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Tech發布生命科學十大技術趨勢,基因編輯在列

2020-11-25 澎湃新聞
DeepTech「2019 生命科學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3月22日,中國新興科技內容和硬科技服務提供商DeepTech「2019生命科學論壇」在滬舉辦,來自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家、投資人和創業者深度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創新、技術革命和未來趨勢。DeepTech獨家運營麻省理工科技評論、IEEE Spectrum、NewScientist等垂直媒體。

DeepTech方面認為,2019年生命科學領域會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在2019年,包括CRISPR基因編輯在內,合成生物學技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等前沿生物技術將繼續取得革命性突破,並進一步改變生命科學領域的遊戲規則,也改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

全球生命科學及醫療健康領域市場規模日益龐大。2014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2017年,中國的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3417.19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將會是日本的兩倍,並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論壇上提到,現在,中國生物醫藥市場正迎來「黃金時代」,中國本土也誕生出越來越多的新興科技企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創新人才。國內蓬勃發展的生物醫藥行業,正在形成一個萬人矚目的領域。

當天,DeepTech發布了「2019生命科學領域十大技術趨勢」。生命科學領域備受關注的CRISPR工具包、免疫治療2.0、治癒罕見病、基因大數據、核酸藥物、腦科學與腦機接口、智慧醫療、無創早期診斷、合成生物學技術和單細胞多組學等技術趨勢入選其中。

Flagship Pioneering高級合伙人Jason Pontin為這十大技術趨勢做了逐一解讀。

辰德資本合伙人趙瑞林在DeepTech2019生命科學論壇上分享了未來三到五年之內在生物醫療投資方面可能的熱點。他認為,AI+大數據的應用、癌症早篩、基因治療、面向消費者的基因測序和手術機器人,將成為未來三到五年內投資的熱點。

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王立群在會上發表演講,他表示中國在CAR-T治療產業化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我們不用擔心太落後於國外太多,但也不要盲目認為我們是第一。

在圓桌討論環節中,普華永道資本市場合伙人楊方表示,中國是醫療數據大國,但是每個醫院用的系統不一定是一樣的,數據結構也是不一樣的,要把這些做成統一的結構化數據,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最終的前景肯定是光明的,但是在達到那條線之前還是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同時,論壇還公布了10位「DeepTech2019生命科學領域創新人物」。

附:2019生命科學領域十大技術趨勢:

1.CRISPR工具包(CRISPR/CasToolkit)

30多年前,科學家在細菌中發現規律間隔成簇短回文重複序列,並發現這種重複序列可讓細菌對病毒有免疫抗性。2001年,西班牙科學家Francisco Mojica正式將其命名為CRISPR,2012年兩位女科學家,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結構生物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和瑞典于默奧大學的埃馬紐埃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首次將CRISPR/Cas作為基因編輯系統應用。2013年,來自於哈佛大學醫學院的George Church、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的張鋒以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系統及合成生物學中心的亓磊(目前就職於史丹福大學),分別發表三篇文章,將CRISPR/Cas系統成功應用到哺乳動物細胞中。

CRISPR/Cas9的出現,引領了整個基因編輯領域爆炸式的發展,如今,眾多科學家進一步擴充了CRISPR/Cas基因技術,將其從單一的「基因剪刀」擴展成多功能的「基因工具包」,展示了基於不斷擴大的CRISPR/Cas系統令人興奮的應用前景。科學家們預測,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將改變我們生活的社會和周圍的生物。

2.免疫治療2.0(Immunotherapy2.0)

100多年前,美國紐約骨科醫生William Coley意外發現術後化膿性鏈球菌感染使肉瘤患者腫瘤消退,揭開了腫瘤免疫療法的序幕,William Coley也因此被譽為腫瘤免疫治療之父。

2018年,萬眾矚目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科學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Tasuku Honjo,他們為癌症免疫治療做出了開拓性貢獻。如今,全球開展癌症免疫治療的公司數量高達數百家,國內也有十幾款免疫治療產品申報了臨床試驗,相關研究成果戰報頻傳,朝著治癒癌症的終極目標穩步邁進。

隨著基礎和臨床研究的不斷突破,我們對免疫療法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免疫療法的適應症也在不斷拓展,從一開始的主要陣地白血病,到非霍奇金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再到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療法進入了更加精準、聯合、廣譜的2.0時代。

3.治癒罕見病(Cure of Rare Diseases)

在沒有失誤或脫靶效應的情況下,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對突變基因進行修正,有望產生可預測的有益效果,甚至實現某些遺傳疾病的一次性治癒。回顧基因治療近20年的發展,直到近幾年我們才真正迎來基因療法時代,看到一次性治癒罕見病的希望。

基因治療(genetherapy)作為一種顛覆性的醫療技術,已經實現能夠將外源正常基因導入靶細胞,以糾正或補償缺陷和異常基因引起的疾病,從而達到治療先天性遺傳疾病的目的。如今,全球已有超過2500多個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基因療法也已經成為全球醫藥研發企業的必爭之地。

2018年年中,美國FDA宣布將繼續大力推進基因療法的開發,並發布6大新指南,為基因產品如何開發、監管機構審核和報銷建立了政策框架。同時也指出人類基因治療的熱門領域,包括血友病、視網膜疾病和罕見病。

2019年,針對多種罕見病的治療將進入臨床,基因治療在時隔近20年後,正式進入高速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中小型基因治療創業公司破土而出,傳統製藥巨頭如輝瑞、諾華、葛蘭素史克也紛紛布局基因治療領域。在中國,一些涉足基因編輯的初創企業,以及一些基因治療項目有望在2019年進入臨床階段。

4.基因大數據(Gene Big Data)

2003年4月15日,由6國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國際團隊宣布完成人類基因組圖譜。這個耗資30億美元,被譽為生命科學「登月計劃」的研究項目,為人類揭開自身奧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已經成為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來臨的標誌。

僅在十多年後,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成熟,完成全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已經從當年的30億美元,逐漸降低到數十萬美元,數千美元甚至更低,市場上也出現了眾多面向大眾的消費級基因檢測產品。除了大家熟知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新生兒遺傳疾病篩查等應用之外,個體基因檢測還可以鎖定個人病變基因,實現提前預防和治療。

通過對個體的基因檢測,可實現對罹患多種疾病的預測,甚至對個體的行為特徵提供更加深刻的見解。比如在個體基因檢測產品中,通過對個體樣本DNA數據的分析,能夠解讀出癌症、代謝疾病、精神疾病等的風險,還能夠解讀出個體的藥物適應性、運動天賦、酒量等信息。隨著全世界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個體完成了個人基因組數據的解讀和分析,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基於DNA信息更加引人注目的新興技術,比如DNA刑偵、新藥預測,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革命性的進展。我們也已經迎來一個由DNA數據所帶來的革命性時代。

5.核酸藥物(Nucleic Acid Drugs)

在新藥研發領域,針對目標蛋白的靶向療法已經成為主流,針對DNA突變的基因療法也正如火如荼,而作為基因和蛋白質之間的橋梁,mRNA近年來正越來越受關注。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發現在真核細胞中存在一種特有的基因沉默機制,它可以抵抗外來物質入侵、保護遺傳信息的穩定性、調節生物體的各種機能,也被稱為RNA幹擾(RNAi)現象。

RNAi機制由Andrew Z. Fire和Craig C. Mello教授於1998年首次發現,在2002年被Science雜誌評為十大科學成就之首,在2006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RNAi的發現極大拓寬了人類藥物的來源和開發方向。如今,以siRNA(小幹擾RNA)、miRNA(微小RNA)為主的寡核苷酸藥物,和以mRNA治療藥物、mRNA疫苗和CRISPRRNA為主的核糖核酸藥物,共同構成了核酸藥物。

大量研究表明,核酸及其降解物、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我們也正迎來mRNA藥物、RNAi藥物等的全新時代。核酸藥理論上可以達到傳統藥物無法替代的效果,與小分子藥物一樣可以在細胞內發揮作用,甚至可以作用到細胞核並具有精確的靶向性,對於一些單基因疾病核酸藥物也非常有優勢。在全球精準醫療大時代下,不同基因差異或表達異常引起的疾病,理論上核酸藥都可對其進行個性化開發。

6.腦科學與腦機接口(Brain Science and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腦科學是人類理解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最終疆域」,腦科學研究也被稱為「人類認識自然與自身的終極挑戰」。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推出了各自的「腦計劃」,其目標可概括為:對各種腦功能神經基礎的解析;利用神經環路研究所獲得的新信息,發展有效診斷和治療腦疾病的新方法;開展腦科學所啟發的類腦研究,推動新一代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

隨著腦成像、生物傳感、人機互動以及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湧現,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正日益成為世界各國爭相研究的重點科學領域之一。在「腦計劃」的推動下,「腦科學」領域也有望出現一些激動人心的應用,包括類腦計算系統、腦機接口和腦機融合的新模型,並有望推動腦疾病的診治、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發展。

7.智慧醫療(Smart Medical Care)

在將來,醫療行業將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傳感技術等高科技,使醫療服務走向真正意義的智能化,推動醫療事業的繁榮發展。人工智慧已經在醫療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醫學影像識別、生物技術、輔助診斷、藥物研發、營養學等領域,並將改變醫療手段甚至醫療模式。

到2025年,世界人工智慧市場總值將達到1270億美元,其中醫療行業將佔市場規模的1/5,醫療AI儼然將成為人工智慧最為重要的運用場景之一。另一方面,數據作為人工智慧的重要支撐,容納各類疾病特徵、病例、指標數據的數據平臺,也成為智慧醫療建設發展的重點內容。新一代通訊技術的出現,物聯網晶片技術的發展,也推動了移動醫療設備的極大商用,尤其以運動、心律、睡眠等健康監測為主的各類智能裝置傳感器等醫療健康設備。

8.無創早期診斷(Non-Invasive Early Diagnosis)

近幾年在腫瘤診斷方向,隨著基因組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外周血液中循環腫瘤DNA(ctDNA)為主要標誌物的液體活檢,已經成為最具潛力的腫瘤早期精準診斷技術。

基於基因成像和測序方法的液體活檢,可以識別和監控較早期階段出現的腫瘤,人工智慧以及基因大數據的應用,結合液體活檢為多數癌症提供一種有效的早期篩查方法,為癌症早期診斷、精準確定癌症類型、預測癌症擴散和預後管理提供線索。

9.合成生物學技術(Synthetic Biology Technology)

從本質上說,電腦是一個能通過一定算法處理信息的機器,電腦的電路迴路越強大,就能進行越複雜的計算和算法。相似地,細胞通過基因工程改造也可以像一個迷你電腦一樣,迴路越複雜,計算能力越強。

作為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誕生於21世紀初的合成生物學,已經給人類社會生活帶來顛覆性的變化。人工設計的細胞將可在體內定時為患者輸送藥物;通過基因設計可以控制家蠶、蚊子等昆蟲的性別;基因編輯可以使育種速度成倍提升……這些都是合成生物學帶來的神奇改變。

近年來,伴隨CRISPR等基因組編輯技術的不斷革新,以及同樣快速發展的大數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等,合成生物學的前景變得越來越明確,合成生物學的產業化發展迎來一個爆發期。

10.單細胞多組學(Single-cell Multiomics)

細胞是構成生命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不同類型的細胞形態迥異,功能也各不相同。即使是同類細胞間看似相同,相互間也存在著廣泛的細胞異質性。早期基於群體細胞分析所獲得的平均性數據,往往忽略了細胞個體間差異。

隨著細胞分離和新一代測序的發展,研究人員可以研究單個細胞的DNA、RNA、蛋白質和染色質,科學家們已經開始以單細胞解析度組合多層信息,揭示單細胞基因組、轉錄組、甲基化、蛋白質組學等數據。

2009年,第一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出現;2011年單細胞基因組測序技術出現;2013年單細胞全基因組DNA甲基化檢測技術出現。隨後,科學家在細胞分選技術、核酸擴增技術、信噪比提高方面等進行不斷優化和改進,也進一步開創了單細胞多組學不同層面的測序和分析技術。

單細胞多組學技術讓我們更清楚地識別特定細胞及其功能,並且能夠提供前所未有的臨床和科研大數據,幫助科學家們更準確、更深入地了解生物體的生理和病理機制,例如幹細胞的分化、神經細胞的發育、癌細胞的病變機理、免疫細胞的功能等等,並為個體化精準醫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指導方向。

附:2019生命科學領域創新人物(按姓氏拼字首字母排序)

1.叢樂,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布羅德研究所研究員

作為將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帶到人類基因世界的創新科學家之一,叢樂首次使用CRISPR/Cas9系統作用於人類和鼠類細胞基因,並揭示了相關技術在基因治療,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和癌症治療中的應用潛力。目前,叢樂專注於單細胞測序、基因組學及系統生物學的研究,並與基因編輯技術相結合來探究癌症免疫學機理和針對癌症免疫調控的療法開發。

2.韓璧丞,Brain Co公司與Brain Robotics公司創始人兼CEO

作為將腦機接口技術投入商業應用的創新企業家之一,韓璧丞在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攻讀腦科學博士期間,創立了腦機接口技術公司Brain Co。他創立的為殘疾人製造智能假肢的半公益項目Brain Robotics,開發的產品可以幫助殘疾人通過意念控制假肢和手指,實現靈活運動。同時,Brain Co的團隊正在研發世界上第一款結合人工智慧算法的腦信息處理晶片。

3.何霆,藝妙神州醫藥科技創始人兼CEO

作為致力於將CAR-T技術和基因細胞藥物應用於惡性腫瘤治療的創新企業家之一,何霆創立了北京藝妙神州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候選CAR-T新藥產品IM19已在早期臨床研究中表現出令人激動的療效,有望極大改善晚期血液腫瘤的治療現狀。

4.孔令傑,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副教授

作為專注於神經成像領域的方法創新、系統設計和集成等多個方面的創新科學家之一,孔令傑設計研製了三維高速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系統,發展了基於自適應光學的深層組織顯微系統,參與研發了全球首臺具備視頻幀率、釐米級視場、亞微米級解析度的十億像素成像系統。孔令傑的研究從「認識腦」到「模擬腦」,不僅是未來中國「腦計劃」的重要技術支撐,更是腦科學與人工智慧轉化之間的關鍵紐帶。

5.李騰,北京藍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作為將合成生物學技術應用於對生命系統進行優化、開發新微生物產品以解決生態問題的創新企業家之一,李騰發現了一種在新疆艾丁湖的耐鹽耐鹼細菌,大大降低了可降解生物塑料聚羥基脂肪酸酯(PHA)的生產成本。此外,其領導團隊開發了全新的數據管理系統Holog,提升了研發流程的數據化與自動化水平,建立了軟硬一體實驗室,極大提升了微生物合成的工程化水平。

6.亓磊,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副教授

作為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中國和歐盟專利的共同發明人之一,亓磊首次將基因魔剪CRISPR/Cas系統升級為基因編輯「瑞士軍刀」CRISPR-dCas,並以此為基礎拓展應用,先後發明了基於CRISPR的基因開關(CRISPRi/a),使在不引入突變的情況下精準開啟或關閉特定基因表達。亓磊發明的一系列CRISPR技術大大擴展了「基因工程」,進而改變了對「基因工程」的定義。

7.邵洋洋,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博士後

作為首次通過合成生物學「工程化」方法探索解析真核細胞染色體起源與進化的創新科學家之一,邵洋洋參與創建了世界首例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邵洋洋的研究為探索高等生物染色體結構和功能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思路,為研究端粒相關的衰老和癌症提供了有用的模型。

8.王豔麗,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作為在CRISPR/Cas機制研究領域接連取得重大突破的創新科學家之一,王豔麗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CRISPR/Cas系統的作用機理,以及RNA幹擾(RNAinterference,RNA)相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自2014年至2018年,王豔麗團隊不斷在以上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CRISPR/Cas系統的機制闡明做出了原創性的突出貢獻。

9.謝丹,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

作為致力於開發高通量高解析度的單細胞多組學複合測序技術、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研究腫瘤發生、開發和轉化無創液體活檢診斷技術的創新科學家之一,謝丹在多組學數據以及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結合迅速發展的測序技術以及機器學習方法,系統地研究了多種基因調控機制和基因組間表觀遺傳譜的差異,揭示了基因調控導致性狀差異的分子層面機理,以及人體多組學和疾病之間的對應關係。

10.鄒昊,清影醫療創始人兼CEO

作為將「進階版」人工智慧技術引進醫學領域、以小規模數據集訓練出高靈敏性、高穩定性醫療數據分析系統的創新企業家之一,清華「姚班」出身的鄒昊致力於開拓人工智慧在醫療影像和大數據健康等領域的深度應用。其所創辦的清影醫療在短短一年多的成長過程中與多家中國頂級臨床醫院進行密切合作,成為初創企業中醫療產業與人工智慧技術跨界交融的創新範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DeepTech發布2019生命科學十大技術趨勢,生物科技已邁入黃金時代
    2019 年 3 月 22 日,DeepTech 2019 生命科學論壇在中國上海正式舉辦,來自生物醫藥領域的科學家、投資人和創業者共聚一堂,深度探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研創新、技術革命和未來趨勢。我們所處的世界和我們身邊的生命,也都正在發生革命性的改變。  我們相信,2019 年生命科學領域會進入一個全新時代。在2019 年,包括 CRISPR 基因編輯在內,合成生物學技術、單細胞多組學技術等前沿生物技術將繼續取得革命性突破,並進一步改變生命科學領域的遊戲規則,也改變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
  • 全球前沿技術趨勢:腦機接口、軟體機器人、基因編輯等在列
    10月22日,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聯手編撰的《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在2020浦江創新論壇發布。該報告包括重點技術發展趨勢深度解析和TOP1000技術熱點趨勢追蹤兩個部分,分別從深入挖掘個別重點技術的長期發展脈絡以及全面梳理今年全領域技術發展態勢兩個方面,對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解析。
  • 重寫生命的「剪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
    這兩名科學家在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做出了突破性貢獻,她們的獲獎研究成果是「基因剪刀——重要生命秘密的工具」,之所以說是「重寫生命」是因為兩位獲獎人發現了基因技術裡面最犀利的工具之一——「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但這個獎拿的可是有些坎坷,不僅面臨著大眾對基因編輯技術的質疑,還與我國的張峰就專利歸屬和誰該拿這個諾貝爾獎起了爭議。
  • 《科學》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基因編輯嬰兒為「負面事件」
    導語:《科學》雜誌也將轟動一時的基因編輯嬰兒、全球氣候變暖以及巴西自然博物館焚毀評價為科學界的「負面事件」。
  • 基因編輯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專訪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永明研究員
    編者按:以CRISPR/Cas9為代表的基因編輯技術強力推動了整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大跨步的前進。 可以預期首先在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單基因疾病的治療方面,會迅速取得突破。為此,生物谷在即將召開2017 第四屆基因編輯與臨床應用研討會之際專訪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永明研究員。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發布會上,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有關領導介紹了「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情況及本年度評選活動亮點;本年度入選項目主要負責人介紹了各項目成果的特色、創新點和科學意義。2019年度,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延續了上一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方法的創新,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評選,希望引導生命科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認識到——研究方法和工具的創新與理論的創新同等重要。
  • Science公布十大年度科學突破,基因編輯入選年度最大「breakdown」
    大數據文摘出品 作者:魏子敏、蔣寶尚 每一年,《科學(Science)》雜誌都會評選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今年的評選於當地時間20號剛剛新鮮出爐。除了十大年度科學突破(runners-up)外,今年還增加了三個年度科學故障(breakdowns)的評選項目,其中,賀建奎和他的爭議項目基因編輯,入選這一年度最大「breakdown」。
  • 浦江論壇發布「全球前沿技術十大熱點趨勢」
    人民網上海10月22日電(韓慶) 在當下全球一體化發展背景之下,前沿技術對於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愈發凸顯。在今天開幕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琦巖,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產業創新研究室、副研究員沈應龍共同發布《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
    國家首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松陽洲教授團隊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並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將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為戰勝疾病提供全新的有效工具。  2015年4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及其同事完成了全球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的遺傳性致病基因的修復實驗,引發全球科學界和社會的關注。
  • 我國科研人員發布新型基因編輯技術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記者 魏夢佳)北京大學研究人員近日在英國期刊《自然·生物技術》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首次報導了一種新型的核糖核酸(RNA)單鹼基編輯技術。利用該技術,研究人員在一系列疾病相關基因轉錄本中實現了高效、精準的編輯。該技術的建立為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疾病治療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工具。
  • 打造基因編輯技術高地,濟南基因編輯產業基地項目開工奠基
    該項目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布局基因編輯產業,致力於推動基因編輯這一革命性技術在源頭創新、作物改良及分子檢測等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物提質增量和生命大健康領域提供全新解決方案。基因編輯是一種能夠對生物體的目標基因進行定點「編輯」的工程技術,曾四次被評選為「世界十大科學進展」。
  • 從「生命解碼」到「基因編輯」,「完美人類」會誕生嗎?
    在生命之初的胚胎階段,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能夠完善基因的表達和功能,減少先天性疾病、顯現優質性狀,甚至「完美人類」的誕生都有可能。一些先鋒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在未來十年內合成一個完整的人類基因組。當然,涉及人類基因的研究必須經歷嚴格的倫理審視。基因編輯技術目前不能逾越紅線,用來製造「完美人類」。
  • 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在新技術開發、醫學新突破和生物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貢獻  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2016生命科學十大技術/儀器創新 賽默飛兩項上榜
    在人類科學進步的歷程中,新技術的出現是新發明和新思想誕生的基石和前奏。  歲末年初,The Scientist 雜誌照例評選出了2016年生命科學領域的十大技術/儀器創新成果。其中既有足以顛覆基礎生命科學研究、新藥研發和臨床檢驗的新平臺,也有在既有技術基礎上更進一步的重要新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10大創新成果榜單中,出現了更多與臨床相關的發明。
  • 《科學美國人》發表十大新興技術,到底「新」在哪裡?
    最近《科學美國人》與世界經濟論壇聯合發布了2018年全球十大新興技術。這份榜單涵蓋了生物醫療、化學、計算機、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最新技術。
  • 基因編輯嬰兒之爭,可否成為生命科學普及的契機?
    但是,也有很多網民對此事漠不關心,或是戲謔發聲,更有甚者,在並不了解基因編輯技術的情況下,支持賀建奎。事實上,時至今日,基因編輯技術並不成熟,賀建奎貿然做人體實驗,很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可怕後果。然而,基因編輯技術在未成熟時就貿然使用的可怕性,並不是每一個擁有高中學歷的人都知道的,就如在我們江蘇的高中教育中,基因編輯技術只會在物生班的生物課上才會提及。
  •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原標題:   本報北京3月16日電(記者詹媛)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 基因編輯被「諾貝爾獎風向標」青睞?
    ,引起了國內外生物學界的廣泛關注,而基因編輯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選為「2016年十大突破技術」之一。從今天起,火石將發布hsmap第三期,帶您走近「基因編輯」這個醫學與生物學橋梁般的細分領域!去年,科學家Jennifer Doudna 和Emmanuelle Charpentier因發現CRISPR-Cas9系統獲得了2015年「生命科學突破獎」,該獎項被喻為「豪華版諾貝爾獎」,而隨後她倆更是獲得了2015年度化學領域的諾獎風向標——
  • 浦江創新論壇發布「全球前沿技術十大熱點趨勢」
    人民網上海10月22日電(韓慶)   在當下全球一體化發展背景之下,前沿技術對於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愈發凸顯。在今天開幕的2020浦江創新論壇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琦巖,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產業創新研究室、副研究員沈應龍共同發布《全球前沿技術發展趨勢報告》。
  • 【光明日報】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3月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