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化石: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小龍蝦?

2021-01-15 澎湃新聞

一億年前蜥蜴喜歡吃「麻小」?

蝲蛄又被稱為東北小龍蝦,原產中國東北等地,是風靡大江南北麻辣小龍蝦主角的近親。

清修過程的矢部龍標本,其胃容物尚未暴露。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11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一個矢部龍蜥蜴化石中發現了罕見的胃容物標本——古蝲蛄,一億年前的「小龍蝦」,長約12釐米。過往的矢部龍化石曾記錄過含有魚類殘骸的胃容物,而大型甲殼類動物則是首次發現。

「對於鼻臀長約22釐米的矢部龍來說,這是一頓非常豐盛的大餐。」 邢立達說。

矢部龍標本。

相關研究論文19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邢立達表示,胃容物化石罕見且重要,有助於人們了解古生物的食性。

該化石保存了大型甲殼類動物的螯足、一段細長的胸足碎片、口器和破碎的觸角,其特徵與桑氏古蝲蛄(Palaeocambarus licenti)相符。

中國熱河生物群曾發現過大量距今約1.3億年至1.2億年的淡水螯蝦化石。而人們目前常吃的小龍蝦的學名是克氏原螯蝦,原產於在美國墨西哥灣北岸、路易斯安那州一帶,後來被引入中國,成為風靡一時的「麻小」。古生物學家沈炎彬研究認為,小龍蝦是由東亞起源再傳往中亞、歐洲和北美。

桑氏古蝲蛄輪廓圖。

前述「小龍蝦」、古蝲蛄位於一個矢部龍(Yabeinosaurus)標本化石的胃部。該標本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地層被發現。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徵集到這件標本時是蒙板未清修狀態,在該館旗下的化石礦晶清修復原實驗室技術人員的處理下,「小龍蝦」巨大的螯足最先從矢部龍胃部暴露出來。

矢部龍是熱河生物群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其化石最初由日本學者發現並命名,其模式標本在抗日戰爭時期丟失。矢部龍包含三個種:強壯矢部龍,楊氏矢部龍,二尖矢部龍。

前述含未消化的甲殼類動物蝲蛄胃容物的矢部龍標本應歸入未成年的強壯矢部龍。

綜合所有胃容物記錄,儘管矢部龍缺乏明顯的遊泳形態學特徵,研究人員認為,矢部龍有河岸捕食的習慣。由於沒有在前述矢部龍胃部發現甲殼碎片,他們認為,這隻小蜥蜴捕食的古蝲蛄可能正在河岸上蛻皮。

相關焦點

  • 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麻小」
    11月19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首次在遼寧省建昌縣發現了一件罕見的胃容物標本,對理解白堊紀中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等學者共同完成。研究論文發表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
  • 一億年前的蜥蜴喜歡吃「麻小」
    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Susan E. Evans)等學者組成的中外研究團隊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發表了此次研究論文。圖表 1 本次研究者發現的矢部龍標本胃容物是非常罕見且重要的化石紀錄,是了解古生物的食譜構成和習慣等食性的直接證據。
  • 白堊紀的蜥蜴竟然喜歡吃小龍蝦,好吃嗎?
    白堊紀的蜥蜴竟然喜歡吃小龍蝦,好吃嗎?提到小龍蝦,吃貨們肯定都已經開始流口水啦!無論是麻辣的,十三香的,還是蒜蓉的,只要端上一盆小龍蝦,我分分鐘就能把它們消滅乾淨!喜歡吃小龍蝦可不只有我們智人,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的一具化石表明,距今1.2億年前的蜥蜴就已經在吃小龍蝦啦!
  • 一億年蜥蜴吃「麻小」 它也是個資深吃貨?
    矢部龍(Yabeinosaurus)來自舉世聞名的熱河生物群,距今有一億年歷史,也是該生物群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廣泛分布於下白堊統義縣組和九佛堂組地層中。此次研究標本發現於中國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地層,目前收藏在新近試開放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內。
  • 古生物學家揭開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12月15日,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
  • 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奇特甲殼動物
    1月22日,中國、奧地利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維也納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琥珀中首次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介形類(屬於甲殼類動物,也被稱為種子蝦或介形蟲,體型非常微小,通常為0.5至2毫米長)。
  • 古生物學家揭示巨型蜘蛛化石騙局 實際上是小龍蝦
    據外媒CNET報導,堪薩斯大學的古生物學家Paul Selden堪稱是考古界的「福爾摩斯」。Selden的「偵查」成果是發現一個大型蜘蛛實際上是被篡改的小龍蝦,揭露了這是個假化石。中國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從當地人那裡購買了「蜘蛛」,然後發表了對該生物的描述。該論文稱其為一種名為Mongolarachne chaoyangensis新蜘蛛物種。化石不僅巨大,它的腿、眼睛和身體部分看起來也十分奇怪。Selden受邀對這個化石進行仔細觀察。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8-01-22 18:16 來源:澎湃新聞
  • 6種犀利的史前動物,僅第4種倖存,愛吃小龍蝦
    水龍獸,史前合弓綱動物,是一類與哺乳類關係很親近的物種,水龍獸在恐龍出現之前就存在了,現今觀點認為水龍獸是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的祖先,在當時是犀利的霸主,在南非、中國、印度和俄羅斯等地均有發現。古巨蜥,生存於更新世南澳洲地區的一種大型爬行動物,是曾經出現過的最大型的蜥蜴種類,因為保留化石較少,其準確體型很難確定,但這種史前動物無疑是一種犀利的掠食者。波斯特鱷,這是一種產自北美地區的初龍類動物,並非恐龍,其體長能達到六米長,外形看起來跟鱷魚和霸王龍的結合體一般,當時恐龍都會對它敬而遠之,其犀利程度可想而知。
  • 數萬年前的蛇有後肢!新化石表明:蛇祖先與蜥蜴相似
    作者 | 卡麥拉出品 | 網易科技《知否》欄目組(公眾號:tech_163)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挖掘發現一個特殊的遠古蛇骨骼
  • 套中套,小盜龍化石中發現新蜥蜴物種—新聞—科學網
    (作者為Doyle Trankina) 本報訊(見習記者任芳言)一億多年前的動物化石裡能找到什麼?近日,科學家在一塊來自中國遼寧的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標本中,發現了一隻保存極佳的蜥蜴——這隻蜥蜴還是新物種,此前從未被發現過。相關研究於北京時間7月11日在線發表於《當代生物學》。 小盜龍是世界上最小的肉食性恐龍之一,此前已有人在不同的化石標本中發現胃容物。
  • 一億年前蜥蜴骨折!古生學家揭示白堊紀蜥蜴的艱辛生活
    2月28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一件來自早白堊世的矢部龍化石,其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這對我們理解熱河生物群中的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亦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並有助於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
  • 古生物學家發現 1.5億年前鳥形恐龍腳印
    發 現 這是一個奇怪的腳印,它藏身在一片濃密的玉米地旁邊,度過了數億年時光,直到一群古生物學家的到來,才讓它「浮出水面」。7月22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在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 邢立達說,「足跡點就在恐龍谷博物館的後山,我們穿過一片玉米地,挖開浮土和落葉,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怪足跡。」
  • 古生物學家發現史前一億年琥珀中的古鳥
    中國、加拿大、美國的古生物學家2日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的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該時期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的動植物,常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
    約5億年前的「多毛生物」引轟動,生命進化史的空白或由它來填補據《澎湃新聞》的報導,科學家在我國雲南省東部,發現了一個距離約有5.14億年的多毛類動物。研究人員將這個新的屬種命名為「丹尼多毛蟲」,新化石的發現,將有力填補該屬種的空白,為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研究提供有力證據。物種起源,我們是從哪裡來的?
  •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
    古生物學家在白堊紀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鳥類?這次古生物學家竟然在琥珀中發現一個完整的鳥頭,這隻鳥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的鳥類! 被封印的鳥頭 緬甸琥珀產自緬甸北部的胡康谷地,這些琥珀形成於距今99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由於特殊的保存環境,胡康谷地中發現了大量的琥珀化石,琥珀之中的包含物成為我們探索恐龍時代的獨特途徑!
  • 科學家發現一億年前的巨型精子細胞,竟在雌性動物體內
    據海外媒體9月17日報導,近日一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億年前的巨型精子細胞,它們被保存在一顆琥珀中。科學家們認為,這些遠古精子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古老的精子,他們為這一發現歡呼雀躍,這一發現也將進一步使得人們了解生殖過程是如何進化的。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特別關注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特別關注 2020-11-22 11:28
  •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中國古生物學家最新研究發現2.44億年前「雲南暴魚」化石 (1/3) "←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