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吞食大象的巴蛇,吐出的骨頭堆積如山,真相不可描述

2020-12-03 符號帝國

我們現在能見到的蛇,一般大點的也就一米多,最多也就能吞下只小兔子小鳥這樣的小動物,即便是地球上傳說最大的海蛇,恐怕也大不到能夠吞下大象的地步。可是在《山海經》這本奇書裡,卻分明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這裡的巴蛇顯然是一種巨蛇,大可吞象,三年才會吐出吃進去的骨頭,傳說吃了這種蛇的肉,就可以治好心腹疾病。都說它是一種全身黑色,長著青色頭的大蛇。據說在上古時代的硃卷國也發現過這種巨獸。

晉代的郭璞還曾經專門對這一段做過註解。他說巴蛇就是巴遂山裡的一種蛇,而巴遂山據考察就在今天的大巴山一帶。到了戰國時代,就連學富五車的屈原同學也對這個傳說表達了驚訝和懷疑:屈原《天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翻譯過來就是:千那,一條蛇就可以七掉大象,那它得有多大啊啊啊啊!?臣妾不服!

而且更有趣的是,屈原的家鄉楚地就與大巴山相連,如果真有這麼牛逼的蛇,隔壁老王早就說出來了。可見這個傳說有待考證。不過屈原因為自己不受老大待見,被悽慘慘地流放了,大概他自顧不暇,也沒有功夫去現場考察,這事就給這麼擱這兒了。

到了漢代,學霸許慎在寫自己的代表作《說文解字》的時候,已經晚生了幾百年,更加無從考證,只好將計就計,不管是真是假,抄下來先。反正也沒人有機會反駁自己——你能你去調查取證啊!所以許慎就屁顛屁顛的跟著古人說,巴蛇是一個叫做巴的蛇,它可以吃象。這個真的可以有。

《山海經》為了填自己的坑在後面隔了幾章還來了一段對之對應,以顯示其真實性。《山海經》中說,從前有座山,名叫象骨山,它就是巴蛇吃了大象之後吐出的骨頭形成的。象骨山傍邊有一條河,這裡有一個港口,名叫象骨港。不知道是不是因緣巧合,直到今天,湖南岳陽,也就是古代楚國地區還真有一個象骨港。

不過現在的諸多文青看了這個故事都大搖其頭,反正就是不信,吹吧,哪有那麼大隻的蛇,要了老命了。所以,關於巴蛇吞象這件事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說法是,巴蛇吞象只是一個神話故事,看看就好,表示對古人的腦洞臣服就可以了,不要當真。第二種說法是,巴蛇吞象說的其實是兩個部落之間的兼併戰爭,一個部落叫巴,一個部落叫象,或者一個部落以蛇為圖騰,一個部落以大象為圖騰,巴部落吞併了象部落,所以就叫「巴蛇食象「。說的倒像那麼回事。

還有人說了,在古代有一種奇葩的觀念,男人普遍以為自己老婆懷孕了是因為吃了什麼不可描述的東西,於是就讓她們吃自己部落的圖騰,巴蛇食象說的就是這些以蛇和象為圖騰物的部落給自己老婆吃蛇肉和象肉好讓她們懷孕的神操作

更有人根據古代方言中保留的語音線索進行深挖,說在今天的陝川一帶,還把男女進行不可描述之事叫做「食」,這位才高八鬥的仁兄舉出的例子就是陝西方言中至今還有「食」代表男女性事的例子,比如罵人的話「食尼瑪,狗食滴,驢食滴」所以,巴蛇食象,講的是巴部落的女子嫁給了象部落的男子,是指他們之間在進行不可描述的事情。

為了增強說服力,這位哥們還把大神舜帝落下了水,舜的弟弟因為名字叫做象無辜躺槍。他們說巴蛇食象就是巴部落的女子嫁給舜的弟弟象。

好吧,你們都很能,但是我咋就這麼不服呢,如果要相信你們說的,我更願意相信古代真的有這麼大的蛇,它可以吞得下整隻大象。更何況蛇的肚子本來伸縮性就很強,不用腰圍大過大象才能吃得下它。當然我也沒有辦法拉著一條大蛇指給你看。說,你看,能吃掉大象的,就這貨。

相關焦點

  • 京劇貓中年齡最大的巴蛇,見過修,卻無法抵禦混沌的侵蝕,為什麼
    大甩鍋帶貓民們了解了判宗三大判官的出處:三位判官均來自《山海經》。在文章的末尾,大甩鍋提到了另一位來自山海經的角色巴蛇,今天的主角正是這位巴蛇。巴蛇吞象同樣出自《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大概意思是黑身子青腦袋的巴蛇能夠一口吞下大象,消化三年後,將大象骨頭吐出來。人類吃了這種骨頭,可以治療肚子裡的疾病。後來變成了成語,比喻人心的貪得無厭。
  • 能吞象的蛇—巴蛇
    「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根據「海內南經」的記載:巴蛇能吞食大象,吞吃三年後才吐出大象的骨頭。君子如果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會患心臟病或肚子疼之類的病,這種巴蛇集青,黃,紅,黑色於一身。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巴蛇的樣子是黑色的身子,青色的腦袋,巴蛇生活在犀牛所在地的西面。
  • 神話故事:后羿苦鬥巴蛇
    它張口能吞整隻大象,大象在它肚裡慢慢消化,三年後才吐出象骨,巴蛇在湖中興風作浪,打翻船隻,吞食落水的人,它還伏在水邊襲擊行走的人。本來是綠波蕩漾,岸柳成份,鵝鴨成群.飛舟迎浪的美麗洞庭湖,現在成了人跡罕見的可怕地帶.  羿駕了一葉小舟在洞庭湖上尋找巴蛇,找了很長時間也不到它的蹤影。突然間湖心冒出了一座"小山",小山迅速地移動著。羿仔細一看正是巴蛇。
  • 山海經中的十大食人異獸排行榜
    2、窮奇窮奇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古代四兇之一,《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指窮奇外貌像老虎,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兇惡的異獸。可是,同樣在《山海經》中的《西山經》一篇中卻提到窮奇的另一種形象,該篇中的窮奇,外貌像牛,長著刺蝟的毛髮,與《海內北經》所述者有很大的差別。不過二者都是喜歡食人的兇獸。
  • 愛吃會吃敢吃的廣東人,遇到山海經裡的異獸,恐怕也下不了口吧
    平日裡不吃兔子和鳥蛋,主食清一色是大象,嘿,看來和小編一樣不是素食主義者,是肉食動物啊!而且吃了一頭象之後,三年才會把象骨排出體外——你說它的消化道得有多長啊!巴蛇吞象,自然就是那句諺語的起源了,用來形容一個人貪心。據說有賢德的人吃了巴蛇的肉,這輩子都不會得心臟和腹部的疾病。吃了貪心蛇,自己也將獲得一顆強大的心臟,聽起來似乎沒啥毛病。
  • 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巴蛇吞(食)象浮雕「巴蛇食象」源出《山海經》。記載有二。其一,《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其二,《海內經》:有巴遂山,繩水出焉。又有硃卷之國。有黑蛇,青首,食象。兩則均言食象的蛇為「青首黑蛇」,正是巴人的圖騰;晉人郭璞注巴遂山之蛇為巴蛇;戰國晚期,「巴蛇食象」令連才華冠世的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在《天問》中發出疑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 《山海經》三大上古神獸,一隻源自天文現象,一隻是黃帝護衛
    山海經異獸第一隻上古神獸是三足烏。在上古神話中,太陽是一種神獸「三足烏」。山海經 神話故事第三隻上古神獸是巴蛇。《山海經》留下了一個成語「巴蛇吞象」,這裡的巴蛇是一隻上古神獸。《海內經》記載,南方的巴國有一種巨大的黑蛇,名叫巴蛇,可以吞掉一頭大象。巴蛇常被用來指代貪婪的人,但是這隻山海經異獸是真實存在的。據專家學者研究,上古時期的南方部落,許多以蛇為圖騰。古人蛇蟒不分,巴蛇實際上就是現代的巨蟒。巴蛇能吞食大象,稍微有點誇張,但體型巨大是肯定的。
  • 山海經的巴蛇吞象,是消失的遠古巨獸?還是隱藏其後的圖騰密碼?
    《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譯文參考:巴蛇吞下大象,三年後才吐出骨頭。君子吃它後可治心腹之疾。巴蛇青色、黃色、紅色、黑色相間。
  • 《山海經》裡面的5隻異獸,一個能生吞大象,一個被英國人吃滅絕
    《山海經》裡面的5隻異獸,一個能生吞大象,一個被英國人吃滅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山海經》這本書呢?這本書中的內容非常的豐富,其中就有包括古代的巫術,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時候科學是很落後的,按我們現在的科學來講,古代的那些巫術,其實就是化學反應,那我們現在見到那些日食,或者是月食之類的都會覺得很正常,但是古代的人們卻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出現這樣的現象一定是會有不好的事情要發生。小編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山海經》這本書裡面的5大神獸,這其中就包括了天狗,一起來看看吧。
  • 你不知道的山海經異獸,這三隻巨蟒個個幹過泰坦巨蟒,還不來看看
    山海經異獸之肥衛在今天的西嶽華山,在上古時代被稱為太華山,這裡曾經生長著一種怪蛇,名叫肥衛,它身高數十尺,可以輕易地吃掉一頭大象。山海經異獸之長蛇古時候,有一座山叫做大鹹山,山中雖然寸草不生但是卻生產玉石,這座山長得四四方方,但是其中卻生長著一種名叫長蛇的怪蛇,它的身軀奇長無比,有八百尺長,並且它的身上還長著像是豬一樣的毛,據說這種蛇叫聲與眾不同,不似其他蛇類,它的叫聲如同古代打更的更夫發出的打更聲
  • 《山海經》5大神獸,第3種能吞大象,第5種被英國滅絕
    《山海經》5大神獸,第3種能吞大象,第5種被英國滅絕。說起《山海經》大家都很熟悉了,對於裡面記載的傳說神話很多人都非常的感興趣,而裡面還記載了很多的奇珍異獸,奇聞異事等等,會引起人的興趣,也能擴大我們隊友藝術和古老神話的認知,讓我們更加的了解祖先的時代。
  • 《山海經》最強的五個異獸,個個本領通天。一方霸主
    第五名:猙猙又稱之為猙獸,是中國古代山海經傳說中的異獸,因為它發出的聲音像是鏗鏘的擊打石頭的聲音,所以被人們稱之為猙。猙其實本是一隻惡獸。經常以山中惡獸為食。曾經打亂人間。第三名:窮奇窮奇,神話傳說中的古代四兇之一,主要記載於《山海經》中,《山海經·海內北經》所載,指窮奇外貌像老虎,長有一雙翅膀,喜歡吃人,更會從人的頭部開始進食,是一頭兇惡的異獸。
  • 華為註冊了整本《山海經》?說說華為商標都是些什麼珍禽異獸
    靈犀為犀角之義,李商隱《無題》有「心有靈犀一點通」;青牛當為老子坐騎,《列仙傳》稱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崑崙,《山海經》中多次提到的神山,方圓八百裡,高萬仞。是「帝之下都」,即天帝在人間的住所,眾仙居住的地方。
  • 取材於《山海經》的三生三世你知道嗎?
    不同的是,書中的九尾狐卻是音如嬰兒的食人獸,若是吃了它的肉便能不中妖邪毒氣。《山海經》中記載:「又東三百裡,曰青丘之山 ,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海注於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鴦鴛,食之不疥。」
  • 《山海經》中記載了史前文明?其內所記載生物,或許是真實存在的
    因此,考古學家將這裡視為中國古代文明中不為歷史記載的斷層文明。而其內出土的大量文物,則是和《山海經》之間有著神秘的聯繫。巴蛇在《山海經》中,巴蛇也被稱為修蛇,其內記載了巴蛇吞象的傳說。根據古籍記載,巴蛇居於洞庭湖一代,而先民則是在親眼見到這種巨蛇後,將其描述成了黑蛇,青首的神秘怪蛇。傳說中其生吞巨象,足足三年才消化殆盡。而在三星堆中,考古學家發現了大量的象牙,並且先蜀文明以巴蛇作為自己的圖騰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