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自然界中的生物五顏六色,但你知道嗎?其實早在一億年前,昆蟲界就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大家族。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從白堊紀中期琥珀化石中發現了一批具有金屬光澤的小傢伙。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晨陽告訴記者,他們在一塊琥珀裡發現了一個比較罕見的標本,既發現了小峰,還發現了螞蟻,他們同屬於膜翅目。小峰具有一定藍綠色的光澤,螞蟻是比較枯燥的棕色。
科研團隊對35枚緬甸琥珀進行研究發現,這些昆蟲包括膜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絕大多數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具有金屬光澤。
蔡晨陽研究員說,這是在之前白堊紀琥珀裡或者白堊紀化石裡,乃至整個中生代化石裡都沒有發現過的,很可能代表著一種真實的,原始的昆蟲的顏色,這種顏色的成因和一般顏色還不太一樣,屬於一種結構色。
結構色是自然界中色彩最純淨和最強烈的顏色,通常由生物納米光學結構和自然光的作用產生。和貼了膜的車窗、鍍了膜的眼鏡相似,在光線作用下,肉眼可以看到具有金屬光澤的綠色、藍色、藍綠色或藍紫色。專家分析,這些昆蟲身上的顏色可以保存上億年,都是琥珀的功勞。因為琥珀可以三維立體保存昆蟲化石,昆蟲的精細結構都可以完好保存下來。
結構色是昆蟲生活在茂密森林中的保護色,不同顏色的昆蟲也暗示了白堊紀中期森林中複雜的生態關係,為學界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看今晚18:30在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360》欄目,或者下載我蘇、荔枝新聞APP。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呂瑩瑩 編輯/趙夢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