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
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了宰相謀皇上」。這句話常常用來比喻那些貪心不足,欲求毫無止境的人或者事。
從這句話字面的含義看,是說一條蛇不顧忌自己的身量大小,面對一個龐然大物的大象,也想一口吞下去。在這裡,蛇成了貪婪的象徵。在中國古代文化裡,蛇一直是歹毒、陰狠、貪婪的象徵。在佛教裡,就用鴿子、蛇、豬三種動物代指人性中的貪婪、嗔恨、愚痴三種惡劣的品質,簡稱為「三毒」。
雖然這句話流傳很廣,婦孺皆知,但很少有人考證這句話的淵源。若從淵源上說,我們不但寫錯了字,更是誤解了蛇。從這個典故的本源說,正確寫法應該是:「人心不足蛇吞相」。這裡的「相」指的是古代朝廷的高級官員——宰相,而典故裡的蛇,則是一個善良、感恩的形象。
這個典故民間流傳有很多版本,但故事的梗要基本就是一個受傷的小蛇被人救治。但這個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修煉有成的蛇仙或者精靈,有一定的神通和異能。蛇為了報答救命之恩,不斷犧牲自己的身體或者利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救命恩人過上了幸福生活,甚至幫助一個平淡無奇的人做了宰相那樣的大官。但這個救命恩人卻日益欲望膨脹,想以犧牲蛇的生命為代價讓自己長生不老或者坐上帝王的寶座。
最後,報恩到了極限蛇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吞食了這個貪心不足、欲望無窮的人。從這個故事梗要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其實就是東方版的《漁夫與金魚的故事》,在《漁夫與金魚的故事裡》,漁夫那個貪婪的老婆,終於因為自己的貪心讓自己喪失了一切。
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這種寫法也不是完全錯誤。寫作大象的「象」,也是有著很深遠的根源的。在古代的地理類書籍《山海經》中就曾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巴蛇,據說是一種很大的蛇,體長可以達到800尺。在這樣一個巨無霸面前,一貫被認為是陸地上的龐然大物的大象,也就成小菜一碟了。巴蛇可以輕易地吞下大象,然後用三年的時間消化掉血肉,最後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在這個「蛇吞象」的典故裡,蛇不再是貪心不足、自不量力的象徵,而是一種超能力的體現。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