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代替貨幣:歐洲十五世紀金銀大饑荒
沒答了
有些地方的錢商說,無論他們出多高的價,已經買不到鑄幣所需要的金銀了。
14世紀中葉,歐洲爆發黑死病,3000萬人死亡;至15世紀,經濟人口開始恢復,莊園主開始要求以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這些因素使貨幣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另外,歐洲與阿拉伯商人進行的香料和奢侈品貿易,進一步加劇了金銀饑荒;在伊比利亞半島,市面上的黃金基本消失。
公元1500年,整個歐洲的所有黃金,包括金幣、裝飾品等,可以放進2立方米的盒子裡,也就是說,整個歐洲的所有黃金的重量也只有38噸左右。15世紀的歐洲極度缺乏金銀,有些地方的錢商說,無論他們出多高的價,已經買不到鑄幣所需要的金銀了。這種情況甚至導致巴黎的金匠公會關門大吉。
因為金銀短缺,歐洲有的地方重新回到以物易物的原始貿易狀態。同時,也有一些替代性貨幣悄然崛起。比如胡椒粉,因為數量少,價格高,易分割,其價格竟然超過了黃金,當仁不讓地扮演起等價物的角色。德國的銀行家因此被稱為胡椒人(Peppermen)。不知道當時銀行裡堆滿胡椒粉,是一種怎樣的景象。

胡椒粉雖好,但數量有限,受進口量的波動影響太大。整個市場有點像一個精神病人,金銀、胡椒多一點或少一點,都會使病人劇烈抖動。花錢的風險與抖動的幅度成正比,結果是,1400-1500年,歐洲的物價下跌了20%-50%。這就是所謂的通縮。不知道歐洲人當時為什麼選擇胡椒而不選擇食鹽。通縮是經濟倒退,中國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會鑄鐵錢甚至印紙鈔,保證貨幣量與經濟規模大致匹配。
當時,東西方的傳統商路被阿拉伯人控制,再由威尼斯商人將貨物轉運到歐洲各地。阿拉伯人吃大頭,威尼斯商人也有可觀的利潤。困獸猶鬥,14世紀出版的《馬可·波羅遊記》像一劑強心針,使歐洲人眼紅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的同時,生出向外擴張之心:到東方去,那裡有大量的香料和黃金。
率先開闢到東方的新商路,打破阿拉伯人貿易壟斷的,是金銀饑荒最厲害的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葡萄牙繞西非海岸,打通了到印度航路;西班牙則橫渡大西洋,抵達美洲,發現了一片全新的大陸。
大航海時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