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新發現:一億年前的昆蟲長這樣

2021-01-17 荔枝新聞

如今,自然界中的生物五顏六色,但你知道嗎?其實早在一億年前,昆蟲界就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大家族。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從白堊紀中期琥珀化石中發現了一批具有金屬光澤的小傢伙。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蔡晨陽告訴記者,他們在一塊琥珀裡發現了一個比較罕見的標本,既發現了小峰,還發現了螞蟻,他們同屬於膜翅目。小峰具有一定藍綠色的光澤,螞蟻是比較枯燥的棕色。

科研團隊對35枚緬甸琥珀進行研究發現,這些昆蟲包括膜翅目、鞘翅目和雙翅目,絕大多數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具有金屬光澤。

蔡晨陽研究員說,這是在之前白堊紀琥珀裡或者白堊紀化石裡,乃至整個中生代化石裡都沒有發現過的,很可能代表著一種真實的,原始的昆蟲的顏色,這種顏色的成因和一般顏色還不太一樣,屬於一種結構色。

結構色是自然界中色彩最純淨和最強烈的顏色,通常由生物納米光學結構和自然光的作用產生。和貼了膜的車窗、鍍了膜的眼鏡相似,在光線作用下,肉眼可以看到具有金屬光澤的綠色、藍色、藍綠色或藍紫色。專家分析,這些昆蟲身上的顏色可以保存上億年,都是琥珀的功勞。因為琥珀可以三維立體保存昆蟲化石,昆蟲的精細結構都可以完好保存下來。

結構色是昆蟲生活在茂密森林中的保護色,不同顏色的昆蟲也暗示了白堊紀中期森林中複雜的生態關係,為學界了解白堊紀雨林中與恐龍共存的昆蟲提供了新的視角。

更多精彩內容,請收看今晚18:30在江蘇公共新聞頻道播出的《新聞360》欄目,或者下載我蘇、荔枝新聞APP。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呂瑩瑩 編輯/趙夢琰)

相關焦點

  • 一億年前琥珀中的「三叉戟」 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
  • 科學網—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盛捷)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
  • 一億年前「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新聞—科學網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的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
  • 【中國科學報】一億年前的「三叉戟」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阿紐蠍蛉傳粉復原圖  中生代存在著一類特殊的長翅目昆蟲——中生蠍蛉。它們具有特化的、明顯伸長的口器,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大輻射之前裸子植物的重要傳粉者。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古所)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  據了解,中生蠍蛉廣泛分布於我國侏羅紀燕遼生物群、白堊紀熱河生物群和緬甸琥珀生物群。在中生蠍蛉總科中,阿紐蠍蛉科是已知第一個具長口器的長翅目昆蟲,其口器結構被認為與跳蚤同源。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
  • 新發現的億年前恐怖昆蟲,究竟有多「恐怖」?
    4億年前跳蟲復原圖現今已知的最古老的跳蟲化石發現於距今約4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萊尼燧石(Rhynie Chert)中,而中、新生代各個琥珀生物群中也發現了種類多樣的跳蟲化石。千萬別小瞧這跳蟲,它們比人類在地球存活的時間久多了……而且,就是這小小的跳蟲,以其嬌小玲瓏,身手敏捷,跳遍了四海八荒無敵手,是不是很厲害?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本網訊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憑藉這類擬態,昆蟲可以藏匿在植物中,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同時也讓獵物很難察覺自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 一億年前的螞蟻,有「牙」也有「角」
    螞蟻是最成功的社會性昆蟲,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螞蟻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呢?近幾年,各國學者從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系列的原始螞蟻,專家們發現了遠古螞蟻外形很奇特,它們長著「大牙」,有的頭上還有「角」……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昨天對外公布一項新成果。
  • 一億年前古囓蟲肚子裡全是花粉
    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突然,一滴樹脂把它包裹……這隻悠閒的小蟲,被凝固在琥珀裡。  一億年後,帶有小蟲的琥珀,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黎巴嫩大學的教授Azar發現,藉助生物顯微鏡,揭開了小蟲的秘密:它是一隻小小「採花賊」,它的肚子裡裝的都是花粉,甚至拉出來的「便便」裡也都是花粉。
  •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2016-03-18 13:36:39來源:現代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2016年03月18日 13:36 來源:現代快報
  • 這種一億年前遠古昆蟲竟然也會欺騙術
    來源:科學解碼 琥珀化石證實這種行為特徵與身體適應性密切相關,廣泛存在於1.45-0.66億年前的白堊紀中期昆蟲物種。
  • 一億年前,貪心不足蛙吞蠑螈
    格尼蛙和腹中的諾敏螈化石(攝影/邢立達)格尼蛙吞食諾敏螈生態復原圖(繪圖/張宗達)5月23日,中國與英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白堊紀地層發現了非常罕見的蛙類胃容物化石,這讓我們首次詳細了解史前兩棲動物之間驚人的捕食關係,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奇特甲殼動物
    1月22日,中國、奧地利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維也納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琥珀中首次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介形類(屬於甲殼類動物,也被稱為種子蝦或介形蟲,體型非常微小,通常為0.5至2毫米長)。
  • 一億年前的螞蟻竟然長這樣!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確認了現存最古老、距今1億年前的螞蟻種群的演化歷史。8月6日晚11點,這一研究刊發於最新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Current Biology)上。螞蟻是最成功的社會性昆蟲,在現代陸地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長期以來,學界普遍認為早期螞蟻的形態和生態較為單一。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8-01-22 18:16 來源:澎湃新聞
  • 一億年前,調皮小蟲因貪吃,讓「吐舌頭」瞬間成永恆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近日,這項研究在線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上。
  • 一億年後一個新生文明會發現一億年前有人類文明的存在嗎?
    不過最早也就三萬年左右,很明顯不能滿足要求!最早的石器大概出現在300萬年前的非洲,似乎比水泥建築久遠多了!那麼假如運氣好的話,石頭能保存多久呢?那麼一億年後一個新生文明會發現一億年前有人類文明的存在嗎?
  • 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奇特交配行為的發現
    2016年初,中德合作研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約一億年前)發現了一個滅絕的昆蟲綱新目——奇翅目Alienoptera昆蟲(Bai et al., 2016. Gondwana Research)。在昆蟲綱中,奇翅蟲屬於異類,具有非同尋常的特徵組合,又被戲稱為「四不像」昆蟲。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化石: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小龍蝦?
    一億年前蜥蜴喜歡吃「麻小」?蝲蛄又被稱為東北小龍蝦,原產中國東北等地,是風靡大江南北麻辣小龍蝦主角的近親。清修過程的矢部龍標本,其胃容物尚未暴露。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11月19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外科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遼寧省建昌縣一個矢部龍蜥蜴化石中發現了罕見的胃容物標本——古蝲蛄,一億年前的「小龍蝦」,長約12釐米。過往的矢部龍化石曾記錄過含有魚類殘骸的胃容物,而大型甲殼類動物則是首次發現。「對於鼻臀長約22釐米的矢部龍來說,這是一頓非常豐盛的大餐。」 邢立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