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一念貪私,萬劫不復」,人心不足蛇吞象

2021-01-15 駿非詩情

我用一支筆,打開你心靈的枷鎖。

筆觸之間(圖)來自網絡

01

人只一念貪私,便銷鋼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汙,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一一一《菜根譚》

人只要心存一絲貪念,心地就會變得兇惡,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了。

自古以來,為了一己之私,而做出非人道之事的人數不勝數。

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死後,他的妻子呂雉,為了把姓「劉」的天下改成姓「呂」,不惜殺害了親生兒子,還把劉邦生前的寵妃戚婦人挖了眼睛,斷了手腳,做成了人彘。心腸之狠辣無與倫比,人說「虎毒不食子」,自私的人狠起來,連老虎都過猶不及。

呂后(描圖)來自網絡

02

貪慾之心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清朝大貪官和珅即使已貪得富可敵國,也還不停手,他有叫一句名言,赤裸裸看出他大貪的嘴臉,他說:「官是二個口,上面那張口沒吃飽,下面那張口就只有餓著」,他把自己凌駕於窮苦百姓之上,剝削著勞苦大眾的血汗,還感到自己理應所得。

世上之事皆有因果,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就如上述的劉邦妻子呂后,雖然憑專橫殘暴,一朝得勢。但最後她的家族還是被劉姓宗室所剿滅。

那個貪得前無古人的和珅最終何不如此,被嘉慶皇帝御賜一條白綾,結束了聊聊性命,萬貫家財頓時灰飛煙滅。在臨終前他寫了一首詩,可以看出他對自己一生的慨嘆,但為時已晚。他說:「五十年來幻夢真,今朝揮手謝紅塵…」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03

和珅居所(圖)來自網絡

有一句諺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個心有貪念的人,胃口只會越來越大,斂財的手段也會愈加膽大妄為 。

所以智典《菜根譚》作者說:人有貪念,就會使原本剛直的氣節變成柔弱偏激,使原本聰明的智慧變成昏昧,使原本慈悲的心腸變成狠毒,而原本純潔的人格也變成汙濁,結果敗壞了一生的人品,所以古人視不貪為修身之至寶,能夠做到,就能超凡脫俗度過一生。

老子塑像(圖來自網絡)

結束語

古語云:「不為物累,高風亮節」,名和利是懸在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有落下來的可能,我們只有把他們看淡,才是上道。

就像老子說過的一句話「恬淡為上,勝而不美」。過多的欲望,無盡的貪慾只能讓你陷入萬劫不復之中。

醒醒吧,在欲望中沉淪的人們。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即可刪除。原創不易,請勿摘抄)

本期話題:你對自私的人有何看法?歡迎下方評論區留言。

謝謝欣賞!

相關焦點

  • 「人心不足蛇吞象」中的「象」並不指大象,那指的是啥?
    我們在日常俗語中形容一個人非常貪婪時經常會用到這句「人心不足蛇吞象」,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其實「人心不足蛇吞象」本意並非如此,而且,這句俗語中的「象」起初並不指的是大象。那麼這句話的本意到底是啥意思呢?那我們就來看一看這句俗語的來歷吧!
  •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真正意思是什麼?
    「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 貪心不足蛇吞象
    貪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蛇吞象,這是一句成語,意思是太貪的人就是自取滅亡。
  •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西遊記中的蟒蛇精: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文/小宇愛健身導讀:西行路上一共有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會告誡人們一個道理,其中有一難的妖怪為蟒蛇精,在與孫悟空打鬥中,將孫悟空吞吃到肚子裡,最後被孫悟空的金箍棒破腹而出,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到頭螳捕蟬。
  • 人心不足蛇吞相
    ●張謹洲  「人心不足蛇吞相」這句俗語,出於一個神話故事。  古時候,有個皇帝得了怪病,終日惶恐不安,總覺得有人要行刺。太醫診斷是膽出了問題,經再三治療,始終不見效。
  •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指這個「相」,發生在古代的故事
    自古就有句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演變之後的俗語,最開始的時候在《山海經》裡看到的「巴蛇吞象」,是說人貪心不被滿足就會被自己的欲望害死。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當然這也是人們聽到的一個傳說。不過這很現實,人們往往會因為自己那貪婪地欲望害死自己。
  • 「人心不足蛇吞象」,蛇為什麼能吞下比自己大很多的獵物?
    2020-11-30 19:48:56 來源: 唐山微科普 舉報   有句俗語叫「人心不足蛇吞象
  • 人們常說『人心不足蛇吞象』故事的由來
    人們經常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來形容貪慾無止境、人心不知足,不知在幾百年前,有一個名叫「象」的人,家中十分貧窮,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裹體。為了維持生計,象每天都不得不到後山去砍柴,然後賣給鄰居們,以獲取毫釐之幣。又是一年飄雪時,天氣異常寒冷,可是象還是要和往常一樣到後山上去打柴。
  • 「人心不足蛇吞象」原來講的是這個故事,漲知識了!
    關於「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句話的意思,相信大家都十分的熟悉,而至於這句話的來源,有的人說是來源於《山海經》中「巴蛇吞象」的故事,還有人認為,這句話是來自這樣的一則故事。
  •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
    俗語裡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還是吞「象」?民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語:「人心不足蛇吞象,當了宰相謀皇上」。這句話常常用來比喻那些貪心不足,欲求毫無止境的人或者事。從這個典故的本源說,正確寫法應該是:「人心不足蛇吞相」。這裡的「相」指的是古代朝廷的高級官員——宰相,而典故裡的蛇,則是一個善良、感恩的形象。這個典故民間流傳有很多版本,但故事的梗要基本就是一個受傷的小蛇被人救治。但這個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修煉有成的蛇仙或者精靈,有一定的神通和異能。
  • 都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蛇能吃的最大動物是什麼
    蛇吞食過的大型動物雖然中國有諺語稱「人心不足蛇吞象」,但現有蛇類吞下一頭成年的象不太現實。
  • 重慶掌故 | 重慶民間諺語「人心不足蛇吞象」,說的就是「巴蛇食象」
    兩則均言食象的蛇為「青首黑蛇」,正是巴人的圖騰;晉人郭璞注巴遂山之蛇為巴蛇;戰國晚期,「巴蛇食象」令連才華冠世的屈原百思不得其解,在《天問》中發出疑問:「一蛇吞象,厥大何如?」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中記道:「巴,蟲也;或曰食象它(蛇)。」「象骨山,《山海經》云:『巴蛇食象』,暴其骨於此山湖旁,謂之象骨港。」《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象骨港在湖南臨湘縣西南30裡大江東濱。
  • 民間故事:貪心不足蛇吞象
    文/小松咱中國有句老話,叫「貪心不足蛇吞象」,意思是在形容一個人過度貪婪,最後遭了報應。今天小編給大家講的這則民間小故事便與此有關。故事大體講:一個富貴人家,見村裡有人得了寶貝也去照貓畫虎拿寶貝。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姑爺跪倒在地請求石門開恩,可那石門卻沒再打開過。後來,又有人生夠10個十個兒子,前來開石門,可那扇石門再也打不開了。結語:故事是小編聽老輩人說的,通過這些民間小故事,小編認為:做人要講究誠信,謊話連篇終究會失去信用。
  • 地獄少女:貪心不足蛇吞象,以怨報德,終將自食惡果
    地獄少女:貪心不足蛇吞象,以怨報德,終將自食惡果 一場宴會正在進行,紅女士自出場便受到所有人的追捧,她是一個知名演員,而且最近也有新劇即將排練上演,而在他身邊的一直跟隨著一個女孩,舉止也是頗為親密,二人也是時不時的低語。
  • 《安家》老洋房故事原型發聲:人心不足蛇吞象!
    老洋房舊照一家老老少少為了貪這房子的錢,決定每天都來這老洋房守著,阻礙龔先生賣房。看到這裡,其實我的內心是很複雜的,都說藝術源於生活,但生活往往就是市井的且人心醜露,但那些擔心結局不好的觀眾現在也可以安心追劇了。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這樣奇葩可惡的事情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留言討論哦。
  • 臺灣微雕家發表新作「最小黃金蟒蛇與蛇吞象」
    1月26日,臺微雕家發表的新作「最小『黃金蟒蛇』與 『蛇吞象』」。 陳逢顯 攝 中新網1月26日電 (記者陳立宇)為迎接2013農曆「蛇年」的到來,臺灣著名微雕家陳逢顯特雕刻新作一件,堪稱世界最小的「黃金蟒蛇」和展現俗語所說「蛇吞象」情景的精緻毫芒作品。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與魔就在這一念之間
    老陽按:要以禪宗而論,成佛就在一念之間,所謂一念成佛,這可不是說說,佛和魔往往就在一念之中,讓我們一起學習南懷瑾老師對此的開示。【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
  • 鄉土小說:貪心不足蛇吞象
    鄉土小說:貪心不足蛇吞象原創作品作者: 唐 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大海邊的漁村裡住著一對兒夫妻,男人叫海洋,女人叫蘭英。他們膝下無子。貪心不足蛇吞象。圖片來自網絡憋了幾天,賭癮發作的「象」,決定再求水蛇最後一次要點兒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