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學、技術、工業革命趨勢分析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格上理財

科學、技術、工業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並為人類自身服務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近代以來,它們的變化速度都是歷史空前的,它們不斷進步,同時也驅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巨大。不少學者認為,這三者都是通過「革命」的方式進步的。本文試圖分別對三者的革命趨勢做簡要分析。

一、關於科學革命趨勢

(一)世界處於第二次科學革命的過程中

關於科學革命的研究,最有影響的當屬託馬斯·庫恩(T. S. Kuhn)和伯納德·科恩(I.B. Cohen)。本文採用的科學革命概念,與庫恩使用的一致,與科恩的狹義科學革命(大規模的科學革命)概念一致。

在人類探索歷史的大部分時間中,科學探索一般遵循特定的科學範式,可能包括特定的一組信念、公理假設、定理體系、儀器設備、思維模式以及研究方法,等等。科學革命,就是一種新的科學範式,顛覆或替代舊的科學範式。科學革命的過程,是新的科學範式從某一學科誕生,並向其他所有學科領域傳播擴散並替代舊科學範式的過程。

過去400 年,共發生兩次這樣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 ~ 18 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里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 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德布羅意等一批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科學範式替代了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

科學發展歷史表明,科學是從自然哲學中分離出來的,而早期的自然哲學基本類似於物理學,因此最早的科學可以被視為物理學,而其他如化學、生物學等學科被認為是從物理學中分離出來的,故物理學一般被人們認為是「母科學」。一些社會科學也認物理學為「母」,模仿物理學的範式,譬如古典經濟學。因此,物理學發生範式革命的影響有可能是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雖然生物學、化學等其他學科也有過可以看作是本學科領域範圍的範式革命,如熱力學革命、進化論革命等,但都只能算是「小革命」,沒有演變為廣泛傳播的、對所有學科產生顛覆式影響的「大革命」。總之,過去兩次大的科學革命都源於物理學。

當前世界科學研究前沿,仍然處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範式統治下。各國的自然科學教科書還是在傳播這個範式的知識,研究生仍然是在接受掌握這個範式的訓練,有關引力波、黑洞的研究還是在驗證相對論的假設,量子力學仍然是熱點,多元宇宙、暗物質、暗能量更像是對現有範式的修補完善,弦理論還在試圖解決愛因斯坦未竟的難題。我們現在處於第二次科學革命的過程中。

(二)第二次科學革命的科學發現高峰期已過

科學革命的過程,是新範式創立和擴散傳播的過程,是一種非線性過程。它似乎也遵循從報酬遞增到報酬遞減的演化周期,報酬指應用新範式重新解釋自然現象或獲得新的科學發現的數量與速度。新範式創立初期,面對的大多數科學家是舊範式下成長起來的,質疑的聲音多,擴散傳播阻力大;隨著越來越多年輕科學家的成長,傳播速度加快,出現報酬遞增;隨著越來越多的學科的科學家都蜂擁而至學習和採用新的科學範式,新範式的傳播速度和報酬遞增將進入拐點,進入傳播速度遞減和報酬遞減階段,直至最後傳播達到最大邊界和報酬接近於零。

本輪科學革命經過100 多年的發展,似乎已經越過了拐點(可能在20 世紀後半葉),進入報酬遞減期。現有範式下未開發的科學知識空間日漸枯竭。容易摘的「果子」幾乎沒有,大的科學發現日益稀少。純基礎研究投入的邊際科學收益極低,機會成本巨大,一些前沿研究方向,不論是微觀還是宇觀,投入巨額資金可能就是驗證一個假設或者什麼也得不到。近百年來,物理學家們孜孜不倦地探索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至今仍無結果。

新的科學革命未見端倪。有人說,19 世紀末,科學的境遇與今天相似,緊接著20 世紀初發生了科學革命。今天的情形,是否意味著一次新的科學革命即將到來呢?人們還沒有看到任何基於科學實踐的證據。

(三)科學研究的重心向下遊轉移

新科學範式總是由中心向外圍、由上遊向下遊傳播轉移的。由於科學研究沿原有路徑繼續延伸越來越難以取得進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轉向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以獲得更高的邊際報酬。早在20 世紀中葉這種潮流就開始了,正如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那時指出的,在科學發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穫的領域是科學的邊緣區域。維納的控制論正是處於邊緣區域。然而這只是現有範式下知識體系的補充完善工作,是範式進一步向科學研究下遊拓展的必然結果。

更多的科學家將科學研究的重心向下遊應用端移動,應用科學研究活躍、競爭激烈。量子力學、生物學的所謂基礎研究越來越像技術開發研究。諾貝爾獎越來越像應用科學獎或技術科學獎。劉則淵通過計量分析認為,21 世紀以來的諾貝爾獎屬於技術科學性質者:物理、化學和醫學分別佔4 成、8 成和7 成;日本得獎屬於技術科學性質者佔8 成(表1)。這些成就都是20 世紀取得的,說明那個時候這種重心下移已經很顯著了。也許將來哪一天會發現諾貝爾獎開始像重大技術發明獎。

表1 2000 ~ 2019 年諾貝爾獎得主中擁有發明專利者佔比

科學研究活動越來越接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技術前景和技術產業化的加速帶給社會顯著影響,人們感覺科學發展日益迅猛是這個意義上的。

二、關於技術革命趨勢

(一)世界處於第五次技術革命波的後半段

演化經濟學和創新經濟學對歷次技術革命長波或周期進行了刻畫。根據弗裡曼和佩蕾絲的研究,自1780 年工業化以來共發生了五次技術革命,每次技術革命過程構成一次康德拉季耶夫波,大約延續50 年。根據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一次康德拉季耶夫波可以簡單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半段是主導技術群和新興產業爆發、成長階段,後半段是成熟、擴散階段。表現在經濟發展上,前半段是信用擴張,新興產業快速成長和已有產業的規模擴張;後半段是信用緊縮,新興產業日趨成熟和新技術對已有產業的滲透改造(圖1)。

圖1 工業革命以來連續的五次技術革命波

資料來源:參考弗裡曼,佩雷絲,Johan Scho製作。

技術革命的過程,與科學革命過程相似,是新的技術--經濟範式創立--擴散傳播的過程,是一種非線性過程。它遵循從報酬遞增到報酬遞減的演化周期。新範式創立初期,面對的大多數產業是舊範式下成長起來的,界面不友好,擴散傳播阻力大;隨著越來越多新企業採用新範式,新技術擴散速度加快,報酬遞增;當各個產業紛紛學習採用新的範式時,擴散速度和報酬遞增將進入拐點,進入擴散速度降低和報酬遞減階段,直至最後擴散停滯和報酬接近零,整個技術經濟系統的結構得到進化,達到新的均衡。

第五次技術革命即信息與通信技術革命始於1990 年前後,以50 年為波長,應該到2040 年前後結束,2015 年左右為中點。據此,我們現在已經進入這輪技術革命的後半段。

(二)信息技術加速改造人類生產生活方式

新技術的擴散依賴於新技術的成長成熟,新技術的成長方式是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入後半段,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及其產業經歷了前期競爭發展已經成熟,自身發展趨近階段極限(階段極限是指一輪周期內技術所能達到的最大邊界),進入ICT產業和使用ICT 的門檻大幅降低,其潛能開始加速向其他經濟部門橫向擴散,信息技術邁入全面擴散的「拓展區」。

在產業技術創新方面,這種擴散表現為信息世界向物理化學世界、生命科學世界等的滲透融合,產生雜交、變異的技術及產業種群,如電商、網聯汽車、產業網際網路等,帶來難以預期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技術創新競爭進入「新水域」或「無人區」。

這種滲透融合需要橋接型技術的協助,如5G、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機結合技術等。技術融合產生新的經濟形態,如數字經濟、大數據經濟、共享經濟、智能經濟、物聯網經濟、計算經濟等;商業或創新組織形式也會嬗變,如網絡化、虛擬化,大眾創新、協同創新、分布式創新等。以上這些都是已經發生的,未來還會有新的形式不斷產生,因為信息技術每進入一個新的部門都會產生新的融合雜交形態,是不可預見的。

雖然此階段ICT 自身發展速度放緩,但因為滲透融合速度加快,應用場景越來越多,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受到更多的直接影響,給人們的感覺反而是技術進步一日千裡,似乎新一輪技術革命已然開始。

(三)第六次技術革命的前瞻

信息技術基於量子力學原理,是第二次科學革命進入應用領域的產物。第五次技術革命是第二次科學革命引發的第一次技術革命。這可能意味著第一次科學革命賦予人類新技術革命的潛能已近枯竭,未來的技術革命將由第二次科學革命引領。

信息技術革命是首次替代人的腦力勞動的一次技術革命,這是與前四次技術革命替代人的體力勞動的不同之處。這意味著,信息技術革命開闢了工業技術文明的一個新紀元。雖然替代體力勞動的技術仍然會繼續發展進化,但以後的技術革命將可能是沿著替代人的腦力勞動的方向前進,並使得替代體力勞動的技術更加全面和高效。

技術革命與能源關係密切,因為近現代工業文明是一種能源資源密集型文明。不論是技術革命還是工業革命,每一次革命都會導致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能源資源密集度大幅提高。正是對自然界能源的大量獲取,人類社會系統才能實現熵減,得以打破均衡並沿著工業文明路徑持續進行結構演化。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工業技術都是能源型技術,要麼是能量供應類技術,如蒸汽機、汽油發動機、電廠技術,要麼是能量耗散類技術,如紡織機、汽車、計算機技術。自然界的能源通過能量供應類技術轉化為能量,能量再通過耗散類技術傳播耗散,塑造人類社會的新結構,

因此,能源的獲得是技術革命的前提,技術的演化又會要求獲得更高密度、更高生產率的能源,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或者互為瓶頸、互為條件。由此推論,技術革命的發生應該是在能量供應類技術革命和能量耗散類技術革命之間輪轉的。信息技術是耗散類技術,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向智能化、無人化演進,能量供應類技術將成為瓶頸,呼喚著新的能源技術。因此,第六次技術革命應該包含能量供應類技術革命。

綜上所述,第六次技術革命將很有可能包括兩個方面,即信息技術的再次革命和新的能源技術革命,或者兩者的結合。爆發的時間節點可能在2040 年前後(圖1)。

三、工業革命趨勢分析

(一)工業革命與技術革命的關係

工業革命指工業化範式的革命,譬如「機械化」。技術革命是在工業生產中發生的,因此工業革命應該包含了技術革命,當然工業革命還包含有其他豐富的內容,如組織結構和生產方式的變革。

根據前述技術革命與能源的關係,一次工業革命應該並不只包含一次技術革命,應該至少包含兩次,即一次能量耗散類技術革命和一次能量供應類技術革命。這與傑裡米·裡夫金(Jeremy Rifkin)的觀點是不同的。經濟史學家,如圖澤爾曼(Nick Von Tunzelmann)和錢德勒(Alfred D.Chandler),傾向於將第一次和第二次康德拉季耶夫長波合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康德拉季耶夫長波可視為紡織機帶來的能量耗散類技術革命,第二次康德拉季耶夫長波可視為以蒸汽機為代表的能量供應類技術革命。一般認為紡織機開創了「機械化」工業革命,蒸汽機將「機械化」的威力完全發揮出來。在評價蒸汽機和煤對英國工業革命的貢獻時,蘭德斯指出,如果不能提供一種強有力的能源,使其遠勝於人畜力並不受無常自然的影響,那麼集中於大規模生產單位的機械化工業的發展將是不可能的。

煤和蒸汽沒有創造工業革命,但它們卻使工業革命的非凡發展和迅速擴散成為可能。但是,如果沒有之前水力機械(能量供應類技術)的顯著改進,如18 世紀50 年代發明的中射式水輪和30 年代發明的渦輪,第一次康德拉季耶夫長波中的紡織機及沿河流建立的機械化工廠是得不到足夠動力驅動的。

自中世紀以來,水力機械一直是歐洲製造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賈根良總結歷次工業革命與技術革命規律性的關係,發現工具機( 「工具機」技術應屬於本文所指的能量耗散類技術)的革命總是首先發生在歷次工業革命的前半段,從而成為歷次工業革命的起點或標誌,而與其相對應的能源革命總是發生在該次工業革命的下半段,並在下一次工業革命的前半段作為動力方面的主導產業繼續發揮作用。

(二)三次工業革命的分期

弗裡曼按照經濟史學家的方法分析,認為第三次和第四次康德拉季耶夫長波構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現在發生的是「第三次工業革命」。按照這種方法,可以在圖1 的基礎上形成圖2。

圖2 三次工業革命與五次技術革命劃分

一次工業革命包含兩次技術革命,時長約100 年。近代工業化以來,共發生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機械化」革命、「電氣化」革命和「信息化」革命。現在處於第五次技術革命的後半段,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前半段。當第六次技術革命完成時,即2090 年前後,第三次工業革命才完成。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科學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推手
    工業革命不是上帝送給英國的禮物,而是「英國在成功應對17~18世紀粉墨登場的一系列全球化經濟挑戰之後,自然而然產生的一種結果」。羅伯特·艾倫在本書中給出這樣的結論。 學界在分析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時,不外乎從這幾個方面入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外貿易的擴張、生產技術的成熟和自然科學的發展。
  • 新一輪建築再工業革命技術發展趨勢
    在5G+工業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等新一輪工業革命技術發展的關鍵時期,恆兆基建築再工業革命完全可以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以打造裝配建築高端裝備產業配套基地為發展任務,以裝配製造自動化、智能化為發展方向,重點發展裝配式建築機械低碳、綠色、信息化管理裝配系統。
  • 世界能源領域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3D列印技術應用於太陽能電池...
    世界能源領域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分析 3D列印技術應用於太陽能電池製造工藝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興起,應對氣候變化達成全球共識,能源技術成為引領能源產業變革、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源動力。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均把能源技術視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突破口,從能源戰略的高度制定各種能源技術規劃、採取行動加快能源科技創新,以增強國際競爭力。同時,能源技術開發的最新動態也預示著未來全球能源發展趨勢。
  • ICT技術將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人類已經經歷過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蒸汽技術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因為誰能在工業革命中拔得頭籌領導全球,誰就能主導整個世界。
  • 褚君浩院士: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
    當時,美德兩國處於領先地位,電力的廣泛應用及石油的大量開採,將科學技術成就循序運用到生產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進一步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壟斷資本影響國家和世界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加強了世界聯繫,同時帶來了環境汙染。 工業革命是技術和科學交叉推動,科學推動技術,技術轉化為應用,應用對技術提出要求,技術要解決問題,又想辦法從科學上來解決,以此循環。
  • 蒜泥科技轉載:第四次工業革命和智能時代——褚君浩院士
    當時,美德兩國處於領先地位,電力的廣泛應用及石油的大量開採,將科學技術成就循序運用到生產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進一步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壟斷資本影響國家和世界的政治和經濟生活;加強了世界聯繫,同時帶來了環境汙染。 工業革命是技術和科學交叉推動,科學推動技術,技術轉化為應用,應用對技術提出要求,技術要解決問題,又想辦法從科學上來解決,以此循環。
  • 工業革命為什麼誕生在西方?工業革命的未來將是終結
    第一次以蒸汽技術為代表,英國主導推動,英國成為全球霸主; 第二次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美德日三國主導; 第三次以計算機、原子能為代表,美國獨領風騷,繼而構建全球霸權; 第四次以人工智慧數位技術為代表,中美德日爭雄,中國作為唯一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擠進工業革命競爭中
  • 改變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工業革命,準確的說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1759年,一般認為結束於1840年。在這場革命中,人類的生產方式開始出現重大轉變,出現了以機器來取代人或獸力的趨勢。由於機器逐漸開始廣泛使用,歷史上這個時代稱為「機器時代」。
  •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
    因為以動力為基礎的技術革命使英國能夠更便宜地生產這些東西,在成本不降低的情況下,大大降低了產品的價格。布羅德伯裡和古普塔應用經濟學生產函數和費用函數的原理做計量分析,說明在17世紀到19世紀末的階段,工業革命使英國與印度在紡織業上發生了逆轉。事實上,英國的機制紡紗產品不但摧垮了印度的傳統手紡紗業,也解體了中國從黃道婆開始起源的手紡紗業,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紡織品與機器出口到全世界。
  • 王樹國: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
    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為背景,分析高等教育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研判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和變革路徑,闡述西安交通大學在這一過程中的發展理念與探索實踐,以期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借鑑。這一系列問題標誌著中國高等教育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演進與變革趨勢的自覺關切和積極回應,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這場變革的主要推動力來源於21世紀發生的三個重大事件。一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其來勢之猛、範圍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 你知道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那你了解第四次工業革命嘛
    第四次工業革命,又稱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繼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技術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後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四次工業革命的歷程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慧技術,機器人技術,虛擬實境技術,量子信息技術,可控核聚變,清潔能源以及生物技術為突破口的工業革命
  • 電鏡的最新技術和發展趨勢分析
    在2009年4月9日召開的「2009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上,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張德添教授為與會人員介紹了電鏡的最新技術並分析了相關技術發展趨勢。樣品可在100%的溼度條件下觀察;2、生物樣品不要鍍膜,可以直接上機進行動態的觀察和分析;3、可以「一機三用」。高真空、低真空和「環境」三種工作模式。  二、發展高性能,智能化,功能化,綜合型和小型化的電鏡是今後發展的趨勢。  1、智能化:在儀器設備方面,目前電鏡的作業系統已經使用了全新的操作界面。
  • 為什麼說人工智慧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而工業革命真正意義上的標誌則是源於十年之後蘇格蘭數學儀器製造師瓦特的發明——蒸汽機,世界工業進入蒸汽時代。   從生產技術上看,機器取代人力,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從社會結構上看,傳統農業社會開始轉向現代工業社會,使社會明顯地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從城市發展上來看,工業城鎮興起,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 第四次工業革命帶來顛覆性影響
    正在展開的這一次技術革命規模極大、範圍極廣,將引發經濟、社會和文化多個領域的變革,其影響非比尋常,我們幾乎無法預判。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要描述並分析第四次工業革命對經濟、企業、政府、國家、社會及個人的潛在影響。  在所有這些領域,最重大的影響之一可能來源於賦權,即政府如何與公民互動;企業如何與僱員、股東和客戶互動;超級大國如何與小國互動。
  • 2017年中國生命科學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
    《2017年中國生命科學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以嚴謹的內容、翔實的分析、權威的數據、直觀的圖表等,幫助生命科學行業企業準確把握行業發展動向、正確制定企業競爭戰略和投資策略。  《2017年中國生命科學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分析報告》是生命科學業內企業、相關投資公司及政府部門準確把握生命科學行業發展趨勢,洞悉生命科學行業競爭格局、規避經營和投資風險、制定正確競爭和投資戰略決策的重要決策依據之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第四次工業革命給計量測試帶來機遇和挑戰
    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科學技術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微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開闢了資訊時代,也帶來了一種新型知識經濟,全面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從以上三次工業革命不難看出,科學技術是推動工業革命的重要動力。計量測試技術既是基礎科學,在前三次工業革命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因為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流,歐洲成了現代科學源頭和工業革命誕生地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黑龍江省的漠河縣是中國最北的一個縣,它的緯度是北緯52度左右。因為大家所熟知的漠河的特點,那裡是中國的冷極。1969年漠河市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有記錄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52.3度。根據當地的氣象記錄統計,漠河冬季最冷的月份是1月份,平均氣溫是零下30度。
  • 公元1720年代:蒸汽機與工業革命
    本期提要 木材危機致使英國人大量使用煤炭,並利用氣壓等科學原理髮明蒸汽機解決煤礦的排水問題。後來瓦特對蒸汽機進行改良,使其得以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的各個領域,使英國實現了工業革命,極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進步。
  • DeepTech發布生命科學十大技術趨勢,基因編輯在列
    DeepTech「2019 生命科學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3月22日,中國新興科技內容和硬科技服務提供商DeepTech「2019生命科學論壇」在滬舉辦,來自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家、投資人和創業者深度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創新、技術革命和未來趨勢。
  • 二十一世紀的新工業革命
    摘要:本文作者經過多年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基於目前能源、動力、排放等領域的技術發展現狀,創新性提出科技領域三大理念:讓能量動起來、讓熱機冷下來、讓排放變資源。三大理念涉及的技術均為成熟技術,逐步實施和普及將帶來新的工業革命,深度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