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巴蛇吞象,是消失的遠古巨獸?還是隱藏其後的圖騰密碼?

2020-12-03 太府少卿

《山海經·海內南經》記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譯文參考:巴蛇吞下大象,三年後才吐出骨頭。君子吃它後可治心腹之疾。巴蛇青色、黃色、紅色、黑色相間。有一種說法,它是黑身青色的頭,棲息在犀牛棲息地的西面。

巴蛇吞象極具神話色彩,裡面到底有多少秘密?我們先從地理及民族方面,討論這巨蛇的所在地「巴國」。

關於遠古巴國的傳說

巴國是中華民族西南地區歷史悠久的古王國,在戰國時期被秦國兼併,相關古籍與遺址從此消失,匯入了大中華的歷史大河中。

《山海經·海內經》中對巴國傳系描述:「西南有巴國。大昊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華陽國志·巴志》也記載:「(大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

關於大昊的族系起源,以及與炎黃帝的關係,本人還打算再發文討論,這裡就不細說。但是,從記載上可以很明顯看出,巴國是一個顯赫的古老王國,還參與過大禹主持的天下諸侯集會。

猜測1:消失的遠古巨蛇

公元前5000左右就已然災難頻繁,如遠古大地震、大洪水,人類因此頻繁遷徙因而產生「大禹治水」等傳奇神話。是否在大災難前,就存在我們無法想像的史前巨獸?例如,消失的猛獁象就是現在大象的兩倍,如今考古中更可證明:關於消失的史前巨獸是現在相近物種的幾倍體量的例子、數不勝數。

而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蛇「亞馬遜森蚺」就有十幾米長,500斤以上!因此我還是願意相信可能遠古祖先真的看見了如此巨大蛇,而它能戰勝一切!這就是神話的魅力。

猜測2:暗示遠古戰爭

《山海經》中經常所說的獸名,其實是圖騰的代名詞,實際指的是某個部族。例如:

《山海經·大荒北京》記載:「有叔歜國,顓頊之子,黍食,使四鳥:虎、豹、熊、羆。有黑蟲如熊狀,名曰獵獵。」

其實,它真實代表的意思是:有一個叔歜國,國中之人是顓頊的後代,他們以黍為食物,有四個部落組成,分別是「虎」、「豹」、「熊」、「羆」四個圖騰部。如此代稱的記錄在山海經中還有非常多。也就是巴蛇吞象的意思,很有可能指的是以蛇圖騰的巴國(或巴國中的一族),與象圖騰的某個國家(這裡順提一句:帝舜的弟弟名字就叫做「象」)發生了戰爭,巴國大勝,將這個國家所有的財產完全吞併。這個血淋漓的歷史,因為沒有文字,被以一種極為簡單的神話式表述口口相傳。

猜測3:暗示遠古部族間的婚姻

關於「吞」或「吃」或「食」這些表述,在古書或遠古圖騰中多暗示了交姌。例如,《史記.殷本記》記載了一段歷史:」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氐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隨其卵,簡狄取而吞之,因孕生契。」

大意就是:帝嚳的次妃簡狄是有戎氏的女兒,與別人外出洗澡時看到一枚鳥蛋,簡狄吞下去後,懷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其實這裡的吞就暗指交姌。

同理推之,巴蛇吞象或許就是隱喻巴國之女與象國之男相結合。這段結合定然是非常之美好,給兩族人民帶來了和平、食物、資源。以致於後世人民時代傳唱。

相關焦點

  • 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巴蛇吞(食)象浮雕「巴蛇食象」源出《山海經》。記載有二。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食象』,暴其骨於此山湖旁,謂之象骨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象骨港在湖南臨湘縣西南30裡大江東濱。關於巴蛇食象,有兩種說法。一說:「巴蛇食(吞)象」中的蛇和象都是自然界中的動物。
  • 《山海經》中吞食大象的巴蛇,吐出的骨頭堆積如山,真相不可描述
    可是在《山海經》這本奇書裡,卻分明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這裡的巴蛇顯然是一種巨蛇,大可吞象,三年才會吐出吃進去的骨頭,傳說吃了這種蛇的肉,就可以治好心腹疾病。
  • 能吞象的蛇—巴蛇
    「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根據「海內南經」的記載:巴蛇能吞食大象,吞吃三年後才吐出大象的骨頭。君子如果吃了巴蛇的肉,就不會患心臟病或肚子疼之類的病,這種巴蛇集青,黃,紅,黑色於一身。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巴蛇的樣子是黑色的身子,青色的腦袋,巴蛇生活在犀牛所在地的西面。
  • 京劇貓中年齡最大的巴蛇,見過修,卻無法抵禦混沌的侵蝕,為什麼
    在文章的末尾,大甩鍋提到了另一位來自山海經的角色巴蛇,今天的主角正是這位巴蛇。巴蛇吞象同樣出自《山海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大概意思是黑身子青腦袋的巴蛇能夠一口吞下大象,消化三年後,將大象骨頭吐出來。人類吃了這種骨頭,可以治療肚子裡的疾病。後來變成了成語,比喻人心的貪得無厭。
  •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了宰相謀皇上」。這句話常常用來比喻那些貪心不足,欲求毫無止境的人或者事。從這句話字面的含義看,是說一條蛇不顧忌自己的身量大小,面對一個龐然大物的大象,也想一口吞下去。在這裡,蛇成了貪婪的象徵。在中國古代文化裡,蛇一直是歹毒、陰狠、貪婪的象徵。在佛教裡,就用鴿子、蛇、豬三種動物代指人性中的貪婪、嗔恨、愚痴三種惡劣的品質,簡稱為「三毒」。
  • 《山海經》三大上古神獸,一隻源自天文現象,一隻是黃帝護衛
    說起中國上古神話故事,繞不開《山海經》這本先秦志怪奇書。《山海經》記載的許多奇鳥異獸,在後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神獸,或者護佑一方的圖騰。還有一些山海經異獸,它們曾在古代神話故事裡佔據重要地位,也曾被古人長期尊崇,但後來逐漸被遺忘。
  • 在中國文化中,蛇有著特殊的意義,代表著圖騰,也代表著愛情
    在中國文化中,蛇有著特殊的意義,代表著圖騰,也代表著愛情蛇,給人的印象就是毫無感情的,冰冷的身軀,讓人頭皮發麻的軀體等等一些不是很好的方面。其實,蛇在中國,有著獨特的文化,在人們的心中,也是有著特殊的意義的。
  • 其中隱藏巴國立國艱辛過程
    "巴蛇吞象"源出自《山海經·海內南經》,後被比喻人心不足。巴蛇吞象的故事僅僅是在教化人民嗎?後半句記載的,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在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意思是:有一種巴蛇能吃大象,它把象吞下去後,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頭吐出來。這種象骨服食後可治腹內的疾病。這條蛇有紅青黑黃四色交錯。《山海經·海內經》載:西南有巴國。太嗥(伏羲)生鹹鳥,鹹鳥生乘釐,乘釐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看起來這兩則傳說好像毫無關係。我們可以先從五色崇拜入手。
  • 蛇年解蛇:是遠古圖騰標記 伏羲女媧均是人首蛇身
    影片中博士在公園裡偷偷繁育的各式恐龍,便是遠古時代爬行動物最煊赫最霸氣的代表之一。只不過,在後來的地球演變中,兇猛霸道的恐龍沒能活過晚於它出現的蛇,永遠地留在進化樹的分支上,而各種蛇類則一直生活到今天。  中國古代有「蛇吞象」的諺語,它最早出於《山海經·海內南經》。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遠古巨獸去哪了?
    地球引力增大導致遠古巨獸消亡?有一種觀點認為,在遠古時代之所以巨獸眾多,可能與地球引力具有很大的關係,地球引力越小,地球上的生物個體越大;引力越大,生物個體就越小。而那時的地球引力,可能要比現在小很多。
  • 《山海經》異獸實力前五名,第一名吊打夸父,第三名如虎添翼
    文·段宏剛《山海經》是先秦時期由民間文人創作的一本奇書,也是記錄我國神話故事的最早版本,裡邊收錄了許多遠古時期的神話故事,同時,對遠古時期的歷史、地理、民俗、物產、祭祀、醫術等方面,都有比較詳盡的記述。
  • 《山海經》最強的五個異獸,個個本領通天。一方霸主
    猙在燭龍的身邊呆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並且受到燭龍潛移默化的影響,它的暴戾居然消失,直至再後來燭龍消失很久之後,猙才逐漸從鐘山中走出,尋找其主人燭龍的下落。不過這些年來,主人沒找到,猙卻幫助了很多人,成為人們口中的瑞獸。第四名:駁《山海經·西山經》:「又西三百裡,曰中曲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雄黃、白玉及金。
  • 《山海經》5大神獸,第3種能吞大象,第5種被英國滅絕
    《山海經》5大神獸,第3種能吞大象,第5種被英國滅絕。說起《山海經》大家都很熟悉了,對於裡面記載的傳說神話很多人都非常的感興趣,而裡面還記載了很多的奇珍異獸,奇聞異事等等,會引起人的興趣,也能擴大我們隊友藝術和古老神話的認知,讓我們更加的了解祖先的時代。
  • 你不知道的山海經異獸,這三隻巨蟒個個幹過泰坦巨蟒,還不來看看
    山海經異獸之肥衛在今天的西嶽華山,在上古時代被稱為太華山,這裡曾經生長著一種怪蛇,名叫肥衛,它身高數十尺,可以輕易地吃掉一頭大象。山海經異獸之長蛇古時候,有一座山叫做大鹹山,山中雖然寸草不生但是卻生產玉石,這座山長得四四方方,但是其中卻生長著一種名叫長蛇的怪蛇,它的身軀奇長無比,有八百尺長,並且它的身上還長著像是豬一樣的毛,據說這種蛇叫聲與眾不同,不似其他蛇類,它的叫聲如同古代打更的更夫發出的打更聲
  • 帶你看看消失的史前巨獸:恐象
    帶你看看消失的史前巨獸:恐象時間:2018-11-09 15:34   來源:未知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帶你看看消失的史前巨獸:恐象 恐象 是象的史前親屬,生存於中新世中期至更新世早期。恐象像現今的象,但鼻較短,而象牙則向下彎曲。
  • 神話故事:后羿苦鬥巴蛇
    它張口能吞整隻大象,大象在它肚裡慢慢消化,三年後才吐出象骨,巴蛇在湖中興風作浪,打翻船隻,吞食落水的人,它還伏在水邊襲擊行走的人。本來是綠波蕩漾,岸柳成份,鵝鴨成群.飛舟迎浪的美麗洞庭湖,現在成了人跡罕見的可怕地帶.  羿駕了一葉小舟在洞庭湖上尋找巴蛇,找了很長時間也不到它的蹤影。突然間湖心冒出了一座"小山",小山迅速地移動著。羿仔細一看正是巴蛇。
  • 愛吃會吃敢吃的廣東人,遇到山海經裡的異獸,恐怕也下不了口吧
    我們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但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定是蛇和象呢?這就要說到住在洞庭湖一帶的巴蛇了。據說這是一種極長的巨蛇,被黃帝的手下大羿斬殺後,直接變成了今天的巴陵。平日裡不吃兔子和鳥蛋,主食清一色是大象,嘿,看來和小編一樣不是素食主義者,是肉食動物啊!而且吃了一頭象之後,三年才會把象骨排出體外——你說它的消化道得有多長啊!
  • 3種雖然已經滅絕,但是有希望復活的遠古巨獸
    地球誕生至今,已經有45億年了,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地球上誕生過很多的生物,不過 由於種種原因,這些生物,絕大部分都滅絕了,它們死後,屍體被埋入了泥土裡,形成了化石,在多年以後,被人類發現,人類可以通過這些化石,可以大概了解到這些史前巨獸 ,生前的形態,還有生活習性,甚至隨著科技的發展,一些史前巨獸
  • 山海經中的十大食人異獸排行榜
    1、天狗《山海經》記載:「其狀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天狗是種像野貓而頭部白色的動物,並是御兇的吉獸,很可能是某種古代食肉的哺乳類動物,是真實存在過的。但後來演變成用來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將天空奔星視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變成了兇星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