論文充斥網絡和出版物上,大家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討現在我們從宇宙背景來看一下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的問題。近代科技革命為什麼沒有發生在中國的問題由來。這一問題的主要提出者李約瑟博士(1900至1995)是英國著名學者,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李約瑟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科技史時就提出了這一問題。
  • 中國近代歷史發生的大瘟疫
    這次全球爆發的新冠疫情讓全世界人認識到了病毒的可怕,2002年的非典也曾經肆虐全球,並帶來嚴重的經濟影響,02年的非典我國也是花費了極大人力物力,這次的新冠疫情,舉國上下團結一致 ,目前放眼全球,我們國內的疫情控制的是相當的好,但是形式不容我們放鬆警惕,國外的疫情正在高速增長,我們必須時刻警惕疫情的反撲
  • 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2)
    中國在20世紀開始參與世界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且貢獻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中國對於近代科學的直接貢獻,卻為「零」。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個問題,近百年來,有無數人在腦海裡盤旋,也有無數的答案。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無論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等,查一查歷史,都比歐洲早很多年。但是,近代科學卻誕生於歐洲而不是古代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中國科技近代為何落後於西方?歐洲人有「第三隻眼」,從此開了掛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在史學研究領域有一個著名的難題,叫做「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從20世紀的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他發現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遙遙領先於同一時期的歐洲,於是,就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呢?
  •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中國發生?
    康熙大帝首先想到的是,人事不修!國庫虧空全在於沒有管好底下的人;而英國政府則認為他們缺乏一種精確測量經度的工具,於是他們在工具上做文章。二十世紀有個英國人叫李約瑟,他很納悶,中國在世界上強盛了幾千年,為何在近代落後了,科技革命怎麼沒有在中國發生。
  • 近代的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上的進展和工業革命發生
    國史大綱首先,中國的近代指的是1840年至1949年,這段時間是眾所周知的混亂時期,由於過於混亂,當時的君主想極力加固自己的權力三.近代的時候,經常爆發戰爭,很少有人會在這個時候安心搞科學鴉片戰爭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近代早期的歐洲超過80%的人口屬於生計農業種植者,勉強生活在溫飽線上,受制於氣候的變化。而此時歐洲暴雨連綿,農作物生長適宜期縮短,產量急劇下降,饑荒席捲整個歐洲大陸,導致數千人死亡。    在糧食作物不斷減產的情況下,魚、蝦等海洋類產品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食物補充。
  •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呢?
    這個提問實際上是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了類似的提問:它提出:為什麼中國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卻沒有發生像歐洲工業革命那樣的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呢?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很多人進行了討論,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大都圍繞在哲學與科學的層面上的 討論,我也就不再這兩方面展開討論了。
  • 哥白尼日心說奠定近代天文學基石,使天文學首先跨入近代科學大門
    為認識它的意義,必須先對當時的歐洲社會稍加剖析。中世紀的歐洲是一個基督教教會勢力壟斷一切的封建社會。但到了中世紀末期,由於資本主義形式的手工工場的大量產生,新興資產階級誕生了。這一階級的代表人物從希臘古典文化中找到了反對封建教會文化的武器,他們以「復興古典文化」為口號,發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實質是用人文主義來反對教會的宗教神學。
  • 14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近代文明的萌芽
    14世紀,歐洲已經有了近代文明的萌芽。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和威尼斯等一些地方,工商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一些地區,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來到歷史前臺,他們渴求新的思想形態,保護他們已經得到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新藝術和文化形式也是他們需要的,用來支持他們得到的一切。
  • 一戰的導火線發生在巴爾幹半島,德國為何首先進攻的卻是比利時?
    一戰前的歐洲1、巴爾幹火藥桶的爭奪在近代到來的長時間內,巴爾幹半島一直都是奧斯曼土耳其的地盤,這裡生活的大多數都是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人,而這也是為何俄羅斯和土耳其大戰兩百多年的根本原因之一。隨著歐洲的迅速工業化,奧斯曼土耳其走向衰落,巴爾幹半島紛紛走向獨立,於是誰將填補巴爾幹半島的權力真空,誰能成為巴爾幹半島的主人,便成了中東歐各大國爭奪的焦點。其實爭奪巴爾幹半島的也就是兩個國家——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
  • 為什麼說科學是近代才產生的,與古希臘無關?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除了西方,為什麼其他文明都沒有產生科學?為什麼科學只在歐洲產生?其實,看了本文你就知道:科學是近代產物,古代任何文明都沒有科學,包括古希臘羅馬。2.歐洲的近代化進程沒有被打斷,中國的被打斷了,沒有發展成近代文明。文藝復興方興未艾之時,又發生了宗教改革,隨後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殖民時代到來,歐洲走上了發展快車道。中國的百家爭鳴成就也是十分輝煌。但是因為秦國統一六國,文化發展的進程被打斷了。
  • 歐洲人在近代為何飛速發展?原來有「第三隻眼」開了掛!_遊俠網 Ali...
    在史學研究領域有一個著名的難題,叫做「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從20世紀的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他發現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遙遙領先於同一時期的歐洲,於是,就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中國發生呢?
  • 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沒在中國近代發生?
    原標題《「中興事件」的李約瑟難題:為什麼科學沒在中國近代發生?》 一 即使是中國人,也很少有人比英國人李約瑟發自心底地愛這個東方古國。故事始於他與一名中國女留學生的婚外情。那是1937年,留洋青年方鴻漸正在返回上海的船上。「紅海早過了。船在印度洋面上開駛著。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西歐的文化在歐洲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實際上是近代歐洲文明(自文藝復興之後)。歐洲文明的形成過程中,東方文明功不可沒,具體來說,是阿拉伯人的功勞。十二三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將希臘哲學的原本從兩河流域經過敘利亞,一直傳到西班牙,使得西班牙成為第一個轉運希臘哲學的基地。
  • 《歷史研究》俞金堯:資本擴張與近代歐洲的黑夜史
    近代以來歐洲人的夜晚發生變化,這已成為歷史研究者的共識,但如何理解這個變化,各有各的取向。儘管前人的認識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關於夜晚變遷的性質和原因仍有待進一步探討,本文將從資本擴張的角度理解近代歐洲黑夜的變遷。
  • 解答李約瑟提出的世紀難題: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近代怎麼就不行了
    背景知識院士李約瑟提出的世紀謎題:中國古代科技發達,近代怎麼就不行了?本文嘗試解答此問題。大多數學者認為中國科技落後於世界的時間段為:明萬曆到清乾隆的二百年間。而在此之前,宋元時期的科技是極為繁榮的,這一時期又正對應著歐洲的中世紀黑暗期,也就是說,在中國科技繁榮之時,歐洲科技是很落後的。
  • 近代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福利國家」的背後,是歷史的積澱
    實際上,現代歐洲養老制度的完備,都是往日歷史制度的積澱,在近代歐洲歷史上,歐洲養老制度的發展為現代歐洲福利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近代歐洲老年群體概念的形成在歐洲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關於老年群體的具體劃分,歐洲學者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 為什麼從近代開始,人類發展越來越迅速了?
    人類距今已經有600萬年左右的歷史了,具有記載人類歷史開始,人類發展一直都是緩慢發展,可是到了近代發展突飛猛進。有人說是因為戰爭的緣故。可是在古代的時候,戰爭遠遠比近代要多,為什麼唯獨近代戰爭過後,人類各方面發展特別的快呢?是因為人類突破一個瓶頸,就像修真一樣嗎?還是因為有人指引呢?
  • 張允熠|「兩極相聯」與中西之間——論歐洲近代哲學...
    首先,兩者在形式和方法上有異。其次,中國哲學強調「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相互包含性,但歐洲哲學的「二元對立」卻終難統一。其三,中國哲學重視現實世界,而西方哲重視此岸與彼岸的分野。(二)歐洲啟蒙思想家對中國哲學的回應。歐洲近代哲學產生於17世紀,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三人被稱為「歐洲哲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