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象」並不指大象,那指的是啥?

2020-12-06 詩文書畫匯

本期為「詩詞歌賦匯」原創連載第491期,侵權必究!

我們在日常俗語中形容一個人非常貪婪時經常會用到這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其實「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意並非如此,而且,這句俗語中的「象」起初並不指的是大象。那麼這句話的本意到底是啥意思呢?

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句俗語的來歷吧!

相傳在古代有一位進京趕考的書生,我們就叫他張三吧!寒冬的一個傍晚,這位張三在趕考的路上發現了一條蛇臥在路邊,可能是凍的,張三眼見這條蛇奄奄一息了,他便將這條蛇用衣服包了起來,帶到了客寨裡悉心照顧。在書生張三的照顧下,這條蛇活了過來。眼見春天已經開了,天氣也暖和了,張三便將這條蛇放歸自然了。正當張三轉身要走的時候,這條蛇突然說話了:「多謝恩公的出手相救,我別無回報,就保佑你考取狀元吧!」

書生張三起初並沒有在意,不過他真的考中了狀元。於是他前去放蛇之地跪拜,口中表達著感謝蛇仙相助的話語。此時,這條蛇出現了,它對張三說:「恩公的救命之恩,在下沒齒難忘,如果恩公想要官進一介的話就將我的眼珠拿走,帶給皇上,他定會重重賞你!」

張三先是一喜,但口中卻說:「那樣你就看不到東西了,這萬萬使不得!」蛇仙又說:「沒關係,我這命都是恩公所給,拿去吧!」張三於是動手挖走了蛇仙的眼珠。原來這是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他將夜明珠先給皇上,皇上大喜,於是封張三為宰相!這下可把張三樂壞了,他再次找到蛇仙表達了感謝。

不久,皇太后得了大病,皇上許下承諾「誰能將太后病治好,朕封他為九千歲!」貪得無厭的張三心中大喜,於是再次找到蛇仙,尋求方法。蛇仙道:「只有用我的心上肉才可以治好太后的病,那你拿一些去吧!」面對貪婪的救命恩人,蛇仙最後還是無可奈何的答應了他。

蛇仙張開嘴,這位宰相於是鑽入蛇仙肚子中。他先是從蛇仙的心上割下了一小肉,他又擔心太少,於是想要將整個心割下時被蛇仙發覺,蛇仙將嘴一閉,這位宰相就此命喪蛇腹之中了。

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俗語的由來。起初的「象」是「宰相」張三,並不是「大象」。原意是告訴世人,貪心不知足不會有好下場。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漸漸地變成了「大象」的「象」,是形容一個人的貪心很大,一條小蛇想要吞掉一頭大象,可想而知這心是有多貪了!

相關焦點

  •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了宰相謀皇上」。這句話常常用來比喻那些貪心不足,欲求毫無止境的人或者事。從這句話字面的含義看,是說一條蛇不顧忌自己的身量大小,面對一個龐然大物的大象,也想一口吞下去。在這裡,蛇成了貪婪的象徵。在中國古代文化裡,蛇一直是歹毒、陰狠、貪婪的象徵。在佛教裡,就用鴿子、蛇、豬三種動物代指人性中的貪婪、嗔恨、愚痴三種惡劣的品質,簡稱為「三毒」。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指這個「相」,發生在古代的故事
    自古就有句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演變之後的俗語,最開始的時候在《山海經》裡看到的「巴蛇吞象」,是說人貪心不被滿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害死。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當然這也是人們聽到的一個傳說。不過這很現實,人們往往會因為自己那貪婪地欲望害死自己。
  • 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其一,《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其二,《海內經》:有巴遂山,繩水出焉。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兩則均言食象的蛇為「青首黑蛇」,正是巴人的圖騰;晉人郭璞注巴遂山之蛇為巴蛇;戰國晚期,「巴蛇食象」令連才華冠世的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在《天問》中發出疑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 人心不足蛇吞相
    ●張謹洲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俗語,出於一個神話故事。  古時候,有個皇帝得了怪病,終日惶恐不安,總覺得有人要行刺。太醫診斷是膽出了問題,經再三治療,始終不見效。
  • 人們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故事的由來
    人們經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來形容貪慾無止境、人心不知足,不知在幾百年前,有一個名叫「象」的人,家中十分貧窮,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裹體。為了維持生計,象每天都不得不到後山去砍柴,然後賣給鄰居們,以獲取毫釐之幣。又是一年飄雪時,天氣異常寒冷,可是象還是要和往常一樣到後山上去打柴。
  •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文/小宇愛健身導讀:西行路上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會告誡人們一個道理,其中有一難的妖怪為蟒蛇精,在與孫悟空打鬥中,將孫悟空吞吃到肚子裡,最後被孫悟空的金箍棒破腹而出,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 貪心不足蛇吞象
    一直到他做了宰相,還不滿足,還要求做皇帝。蛇此時終於明了,人的貪心是永無止境的,於是一口就把這個人吞吃掉了。所以,蛇吞掉的是宰相,而不是大象。故此,留下了「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傳說。後來有人把宰相的『相』寫成了大象的『象』,從而演化出『人心不足蛇吞象』,接著有人把『人心』直接改為了貼切的『貪心』也就有了『貪心不足蛇吞象』。
  • 都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蛇能吃的最大動物是什麼
    嘴巴裡塞個易拉罐啥的那都不是事。其實動物界也有個超級大嘴,能夠吞下比自己還大的獵物,那就是蛇!在張大嘴巴吃下獵物後,蛇會將它們移動到消化道中,藉助消化液分解獵物。蛇吞食過的大型動物雖然中國有諺語稱「人心不足蛇吞象」,但現有蛇類吞下一頭成年的象不太現實。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十分的熟悉,而至於這句話的來源,有的人說是來源於《山海經》中「巴蛇吞象」的故事,還有人認為,這句話是來自這樣的一則故事。王妄這時又想到了大蛇,將它的另一隻眼挖下來自己不就可以當丞相了嗎?於是他又找小蛇商量,小蛇礙於情面,將自己的另一隻眼睛也給了王妄,而王妄也順利地成為了丞相。
  • 鄉土小說:貪心不足蛇吞象
    鄉土小說:貪心不足蛇吞象原創作品作者: 唐 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大海邊的漁村裡住著一對兒夫妻,男人叫海洋,女人叫蘭英。他們膝下無子。孩子落地後,直把個海洋激動的幾天睡不著覺。老年得子的海洋和蘭英夫妻倆把兒子照顧的妥妥帖帖,對兒子的關心是無微不至。那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著。眨眼間三四個月了還沒有起名字,於是,海洋找到了村裡的郎中,他想讓郎中幫忙給自己的兒子起一個好聽的名字。郎中想了想說: 就叫他「象」吧?因為大象又高又大沒有誰敢欺負他,而且大象的身體也非常健康,就這樣,海洋的兒子有了正式的名字「象」。
  • 能吞象的蛇—巴蛇
    「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根據「海內南經」的記載:巴蛇能吞食大象,吞吃三年後才吐出大象的骨頭。我們小時候聽說過一個故事,說有個割漆的人大清早太陽沒出來之前,去大山上收漆,他正低頭忙著收漆時,突然聽到對面山上傳來巨大的譁譁聲,並夾雜著一陣陣腥風,天也暗下來了,收漆人抬頭一看,一條巨大的黑蛇正在穿過對面的山腰,它所經之地樹木盡倒,不一會對面山腰上就像橫亙著一移動的很寬黑色公路,看不見首尾,收漆人嚇得魂飛魄散,慌不擇路的下了山。像這樣的巨蛇吞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 菜根譚:「一念貪私,萬劫不復」,人心不足蛇吞象
    呂后(描圖)來自網絡02貪慾之心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清朝大貪官和珅即使已貪得富可敵國,也還不停手,他有叫一句名言,赤裸裸看出他大貪的嘴臉,他說:「官是二個口,上面那張口沒吃飽,下面那張口就只有餓著」,他把自己凌駕於窮苦百姓之上
  • 《山海經》中吞食大象的巴蛇,吐出的骨頭堆積如山,真相不可描述
    到了戰國時代,就連學富五車的屈原同學也對這個傳說表達了驚訝和懷疑: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翻譯過來就是:千那,一條蛇就可以七掉大象,那它得有多大啊啊啊啊!?臣妾不服!所以許慎就屁顛屁顛的跟著古人說,巴蛇是一個叫做巴的蛇,它可以吃象。這個真的可以有。《山海經》為了填自己的坑在後面隔了幾章還來了一段對之對應,以顯示其真實性。《山海經》中說,從前有座山,名叫象骨山,它就是巴蛇吃了大象之後吐出的骨頭形成的。
  • 民間故事:貪心不足蛇吞象
    這對夫妻生了10個兒子,因為沒有啥收入,日子過得很清貧。有一日,男人做工回來,聽村頭幾位老者說,村外的那個大石門裡藏著寶藏,且需要10個兒子就能打開。男人聽聞很是高興:「我正好有10個兒子,雖然只是個傳說,我不妨去試試。」男人回到家就和妻子說了,妻子覺得這只是個傳說,不一定為真。今日正好是小兒子生日,試試倒也無妨。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傳說故事
    一個月後的一天,象進城購置油鹽生活用品,見城門口貼著一張官府告示,一個讀書人在那裡大聲念著:「城外的西山腳下,一個月前來了一隻大蟒蛇,常食附近農家家禽,眾人都拿它沒辦法。誰能把它趕走,賞銀十兩。」象聽了,就在心裡合計開了:那一定是蟒弟,因為他剛走一個來月,說是去西山了。
  •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為什麼能吞下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
    2020-11-30 19:48:56 來源: 唐山微科普 舉報   有句俗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
  • 「see pink elephants」看見粉色大象?怎麼可能,究竟指啥呢?
    所以印度有規定,不可宰殺白象,也不不能利用它們幹活。有白象的人家要好好對待白象,直至死去。因此,印度人覺得白象雖然尊貴,但也是個累贅。所以慢慢地,white elephant的意思就是指「有價值但無用的東西;華而不實」,這樣「white elephant sale」就很好理解了。
  • 臺灣微雕家發表新作「最小黃金蟒蛇與蛇吞象」
    1月26日,臺微雕家發表的新作「最小『黃金蟒蛇』與 『蛇吞象』」。 陳逢顯 攝 中新網1月26日電 (記者陳立宇)為迎接2013農曆「蛇年」的到來,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特雕刻新作一件,堪稱世界最小的「黃金蟒蛇」和展現俗語所說「蛇吞象」情景的精緻毫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