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2020-12-02 八掛一籮筐

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十分的熟悉,而至於這句話的來源,有的人說是來源於《山海經》中「巴蛇吞象」的故事,還有人認為,這句話是來自這樣的一則故事。

話說在宋朝仁宗年間,在鄉下生活著一對母子,母親年邁多病,兒子名叫王妄,三十多歲光棍一個,他們靠著打柴買柴為生。

有一天,王妄去山上砍柴的時候,看到了一條受傷的小蛇,這條小蛇有七寸多長,傷痕累累,無法動彈,王妄就動了惻隱之心,給這條小蛇上藥治傷。這條小蛇很快就甦醒了,很有靈性的向王妄點頭示意,王妄很可憐它,就將這條小蛇帶回了家。於是母子二人就開始照料起這條小蛇了。

小蛇的傷慢慢的好了,身體也慢慢的長大了,小蛇也變成了大蛇,和王妄母子生活的也十分的快樂,王妄出去砍柴,大蛇就在家陪著他的母親。

一天, 在城裡貼出了告示,說仁宗皇帝想要一顆夜明珠,誰要是獻上一顆,就能夠封官獎賞。王妄回家把這事和母親、小蛇說了。這條小蛇說道:「這些年你對我很好,一直沒有機會報答,現在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報答你,我的兩個眼睛就是兩顆夜明珠,你挖下一個,獻給皇上,就可以得到封賞,家母的養老也就有著落了。」

王妄畢竟和大蛇有了感情,不忍下手,小蛇表示自己能夠忍受的住,於是王妄就把大蛇的一個眼睛挖了下來,果然是一顆夜明珠,並將它獻給了皇上。皇上很高興,就封了王妄一個大官做,還賞了很多財寶。然而皇帝的西宮娘娘看到這顆夜明珠之後,也是十分的喜歡,也想要一顆,於是皇帝就再次下詔,誰要是獻上一顆夜明珠,就封他為丞相。

王妄這時又想到了大蛇,將它的另一隻眼挖下來自己不就可以當丞相了嗎?於是他又找小蛇商量,小蛇礙於情面,將自己的另一隻眼睛也給了王妄,而王妄也順利地成為了丞相。然而這個時候,皇宮又出事了,公主得了一種怪病,需要千年大蛇的肝才能治病,於是皇帝又下詔了,誰要是能弄到,就招他為駙馬,並封他為王。

王妄又來找大蛇了,小蛇聽說後對他說:「你挖了我的肝,我可就沒有性命了。」王妄苦苦哀求,甚至對大蛇說道:「你的命都是我救的,你應該報答我!」大蛇無奈,就對王妄說:「你從我的嘴裡爬進肚子裡,就可以得到我的肝了。」於是王妄拿著刀就爬進了大蛇的嘴裡,然後大蛇一下就將嘴閉上了,把王妄吞了下去。

就這樣,蛇吞相的故事就流傳開了,在後來的演變中,「相」就成了「象」了。

相關焦點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指這個「相」,發生在古代的故事
    自古就有句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演變之後的俗語,最開始的時候在《山海經》裡看到的「巴蛇吞象」,是說人貪心不被滿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害死。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當然這也是人們聽到的一個傳說。不過這很現實,人們往往會因為自己那貪婪地欲望害死自己。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文/小宇愛健身導讀:西行路上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會告誡人們一個道理,其中有一難的妖怪為蟒蛇精,在與孫悟空打鬥中,將孫悟空吞吃到肚子裡,最後被孫悟空的金箍棒破腹而出,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 民間故事:貪心不足蛇吞象
    本故事為《民間故事》系列之第022期,如果喜歡我的民間故事還請動動您的小手給個關注,謝謝!文/小松咱中國有句老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在形容一個人過度貪婪,最後遭了報應。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便與此有關。故事大體講:一個富貴人家,見村裡有人得了寶貝也去照貓畫虎拿寶貝。因為自己太過貪婪,被困寶藏裡,一直未能出來。大家欲知詳情,就一起來看看這則民間小故事吧!古時候,在山東省某個小村裡邊上,曾有一個大石門。據老輩人說,那石頭門裡也有人家。
  • 人心不足蛇吞相
    ●張謹洲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俗語,出於一個神話故事。  古時候,有個皇帝得了怪病,終日惶恐不安,總覺得有人要行刺。太醫診斷是膽出了問題,經再三治療,始終不見效。
  • 「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象」並不指大象,那指的是啥?
    我們在日常俗語中形容一個人非常貪婪時經常會用到這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其實「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意並非如此,而且,這句俗語中的「象」起初並不指的是大象。那麼這句話的本意到底是啥意思呢?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句俗語的來歷吧!
  • 人們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故事的由來
    人們經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來形容貪慾無止境、人心不知足,不知在幾百年前,有一個名叫「象」的人,家中十分貧窮,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裹體。為了維持生計,象每天都不得不到後山去砍柴,然後賣給鄰居們,以獲取毫釐之幣。又是一年飄雪時,天氣異常寒冷,可是象還是要和往常一樣到後山上去打柴。
  •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為什麼能吞下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
    2020-11-30 19:48:56 來源: 唐山微科普 舉報   有句俗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
  •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了宰相謀皇上」。這句話常常用來比喻那些貪心不足,欲求毫無止境的人或者事。從這個典故的本源說,正確寫法應該是:「人心不足蛇吞相」。這裡的「相」指的是古代朝廷的高級官員——宰相,而典故裡的蛇,則是一個善良、感恩的形象。這個典故民間流傳有很多版本,但故事的梗要基本就是一個受傷的小蛇被人救治。但這個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修煉有成的蛇仙或者精靈,有一定的神通和異能。
  • 貪心不足蛇吞象
    貪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蛇吞象,這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太貪的人就是自取滅亡。
  • 菜根譚:「一念貪私,萬劫不復」,人心不足蛇吞象
    和珅居所(圖)來自網絡有一句諺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個心有貪念的人,胃口只會越來越大,斂財的手段也會愈加膽大妄為 。
  • 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兩則均言食象的蛇為「青首黑蛇」,正是巴人的圖騰;晉人郭璞注巴遂山之蛇為巴蛇;戰國晚期,「巴蛇食象」令連才華冠世的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在《天問》中發出疑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食象』,暴其骨於此山湖旁,謂之象骨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象骨港在湖南臨湘縣西南30裡大江東濱。
  • 地獄少女:貪心不足蛇吞象,以怨報德,終將自食惡果
    地獄少女:貪心不足蛇吞象,以怨報德,終將自食惡果 一場宴會正在進行,紅女士自出場便受到所有人的追捧,她是一個知名演員,而且最近也有新劇即將排練上演,而在他身邊的一直跟隨著一個女孩,舉止也是頗為親密,二人也是時不時的低語。
  • 都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蛇能吃的最大動物是什麼
    蛇吞食過的大型動物雖然中國有諺語稱「人心不足蛇吞象」,但現有蛇類吞下一頭成年的象不太現實。
  • 鄉土小說:貪心不足蛇吞象
    鄉土小說:貪心不足蛇吞象原創作品作者: 唐 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大海邊的漁村裡住著一對兒夫妻,男人叫海洋,女人叫蘭英。他們膝下無子。回到家,海洋看到了他們家原來的房子果真變成了三間大瓦房了。海洋和蘭英激動的一夜都沒有睡著覺,他們終於有房子給兒子娶媳婦了。由於海洋和蘭英對他們的兒子「象」嬌生慣養成了習慣,把這個「象」給慣的什麼都不會幹。所以,四鄉八鄰幾個村的姑娘都不願意嫁給「象」。這可愁壞了海洋和蘭英夫妻倆。晚上,蘭英跟海洋說: 老頭子,水蛇不是說答應咱家四個要求的嗎?
  • 《安家》老洋房故事原型發聲:人心不足蛇吞象!
    《安家》劇照原型發聲微博名為「灝澤先生」的人發表了微博稱:家裡的故事看到這裡,其實我的內心是很複雜的,都說藝術源於生活,但生活往往就是市井的且人心醜露,但那些擔心結局不好的觀眾現在也可以安心追劇了。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樣奇葩可惡的事情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討論哦。
  • 巴蛇吞象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巴蛇吞象,巴蛇:傳說中的大蛇。一條蛇想吞吃一條大象。比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近義詞有:一蛇吞象,反義詞有:知足常樂,巴蛇吞象是貶義成語,可作賓語、定語;指人貪心不足。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傳說故事
    象聽了並沒在意,覺得有這個五品官當著就行了。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象開始嫌自己的官職低了,他又想起了皇帝開始說的話。
  • 「貪心不足蛇吞象」,《安家》五千萬老太太故事扯?現實更扯!
    而最這個劇情簡直就成了這兩天最大的「槽點」了,不少的網友的都表示真是「活見久」,世界這麼大,怎麼還能有這麼不要臉的老太太呢,走投無路的時候投奔了龔老爺子家,白住了四十年,到頭來還真剛開口,最後連龔老爺子都被氣得犯了心臟病,但是這一家人卻能每天都來老洋房「上班」,我感覺這樣的一家人簡直是侮辱了「無恥」兩個字,相信很多觀眾都跟小編一個看法吧。
  • 相思巖,巴蛇吞象,重慶市博物館!
    它原來叫「相思寺」,創於劉宋少帝景平元年(即公元423年),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賜額「相思寺」,以巖命名,以此山有相思巖生相思竹,結相思豆,形如桃釵。又有相思鳥,羽毛綺麗,以竹為巢,食宿飛鳴,雌雄相應。相思鳥又名比翼鳥。公元前1091年,周成王大會諸侯於東都(洛陽),四方進貢地方特產,巴國進獻的就是比翼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