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地理條件限制的歐洲大陸,為什麼比中國更快進入工業革命?

2021-01-15 LD講故事

中國的地緣條件,在全世界屬於獨有的。東南沿海,西南是藏區和高原,北方有草原,氣候豐富多樣。

在工業革命之前,中國的東西方基本是人力無法逾越的天塹。唯一的威脅來自於蒙古草原,於是歷代王朝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北方的防守上。

用長城把太行山、燕山和祁連山接通,並且在山口修建山海關、雁門關、嘉峪關等關口。基本守住了400毫米等降水線,甚至還能派騎兵殺入草原。

除非中原內部發生動亂,否則草原騎兵只能幹瞪眼。而且草原騎兵被打敗之後,往往不會停留在蒙古草原,會逐漸向西遷徙,到中亞大草原去。

匈奴在遭受漢朝的暴擊之後,一路西進到了中亞,在波斯和印度建立了王朝,後來又衝入羅馬。在中亞留下了許多突厥子孫,最終定居土耳其。

幾千年來,發生在中國的蝴蝶效應直接影響了亞歐大陸民族的遷徙和王朝興亡。

地理條件制約

中國的地理特點是外圍有高山和海洋,內部遍布河流和平原,特別適合農業生產。想要發展生產力,一定要有平原跟河流。一旦農業跟運輸貿易發展起來,便會產生貨幣和法律,一切齊活,文明也就誕生了。

農業文明對集體的認可度特別高,因為個人的能力難以抵抗災害,只有集體合作才能保證農業生活的安全。於是農業文明誕生的王朝選擇中央集權為國家制度。只有中央集權的大政府能迅速調配農業資源,用來發展生產、保護國家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

歐洲沒有發展成為大一統國家,就是因為搞了一大堆聯邦,大家各玩各的,彼此不能協調一致。加上歐洲到處都是山脈,很容易形成獨立的地理單元。直到今天歐洲依然是一堆小國家,靠歐盟這杆旗幟做門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歐洲沒有佔人口多數的主體民族,哥特人、日耳曼人、法蘭西人、希臘人等等,這些族群把龐大的羅馬分割成碎片,形成如今的歐洲格局。

地理條件決定了中國必然是大一統的集權國家,能夠利用佔人口多數的主體民族,把入侵的草原騎兵同化,比如鮮卑部落和滿洲清軍。

說完地緣問題,再來說土地上的物種。一個國家發展成什麼樣子,很大程度要看土地上有什麼東西,而土地上的東西基本限定了國家發展的天花板。

一般來說,農業國家必須要有大動物。這些大動物要有足夠的體力幹活,同時又不能太兇悍,不然不好馴化。

恰好,中國有牛、馬、驢,用這些牲畜耕田,極大地節約了人力,讓農民有能力開墾更多的土地,生產更多的糧食,保證生產力逐步提高。

牛、馬、驢還可以拉車,發展了交通運輸業,貨物可以自由流通,商業貿易可以持續繁榮,用驛站傳遞信息也很方便。這些都是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礎建設,沒有大動物,國家就只能停留在自給自足的時代,永遠不能發展成大帝國。

北美洲有野牛,但是太兇悍,農業時代基本沒有馴化的可能。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美洲一直停留在極低的文明水平,印第安人還處在原始社會。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非洲。非洲是個好地方,可非洲的動物太兇悍,兇悍的獅子、豹子、蟒蛇、河馬基本都在非洲。

這些動物根本無法馴化,所以非洲的農業根本發展不起來,幾千年來一直停留在溫飽線求生存。連文明的最低門檻都進不去,日後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耕地、商貿、交通都沒有發展起來,這就是動物對國運的制約。

中國的優勢

文明要一步步走,沒有地理環境就沒有農業,沒有農業就沒有工業。美洲和非洲一直停留在低級階段,結局就是被屠殺和奴役。

中國有竹子,有竹子就有了紙張、筷子和扁擔;有各種土,就有了陶器和瓷器;有蠶就有了精美的絲綢;有銅礦和鐵礦,就有了武器和生活工具。

甚至20世紀還發現了石油,解決了中國工業的能源問題。凡是你能想到的資源,中國都有,亞歐大陸的地緣格局保證了中國開局順利,並且比其他國家更加安全,大部分時間都可以關起門過日子。

適合農業的地理環境,讓中國建立起強大的國家制度以及龐大的國內市場,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滿血復活,迎接下一輪挑戰。

豐富的物種資源打破制約國家發展的天花板,讓中國在2000年的時間裡一直坐在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上。正是這些平平無奇的東西,支撐起中國數千年繁榮和國運。

你以為的理所應當,其實是無數巧合讓中國僥倖成為唯一生存下來的文明古國,而這種巧合卻是無數已經消失的民族夢寐以求的。

歐洲的後發

中國的優勢很明顯,但是到後期卻成了制約工業發展的瓶頸。因為古代中國實在是太發達了,種田就能活下去,沒有冒著生命危險出海貿易的生存需求,大規模的商業社會就沒有發展起來。

中國的土地又能養特別多的人口,便沒有提高生產效率的欲望。既然生活過得去,幹嗎要發展工業呢?

只有人口減少到一定程度,人們才會花費巨大成本研究新技術,改善舊設備。但古代中國人口減少的時候往往是亂世和王朝初期,大家種田都忙不過來,哪有工夫研究技術。

一旦進入盛世,適合發展商業貿易了,偏偏又遇到人口飆升和人均耕地減少的問題,也就是內捲化,工作機會極度緊缺,人工費用特別便宜。

所以中國王朝一直在歷史周期律中轉圈。歐洲就不一樣了,各國的農業都不太行,養活不了太多人口,熬過漫長的中世紀以後,歐洲逐漸開始恢復海洋貿易。

海洋貿易其實是和海盜搶劫綁定在一起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家都喜歡建立殖民地,歐洲逐漸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這就是需求倒逼行動。

到了英國做老大的時候,這套手段已經很成熟了,英國海軍帶著貨物滿世界跑,賺錢賺瘋了。有了利潤的刺激,英國資本家開始搞圈地運動,他們還改進了技術,提升了效率,工業革命逐漸啟動。

所以說,中國沒有發展出工業革命是常態,歐洲發展出工業革命才是必然。地理優勢讓中國輝煌數千年,一直站在世界的最中心,但這種優勢在特定條件下卻變成劣勢。

沒有發展農業的歐洲不得已到海外求生存,一不小心就搞出工業革命,順便統治世界幾百年。而中國和歐洲離得太遠,等到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技術擴散到中國時,文明代差已經形成,再想追趕就費勁了。

這條路走到現在都沒有完成,但是我們已經無限接近,並且在追趕的過程中,中國完成涅槃新生。可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相關焦點

  • 美洲的地理條件要優於亞歐非,為何早期沒有發展出一個發達的文明
    前兩篇說了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早於中國的地理因素,又說了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弦歌不絕從未間斷的地理因素。今天說說為什麼地理氣候條件優越的美洲,人類早期文明遠遠落後於歐亞大陸。打開世界地圖,會發現符合這個條件最好的兩塊土地在美洲,一塊是北美大平原,另一塊是南美拉布拉塔平原和巴西高原的部分這兩塊土地平坦遼闊,氣候溫暖溼潤,非常適合農業畜牧業生產,地理氣候環境不但遠勝於歐洲,而且要好於中國東部地區。今天的美國和阿根廷都是農產品出口的大國。
  • 為什麼工業革命沒有誕生在中國呢?
    如果翻開歷史來看,中國有好幾次是擁有實力,發展出工業革命誕生現代化的,但是每一次都擦肩而過,以至於李約瑟發出了一個著名的問號,為什麼現在科學技術沒有最先誕生在中國,以當時的條件來看,我們是最有優勢的。,人類已經了解機載活塞運動,以至於李約瑟夫比較奇怪,為什麼沒有發生現代科學呢?
  •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印度或日本?
    這也是為什麼自工業革命以降,非洲的生活水準有那麼大的退步空間。死亡情形也很重要。而當時倫敦等城市的歐洲人很幸運,是一支能開心地蹲在自己的糞便上,居住在汙穢地下室裡的骯髒民族。由於衛生條件差,加上高度城市化及其衍生出的健康問題,代表收入必須要高,才能養活1800年代英國和荷蘭的人口。
  • 工業革命為什麼誕生在西方?工業革命的未來將是終結
    第一次以蒸汽技術為代表,英國主導推動,英國成為全球霸主; 第二次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美德日三國主導; 第三次以計算機、原子能為代表,美國獨領風騷,繼而構建全球霸權; 第四次以人工智慧數位技術為代表,中美德日爭雄,中國作為唯一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擠進工業革命競爭中
  • 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呢?
    這個提問實際上是李約瑟難題,英國學者李約瑟提出了類似的提問:它提出:為什麼中國有雄厚的技術基礎,卻沒有發生像歐洲工業革命那樣的科學革命和產業革命呢?對於這個問題,國內外很多人進行了討論,所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大都圍繞在哲學與科學的層面上的 討論,我也就不再這兩方面展開討論了。
  •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
    事實上,英國的機制紡紗產品不但摧垮了印度的傳統手紡紗業,也解體了中國從黃道婆開始起源的手紡紗業,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紡織品與機器出口到全世界。 為什麼工業革命會發生在18世紀的英國?從經濟史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題目,以前大家問的最多的是,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而不是荷蘭?因為荷蘭至少在英國之前是當時歐洲最發達的經濟體,英國工業革命前的很多制度都是從荷蘭借鑑而來。
  • 中國引爆工業革命的關鍵步驟和「訣竅」
    以工業化的年曆表來看,中國早已在1978 年改革開放後最初的15至20 年的鄉鎮企業繁榮中,成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並在20世紀90年代末引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目前已經處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高潮和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門口——儘管一直充滿成長的「煩惱」。    為什麼工業革命在中國缺席和推遲了二百多年後,卻又在中國改革開放後突然被成功引爆?
  • 人類工業革命史——工業革命與剝削失業,為何革命總與危機相伴?
    四次工業革命的特點以及生產力發展的社會容納量問題工業革命使人類的歷史前所未有地向前推進了一大塊,並且至今依然在加速。工業革命也孕育著巨大的社會變革。第1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主要的地點在英國,進而開啟了人類的蒸汽時代。第2次工業革命是電氣化,主要的發展者是歐洲各國和美國。其中領軍者是德國和美國,進而引領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 從馬爾薩斯陷阱到工業革命:人類的經濟是如何走向大分流的
    這也是為什麼自工業革命以降,非洲的生活水準有那麼大的退步空間。死亡情形也很重要。而當時倫敦等城市的歐洲人很幸運,是一支能開心地蹲在自己的糞便上,居住在汙穢地下室裡的骯髒民族。由於衛生條件差,加上高度城市化及其衍生出的健康問題,代表收入必須要高,才能養活18世紀英國和荷蘭的人口。
  • 地圖看世界;地理條件對世界各國及地區的影響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正確;任何真理若時間、空間等條件發生了變化,適用範圍同樣會發生變化。(是否是因為地球的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造就了地球是宇宙中唯一產生文明的星球)人同植物一樣都是地理環境的產物。
  •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
    為什麼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很多人用文化差異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我們可以找到比文化更好的解釋,就是地理和生態差異形成的不同國家體制,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這些條件在中國都能滿足(中文方塊字或者不容易讀寫,但假設其他條件成熟,應該不至於阻礙科學)。但歐洲和中國在其他條件上有巨大的差別。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現代科學源於歐洲而不是中國的根由。
  • 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2)
    中國在20世紀開始參與世界現代科學的發展,並且貢獻度也越來越高,但是,中國對於近代科學的直接貢獻,卻為「零」。近代科學的誕生為什麼在歐洲而不是中國這個問題,近百年來,有無數人在腦海裡盤旋,也有無數的答案。中國的科技發展歷史悠久,無論數學、物理、天文、地理等等,查一查歷史,都比歐洲早很多年。但是,近代科學卻誕生於歐洲而不是古代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 英德對抗最關鍵的起源,在於德國快速崛起可能破壞歐洲大陸的均勢
    吳徵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我今天講的題目,叫「地理政治、英德對抗與第一次世界大戰」。1907年1月1日,英國外交部高級職員艾爾·克勞曾經寫過一份《克勞備忘錄》,這份非常著名的備忘錄的核心,就講德國正在無意間走向與英國對抗的道路。我在這裡要回答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即為什麼德國會走向這條道路。
  • 14世紀中國就已具備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為何沒「破門而入」?
    1700年,中國GDP佔世界23.1%,歐洲佔23.3%;1820年中國佔32.4%,歐洲佔26.6%;1890年,中國13.2%,歐洲40.3%,美國13.8%。  中國用鐵犁時,歐洲用木犁,當歐洲用鋼犁時,中國還用鐵犁。
  • 文一:中國為何超越 因為中國找到了工業革命的「秘訣」
    另一方面,如果燦爛的古代文明能夠預測一個國家的工業化未來,那為什麼埃及、印度、希臘和奧斯曼帝國沒有重振昔日雄風,在今日工業強國林立的世界經濟和政治舞臺中心閃亮登場? 本文為中國崛起給出了一個不同的解釋。這個解釋根基於西方當年自地理大發現以來迅速崛起的歷史,根基於英國工業革命的內在政治經濟學邏輯,根基於對中國自洋務運動以來多次工業化失敗原因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 同樣是歐洲移民後裔,為啥南美洲無一發達國家?
    歐洲是全球發達國家數量最多的大陸,歷史上歐洲最先進入近代化,兩次工業革命的源頭都在歐洲。發現新大陸後的數百年時間,歐洲移民不斷進入這些地區,為當地帶來了先進的工業文明和技術,這裡面既有北美大陸,也有南美洲和大洋洲。這些新大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歐洲移民為主。
  • 「橫向」看歷史,明朝時期的中國與世界,歐洲中世紀的黑暗
    歷史上的很多先哲他們都處於同一時期,但由於受到了地點等因素的限制而無法交流,我們會把他們的很多思想拿來對比比較。後來發現原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儘管受到時間空間等條件的限制,大家們的思想一直是活躍的,他們都是始終處於進步狀態的。試想如果清王朝的統治者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在很早的時候,不以「天朝上國自居」,又是何景象。今天我們來看看大明時期的中國與世界。
  • 《國富國窮》:工業革命為什麼是在英國?
    工業革命是發生在歐洲,但為什麼是在英國?為什麼不是某個別的國家呢?從一方面說,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到18世紀初葉的時候,英國已經遙遙領先——在庭院製造業這一培育經濟增長的苗床方面,在利用礦物燃料方面,在那些將作為工業革命核心的重要部門的技術,如紡織、鋼鐵、能源和動力的技術方面,均是如此。除此之外,還應提到英國商業化的農業和運輸的效益。在農業中,日益增高的效益的優勢是很明顯的。
  • 為什麼說人工智慧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美國、德國成為世界性的經濟中心。   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於二十世紀中期,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誌。以原子彈、氫彈為代表的原子能技術進入新紀元,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把人類從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發射使人類跨入了航空航天新時代,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的出現則開啟了一扇全新的生物科學之門。
  • 創造歐洲「神話」的,不是工業革命,而是美洲金銀
    代表商業用來稱量黃金的秤與象徵宗教虔誠的祈禱書並排放在一起,這恰好表現了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的驅動力——黃金與宗教,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昆丁馬修斯在《借貸金錢者與他的妻子》這幅畫中將這兩點表現得淋漓盡致以至於這個亞歐大陸邊緣的地區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經濟增長的一個奇蹟並由此影響了整個人類的生存和觀念。從表面看,創造「神話」的似乎是18世紀出現在西歐的那場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但實際上,真正的關鍵點在於歐洲人發現了美洲的金銀。多少金銀流向了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