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繼文匯傳統 秉持讀書品質★文匯讀書周報 ID: whdszb
《文匯讀書周報》第1780號第七版「新閱讀」
(2019年9月16日發行)
胡椒,舌尖上的血淚史
陳 斌
公元777年(唐大曆十二年)3月,因專權跋扈,專營私產而被唐代宗治罪的宰相元載在歷史上留下了「輝煌」一筆——家中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八百石胡椒(相當於現今64噸)更是成為後世文人墨客嘲諷的典型。而在中世紀的歐洲,胡椒簡直就是「硬通貨」:「胡椒能用來買地、付稅,甚至當嫁妝」,「皇親國戚宅第中珍藏的胡椒有專人看守,富人則是私藏在隱秘的櫥櫃裡。用胡椒做菜是少數人的特權」。
《胡椒的全球史:財富、冒險與殖民》
[美]瑪喬麗·謝弗著
顧淑馨譯
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2019年3月版)
「胡椒藤喜歡溫暖、潮溼、多雨的熱帶地區,全世界只有赤道附近的一條狹窄地帶符合要求」,所以歷史上產量極其有限。胡椒具有奇特味蕾刺激功能,加之物以稀為貴,一時被歐洲和亞洲諸國捧為珍品,藥物用途也極其廣泛。
1498年5月20日,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抵達印度的科澤科德,第一次從東方帶回了胡椒,從此也拉開了長達400餘年的胡椒掠奪史。
本書中,紐約大學醫學院科學作家瑪喬麗·謝弗以印度洋各島嶼為中心,生動地描繪了胡椒傳入歐洲、亞洲和美洲的故事。從達伽馬開啟歐洲到印度的海上線路、鄭和下西洋多次到達胡椒港,到英國、荷蘭相繼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再到美國建國初期依靠香料貿易充實國庫,胡椒的流通見證了大航海時代帝國的崛起與世界貿易的發展。
1601年,當蘭開斯特代表英國東印度公司首次登陸蘇門答臘北端的亞齊國時,蘇丹派出六頭大象高規格迎接。登陸後的英國人很快與先前抵達的葡萄牙人、荷蘭人展開激烈的地盤爭奪,甚至不惜訴諸武力。1695年,在所謂的勢力範圍內,唯利是圖的英國人推出「無異於奴隸制的強迫種植法來增加產量」,結果導致大量男丁離開家鄉。1824年,英、荷甚至達成劃分胡椒種植勢力範圍的協議,而整個過程,本是主人也是主角的蘇門答臘當地居民卻無權參與。登陸的歐洲人為擴大胡椒產量,還強行驅趕當地人。
「伏爾泰說,自1500年後,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沒有『未被血染紅的』,並非無中生有。」1621年,荷蘭士兵對班達群島島民大開殺戒,導致13000人喪生,餓死者達數千人,還有一部分被「當成奴隸運送出去」。至於葡萄牙人、英國人還有後來的美國人,為了胡椒利益,手上均曾沾滿當地居民的鮮血。臭名昭著的鴉片之所以在東亞泛濫成災,也是英、荷東印度公司的又一「傑作」。眾所周知,鴉片還成為晚清中國的一大公害。有必要捎帶一筆的是,15世紀曾率世界最強大艦隊七下西洋的鄭和,當年亦「多次造訪胡椒港」,並帶回同樣被朝廷視為珍品的胡椒。
為達到最大限度攫取利益目的,入侵者總是窮盡各種手段。「英國人和法國人都曾密謀自東邊的香料群島盜取樹苗到別的地方種植」。法國傳教士普瓦夫爾在「1750年代盜取了樹苗,走私肉豆蔻和丁香至模里西斯島」。19世紀,英國植物學家福均以「探險家」身份,從中國盜走茶樹樹種和製作工藝。在更早的18世紀,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則從「瓷都」江西景德鎮盜走了中國白瓷配方和製作工藝。
在西方人看來,正是歐洲人對於香料、絲綢、瓷器和茶葉等東方商品的巨大興趣,從而大大促進了海外探險,開闢新的貿易路線,建設大批為全球化作出重要貢獻的港口。如果拋開人文因素,這樣的解釋近乎完美。問題在於,刨掉人性的「豐功偉績」未免太冷血。可以肯定的是,歐洲人對胡椒的爭奪並非出於造福胡椒種植地居民的宏願。相比之下,掠奪不僅大大滿足了歐洲的舌尖快感,充實了葡、荷、英、美等國國庫,還「把歐洲拖出發展遲緩的中世紀」。
今天,胡椒早已走出東南亞的狹長地帶,越南、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均成為重要產地。全球產量高達6億4千萬磅。特別是越南,早已超越歷史上輝煌數百年的蘇門答臘島,成為全球胡椒產量最大國,約佔全世界的30%。
END
微信編輯丨薛偉平
中國第一家由媒體創辦的讀書類專業報紙
《文匯讀書周報》
WENHUI BOOK REVIEW SINCE 1985
《文匯讀書周報》採編團隊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推薦給他人或在【朋友圈】轉發
請搜索並添加《文匯讀書周報》官方微信公眾號:
文匯讀書周報
或
whdszb
We Have the Divine Scholarly Zest Bl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