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革命之前,古代的人們是藉助什麼動力來進行海洋航行的?

2020-12-05 地理沙龍號

我們現在所處的21世紀被人們稱為「海洋世紀」,因為海洋運輸是當今世界國際貿易中最為重要的運輸方式,我們中國作為世界製造業大國,每年都生產大量的工業製成品,其中絕大多數工業產品都是通過海運運輸到世界其他國家的,當然我們所需要的各種原材料也是通過海運從世界其他地區運送過來,比如石油、天然氣、鐵礦砂、大豆、玉米等等大多都是通過海運方式運輸的。

海洋運輸之所以能夠發展如此迅速,還與一項發明有很大的關係,那就是「貨櫃」。由於許多的工業產品在大小、形狀、材質和重量等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很難在船艙中堆放這些貨物,而貨櫃的發明,讓各種貨物都能堆放在標準統一的貨櫃裡,極大的提高了海運的運輸效率。海洋運輸的主要優點體現在運量巨大和運費低廉,不過缺點主要是速度較慢和受惡劣天氣影響巨大。

海洋運輸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港口,我國的寧波舟山港是目前世界上年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港口吞吐量超過10億噸的港口,此外世界上吞吐量最大的十個港口,有一半多都在我國。人類利用船隻承載貨物的歷史十分悠久,現代海洋運輸中船隻的動力來源主要是來自於發動機帶動螺旋槳轉動,那麼,在工業革命以前,人類還沒有發明發動機之前,人類進行海洋運輸是利用什麼動力的呢?

答案就是利用洋流和風帶的能量,實際上這種能量的最終來源是來自於太陽輻射能,由於太陽輻射能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使得高低緯度之間存在著溫度差,從而形成了全球性大氣環流,形成了氣壓帶和風帶。風帶(盛行風)的長期吹拂,就會使得表層海水大規模穩定地朝一個方向運動,從而形成「洋流」。

在古代海洋行中,船隻主要依賴風力和洋流提供航行的動力,在進行海洋航行的時候,如果「順風順流」就可以加快航行的速度,比如如果從日本出發往東橫跨太平洋前往北美洲的墨西哥,那麼在自西向東航行的時候,就可以在北緯40°至60°左右,藉助盛行西風帶和北大西洋暖流往東前進,反之如果從墨西哥返回,那麼就可以藉助東北信風帶和北赤道暖流往西前進。

很顯然,歐洲人是利用風帶和洋流進行海洋航海的行家,早在大航海時代,歐洲人就熟練掌握了利用風帶和洋流進行海洋航線,甚至是環球航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多次從歐洲前往美洲都利用了洋流和風帶。我國明代的航海家鄭和每次「下南洋」都是在冬季出發,因為冬季時可以藉助於西北季風和東北季風南下航行,到了北印度洋時又可以藉助自東向西流動(北印度洋洋流夏順冬逆流動)的洋流進行航海,而到了夏季北印度洋洋流自西向東流動,以及盛行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時返回中國。

相關焦點

  • 瓦特發明蒸汽機、開始進行工業革命
    今天為大家講解瓦特發明蒸汽機、開始進行工業革命!瓦特(JamesWall,1736物: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法4等1年),美國著名的發明家的式展汽機,提高了黑汽機的熱效率和運行穩定性,對人類對幕利的認識和利用,經歷了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1690年.法國人巴比首先發明了第 臺話塞式系汽機。被稱為「礦山之友」.但受當時材料和技術限制,無法推廣。直到18世紀。
  • 思享者丨古代船艦是如何稱霸藍色海洋又走向衰亡
    美國的誕生就始於一次浪漫與理想主義的航行。在美國東海岸,普利茅斯的小鎮,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到這裡來瞻仰一塊礁石和一艘輪船。美國的歷史與這塊斑駁的礁石、這艘古老的船艦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與此相對,中國人可能是中古時代最偉大的船隻製造者。1405年,中國的艦隊司令鄭和建立了一個二萬五千人的龐大海軍,並探索了大部份的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
  • 在沒有衛星的古代,人們靠什麼畫地圖?
    航行於風高浪險的大西洋使葡萄牙水手無法再應用傳統的知識獲取當地風向和海流,辨認醒目海岸標誌,而發展出確定緯度的知識(觀察北極星的海拔高度,或者觀察太陽的正午高度並藉助磁偏角表)。不過直到16世紀初,海圖上才見到緯度比例尺。新大陸的發現也直接促進位圖技術的進步,在一個扁平面上表現曲面特徵的繪製技巧因此產生。
  • 書摘|月圓之夜聚會的奇人們,推動了工業革命?
    當然,在這群人中,直接開啟工業革命大門的是瓦特,他和博爾頓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提供了動力來源—蒸汽機。其實講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說法並不準確。蒸汽機在瓦特之前就有了,瓦特是改進了蒸汽機,或者說他發明了一種萬用蒸汽機,讓蒸汽機被廣泛應用。最早發明蒸汽機的是英國工匠託馬斯·紐卡門(Thomas Newcomen,1664—1729)。1710年,他發明了一種固定的、單向做功的蒸汽機,用於解決煤礦的抽水問題,這是人類第一次能夠利用生物能和自然能(風能、水能)以外的動力。
  • 二十一世紀的新工業革命
    摘要:本文作者經過多年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基於目前能源、動力、排放等領域的技術發展現狀,創新性提出科技領域三大理念:讓能量動起來、讓熱機冷下來、讓排放變資源。三大理念涉及的技術均為成熟技術,逐步實施和普及將帶來新的工業革命,深度改變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 工業革命的影響是什麼?蒸汽動力遊戲主機今日發布
    工業革命的影響是什麼?蒸汽動力遊戲主機今日發布 時間:2015-04-01 16:03:14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改變世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工業革命,準確的說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起源於1759年,一般認為結束於1840年。在這場革命中,人類的生產方式開始出現重大轉變,出現了以機器來取代人或獸力的趨勢。由於機器逐漸開始廣泛使用,歷史上這個時代稱為「機器時代」。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人類的文明類型可分為遊牧民文明、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西方則走上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道路——海洋文明。兩種風格迥異,各有特色的文明在古代交集甚少,但近現代以來,兩類文明開始有了激烈交鋒,海洋文明展現出了其強大的開擴性和侵略性,農耕文明的穩定性此時受到了衝擊。農耕文明內向溫和,具有傳承性,趨於穩定;海洋文明積極進取,創新性強,穩定性較差。
  • 中國古代的海洋文明
    海洋作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依靠很早就與人類發生了密切的關係,但人類突破大海隔離和束縛從而與大洋彼岸實現接觸聯繫和文化交流是經歷了相對漫長的歷史進程的。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在人類這一走向海洋的歷史進程中同樣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中華先民在石器時代就開始在大河流域(長江和黃河流域)、渤海、黃海以及東南沿海區域進行生產和生活。
  • 在前哥倫布時代航行在太平洋上的水手,玻里尼西亞人
    ,天氣狀況,航行時間和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區別(聚集在特定位置),湧浪的方向,海洋和天空的顏色,甚至是雲如何聚集來判斷自己所在的位置和方向。在饑荒或困難時期,這些航海者可以幫助人們撤離到鄰近的島嶼。圖帕亞是一個土著導航員,他曾經短途航行從拉伊亞特亞航行到13個島嶼。他沒有去過玻里尼西亞西部,因為自祖父時代以來,他們的航行範圍已減少到玻里尼西亞東部的島嶼。但是他的祖父和父親已將關於西玻里尼西亞主要島嶼的位置以及前往斐濟,薩摩亞和湯加所必需的航行信息的知識傳給了圖帕亞。
  • 什麼才是真正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說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想必我們在這之前經歷了前三次工業革命,那這三次工業革命又是指哪些呢?下面小郎君簡單介紹一下前三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是以瓦特改良的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蒸汽機的誕生開始主導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誌的。
  • 瓦特蒸汽機的重大改進者,工業革命的關鍵人物
    使蒸汽機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成為改造世界的動力。對蒸汽機的重要性無論怎樣估計都不為過分。當然在工業革命中出現了許多其他發明,如在採礦,冶煉和許多工業機械等方面都有所發明。其中的幾項發明如滑輪梭子(約翰·凱,1733年)和勒尼紡紗機(詹姆斯·哈格瑞夫斯法,1764年)皆出在瓦特著手之前。其他發明中的大多數隻代表了小改小革,沒有哪一項能單獨地對工業革命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 被地理條件限制的歐洲大陸,為什麼比中國更快進入工業革命?
    在工業革命之前,中國的東西方基本是人力無法逾越的天塹。唯一的威脅來自於蒙古草原,於是歷代王朝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北方的防守上。用長城把太行山、燕山和祁連山接通,並且在山口修建山海關、雁門關、嘉峪關等關口。基本守住了400毫米等降水線,甚至還能派騎兵殺入草原。除非中原內部發生動亂,否則草原騎兵只能幹瞪眼。
  • 在海上航行的潛艇,是靠什麼來拐彎的呢?船舵和螺旋槳
    眾所周知,在海上航行的艦船都能轉向,實際上,大多數的船隻是靠舵和螺旋槳來實現拐彎的,那麼潛艇是怎麼拐彎的呢?其實潛艇也不例外。雖說潛艇的外形跟一般的軍艦差別很大,但在動力這方面,跟一般的軍艦基本上是同一個原理的,所以說潛艇也是通過艦體上的船舵與後面的螺旋槳來實現拐彎。首先,在潛艇尾巴後面的螺旋槳不斷地旋轉,從而為潛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前進的動力,有了動力,才是潛艇做一切機動的基礎和保證。但是,僅僅靠螺旋槳的動力,是不能讓潛艇拐彎的,所以,這就需要自古代以來就出現的東西,那就是船舵。
  • 歷史上真實的明代太監:封建制度下,與工業革命距離最近的一批人
    」古代太監職位的始於先秦,並且太監這個職位,一般是宦官中的高級官員。這樣也就不難解釋在明朝為何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能權傾朝野。而且太監進宮之前是要淨身的,所以因為身體上的缺陷會導致心裡上的變化,而且也免不了古代文化觀念中對於這樣身體缺失的人歧視。
  • 一次以太陽能為動力的宇宙航行
    但在路燈和電燈充斥在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之前,人們會孜孜不倦地觀察夜空。因此在1607年,當一顆十分明亮的彗星出現在天空中時,人們對它是又害怕又著迷。這顆划過天際的彗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哈雷彗星(以英國科學家愛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他計算出了該彗星的軌道),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曾對他當年看到的景象進行過深入思考。
  • 科學網—科學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推手
    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固然是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但是卻太籠統、太模糊。羅伯特·艾倫的高明之處就在於從微觀的歷史事實中探究工業革命發生的具體成因。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後生產生活才逐步邁進現代化,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在英國資本主義制度確立之前的中世紀,現代化的很多特徵已初見端倪。
  • 仿生海洋「魔鬼魚」來了
    仿生海洋「魔鬼魚」來了我國首款滑撲一體自主變形仿生柔體潛航器誕生西北工業大學遊泳館內,一條可愛的「魔鬼魚」四處遊弋——它翼展0.8米,「背部」黝黑,「腹部」雪白,「頭部」又扁又寬,「尾部」又尖又扁,「翅膀」(翼狀鰭)則和身體融為一體……別看它外表憨態可掬
  •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給人類帶來什麼?
    (白色為未被大英帝國侵略的國家)二,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讓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電極大的改善了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提速,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
  • 明朝沒有衛星導航技術,鄭和是怎麼實現萬裡遠洋航行的?
    鄭和是我國古代最為傑出的航海家,他七下西洋,浮舟數十萬裡,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書寫了人類航海史上的輝煌壯舉。今天人們出行,無論是開車還是其他交通工具,往往藉助衛星定位導航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