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奇特甲殼動物

2021-01-21 中國日報網

1月22日,中國、奧地利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維也納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琥珀中首次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介形類(屬於甲殼類動物,也被稱為種子蝦或介形蟲,體型非常微小,通常為0.5至2毫米長)。

此次新發現的介形類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作為典型的水生動物,介形類在琥珀中非常罕見,而且目前僅有的介形類琥珀記錄都出現在新生代,如俄羅斯的始新世琥珀、墨西哥的中新世琥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說,「我們此次發表的介形類是中生代琥珀首次記錄該類動物,而且,其最特別之處是其巨大的體型。」

相比於普通的介形類,這次的緬甸標本長度接近13毫米,這麼大型的介形類非常罕見。

據《都市快報》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8-01-22 18:16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圖為緬甸琥珀中黃氏擬苔草蛉。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
  •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1/4) "← →"翻頁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本網訊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憑藉這類擬態,昆蟲可以藏匿在植物中,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同時也讓獵物很難察覺自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2016-03-18 13:36:39來源:現代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顯微鏡下,琥珀裡的「採花賊」 黃迪穎供圖  它是一隻芝麻粒大小的蟲子。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螢火蟲」
    在陸生動物中,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物種多都屬於鞘翅目昆蟲(俗稱甲蟲),其中又以叩甲總科(螢火蟲及其近親)的物種最多。能夠生物發光的叩甲總科的物種大部分歸屬於「螢類」(lampyroid),包括螢科(Lampyridae)、光螢科(Phengodidae)、雌光螢科(Rhagophthalmidae),以及於2020年新建立的華光叩甲科(Sinopyrophoridae)。
  • 億年前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博士、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共同完成。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來自一類水生甲殼動物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一億年前琥珀中的「三叉戟」 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交配後變琥珀,被封存1億年,科學家在其中發現巨型精子
    看起來栩栩如生,被封存的生物像是睡著了一樣,穿越千萬年、甚至是億年的時光來到我們眼前,所以琥珀是昆蟲、小型生物考古的聖杯。但琥珀中發現的這種生物生活在一億年前,屬於一種新發現的物種,研究人員為其取名為Myanmarcypris hui。
  • 一億年前的螞蟻,有「牙」也有「角」
    螞蟻是最成功的社會性昆蟲,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螞蟻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近幾年,各國學者從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系列的原始螞蟻,專家們發現了遠古螞蟻外形很奇特,它們長著「大牙」,有的頭上還有「角」……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昨天對外公布一項新成果。
  • 科學新發現:一億年前的昆蟲長這樣
    如今,自然界中的生物五顏六色,但你知道嗎?其實早在一億年前,昆蟲界就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大家族。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從白堊紀中期琥珀化石中發現了一批具有金屬光澤的小傢伙。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晨陽告訴記者,他們在一塊琥珀裡發現了一個比較罕見的標本,既發現了小峰,還發現了螞蟻,他們同屬於膜翅目。小峰具有一定藍綠色的光澤,螞蟻是比較枯燥的棕色。科研團隊對35枚緬甸琥珀進行研究發現,這些昆蟲包括膜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絕大多數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具有金屬光澤。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與蜂鳥大小相當
    【來源:海外網】【海外網3月12日編譯報導】科學家日前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研究人員將它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據英國《太陽報》11日報導,這隻恐龍的頭部比黑醋慄還要小,被完整地包裹在琥珀裡。它的細節也被琥珀完整地保留了下來,研究人員可以很好地利用3D技術還原它原本的結構。報導稱,這種恐龍生活在大約一億年前,長度只有2英寸,重量不足1盎司(約28克),與世界上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的體型差不多大。它眼睛碩大,可以適應日光。此外,這種恐龍牙齒密集,約有100顆左右。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科學家在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比蜂鳥還要小
    【環球網科技報導】據外媒報導,在緬甸北部的一處考古遺址,研究人員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新恐龍的類鳥頭骨(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科學家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中生代時期恐龍化石,它的小尺寸使它比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小的活鳥還要小。
  • 一億年前古囓蟲肚子裡全是花粉
    顯微鏡下,琥珀裡的「採花賊」 黃迪穎供圖  它是一隻芝麻粒大小的蟲子。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首枚菊石琥珀 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
    交匯點訊 一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5月1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日前,團隊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了距今一億年的化石集群,而其中的「菊石」更令科學家感到驚喜,這一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研究於5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一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圖)
    中新網2月6日消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研究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蛛,證實蜘蛛古老祖先存在長長的尾巴,填補了蜘蛛起源的關鍵環節。
  • 一億年前,調皮小蟲因貪吃,讓「吐舌頭」瞬間成永恆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近日,這項研究在線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