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前蜥蜴骨折!古生學家揭示白堊紀蜥蜴的艱辛生活

2021-01-16 騰訊網

2月28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一件來自早白堊世的矢部龍化石,其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這對我們理解熱河生物群中的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亦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並有助於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

圖為:矢部龍標本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蘇珊·誒文斯教授(Susan E. Evans)、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布魯斯·羅斯柴爾德(Bruce M. Rothschil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生王董浩等學者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古生物學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上。

據了解,邢立達團隊是國際上少數系統研究古生物古病理學的團隊,發現過很多可以展示古病理證據,包括肩胛骨骨折的永川龍(Yangchuanosaurus),祿豐龍(Lufengosaurus)肋骨病變和關節病,中國龍(Sinosaurus)的牙槽封閉等等,這些材料中有自身原因患病,也有因為打鬥患病,通過研究它們的患病原因和患病後的行為特徵,能為我們揭開了更加真實的古生物面貌和原始生境。

00:00/00:00倍速

此次研究的蜥蜴化石標本現館藏於福建省南安市的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最初發現於遼寧省下白堊統九佛堂組地層中,歸屬於著名的熱河生物群。九佛堂組地層中出產的化石組合包括大量的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以及植物,它們共同表現了早白堊世該地區獨特而豐富的生物面貌。其中出產了大量的蜥蜴化石,矢部龍就是其中被命名的第一種蜥蜴。最初化石由日本學者發現並命名,模式標本在抗日戰爭時期丟失,矢部龍與狼鰭魚、滿洲龜及多種昆蟲化石共生,包含三個種:強壯矢部龍(Yabeinosaurus robustus),楊氏矢部龍(Y. youngi)和二尖牙矢部龍(Y. bicuspidens)。通過牙齒和齒骨形態分析,將新標本歸入強壯矢部龍(Y. robustus)。

該強壯矢部龍標本從鼻骨前緣至腰帶後緣長22.5釐米,還未完全成年,骨骼保存較為完整,有著該類群標誌性的強壯骨骼和短小四肢。學者們在觀察該標本時發現了左側腓骨近端有非常明顯的膨大,經過進一步顯微觀察發現,腓骨近端的內側和外側均有膨大,而遠端僅在內側有膨大現象,腓骨近端關節有結節,腓骨長度沒有縮短。受到膨大影響腓骨中間三分之二都是粗糙的,並伴有大量白點。學者認為這些粗糙部分是由骨骼表面的跨皮質血管導致的,白點則是填充的血管溝。綜合所有異常特點,表明該蜥蜴是在死亡前不久經歷了骨折並癒合的過程。

圖為:該蜥蜴小腿骨折特寫

學者們研究了大量的現生動物的骨折現象,包括野生和飼養的種類。人工飼養的蜥蜴的骨折幾乎都由碰撞導致,而野生蜥蜴大都由種內或種間競爭引起的打鬥導致骨折。矢部龍的爬行方式不容易讓腓骨受到撞擊,所以該標本生前很大可能是因打鬥導致骨折。觀察該標本左腿的其他骨骼,明顯受到不同程度的壓迫,證明這隻蜥蜴在受傷後,儘管可能很痛,但並沒有喪失活動能力,這可能是因為腓骨不具有承重能力,它通過強壯的韌帶與鄰近的骨骼相連。我們合理猜測,這隻小蜥蜴很有可能因為受傷影響了「生活質量」,這也導致了它的死亡。

矢部龍之間的戰爭 繪圖:木頭

該標本為我們展示了一隻還沒成年就「身負重傷」的未成年蜥蜴,揭示了早白堊世非常激烈的爭鬥場面。那時的遼西還是恐龍(包括原始鳥類)的領地,各種不同形態和食性的恐龍佔據了幾乎所有的高級生態位,很多小型恐龍也有很高效的捕食方式。在陸地上,除了恐龍,還有很多原始哺乳類,比如俊獸等與蜥蜴爭奪食物和領地。蜥蜴作為比較低級的消費者,面臨著來自多方的威脅,甚至是同類。這樣一件標本很好地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的殘酷,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物競天擇」。

審稿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副教授 邢立達

文章由騰訊科普「全民愛科學」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相關焦點

  • 骨折!古生物學家揭示白堊紀蜥蜴的艱辛生活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姜燕)2月28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一件來自早白堊世的矢部龍化石,其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這對理解熱河生物群中較大型蜥蜴的行為學有重要意義,也增加了脊椎動物的古病理學實例,並有助於重建熱河生物群的生態系統。
  • 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麻小」
    11月19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首次在遼寧省建昌縣發現了一件罕見的胃容物標本,對理解白堊紀中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等學者共同完成。研究論文發表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化石: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小龍蝦?
    一億年前蜥蜴喜歡吃「麻小」?蝲蛄又被稱為東北小龍蝦,原產中國東北等地,是風靡大江南北麻辣小龍蝦主角的近親。清修過程的矢部龍標本,其胃容物尚未暴露。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11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一個矢部龍蜥蜴化石中發現了罕見的胃容物標本——古蝲蛄,一億年前的「小龍蝦」,長約12釐米。過往的矢部龍化石曾記錄過含有魚類殘骸的胃容物,而大型甲殼類動物則是首次發現。「對於鼻臀長約22釐米的矢部龍來說,這是一頓非常豐盛的大餐。」 邢立達說。
  • 一億年前的蜥蜴喜歡吃「麻小」
    這個發現豐富了矢部龍的捕食目標群體,對人們理解白堊紀中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重要意義。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Susan E. Evans)等學者組成的中外研究團隊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發表了此次研究論文。
  • 白堊紀的蜥蜴竟然喜歡吃小龍蝦,好吃嗎?
    白堊紀的蜥蜴竟然喜歡吃小龍蝦,好吃嗎?提到小龍蝦,吃貨們肯定都已經開始流口水啦!無論是麻辣的,十三香的,還是蒜蓉的,只要端上一盆小龍蝦,我分分鐘就能把它們消滅乾淨!喜歡吃小龍蝦可不只有我們智人,最近古生物學家發現的一具化石表明,距今1.2億年前的蜥蜴就已經在吃小龍蝦啦!
  • 1.2 億年前的蜥蜴化石公布,它和恐龍一個年代,竟是這樣死掉的
    1.2 億年前,為了奪食,一場激烈的打鬥,讓還沒成年的蜥蜴左腿骨折。後來儘管傷口癒合,但這隻未成年蜥蜴還是死亡了 ……蜥蜴化石標本2 月 28 日,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團隊公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喇嘛洞地區發現了距今 1.2 億年的蜥蜴化石,從化石來看,這是一隻未成年的蜥蜴,左腿存在明顯的骨折現象。
  • 一億年蜥蜴吃「麻小」 它也是個資深吃貨?
    這個發現豐富了矢部龍的捕食目標群體,對人們理解白堊紀中小型爬行動物的捕食習慣有重要意義。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Susan E. Evans)等學者組成的中外研究團隊於Elsevier出版集團的《白堊紀研究》發表了此次研究論文。
  • 1.3億年前蜥蜴會滑翔(圖)
    20日,記者從瀋陽師範大學了解到,近年來在世界上引起巨大關注的遼西熱河生物群又有了新的重大發現,專家發現了一種古老的滑翔蜥蜴化石。同時證明了遼西地區在白堊紀早期可能與我國南方和東南亞一帶氣候環境較為相似,屬於熱帶叢林性區域;同時也表明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 遼西古蜥蜴會滑翔(組圖)
    本報瀋陽訊1.3億年前生活在遼西的古蜥蜴會飛!這是今天美國出版的《國家科學院院刊》刊載的由瀋陽師範大學完成的研究論文揭示的成果。  這篇題目為「中國白堊紀早期的滑翔蜥蜴」論文,揭示這種蜥蜴是長達兩億多年的演化歷史中惟一能滑翔的化石物種。
  • 白堊紀時期有棘的蜥蜴
    棘龍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一類大型獸腳類肉食龍,體長11到17米,臀高270至400釐米,體重4到14噸,生存於白堊紀的北非,約為114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分布區域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可能還有西撒哈拉、尼日和肯亞。
  • 科學家發現1.25億年前蜥蜴胚胎化石
    之前研究人員期望發現半成形的原始鳥類或者小型恐龍的骨骼化石,這枚精緻的化石蛋大小近似麻雀蛋。但是使用特殊成像技術,可使研究人員窺探化石蛋中的秘密,他們吃驚地發現這枚化石蛋屬於一種遠古蜥蜴物種,迄今未對該物種命名。這項發現將顯著改變人類對蜥蜴進化的理解認識,通常現代蜥蜴物種都是產軟殼蛋,但是這枚遠古蜥蜴蛋卻具有堅硬的外殼。
  • 中國發現滑翔蜥蜴化石
    四川新聞網-成都日報訊 :  記者從瀋陽師範大學獲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網絡版於3月22日零時(北京時間)發表了由瀋陽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科學家聯合撰寫的論文——「中國白堊紀早期的滑翔蜥蜴」。
  • 史矛革蜥蜴的新物種:非洲南部最大的蜥蜴
    殊不知,現實生活中真的有一種類似的小動物——史矛革蜥蜴,它們身披「盔甲」,是巖石縫隙中的隱居者。  Bates說:「就體型和實際記錄的體長而言,S. swazicus可能是自82年前西部巨蜥Matobosaurus maltzahni之後,我們在非洲南部發現的最大的蜥蜴了。」   「雖然Smaug屬的物種通常具有盾狀鱗片和劍狀牙齒,看起來像一輛小坦克,它們的性情卻很溫和。它們通常躲在巖石裂縫裡,將能量主要用在了武裝身體上面。」 Stanley說。
  • 中國發現會滑翔的蜥蜴化石 距今約為1.3億年
    中國發現會滑翔的蜥蜴化石 距今約為1.3億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3日 12:03 來源:     來源:科學時報           日前,記者從瀋陽師範大學獲悉,瀋陽師範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新發現了一種蜥蜴化石
  • 第三性超級蜥蜴:這裡的雄蜥蜴我包了
    DeepTech深科技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傾力打造 性別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即便是對於蜥蜴如果蜥蜴蛋在高溫環境下孵化,擁有雄性染色體的蜥蜴蛋孵出來會變成雌性。性別逆轉的蜥蜴仍保留了雄性的染色體,但它們會變成超級雌蜥蜴,而且其產蛋量要高於普通雌蜥蜴。天啦嚕,蜥蜴們真會玩,哺乳動物們都驚呆了。然而新的研究表明,超級雌蜥蜴膽大,粗暴,能下蛋,它們可能會導致正常雌蜥蜴滅絕。
  •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
    瑤山鱷蜥最早誕生於2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因此被稱為原始蜥蜴類的「活化石」,爬行界的「大熊貓」。近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地處廣西賀州市的廣西大桂山鱷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目前該保護區有野外生存的鱷蜥500隻左右,而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裡404隻。今年,保護區鱷蜥人工繁育基地又新添了39隻珍貴的本土鱷蜥寶寶。
  • 毒蜥蜴與毒蛇是近親
    據新華社電澳大利亞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毒蜥蜴的種類可能比人們原先認為的要多,毒蜥蜴與毒蛇可能同樣進化自生活在兩億年前的一種動物。  此前,科學家一直認為,毒蜥蜴的進化與毒蛇的進化無關。但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科學家在新一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對蜥蜴的基因分析表明,一共有9大類蜥蜴帶毒。
  • 早已「深入」人類生活的蜥蜴們
    如果隨便問一個人,地球上哪種動物最像恐龍,那麼這個人的回答裡很可能會有蜥蜴。儘管蜥蜴長著一副「兇惡」或者不太好看的外表,但它們一點也不兇猛,相反,它們甚至更怕人類。蜥蜴除了在漫畫或電影裡充當大反派之外(如地底蜥蜴人或外星蜥蜴人等等),它們其實還具有各種各樣的能力。而且,蜥蜴也早已跟人類緊密聯繫在了一起。
  • 科學網—藍斑蜥蜴斑點何來
    研究揭示藍斑蜥蜴斑點不同於其他動物。
  • 在家中可以養蜥蜴?蜥蜴這樣養,可愛又健康
    當然,也有些膽子很大的人喜歡養蛇、鱷魚、蜥蜴之類的,可能有些人要問了,在家中可以養蜥蜴嗎?當然!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在家中如何養蜥蜴以及飼養蜥蜴有什麼注意事項。想必大家都知道蜥蜴屬於冷血動物,跟平日裡經常接觸到的熟悉的貓貓狗狗是有很大區別的,生活習性不一樣,飼養難度也比較大,不過不要太擔心,小編會完整給大家介紹如何飼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