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提問實際上是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了類似的提問:它提出:為什麼中國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卻沒有發生像歐洲工業革命那樣的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呢?
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很多人進行了討論,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大都圍繞在哲學與科學的層面上的 討論,我也就不再這兩方面展開討論了。如果說任何的事物的出現都是社會需要的結果,中國古代思想產生了儒家、法家思想,唯獨沒有出現拿得出手的哲學,這與中國古代社會的需要沒有對哲學的需要有關,甚至於沒有的科技的需要有關,沒有需要客觀事物就不可能自己產生的,也就不會有後來的工業革命。
在中國還沒有形成大一統的社會之前,國內的各種思潮還是很活躍的,到了戰國時期,齊國建了稷下學宮之後,就為各種思想提供了展示的舞臺,在戰國時期,中國的思想都有機會展現,但是由齊王提供的平臺還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那就是只能談治國理論,因為當時的社會需要已經被大王門所把持,只有他們才有足夠的財力提供平臺。於是由官方主辦的白家爭論實際上是對思想的一定的限制,百花齊放也不是真的五顏六色。
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裡還有墨家,墨家很特別,是工匠等下曾出現的理論,在墨子留下的論著裡還有他研究的小孔成像的理論,這應該很接近科學的論述了,但是這樣一部奇書卻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從開始時的顯學流落到到不是很知名的一家學問。
與中國的社會環境不同,西方的哲學、語言、修辭、數學、物理、幾何等從來不是有官方主導的,柏拉圖遊歷之後回希臘創辦了柏拉圖學院,以其高深的學文吸引了希臘公民子弟去柏拉圖學院求學。因為柏拉圖學院不是官方承辦的,也就不受那麼多的限制,因為思想是自由的,所以希臘才會出現那麼多的哲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
整個中世紀歐洲思想是受限制的,所以中世紀歐洲沒有出現什麼哲學和科技,到了11世紀以後文藝復興興起,歐州大陸的哲學、科學 才重新回到歐洲,因為思想自由了,才會有科學的發展。
中國到了秦朝,思想就被控制了,秦以法家為正統思想,以官吏為師,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思想上升到了最高點,儒家宣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也就是只有讀他的聖賢書,才是最高尚的,其它的都是小人該做的,無形中壓制了其他思想的去產生。
如果說中國古代自明清以後中國的思想已經落後了,只在民間保留了純技術性的知識,而無法上升到科學的高度,這就不可能產生產業革命,那麼到了近代中國的科技一直處於追趕者的角色,根本談不上先進,又怎麼會產生革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