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歐洲「神話」的,不是工業革命,而是美洲金銀

2021-01-09 騰訊網

[摘要]創造「神話」的似乎是18世紀出現在西歐的那場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但實際上,真正的關鍵點在於歐洲人發現了美洲的金銀。

代表商業用來稱量黃金的秤與象徵宗教虔誠的祈禱書並排放在一起,這恰好表現了歐洲地理大發現時代的驅動力——黃金與宗教,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昆丁馬修斯在《借貸金錢者與他的妻子》這幅畫中將這兩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什麼是真正的改變世界歷史的大時代、大事件?近代以來的歷史學界,不約而同地選定了「1500年前後」這一時間節點和「西歐的制度突破和經濟增長」這一事件。

據估算,從公元前100萬年至1500年,經過如此漫長的歷史歲月,全球人均GDP僅艱難地增長了不到50%,且各地區之間的增長速度差異不大。

16世紀後,西歐的增長卻「突然」加速。有數據顯示,從1500到1820年,西歐人均GDP從670美元增至1269美元,增長了89.4%;而西歐以外的世界則從532美元增至594美元,僅增加了11.7%。

400年前,在西歐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以至於這個亞歐大陸邊緣的地區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經濟增長的一個奇蹟並由此影響了整個人類的生存和觀念。

從表面看,創造「神話」的似乎是18世紀出現在西歐的那場影響深遠的工業革命。但實際上,真正的關鍵點在於歐洲人發現了美洲的金銀。

多少金銀流向了西方世界?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人懷著「對美洲金銀的強烈欲望」決定佔領這塊土地。大批殖民者登上這片新大陸,開始了一連串的徵服。隨之而來的是大型金銀礦接二連三地被發現,真金白銀撩動著歐洲人的心弦。

1545年,秘魯、玻利維亞境內的波託西銀礦被發現。僅幾年光景,這座號稱世界上最豐裕的銀礦出產的白銀量就已超過當時世界銀產量的一半以上。

除波託西外,墨西哥的薩卡特卡斯、瓜達拉哈拉等銀礦和一些著名的金礦也陸續投入開採。大量低成本的美洲貴金屬自16世紀開始流入西班牙。

之後,這些金銀財富通過國際貿易、金融或走私、海盜掠奪及戰爭賠款等多條渠道灌輸到歐洲主要國家的「體脈」中,新鮮的「血液」使歐洲的脈搏開始強勁地跳動。

年鑑派歷史學家布羅代爾通過方程式推算出美洲金銀到來之前整個歐洲的貴金屬總存量大約為黃金2千噸,白銀2萬噸。如果把黃金也折合成白銀,則歐洲當時的人均白銀擁有量僅為600克多一點,這個數目「少得可憐」。

美洲礦山的發現使情況大為改觀。根據官方的保守數據,1521至1600年,僅秘魯和墨西哥的礦山就出產了1.8萬噸白銀和200噸黃金,並以「合法」途徑湧入西班牙,進而通過各種渠道進入西歐幾個重要國家。

許多學者所估算的數字則高出官方數字數倍。據巴雷特的估算,17和18世紀分別有3.1萬噸和5.2萬噸的美洲白銀流入歐洲。政府開採約佔總量的四分之一,其他則是私人開採。

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中葉的100年間,世界黃金產量大約增加了兩倍。這個數字只是根據各種官方「合法」帳目計算得出,而那些未計入內的非法走私、海盜掠奪和直接貿易流入的金銀數量也極為可觀。

而且,官方帳簿記載的僅是新開採量,不包括對美洲已有金銀珠寶存量的掠奪。如果加上這些由於數據殘缺而遺漏掉的金銀量,則總數額之巨大必然更為觸目驚心,並遠超出了西歐主要國家已有的貨幣儲存總量。

從1500年到1520年,16世紀歐洲貨幣存量可能翻了一番;從1520年到1550年,可能又翻了一番;從1550年到1600年,可能再增加一倍多。而17、18和19世紀上半葉,歐洲貨幣存量也各增加一倍以上。

誰是美洲金銀的最大收益者?

如此大量的金銀流入歐洲市場,究竟意味著什麼?古典經濟學家馬爾薩斯指出,「如果相當大量的通貨從有閒階級和依靠固定收入為生的人手中轉移到農業家、工業家和商人手中,那麼資本與收入的比例就會大大有利於資本,該國的產品在短期內就會大大增加」。

正是財富的重新分配導致了階級結構的變化,後者又誘發了制度變遷。正是新的、有效率的制度選擇推動了後來的歐洲工業革命,並使整個生產方式發生了徹底的變革,經濟實現了飛躍性增長。

在發現美洲這一意外「寶藏」後,為了防止已經到手(或即將到手)的美洲金銀財富外流,西班牙的統治者對美洲殖民地實行貿易壟斷,以使殖民地出產的物品專屬西班牙,且只有西班牙才能向殖民地直接輸出商品。

這樣一來,那些經濟上佔有一定份量的西歐諸國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如何與「吝嗇的」的西班牙爭奪來自美洲的金銀。

在覬覦西班牙的金銀錠的同時,歐洲其他國家「聰明的」商人們很快摸清了把這些金銀據為己有的「門道」。

對於那些國家的商人而言,獲得美洲貴金屬的最「正當」途徑,是通過塞維亞和安特衛普等中介城市同西班牙進行貿易。西班牙當時面臨這樣的處境:為滿足本土及其美洲殖民地的需求,它不得不依賴西歐其他國家貿易品的進口。

西班牙在肉類、小麥,特別是衣料等工業製成品方面無法自給自足,而食鹽、羊毛和油脂的出口又遠不足以補償它為自己和殖民地所進口的商品。

貿易逆差的出現,不可避免地使西班牙獲取的美洲財富分流到西歐各個市場。隨著英國、荷蘭、法國和義大利商品的大批流入,西班牙在美洲得到的貴金屬如同漣漪般擴散開來。

直接打入美洲市場的走私貿易,是西歐商人們獲得美洲金銀的另一種手段。當時的法國商人經常使用假商標來偽造西班牙商品,直接參與在名義上被西班牙壟斷了的大西洋貿易。英國和荷蘭的商人也「不甘示弱」,他們甚至直接冒充西班牙商人將商品拿到美洲銷售。

這些西歐大商人們在西班牙大都能夠「找尋」到「親友」。這些所謂的「親友」專門負責在貨船證書和發貨單上簽名,並主動向西班牙海關申報,證明這些商品是他們自己運往殖民地的。

除了貿易途徑外,西班牙在金融渠道中流失的金銀貨幣量也不可小覷。安特衛普是16世紀西歐金融中心,幾乎所有的西歐國家都通過安特衛普參與新世界金銀的分配。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一大批成功的金融家(或一個有產階級)應運而生了。

為了讓西班牙人手中的美洲財富更多地落入自己腰包,西歐商人們所採取的第四個「高招」最「絕」也最「狠」,那就是直接、乾脆地進行海盜掠奪。直接從事海上掠奪不必支付任何開採成本,甚至連商品輸出都「省」了。雖然難免遭受西班牙王權的軍事「打擊報復」,但從總體上看,海盜掠奪明顯是收益大於損失。

1523年,法國海盜弗洛林在亞速爾群島攔劫了兩艘滿載美洲金銀的西班牙貨船。當查理五世向弗朗西斯一世提出抗議時,這位法國國王不屑一顧地回答道:「請您給我看看,在聖經上哪處地方是把那邊的一切都分派給你陛下的呢?」

英國的海盜活動由於深受國王的縱容、支持和資助,所以最為猖獗。伊莉莎白女王本人甚至也公開投資這類海盜活動,分取大量虜獲物。據估算,伊莉莎白統治的最後18年,海盜掠奪的年平均所得約為15萬鎊,總共奪得270萬鎊左右。

商人變身資產階級新貴族

隨著商人們的財富不斷增加。15世紀初,倫敦商人的中等富裕標準是動產300鎊左右。但時至16世紀50到70年代,一個倫敦商人死時留下動產3000鎊以上已經不算什麼稀罕事了。

有人估算,伊莉莎白時代倫敦商人平均擁有7780鎊的動產。即便考慮到16世紀價格上漲的影響,西歐商人所擁有的平均動產價值也是15世紀中等富裕商人的10多倍。

當時,西歐的大商人可謂富可敵國,其事業和社會地位蒸蒸日上。到了17世紀,英國商人已開始收紳士子弟為學徒。那種視經商為下等職業、牟利為不道德之舉的經院說教,已經作為迂腐之言而不再為人們提及。

大量美洲金銀的意外供給在16世紀引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價格革命」。這場「革命」首先在西班牙爆發,隨後波及西歐主要國家。

就歐洲物價總水平而言,1600年比1500年增長了2-3倍。16世紀末西班牙物價比該世紀初上漲了4.2倍。在此之後,黃金和白銀通過貿易和走私等渠道流入鄰國,英、法、荷等歐洲主要國家也出現了價格波動。

幾家歡喜幾家愁。隨著大量美洲金銀的湧入,那些按照傳統方式依靠固定貨幣地租收入而「坐享其成」的舊貴族階級,日子愈發難過了。

價格革命使一般產品價格上漲;但在租約期內,貴族地主卻只能按照協議上的既定數額收取地租。那個時代的地租期限往往很長,有的甚至長達一個世紀。這意味著貴族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隨著物價上漲隨時對地租進行調整。

物價上漲和地租黏性使得舊式土地顯貴的實際收入銳減。這個時期的基本態勢是:貴族地主和舊式家族相對沒落,一部分人開始入不敷出、變賣地產;另一部分貴族則逐漸被資產階級化。「貧窮貴族」、「無產貴族」頻頻出現構成了一幕幕頗具戲劇性的場景。

一位法國貴族成員在1755年不禁感嘆道:「貴族每天都在破產、消亡,第三等級卻佔有財富。」就在貴族家道敗落和權力喪失的同時,商人階級開始集中財富並靠近統治者。他們在舊貴族的「廢墟上崛起」,並呈現咄咄逼人之勢。

金錢貴族戰勝門閥貴族

從1628年的一份研究文獻中可以發現,主要由新興階級的商人、鄉紳和工場主組成的下院議員的平均財產起碼相當於上院貴族的三倍。

隨著新興階級和舊貴族之間經濟實力的此消彼長,一種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革悄然發生。同時,統治者也開始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新興階級,這又可以看作一種自上而下的新選擇。

從1509年到1558年的16屆英國議會中,倫敦共派出議員36人,其中26位是商人。伊莉莎白時代的46屆倫敦市長全部是12個同業公會或貿易公司的頭面人物。

1640年的一份記錄顯示,26個參議員席位中的一半以上被東印度公司的商人所把持;市政議會200多位議員中的大部分人也分屬12個同業公會。

憑藉自身日益膨脹的經濟實力,他們甚至躋身國王最為信任和依賴的樞密院成員之列。在亨利八世末年的樞密院,19名成員中僅有六名擁有貴族頭銜,其餘13名均來自新興階級。

亨利八世政府還開創了政府議案必須首先提交下院審議的先例,以致使上院喪失了保持幾個世紀的立法優勢地位。

商人階級和王權政府之間逐漸默契起來:商人地位不斷攀升,國家權力也得以加強。商人階級通過對王室的支持來換取種種特許權,其中包括壟斷其所經營的一種或數種商品的生產和銷售。

他們還可以接受政府的委託,籤訂礦山租約,並對其享有徵稅權。王國政府對商人集團的這些「回報」進一步加強了該集團聚集財富的能力,鞏固了他們的權勢和地位。

參考資料:張宇燕、高程:《美洲金銀和西方世界的興起》

(作者:紀彭)

相關焦點

  • 上古神話創造萬物的大仙是誰?不是盤古,不是女媧,而是她!
    神話故事所描述的是一個神奇的世界,也為我們述說了天地之初的故事,例盤古開天闢,女媧造人補天。這我們都不陌生,但今天要說的是在上古時期真正創造了世間萬物的人並不是盤古也不是女媧,而是另有其人。那這個人到底是誰呢?我們這就來看看:這位上古神話中真正創造了萬物的大仙就是西王母。
  • 假如哥倫布發現的新大陸不是美洲,而是中國,中國人會遭遇什麼?
    直到最後他也只是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以為自己只要再走幾天就要到中國了呢,大家也都知道這次新大陸的發現最後引來了一場災難,印第安人的命運從此改變,還好當時被發現的不是中國,如果哥倫布當時發現的是中國的話,中國人又會遭遇什麼呢?
  • 胡椒代替貨幣:歐洲十五世紀金銀大饑荒
    胡椒代替貨幣:歐洲十五世紀金銀大饑荒沒答了有些地方的錢商說,無論他們出多高的價,已經買不到鑄幣所需要的金銀了。14世紀中葉,歐洲爆發黑死病,3000萬人死亡;至15世紀,經濟人口開始恢復,莊園主開始要求以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這些因素使貨幣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另外,歐洲與阿拉伯商人進行的香料和奢侈品貿易,進一步加劇了金銀饑荒;在伊比利亞半島,市面上的黃金基本消失。
  • 美洲不是德國的殖民地,為什麼德國人後裔遍布美洲各地
    文/寂寞的紅酒美洲,位於西半球,歷史上曾是一塊遠離歐亞文明世界的未知大陸。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倫布率領船隊到達美洲,隨後歐洲諸強國紛紛對美洲進行殖民。其中,西葡兩國瓜分了拉美大部分地區,英法荷等國瓜分了北美和加勒比海的大部分地區。
  • 被地理條件限制的歐洲大陸,為什麼比中國更快進入工業革命?
    歐洲沒有發展成為大一統國家,就是因為搞了一大堆聯邦,大家各玩各的,彼此不能協調一致。加上歐洲到處都是山脈,很容易形成獨立的地理單元。直到今天歐洲依然是一堆小國家,靠歐盟這杆旗幟做門面。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歐洲沒有佔人口多數的主體民族,哥特人、日耳曼人、法蘭西人、希臘人等等,這些族群把龐大的羅馬分割成碎片,形成如今的歐洲格局。
  • 槍炮與細菌:歐洲人殺戮美洲土著,美洲葡萄摧毀歐洲紅酒
    因為對舊大陸的病菌沒有抵抗力,當時大批美洲土著就因這些疾病而死亡。死於疾病的印第安人,甚至要比死於歐洲人槍炮下的還要多。不過在近現代的,美洲大陸也給歐洲大陸留下了一段慘痛的記憶。自兩塊大陸取得聯繫以來,就有大量的植物從美洲大陸被運往歐洲大陸。
  • 美洲獅最大的敵人:不是美洲虎也不是狼群,而是無情的他們
    美洲獅最大的敵人:不是美洲虎也不是狼群,而是無情的他們美洲獅也叫美洲金貓、山獅、彪馬,是貓亞科最大的動物,也是美洲地區體型僅次於美洲虎的第二大貓科動物。它們爪牙鋒利,力量大,耐力強,擅長奔跑、攀爬和跳躍。
  • 歐洲工業革命前後,藏錢幣的「吝嗇鬼」只是因為吝嗇嗎?
    並不誇張地說,在當下,「工業革命」已經是一個被掃進博物館的古老議題。但其實,算下時間,它距今不過兩百年,在人類史上只是彈指一揮間,而也就是在此期間,它被注意的程度在加速下降。尤其自上世紀下半葉以來,在區域研究和後殖民主義思潮興起的背景之下,人們更關注的是這一場巨變為何產生於歐洲,而不是亞洲或其他地方。從此以後,關於工業革命的新知識大多產自比較經濟史研究。
  • 慈禧墓裡最寶貝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她的「裹屍布」
    在我國的考古團隊裡有發掘幾起皇家的陵墓,裡面也有發現不少的金銀珠寶,在他們發現的幾座陵墓裡慈禧的陵墓是最讓人震驚的,因為他們發現在慈禧墓裡最寶貝的,不是金銀珠寶,而是她的「裹屍布」。  哪裡比得上那些金銀珠寶來的值錢,來的寶貝?要她的裹屍布幹嘛?那麼髒,誰要啊,是不是很多人都會這樣想,而且慈禧曾經也算是比較輝煌的一個女人,死後卻不得安寧,因為慈禧的墓前後被盜三次,曾經有人盜完後讓慈禧的屍體被爆屍一個多月,就因為慈禧的墓裡有太多值錢的寶貝。
  • 從縱橫各大洋到如今的歐洲二流,西班牙是如何沒落的?
    我們常說,歐洲近代歷史就是一部殖民擴張史。然而,與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英法等國不同的是,對於西班牙,大多數人的印象恐怕就只剩下了西班牙鬥牛士,而不是曾經一度佔據世界殖民霸權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國」。為何西班牙作為初代「殖民霸主」,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地早早退場?
  • 關於車標的高級玩法,不是猜名車,而是講神話故事!
    所以呢,斯巴魯公司找個大公雞當代言人,也不是不可以的。二、馬自達馬自達這個車標,很多人以為是海鷗,其實這是從古波斯的一個神秘宗教標誌變化過來的,這就是瑣羅亞斯德教,中國也稱拜火教。瑣羅亞斯德在西亞波斯創立了一種古老宗教,勸導人崇拜創造主為善之源,要求人有善良的思想、言詞和行動,並且放棄邪惡。
  •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而不是中國、印度或日本?
    為什麼工業革命率先發生在英國這個蕞爾小島,而不是中國、印度或者日本?它又為什麼開始於1800 年前後?為什麼生產力的極大解放沒有促成全世界普遍富裕?經濟史學家格裡高利·克拉克試圖在新作《告別施捨》中,用近年來流行的「大歷史」敘述方式,解答這三個彼此相關的命題。
  • 瑪雅神話中竟然也有蝙蝠俠?但他不是英雄,而是魔鬼
    然而「蝙蝠俠」這個概念並不新鮮,事實上,早在瑪雅人的神話中就曾有過一位「蝙蝠俠」,但是,他的存在與漫畫中的蝙蝠俠正好是兩個極端。他的名字叫做卡馬佐茲(Camazotz)。其實這裡叫「蝙蝠俠」不太嚴謹,因為卡瑪佐茲在神話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蝙蝠惡魔」。
  • 科學網—科學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推手
    工業革命是英國人的傑作,這個時期創造的財富超過了英國歷史上的總和。工業革命為什麼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歐洲或者亞洲其他地方?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羅伯特·艾倫在學術專著《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視》中,通過查閱大量文獻,以寬闊的學術視野,深入探討了這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奧秘之所在。
  • 不是歐洲工業革命!真正的主角躺在盤子裡
    這淪為了笑談,但是在歐洲近代,"土豆卻等於工業革命"。這又是怎麼回事?在工業革命前,歐洲的中心是法國,薩拉丁等中東強者也都把法國作為基督教世界的頭號勁敵。法國的強大來自於人口,因為法國佔據了歐洲最富庶的土地,糧食自給率達到了300%,更是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重要產區。所以中世紀法國的人口最多,兵力也就冠絕整個歐洲。
  • 不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而是美洲人發現了哥倫布,為何?
    眾所周知:美洲大陸是由義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15世紀的時候發現的,但這僅僅是對於其它洲而言,對於美洲自身來說,最早發現它的,則是幾萬年前的印第安人。事實上,哥倫布也不認為他發現了美洲大陸,在他死前,他一直堅信自己達到的是亞洲東部。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哥倫布夢想著能到達心目中遍地是黃金的中國和印度,但他誤打誤撞到了美洲,美洲印第安人發現了哥倫布,原來他走迷了路。
  • 西方博士稱:山海經也許不是神話,而是人類丟失的一個時代
    就它所描寫的類型而言,這古籍有點像科普類的作品了,因為涵蓋面太廣,從神話故事到傳說怪獸,還有地理民俗等好多領域都囊括其中。《水經注》是酈道元所寫的地理類古書,它給我們研究中華古代的好多地理知識有很大的幫助,而這個《山海經》足比《水經注》早了1400多年,也講了不少的地理知識。不過歷史學家卻沒單純地把《山海經》歸為地理類古籍,反而說它更像1部古代的百科科普書籍了。
  • 為什麼說是維京人發現的美洲大陸,而不是哥倫布發現的美洲大陸?
    咱們一起用最接地氣的風格品讀美國歷史,話說咱們所熟悉的美利堅合眾國,他是在1776年有一堆來自歐洲的白人所建立,但今天要說的故事,要遠遠早於這個時間,關於人類是從什麼時候,走的什麼路徑第1次踏上了美洲大陸這個事,一直比較有爭議。
  • 人類簡史:科學革命為什麼發端於歐洲,而不是東方?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寫了一本書叫《人類簡史》,書中的論述或許能夠幫我們解答這樣的疑問:科學革命為什麼是發端於歐洲,而不是東方?科學革命起步很晚,距今只有五百年。科學革命不是「知識的革命」,而是「無知的革命」。
  • 人類工業革命史——工業革命與剝削失業,為何革命總與危機相伴?
    似乎人類的工業革命與社會的系統性失業問題從來都不是兩個問題,而是緊密相連的人類發展學問題。回顧傳統工業革命和引發的社會階級危機工業革命是英國最早開始的,影響了人類歷史的整個進程,它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30~40年代基本完成。歐洲的生產能力正式超越了其他大洲。而第1次工業革命結束時,中國還處於清政府的統治末期,甚至鴉片戰爭還沒有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