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來自墨西哥灣的暖流,歐洲成了現代科學源頭和工業革命誕生地

2021-01-15 華箋流香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黑龍江省的漠河縣是中國最北的一個縣,它的緯度是北緯52度左右。因為大家所熟知的漠河的特點,那裡是中國的冷極。1969年漠河市創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有記錄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52.3度。

根據當地的氣象記錄統計,漠河冬季最冷的月份是1月份,平均氣溫是零下30度。而且一年中低於零下30度的嚴寒天氣超過了90天。

但是在地球的對面,英國的首都倫敦,它的緯度也是北緯52度。冬季最冷的也是1月份,但是當地的氣溫只是徘徊在零度上下。

事實上,整個歐洲比同緯度的遠東地區在冬季的氣溫要高得多。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產生工業革命的國家,這和英國的海外殖民地以及廣泛的海洋貿易有密切的聯繫。

因為廣泛的海洋貿易和海外殖民地帶來的巨大而豐厚的利潤,使英國的國內積累了充足的資本。這些資本一方面用於殖民地的滾動開發,一方面用於教育的投資,打造了牛津和劍橋兩所世界頂級大學,培養了牛頓、卡文迪許、法拉第、達爾文、麥克斯韋等大科學家。

歐洲有著名的不凍港鹿特丹和摩爾曼斯克。但是實際上整個英國的海岸線全都是不凍的。英國沿海全都是優良的港口,曼徹斯特港、泰晤士港等一年4季都可以正常通航。

因為優越的港口條件成就了英國的海上強國地位,也造就了英國的偉大。

而英國這些得天獨厚的航海條件,都源自於大西洋對岸的一股強大的暖流,墨西哥灣流。

》由於赤道強勁的西風吹拂,大量的熱帶海水堆積在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內。

包括密西西比河在內的其他淡水河流,帶來了大量的高溫淡水,也注入了墨西哥灣。

這些高溫水體,在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沿大西洋西岸北上,一直流到英國和北愛爾蘭的外海,為西北歐帶來了巨大的熱量。

在這裡,墨西哥灣流被稱為北大西洋暖流。

》在冬季,北大西洋暖流帶來的海水溫度比周邊的海水溫度高10度。

北大西洋暖流寬有幾百公裡,厚度有幾百米,每秒鐘流速2.5米左右。除了溫暖周圍的海域以外,它也加熱了周圍的空氣,北大西洋暖流每年向西北歐輸送的熱量相當於燃燒幾千萬噸的標準煤。

因此北大西洋暖流也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暖氣。也正因為如此,西北歐各國才避免了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的苦寒。

》北大西洋暖流的每一點輕微的變化都將引起歐洲的氣候巨變。

一旦北大西洋暖流減弱,首先將打擊歐洲的農業。如果造成歐洲農業的減產,將在全球範圍內引起糧食的波動,進而影響全球的經濟。

從全球範圍來看,氣候變暖是一個長期的趨勢,但是由於氣候變暖引起了全球空氣對流和洋流的變化,專家擔心北大西洋暖流減弱或者是消失。

人類的文明和歷史進步,很多時候都是由於自然條件的巧合。一股暖流點燃了英國的海上貿易,推動了第1次工業革命,進而推動了全球科學技術大進步。

歐洲是現代科學的發源地,沒有墨西哥暖流就沒有歐洲。

地球上每一次氣候的變化,都會對人類社會帶來深遠影響。但是,未來全球變暖的趨勢,到底對人類文明是怎樣的影響,我們還是不知道。

相關焦點

  • 位於歐洲西部大西洋中的「北大西洋暖流」,是不是最強大的暖流?
    這個問題既是對的,也是錯的,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在世界所有暖流中,最強大的暖流是「墨西哥灣暖流」,主要原因是和南北美洲的海陸輪廓有關,由於南美洲陸地輪廓呈三角形往大西洋突出,所以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形成的南赤道暖流就會受到陸地影響,從而和北半球的北赤道暖流匯合,從而形成勢力強大的洋流。
  • 在工業革命之前,古代的人們是藉助什麼動力來進行海洋航行的?
    海洋運輸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港口,我國的寧波舟山港是目前世界上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港口吞吐量超過10億噸的港口,此外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十個港口,有一半多都在我國。人類利用船隻承載貨物的歷史十分悠久,現代海洋運輸中船隻的動力來源主要是來自於發動機帶動螺旋槳轉動,那麼,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還沒有發明發動機之前,人類進行海洋運輸是利用什麼動力的呢?
  • 南極「末日冰川」融化速度驚人 真兇原來是暖流
    科學家們表示,冰川融化過快的元兇,是潛入冰川底部和基巖之間的暖流,水溫為2℃。而且,藉助最新勘測儀器,科學家還繪製出暖流在冰下逡巡的路徑。如果思韋茨冰川以現在的速度持續融化,則冰架最終崩塌不可避免,地球的海洋和大氣循環系統將被嚴重扭曲,後果堪憂。暖流是從哪裡來的?
  • 科學網—科學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推手
    工業革命是英國人的傑作,這個時期創造的財富超過了英國歷史上的總和。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歐洲或者亞洲其他地方?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特·艾倫在學術專著《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視》中,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以寬闊的學術視野,深入探討了這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奧秘之所在。
  • 歐洲工業革命前後,藏錢幣的「吝嗇鬼」只是因為吝嗇嗎?
    並不誇張地說,在當下,「工業革命」已經是一個被掃進博物館的古老議題。但其實,算下時間,它距今不過兩百年,在人類史上只是彈指一揮間,而也就是在此期間,它被注意的程度在加速下降。尤其自上世紀下半葉以來,在區域研究和後殖民主義思潮興起的背景之下,人們更關注的是這一場巨變為何產生於歐洲,而不是亞洲或其他地方。從此以後,關於工業革命的新知識大多產自比較經濟史研究。
  • 北冰洋淡水增多或導致洋流變化 使歐洲氣溫下降
    新華社今晨專電 英國研究人員22日發布的研究報告說,北冰洋一處大型淡水水體水量正在增多,可能導致洋流變化,使歐洲氣溫下降。  來自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國家海洋學中心的研究人員使用衛星觀測全球海平面變化。
  • 研究證實:紐約市疫情來自多個歐洲源頭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0月26日報導,紐約和長島的新冠疫情暴發比之前認為的開始得要早,很多人感染的都是來自歐洲的病毒毒株。一項新的分析還表明,多數傳播是社區內進行的,而不是來自曾去旅行的人。報導稱,之前的檢測在3月3日發現了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之後,整個紐約暴發大規模感染,到5月中旬已有260600例確診病例。
  • 南極「末日冰川」正以驚人速度融化,這股海底暖流是元兇……
    科學家們表示,冰川融化過快的元兇,是潛入冰川底部和基巖之間的暖流,水溫攝氏2度。而且,藉助最新勘測儀器,科學家繪製出暖流在冰下逡巡的路徑。NASA和BAS的研究結果證實了科學界多年來的懷疑,即思韋茨冰川前端並不是緊貼著大陸架的基巖,所以暖流可以像梭子一樣嵌入冰層和海床之間;切面越大,冰川融化越快。
  • 河狸與「哈德遜灣公司」
    這使得他失去了為「巴芬島」和「巴芬灣」命名的機會。不過倒也不用為之感到遺憾,因為很快哈德遜就有機會讓自己的名字,再一次被標註在地圖上了。在巴芬島與北美大陸,更準確說是拉布拉多半島之間,存在一條100多公裡的水道,這條後來被命名為「哈德遜海峽」的水道,就是哈德遜此行的第一個重大發現。  哈德遜灣與西北航道
  • 美媒:研究證實紐約市疫情來自多個歐洲源頭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10月26日報導,紐約和長島的新冠疫情暴發比之前認為的開始得要早,很多人感染的都是來自歐洲的病毒毒株。一項新的分析還表明,多數傳播是社區內進行的,而不是來自曾去旅行的人。報導稱,之前的檢測在3月3日發現了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之後,整個紐約暴發大規模感染,到5月中旬已有260600例確診病例。
  • 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神秘藍洞
    【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神秘藍洞】7月23日,ABC新聞報導稱科學家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墨西哥灣發現一處約130米深的神秘藍洞,他們還在藍洞底部發現瀕危物種櫛齒鋸鰩的完整屍體。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鍊金術是不是巫術?它也是現代科學的搖籃
    歐洲古代化學歐洲中世紀,即從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到公元15文藝復興這段時期。因為這時的歐洲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度,人民中充滿迷信和幻想,天主教左右著人們的思想,人文和科學得不到發展。戰爭,疾病,迫害充斥著人們的生活。直到文藝復興時期,教皇的統治思想被動搖,人們才慢慢走出黑暗。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即「文藝復興前三傑」,開創了文藝復興時代,並以達文西,米開朗琪羅,拉斐爾「文藝復興三傑」代表著文藝復興的高潮到來。
  • (轉載)董並生:歐洲科學的中國源頭
    董並生:歐洲科學的中國源頭原創:董並生「近代科學之父」——「文藝復興」的造神運動伽利略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然而伽利略所使用的科學方法卻是來源於李奧納多•達文西。達文西被公認為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同時也是西方「近代科學」的開山祖師。
  • 研究稱氣候變化不會冰凍歐洲 忽視北大西洋暖流
    新華網倫敦4月30日電 (記者 黃堃)科學家們一直擔心,隨著氣候變化情況惡化,來自北極地區的冰冷海水可能把歐洲冰凍,即歐洲局部地區溫度下降、海港封凍。但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刊登研究報告說,這種預測有疏漏。
  • 人力資源發展簡史(3)工業革命和科學管理
    17世紀,隨著美國殖民地的發展,移民美國的歐洲人越來越多,經過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歐洲人,有尊重教育的傳統,他們帶來了當時佔主導地位的教育制度——學徒制。甚至在工廠出現之前,師傅和學徒之間的密切互動也在逐漸減弱,培訓學徒的責任更多地交給了熟練工人,而不是像以前的父子學徒制那樣建立一對一的學習關係。 比如,一家商店的學徒人數可能高達10人或更多。因為美國的學徒制是由地方當局管理的,沒有像歐洲受到手工藝和行業協會的嚴格管制,學徒制逐漸失去當初建立學徒制的發展目的,甚至異化成剝削型的學徒制。
  •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很多人用文化差異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可以找到比文化更好的解釋,就是地理和生態差異形成的不同國家體制,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在許多古代文明中都有研討自然的「科學家」,但與現代科學有個本質的區別,它不僅包括研究自然界的方法,還有嚴格評估和檢驗科學發現與科學理論的社會體系,主要體現在學術會議和刊物這樣的科學論壇上。這個社會體系是科學用來研究世界的關鍵方法之一。
  • 世界科學、技術、工業革命趨勢分析
    更多的科學家將科學研究的重心向下遊應用端移動,應用科學研究活躍、競爭激烈。量子力學、生物學的所謂基礎研究越來越像技術開發研究。諾貝爾獎越來越像應用科學獎或技術科學獎。劉則淵通過計量分析認為,21 世紀以來的諾貝爾獎屬於技術科學性質者:物理、化學和醫學分別佔4 成、8 成和7 成;日本得獎屬於技術科學性質者佔8 成(表1)。
  •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
    工業革命把英國從歐洲的邊緣帶入世界的中心,把一個不起眼的陰暗、潮溼的小島變成了日不落的帝國。同時,在喬叟與莎士比亞文學中造就的僅六七百年的現代英語,通過殖民等渠道廣泛傳播,最終成為一種全球性語言。我們喜歡找到一個轉折點,但工業革命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可能牽扯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光聚焦在工業革命這一時點就會產生很大的誤解。我將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作為一個動力革命說起,倒溯到之前17世紀英國所發生的許多重大轉變,就是所謂的金融和財政革命。在財政、金融革命的背後是政治制度的革命。工業革命之前還有科學革命,像英國的牛頓、法國的笛卡爾都對科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呢?
    這個提問實際上是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了類似的提問:它提出:為什麼中國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卻沒有發生像歐洲工業革命那樣的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呢?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很多人進行了討論,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大都圍繞在哲學與科學的層面上的 討論,我也就不再這兩方面展開討論了。
  • 創造歐洲「神話」的,不是工業革命,而是美洲金銀
    隨之而來的是大型金銀礦接二連三地被發現,真金白銀撩動著歐洲人的心弦。1545年,秘魯、玻利維亞境內的波託西銀礦被發現。僅幾年光景,這座號稱世界上最豐裕的銀礦出產的白銀量就已超過當時世界銀產量的一半以上。除波託西外,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瓜達拉哈拉等銀礦和一些著名的金礦也陸續投入開採。大量低成本的美洲貴金屬自16世紀開始流入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