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立達:舌尖上的白堊紀

2020-12-05 澎湃新聞

邢立達:舌尖上的白堊紀

舌尖上的白堊紀(02:08)

邢立達,青年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邢立達幾乎每年都會給學術界以及古生物愛好者驚喜。「發現首枚古鳥類琥珀」、「發現首枚恐龍琥珀」、「發現首枚雛鳥琥珀」等,他是眾多古生物琥珀發現的「第一人」。2016年發現了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成為當年全球最受媒體關注的科學發現之一。本期思想湃追問邢立達,get到不一樣的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邢立達:恐龍研究者中的「拼命三郎」
    邢立達  2013年,邢立達開始在位於緬北胡岡的白堊紀琥珀礦區考察。  2016年起,邢立達主導的琥珀研究團隊陸續在《自然通訊》、《當代生物學》、《科學進展》等知名刊物發表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的翅膀、恐龍尾巴、完整的雛鳥、完成的亞成體古鳥、介形類、蛙類、蛇類。《自然》、《科學》等雜誌以及各國媒體紛紛報導,稱這些成果猶如時光的膠囊,讓人類得以一窺白堊紀的神奇生命。
  • 「恐龍獵人」邢立達
    2016年,邢立達團隊發現全球首例琥珀中的古鳥和恐龍,2年時間內,邢立達團隊發現了第一枚白堊紀蛙類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等。有人說,遇到一個這樣重要的琥珀化石可能要用掉一生的運氣,而邢立達成功集齊了「七龍珠」,因此很多人給他起了「人形錦鯉」的外號。但在他看來,哪有什麼好運氣,「只有越努力,才會越幸運。」過去幾年,他每年約有240天在野外科考。
  • 邢立達 與恐龍對話的科學家
    邢立達的兩篇論文在那一年受到大規模關注:一篇寫的是他在琥珀中發現了白堊紀鳥類的翅膀,這個只有18毫米長的翅膀被命名為「天使之翼」;另一篇則是同樣發現於琥珀中的恐龍尾巴,這是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標本。在人類印象中,恐龍是電影中看到的樣子,龐大、醜陋、笨拙,但這一次,「時空膠囊」保存住了恐龍的真實模樣。
  • 「恐龍獵人」:在2018年,重回白堊紀
    (陸勇攝)站在保留著這片足跡的巖層上,仿佛置身於白堊紀時期,目睹「群龍圍獵」的一幕——在此之前,人們只在《侏羅紀世界》系列電影中見過這樣的場景。6月17日,中美澳恐龍足跡考察隊的專家學者宣布:山東郯城發現了一大型恐龍足跡點,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四道平行的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 大新聞: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白堊紀的鳥
    圖片來源:邢立達 | 繪圖:張宗達 2月2日上午,由中國、美國和加拿大古生物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公布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塊來自緬甸的琥珀中找到了一隻白堊紀的鳥。琥珀中的鳥?以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以代表的研究團隊正通過白堊紀琥珀打開了一扇通過1億年前那個神奇世界的大門,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尾巴和雛鳥化石,而這一次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更完整的鳥類化石。 包裹白堊紀鳥類化石的琥珀有7釐米長,這可是相當大的一塊琥珀了。我敢打賭,一般人拿到這塊琥珀肯定分不清裡面的東西到底是什麼。
  • 白堊紀的恐龍長啥樣?毛茸茸的!有點好看
    近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我們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Ryan C. McKellar)、博士生皮埃爾·考克斯(Pierre Cockx)共同研究。
  • 白堊紀琥珀中驚現4釐米袖珍鳥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白堊紀的琥珀中發現古生物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古生物學家不僅在這些晶瑩的有機礦物中找到了被封印的植物、昆蟲、蜥蜴,甚至還有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鳥類和恐龍尾巴!圖註:緬甸琥珀中保存的鳥類遺骸及復原,圖片來自邢立達圖註:緬甸琥珀中保存的鳥爪,圖片來自邢立達圖註:緬甸琥珀中保存的恐龍尾巴及復原,圖片來自邢立達
  • 江西贛州發現亞洲首例暴龍類足跡 對研究中國白堊紀最末期恐龍動物...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古生物學家邢立達副教授、福建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等學者共同進行,相關論文近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被封印的鳥頭 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由於特殊的保存環境,胡康谷地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化石,琥珀之中的包含物成為我們探索恐龍時代的獨特途徑!
  • 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
    原標題:在現代「發現」恐龍——讀《邢立達恐龍手記》可見,《侏羅紀公園》的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古生物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的合理創造。恐龍的魅力超乎尋常,它們能勾起一些小朋友的好奇心,讓他們從此萌發成為古生物學家的理想。邢立達就是其中一員,長大後,他成了一名專門追蹤恐龍的「獵人」。《邢立達恐龍手記》系列包括3部作品——足跡篇、琥珀篇和特別篇,是邢立達十數年研究生涯,一路成長、發現、探索的全記錄。
  • 「恐龍獵人」邢立達,研究古生物學,曾直播吃12000年前的猛獁象肉
    冰河時期生活著地球上最大的象,它們擁有長長的獠牙,身上長著濃密的毛髮,於4000年前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現在居然有人直播吃猛獁象的肉?還邊吃邊吐槽。邢立達不愧為最牛廣東人。吃猛獁象的網紅達人冰河時代,一個眾多神奇物種的時代,可惜歷史的進程讓冰河時期因為全球氣候變暖離開了序幕。猛獁象因為適應不了環境的變化,整個種群隨著冰河世紀終結消亡了。
  • 吉林延邊發現大量白堊紀恐龍足跡
    新華社長春3月11日電(記者 姚友明) 日前中外古生物學者聯合宣布,他們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發現了恐龍足跡群,這為研究我國乃至東北亞白堊紀恐龍動物群的分布以及多樣性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英國權威學術雜誌《白堊紀研究》上,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青年學者邢立達副教授、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足跡博物館館長馬丁·洛克利教授、韓國晉州國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部金景洙教授和韓國國家文化遺產研究所科學保護部林鍾悳主任等專家學者共同署名發表文章
  • 重返白堊紀,人類與恐龍能否共生?
    出版方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人類重返白堊紀,與一億年前的恐龍,狹路相逢。不同時期稱霸地球的兩個物種會激蕩出怎樣的火花?這個來自恐龍專家的狂想,是那麼不可思議。著名古生物學者、恐龍科普作家邢立達首部長篇科幻小說《御龍記:史前闖入者》新書發布會8月18日在京舉行,展示了一幕「奔放的史前生活」。邢立達有著多個標籤:「工作前便有百篇SCI的學神」、「首個發現琥珀中的恐龍化石的人」,而科學家寫科幻小說,更是令人好奇。
  • 白堊紀的蜥蜴竟然喜歡吃小龍蝦,好吃嗎?
    白堊紀的蜥蜴竟然喜歡吃小龍蝦,好吃嗎?提到小龍蝦,吃貨們肯定都已經開始流口水啦!無論是麻辣的,十三香的,還是蒜蓉的,只要端上一盆小龍蝦,我分分鐘就能把它們消滅乾淨!喜歡吃小龍蝦可不只有我們智人,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的一具化石表明,距今1.2億年前的蜥蜴就已經在吃小龍蝦啦!
  • 世界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跨越億年時光,白堊紀「蜂鳥」琥珀重現
    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恐龍獵人」邢立達:收穫琥珀、論文和爭議
    此後,在眾多有關邢立達的說法中,一個著名的「梗」便是「一己之力」——以一己之力提高了地大排名。  早在1998年,讀高中的邢立達就創建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個恐龍網站,到現在,他已翻譯並出版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每年多達數十場的科普講座與日常社交媒體上數不清的相關科普信息,讓他成為大眾心中的「恐龍達人」「恐龍獵人」。
  • 邢立達:與恐龍對話的「網紅」科學家
    邢立達的兩篇論文在那一年受到大規模關注:一篇寫的是他在琥珀中發現了白堊紀鳥類的翅膀,這個只有18毫米長的翅膀被命名為「天使之翼」;另一篇則是同樣發現於琥珀中的恐龍尾巴,這是人類第一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標本。在人類印象中,恐龍是電影中看到的樣子,龐大、醜陋、笨拙,但這一次,「時空膠囊」保存住了恐龍的真實模樣。
  • 恐龍達人邢立達:成了「網紅」的古生物專家
    這固然是因為作者在恐龍學術研究以及愛好者圈的地位和知名度,作為第一譯者的邢立達也給該書增添了不少熱度。說起邢立達,對於一般讀者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在古生物學界和恐龍愛好者圈,這可是個響噹噹的名字。他在SCI上發表近百篇論文,以一己之力提高了中國地質大學排名,翻譯出版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他是高產的古生物學者專家。
  • 動物森友會》恐龍化石考據到位 國內古生物學博士邢立達...
    今日在微博上有玩家問及《集合啦!動物森友會》中恐龍化石的問題, 國內古生物學博士@邢立達老師予以了相關解答。首先是遊戲中的恐龍腳印化石,邢立達老師表示這屬於實雷龍足跡,Eubrontes,U-布朗踢死,常見於侏羅紀-白堊紀。並且並非任天堂隨意製作,而是相當有考究。
  • 邢立達:穿著緬甸裙子與當地人「鬥智鬥勇」
    在知乎上搜索邢立達,第一條搜索結果便是關於邢立達的「手氣」為何這麼好?的確,邢立達幾乎每年都會給學術界以及古生物愛好者驚喜。「發現首枚古鳥類琥珀」、「發現首枚恐龍琥珀」、「發現首枚雛鳥琥珀」等,他是眾多古生物琥珀發現的「第一人」。邢立達曾經在其他媒體採訪時表示,團隊的研究速度跟不上野外考察的速度,他積累著大量素材還來不及做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