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譯文參考:巴蛇吞下大象,三年後才吐出骨頭。君子吃它後可治心腹之疾。巴蛇青色、黃色、紅色、黑色相間。有一種說法,它是黑身青色的頭,棲息在犀牛棲息地的西面。
巴蛇吞象極具神話色彩,裡面到底有多少秘密?我們先從地理及民族方面,討論這巨蛇的所在地「巴國」。
關於遠古巴國的傳說
巴國是中華民族西南地區歷史悠久的古王國,在戰國時期被秦國兼併,相關古籍與遺址從此消失,匯入了大中華的歷史大河中。
《山海經·海內經》中對巴國傳系描述:「西南有巴國。大昊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華陽國志·巴志》也記載:「(大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關於大昊的族系起源,以及與炎黃帝的關係,本人還打算再發文討論,這裡就不細說。但是,從記載上可以很明顯看出,巴國是一個顯赫的古老王國,還參與過大禹主持的天下諸侯集會。
猜測1:消失的遠古巨蛇
公元前5000左右就已然災難頻繁,如遠古大地震、大洪水,人類因此頻繁遷徙因而產生「大禹治水」等傳奇神話。是否在大災難前,就存在我們無法想像的史前巨獸?例如,消失的猛獁象就是現在大象的兩倍,如今考古中更可證明:關於消失的史前巨獸是現在相近物種的幾倍體量的例子、數不勝數。
而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蛇「亞馬遜森蚺」就有十幾米長,500斤以上!因此我還是願意相信可能遠古祖先真的看見了如此巨大蛇,而它能戰勝一切!這就是神話的魅力。
猜測2:暗示遠古戰爭
《山海經》中經常所說的獸名,其實是圖騰的代名詞,實際指的是某個部族。例如:
《山海經·大荒北京》記載:「有叔歜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其實,它真實代表的意思是:有一個叔歜國,國中之人是顓頊的後代,他們以黍為食物,有四個部落組成,分別是「虎」、「豹」、「熊」、「羆」四個圖騰部。如此代稱的記錄在山海經中還有非常多。也就是巴蛇吞象的意思,很有可能指的是以蛇圖騰的巴國(或巴國中的一族),與象圖騰的某個國家(這裡順提一句:帝舜的弟弟名字就叫做「象」)發生了戰爭,巴國大勝,將這個國家所有的財產完全吞併。這個血淋漓的歷史,因為沒有文字,被以一種極為簡單的神話式表述口口相傳。
猜測3:暗示遠古部族間的婚姻
關於「吞」或「吃」或「食」這些表述,在古書或遠古圖騰中多暗示了交姌。例如,《史記.殷本記》記載了一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大意就是:帝嚳的次妃簡狄是有戎氏的女兒,與別人外出洗澡時看到一枚鳥蛋,簡狄吞下去後,懷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其實這裡的吞就暗指交姌。
同理推之,巴蛇吞象或許就是隱喻巴國之女與象國之男相結合。這段結合定然是非常之美好,給兩族人民帶來了和平、食物、資源。以致於後世人民時代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