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的蜥蜴竟然喜歡吃小龍蝦,好吃嗎?
提到小龍蝦,吃貨們肯定都已經開始流口水啦!無論是麻辣的,十三香的,還是蒜蓉的,只要端上一盆小龍蝦,我分分鐘就能把它們消滅乾淨!喜歡吃小龍蝦可不只有我們智人,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的一具化石表明,距今1.2億年前的蜥蜴就已經在吃小龍蝦啦!
來自遼西的神奇石板
熱河生物群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產地,在這裡發現的羽毛恐龍和古鳥類化石一次次震驚世界。
圖註:英梁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圖片來自網絡
位於福建省南安市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徵集和收藏了許多來自熱河生物群的化石,其中就包括一塊未經修復蒙板(就是包含有化石,但是並未經過清理),這塊蒙板來自於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具體地層為下白堊統的九佛堂組。
蒙板被送到了位於博物館內的化石礦晶清修復原實驗室中,技術人員使用專業設備將蒙在化石上的巖石一點點剝離,逐漸露出了一具保存完整的爬行動物化石,原來是一隻未成年的矢部龍。
圖註:清修過程中的矢部龍標本,提供:邢立達
熱河生物群的第一隻蜥蜴
矢部龍是一種原始的蜥蜴,屬於爬行動物下有鱗目的阿德蜥科,生活在距今1.2至1.3億年前在早白堊世的遼西。
圖註: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中的矢部龍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矢部龍的發現和命名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當時日本侵略者佔領了東北,來自日本的年輕學者對埋藏著中華大地下的古生物化石進行了一些研究。遠藤隆次和鹿間時夫對遼寧省義縣棗茨山上發現的一具蜥蜴化石進行了研究之後將其命名為矢部龍(Yabeinosaurus),屬名獻給了日本地質學和古生物學的創始人矢部長克(Yabe Hisakatsu),模式種名為細小矢部龍(Yabeinosaurus tenuis),因為正模標本的體型很小。
矢部龍是熱河生物群中發現的第一種蜥蜴,也是我國最早發現和研究的蜥蜴化石,遺憾的是,其正模標本在之後的戰亂中丟失了。
圖註:是矢部龍的化石及線圖,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矢部龍標本頭部特寫,提供:邢立達
新中國建立之後,古生物學家在遼西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矢部龍化石,增加了我們對於這種動物的認識。作為熱河生物群中最常見的動物,矢部龍與狼鰭魚、滿洲龜等成為地層劃分的重要依據。
神秘的胃容物
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修復的這具矢部龍化石不僅完整,研究人員還在其胃部發現了胃容物,我們可以一窺它最後一頓飯吃了什麼?
圖註:清修之後完整的矢部龍標本,注意周圍還有狼鰭魚化石,提供:邢立達
圖註:矢部龍標本的胃容物,提供:邢立達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矢部龍的胃容物中竟然是一隻「小龍蝦」!這隻「小龍蝦」並不是我們現在吃的小龍蝦,而是小龍蝦的祖宗。今天吃貨最愛的小龍蝦原產自美國南部的墨西哥灣沿岸,中文正名克氏原螯蝦。矢部龍吃的這隻名為桑氏古蝲蛄(Palaeocambarus licenti),早在1.2億年前就已經生活在中國遼寧啦。
圖註:桑氏古蝲蛄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桑氏古蝲蛄輪廓圖,提供:邢立達
包括古蝲蛄在內的淡水螯蝦化石在遼河生物群中有大量的發現,古生物學家推測它們之後向中亞、歐洲和北美洲擴散,其中一支成了今天的小龍蝦。看來東亞才是小龍蝦的起源地,我們現在吃的小龍蝦算是「出口轉內銷」。
圖註:今天我們吃的小龍蝦實際上來自北美洲,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美味的小龍蝦如同一陣旋風,刮遍大江南北,圖片來自網絡
經過對矢部龍胃容物中古蝲蛄遺骸的分析,研究人員估計其長度在12至13釐米之間,對於矢部龍來說真的是一段大餐啦。進一步的分析發現缺乏古蝲蛄的甲殼碎片,研究人員進而推測這隻古蝲蛄是上岸蛻皮的時候不巧遇到了矢部龍,然後被吞了下去。
本次發現和研究的胃容物內包含古蝲蛄的矢部龍化石對於我們認識白堊紀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豐富了我們對於熱河生物群食物鏈的認識。相關的研究論文發表在《白堊紀研究》上,領導此項研究的包括有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Susan E. Evans)等。
圖註:熱河生物群及燕遼生物群的食物鏈,圖片來自論文
在此感謝研究領導者,古生物學家邢立達提供資料與圖片
圖片 / 邢立達及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