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

2020-12-06 觀點與視角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

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了宰相謀皇上」。這句話常常用來比喻那些貪心不足,欲求毫無止境的人或者事。

從這句話字面的含義看,是說一條蛇不顧忌自己的身量大小,面對一個龐然大物的大象,也想一口吞下去。在這裡,蛇成了貪婪的象徵。在中國古代文化裡,蛇一直是歹毒、陰狠、貪婪的象徵。在佛教裡,就用鴿子、蛇、豬三種動物代指人性中的貪婪、嗔恨、愚痴三種惡劣的品質,簡稱為「三毒」。

雖然這句話流傳很廣,婦孺皆知,但很少有人考證這句話的淵源。若從淵源上說,我們不但寫錯了字,更是誤解了蛇。從這個典故的本源說,正確寫法應該是:「人心不足蛇吞相」。這裡的「相」指的是古代朝廷的高級官員——宰相,而典故裡的蛇,則是一個善良、感恩的形象。

這個典故民間流傳有很多版本,但故事的梗要基本就是一個受傷的小蛇被人救治。但這個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修煉有成的蛇仙或者精靈,有一定的神通和異能。蛇為了報答救命之恩,不斷犧牲自己的身體或者利用自己的能力,幫助救命恩人過上了幸福生活,甚至幫助一個平淡無奇的人做了宰相那樣的大官。但這個救命恩人卻日益欲望膨脹,想以犧牲蛇的生命為代價讓自己長生不老或者坐上帝王的寶座。

最後,報恩到了極限蛇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吞食了這個貪心不足、欲望無窮的人。從這個故事梗要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其實就是東方版的《漁夫與金魚的故事》,在《漁夫與金魚的故事裡》,漁夫那個貪婪的老婆,終於因為自己的貪心讓自己喪失了一切。

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這種寫法也不是完全錯誤。寫作大象的「象」,也是有著很深遠的根源的。在古代的地理類書籍《山海經》中就曾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巴蛇,據說是一種很大的蛇,體長可以達到800尺。在這樣一個巨無霸面前,一貫被認為是陸地上的龐然大物的大象,也就成小菜一碟了。巴蛇可以輕易地吞下大象,然後用三年的時間消化掉血肉,最後把大象的骨頭吐出來。在這個「蛇吞象」的典故裡,蛇不再是貪心不足、自不量力的象徵,而是一種超能力的體現。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相關焦點

  • 能吞象的蛇—巴蛇
    「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根據「海內南經」的記載:巴蛇能吞食大象,吞吃三年後才吐出大象的骨頭。君子如果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會患心臟病或肚子疼之類的病,這種巴蛇集青,黃,紅,黑色於一身。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巴蛇的樣子是黑色的身子,青色的腦袋,巴蛇生活在犀牛所在地的西面。
  • 人心不足蛇吞相
    ●張謹洲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俗語,出於一個神話故事。  古時候,有個皇帝得了怪病,終日惶恐不安,總覺得有人要行刺。太醫診斷是膽出了問題,經再三治療,始終不見效。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食象』,暴其骨於此山湖旁,謂之象骨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象骨港在湖南臨湘縣西南30裡大江東濱。關於巴蛇食象,有兩種說法。一說:「巴蛇食(吞)象」中的蛇和象都是自然界中的動物。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指這個「相」,發生在古代的故事
    自古就有句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演變之後的俗語,最開始的時候在《山海經》裡看到的「巴蛇吞象」,是說人貪心不被滿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害死。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當然這也是人們聽到的一個傳說。不過這很現實,人們往往會因為自己那貪婪地欲望害死自己。
  • 巴蛇吞象只是在比喻人心不足?其中隱藏巴國立國艱辛過程
    "巴蛇吞象"源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後被比喻人心不足。巴蛇吞象的故事僅僅是在教化人民嗎?後半句記載的,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在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意思是: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這條蛇有紅青黑黃四色交錯。《山海經·海內經》載:西南有巴國。
  • 「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象」並不指大象,那指的是啥?
    我們在日常俗語中形容一個人非常貪婪時經常會用到這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其實「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意並非如此,而且,這句俗語中的「象」起初並不指的是大象。那麼這句話的本意到底是啥意思呢?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句俗語的來歷吧!
  • 山海經的巴蛇吞象,是消失的遠古巨獸?還是隱藏其後的圖騰密碼?
    《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譯文參考:巴蛇吞下大象,三年後才吐出骨頭。君子吃它後可治心腹之疾。巴蛇青色、黃色、紅色、黑色相間。
  •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為什麼能吞下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
    2020-11-30 19:48:56 來源: 唐山微科普 舉報   有句俗語叫
  • 《陰陽師》吞麓離久蛇陣容怎麼克制 吞麓離久蛇...
    導 讀 陰陽師吞麓離久蛇陣容怎麼玩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陰陽師吞麓離久蛇陣容克制攻略,一起看看吧!
  • 美國男實拍「蛇吞人」惹爭議
    原標題:美國男實拍「蛇吞人」惹爭議 欲瀏覽「蛇吞活人」的視頻,請掃二維碼。   森蚺據悉是世界上最大的蛇,最長可達10米以上,棲息於南美洲。捕獵時,森蚺通常會先緊緊纏住獵物,使其窒息而亡後再吞入腹中。   活吞過程中止遭獵奇觀眾吐槽 動物保護組織批其騷擾野生動物   新華社電 荒野求生算什麼?在野外生吃蠕蟲又怎樣?美國環保主義者保羅·羅索裡先前宣稱要拍攝自己被南美綠森蚺活吞的鏡頭。   這段「蛇吞活人」的視頻7日晚被美國探索頻道搬上螢屏。
  • 探險節目實拍"蛇吞活人" 剛吞半個頭就叫停(圖)
    原標題:探險節目實拍"蛇吞活人" 剛吞半個頭就叫停(圖) 視頻顯示,羅索裡被森蚺緊緊纏住。   美國環保主義者保羅·羅索裡先前宣稱要拍攝自己被南美綠森蚺活吞的鏡頭。這一視頻7日晚被美國探索頻道搬上螢屏。
  • 只吞蛇和蜥蜴——師承來歷對不上——聯繫記者寫稿件女孩吞「五毒...
    2006-9-97:11:52蛇、蜘蛛、蜈蚣、蜥蜴、蠍子,因為它們的毒性和兇猛,常常讓人望而卻步,被通稱為「五毒」。日前本報接到報料,有人可以將「五毒」放到嘴裡,吞吐自如。  9月7日10時左右,記者在大連市中山公園內見到了這個女孩,她手裡提著一個大箱子、兩個小箱子,還有兩個大尼龍袋,其上都有明顯的「請勿靠近」和骷髏標識,其中裝的是蜥蜴和蛇。
  • 蛇能吞下龐然大物 原因竟是上下頜會"脫臼"
    有句俗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用來形容貪得無厭的人性。雖然,「蛇吞象」這一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這生動地反映了蛇的吞食能力——大多數蛇類的確能吞下比自己頭和身體寬得多的獵物。不過,大多數人對蛇吞食獵物的行為的了解可能還是來自科普書籍或是紀錄片,仍然有很多細節值得探索和推敲。
  • 男子「吞蛇」表演失手 活蛇強行鑽入其食道(圖)
    醫生建議實施手術,將蛇從胃裡取出,但小夥的師傅不贊同,用剪刀將蛇剪成兩段,讓小夥就著礦泉水吞下。目前小夥尚無生命危險。  「吞蛇」表演失手 活蛇強行鑽入男子食道  5月2日晚11時許,綿陽高水一酒店演藝場所出現駭人一幕:一男子表演生吞活蛇時,不慎失手,蛇鑽進食道怎麼也拔不出來。
  • 民間故事:「禹王碑吞蛇」
    走了約五十裡,天就要黑了,遠望見十裡之外的高山上有火光在燒,燒得山谷就像白日一般,怪風也跟著狂忽而至。老張抓著風到鼻子邊嗅,是書上沒有記載的,老張大為惶恐,急忙爬到樹頂上去看。不一會兒火光就逼近了,原來是一塊大石碑,碑首鑿成猛虎形狀,光芒萬丈,燃照數裡。石碑能自己行走,見到樹下有人忽然躍起三四丈,好像要吞噬,幾乎碰到老張的身體。老張屏住呼吸不敢動彈,石碑漸漸向西南而去。
  • 《煙雨江湖》狂蟒吞象功特點分析 狂蟒吞象功獲取方法
    這是遊戲中比較強力的功法,許多的玩家在遊戲中又是發現有許多的小夥伴們用這個功法,玩家還不清楚這個狂蟒吞象功怎麼得,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煙雨江湖狂蟒吞象功怎麼得 狂蟒... 煙雨江湖狂蟒吞象功怎麼得?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十分的熟悉,而至於這句話的來源,有的人說是來源於《山海經》中「巴蛇吞象」的故事,還有人認為,這句話是來自這樣的一則故事。大蛇無奈,就對王妄說:「你從我的嘴裡爬進肚子裡,就可以得到我的肝了。」於是王妄拿著刀就爬進了大蛇的嘴裡,然後大蛇一下就將嘴閉上了,把王妄吞了下去。就這樣,蛇吞相的故事就流傳開了,在後來的演變中,「相」就成了「象」了。
  • 白化西部豬鼻蛇自吞尾巴鮮血淋淋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電訊報》5月1日報導,一條雌性白化西部豬鼻蛇在水盆裡翻騰著。它死死地咬住自己的尾巴,一個勁地想要把尾巴整個吞下去,畫面看上去鮮血淋淋。白化西部豬鼻蛇是豬鼻蛇的一種,多產於北美大平原,在寵物市場上比較常見,其售價通常在2000人民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