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億年前,貪心不足蛙吞蠑螈

2020-11-25 北青網

格尼蛙和腹中的諾敏螈化石(攝影/邢立達)

格尼蛙吞食諾敏螈生態復原圖(繪圖/張宗達)

5月23日,中國與英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白堊紀地層發現了非常罕見的蛙類胃容物化石,這讓我們首次詳細了解史前兩棲動物之間驚人的捕食關係,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此次發表的化石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地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在距今1.2億年的早白堊世龍江盆地光華組地層中,含有豐富的熱河生物群化石,主要類型有魚類、龜類、兩棲類等脊椎動物,以及豐富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如昆蟲類、葉肢介類等。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化石門類繁多、賦存條件完好,是目前已知遼寧西部熱河生物群外的又一處重要化石產地。

此次胃容物的主人是距今1.2億的格尼蛙,它身體長度約7.5釐米,頭骨長2.4釐米,整體保存非常精美,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側上頜骨都有大約50個排列緊密的小牙齒。而其保存良好的身體軟組織輪廓描繪了一隻碩壯的蛙類:身體寬大,厚實,大腿肌肉強壯。

這件罕見標本的得來純屬偶然,論文作者之一鈕科程回憶:「在一次徵尋藏品的過程中,我偶然從產地的收藏家手中看到這個標本,它讓我突然想到了小時候看過的動物紀錄片中的一幕。在紀錄片中,牛蛙一口吞下了一隻劇毒蠑螈,最終被蠑螈毒死。牛蛙的這種不識好歹照盤全收的捕食策略一直讓動物行為學家十分困惑,而我眼前的這塊化石,竟與紀錄片中的一幕如此相似,難道這意味著在一億年前它們的祖先就產生了這樣的行為傾向?」

此後,邢立達等學者開始對該格尼蛙胃容物進行詳細的研究,蛙類胃容物中的蠑螈類骨骼清晰可見,保存了頭骨、脊椎和部分前肢、後肢。這頓晚餐的骨骼從蛙的左肩帶下延伸到蛙的左側的前脊柱區,並從腹側穿過蛙的腰帶區到尾杆骨。蠑螈的尾巴沿著青蛙腹部右側捲起,但遠端卻沒有保存。

邢立達說:「我研究過多個胃容物的標本,但這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蛙類是極為典型的機會主義捕食者,它會吃下一切它覺得可以吃的東西。從未癒合的長骨末端、缺乏骨化的關節面來看,這隻格尼蛙還沒有完全成年。現在的陸生蠑螈會被各種捕食者吃掉,包括蛇、鳥類、小型哺乳動物、龜、蛙和其他蠑螈,它們的防禦機制包括色彩或有毒的皮膚分泌物,但這些特徵是否出現在白堊紀的蠑螈身上,我們無法得知。」

格尼蛙標本體內的蠑螈骨骼基本上完好無損,骨骼還互相鉸接在一起,這表明它被蛙類整隻吞下。根據骨架的位置,它的尾巴很可能還在蛙的嘴外,也就是說,蛙吞下蠑螈之後的瞬間就被埋藏了。而且,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體型非常接近,它們很可能經歷了一場搏鬥。此類極為湊巧被保存下來的化石,對理解古蛙類的食性與行為,以及重建古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和能量流動非常重要。

文/小新

責任編輯:楊雅琳(EN051)

相關焦點

  • 中國發現蠑螈化石 生物進化史推進一億年(圖)
    中新網4月1日電 中國地質學家日前在中國的遼西新發現了一種蠑螈化石,把蠑螈類動物的進化歷史又向前推進了一億年。  據中央電視臺報導,由於蠑螈類動物是軟體動物,因此在形成化石的過程中,軟組織往往都會被破壞掉,很難完整的保存下來。
  •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1.65億年前奇異蟲吸蠑螈血 跟蒼蠅蚊子是親戚(圖) 2014-07-03 09:56:55其實,早在1.65億年前,牛虻的前輩就已經誕生了。它長相奇特,又叫「侏羅紀奇異蟲」,雖然個頭只有兩釐米,但膽子奇大,緊緊吸附在蠑螈身上,吸它們的血。因此,古生物學家又叫它「水中吸血鬼」,也是已知最早的水生外寄生昆蟲。 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與臨沂大學等單位合作,揭開了「侏羅紀奇異蟲」的秘密,並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eLife》上。
  • 一億年前的南極娃娃魚比汽車還要大!
    一億年前的南極娃娃魚比汽車還要大! 圖註:古生物學家正在維多利亞州挖掘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1978年,人們在旺薩吉組地層中發現了一塊下頜骨的化石
  •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了宰相謀皇上」。這句話常常用來比喻那些貪心不足,欲求毫無止境的人或者事。從這句話字面的含義看,是說一條蛇不顧忌自己的身量大小,面對一個龐然大物的大象,也想一口吞下去。在這裡,蛇成了貪婪的象徵。在中國古代文化裡,蛇一直是歹毒、陰狠、貪婪的象徵。在佛教裡,就用鴿子、蛇、豬三種動物代指人性中的貪婪、嗔恨、愚痴三種惡劣的品質,簡稱為「三毒」。
  • (修訂版)世界最大陸生蠑螈之一!夠兇猛,夠好玩~丨虎紋蠑螈
    飼養蠑螈的朋友都知道,給蠑螈一個低溫環境是養好蠑螈類的關鍵,虎紋蠑螈也不例外,它的適宜溫度在 18 ~ 26 度之間。但虎紋蠑螈算是比較耐熱的蠑螈之一,即使遇到長期高溫虎紋蠑螈也只會本能的停食,待溫度降下來它又會開食;環境整體溫度長時間高於 30 度,是絕對會出問題的,務必小心!
  • 科學家「喚醒」一億年前深海細菌
    科學家在南太平洋海底的沉積物中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最初包含多不同的主要細菌類型。隨著2010年的綜合大洋鑽探計劃進行,科研團隊在南太平洋環流的海底平原,距離海平面5.7公裡(3.5英裡的)水下的海床下將近80米處,發現了超過一億年歷史的微生物。
  • 一億年前古囓蟲肚子裡全是花粉
    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突然,一滴樹脂把它包裹……這隻悠閒的小蟲,被凝固在琥珀裡。  一億年後,帶有小蟲的琥珀,被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和黎巴嫩大學的教授Azar發現,藉助生物顯微鏡,揭開了小蟲的秘密:它是一隻小小「採花賊」,它的肚子裡裝的都是花粉,甚至拉出來的「便便」裡也都是花粉。
  • 一億年前,有群恐龍在哈爾冰「玩耍」
    1902 年,俄羅斯學者在黑龍江北部嘉蔭地區龍骨山晚白堊世漁亮子組發現了滿洲龍,它屬於鴨嘴龍類恐龍。"邢立達說。而這次發現,得來不容易。2018 年夏,化石愛好者朱利在哈爾濱依蘭縣達連河鎮的一個剖面上發現了雙殼類化石和龜化石,在這些化石旁邊還有一些凹坑。這些凹坑看起來疑似古生物的足跡。這些凹坑真的是古生物留下的嗎?邢立達團隊得知後,迅速奔赴現場展開考察工作。
  • 火蠑螈是所有蠑螈中最漂亮的蠑螈之一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火蠑螈,又叫火蜥蜴,這是一種非常漂亮的蠑螈。這也是一種比較好照顧的蠑螈。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火蜥蜴可能是所有蠑螈中最漂亮的火蜥蜴之一。他們閃亮的黑色身體,鮮豔的黃色斑點,看起來像珠寶商的琺瑯傑作。它是一種引人注目的蠑螈,即使在以其吸引人的色彩組合而聞名的群體中也是如此。
  • 雲中吟系列·貪心
    不過七十年,冰消瓦解置。」三思而後行。貪心,或曰貪得之欲望心也。貪心又作貪慾、貪愛、貪著。貪者貪婪,《成唯識論》曰:「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簡單的說,貪即是對世間五欲六塵的追求與執著。貪是貪婪,即不該取而取。眾生自無始以來的貪心非常猛烈,對財、色、名、食、睡,皆是無止境的貪求。
  • 一億年後一個新生文明會發現一億年前有人類文明的存在嗎?
    不過最早也就三萬年左右,很明顯不能滿足要求!最早的石器大概出現在300萬年前的非洲,似乎比水泥建築久遠多了!那麼假如運氣好的話,石頭能保存多久呢?很多朋友都認為水泥建築壽命不過70年,其實各位都錯了,高質量的砼框架剪力牆高層住宅平均壽命是300年以上,砼框架多層住宅的平均壽命能達到1000年以上,別墅則能上萬年,有沒有超出各位的想像?當然這個極限壽命和混凝土的質量有非常大的關係,比如使用了海砂,氯離子滲透鋼筋鏽蝕,建築物壽命很快就到了。
  • 拯救墨西哥蠑螈
    墨西哥蠑螈屬於蠑螈屬的鈍口螈,主要食物:蠕蟲,昆蟲或小魚。它擁有斷體再生能力。平均壽命:10-15年。僅分布於墨西哥霍奇米爾科小城的一個湖泊中。    蠑螈是墨西哥的國家文化象徵,是一種極限生存者。哪怕失去一條腿、一截尾巴,或是心臟的一部分,都可以重新長出來,並且不留任何疤痕。但現在這種有著頑強生命力的生物正瀕臨滅絕。
  • 粉紅色的呆蠑螈,俗稱六角恐龍的傢伙,不用費什麼勁就能養活
    墨西哥鈍口螈是一種非常可愛的蠑螈,俗稱叫六角恐龍。這種蠑螈,不對,應該說所有的蠑螈都有斷肢再生的能力,而且非常的可愛。家裡可以飼養的一般都是粉紅色的那一種,是最可愛的那一種。這種蠑螈其實並不是非常難養,而且它的壽命也挺長的,足有十五年呢。它的食物主要就是一些蟲子之類的,雖然他的食物有一點噁心,但是養它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 新疆再次發現一億年前海洋生物化石群及矽化木
    據專家考證,這些化石距今至少有一億三千萬年的歷史。表明在一億三千萬年以前博州境內是廣闊的海洋和茂密的原始森林。  據了解,這是新疆繼託克遜之後發現的又一處一億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群。這些化石的發現,對研究新疆地質發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目前,博州文物部門正在對這一化石群的保護和利用進行規劃和設計。 (完)
  • 一億年前的蜥蜴愛吃「麻小」
    我國熱河生物群發現過大量的淡水螯蝦化石,距今約1.3億年至1.2億年前。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沈炎彬曾經研究過這批標本,推測小龍蝦是由東亞起源再傳往中亞、歐洲和北美。  此次發現的螯蝦碎片的長度和比例告訴我們,被捕食的古蝲蛄大約有12-13釐米。有趣的是,矢部龍胃腔中缺乏甲殼碎片,所以這隻小蜥蜴很有可能是捕食了河岸上正在蛻皮的古蝲蛄。
  • 一億年前,調皮小蟲因貪吃,讓「吐舌頭」瞬間成永恆
    有趣的是,突眼隱翅蟲的神秘捕食方式在一億年前就練就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副研究員蔡晨陽和研究員黃迪穎團隊在一億年前的緬甸琥珀中,找到了兩枚「吐舌頭」的突眼隱翅蟲化石,這也是迄今為止在琥珀中發現的最古老的「吐舌頭」甲蟲化石。近日,這項研究在線發表在美國《當代生物學》上。
  • 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
    原標題: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 竟藏著鳥類祖先談戀愛的秘密12月15日消息,中加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上首批三維保存的古鳥類尾羽琥珀,初步揭開了一億年前古鳥類尾羽的秘密,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古地理學報》在線發表。
  •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圖]
    玉門發現一億年前蝴蝶化石專家表示:這些昆蟲類化石的發現說明酒泉曾是花繁葉茂的「南國」世界本報酒泉訊(記者董開煒)記者11月12日從有關方面獲悉,酒泉市古生物化石保護研究辦公室與省地礦局第三勘測設計院日前在玉門市赤金鎮境內發現距今1億多年前的蝴蝶、蜻蜓等昆蟲類化石,這一驚人發現說明:酒泉市在1億年前曾是花繁葉茂的
  •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1/4) "← →"翻頁
  • 看各類蠑螈的風採,蠑螈的品種你認識幾種?
    蠑螈又稱火蜥蜴,品種有很多,但是今天我們只挑選了部分品種為大家介紹。一起來看看吧!火蠑螈火蠑螈分布於歐洲中部和南部的高山森林中,因為在涼爽的森林裡可以找到遮蔭和潮溼的棲息地。由於喜歡藏身在枯木縫隙中,當枯木被人拿來生火時往往驚逃而出,有如從火焰中誕生,因而得名。與大多數兩棲類一樣是偏向夜行性的動物,夜裡出來,通常是在雨後去捕食像蚯蚓這類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