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不足蛇吞象」比喻某些人過於貪婪、貪心不足,強烈的欲望會導致災禍降臨到自己身上,並把自身毀滅。這句俗語原從成詞「巴蛇吞象」演變而來的,「巴蛇吞象」出自《山海經》,其文曰:「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意思為:傳說巴蛇生於南海,青頭黑身,長約800尺,能吞吃大象,吞下去要消化三年,然後把象骨頭吐出來,能用於治療人體的心腹疾病。
根據「巴蛇吞象」的演變,民間就有了相應的傳說,稱宋朝年間,有一貧困人家,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體弱多病,兒子三十多歲靠賣柴草為生。一日,兒子上山打柴,在草叢中救治了一條花斑小蛇,並將小蛇帶回家細心調養。在母子二人的精心護理下,小蛇傷勢痊癒,並逐漸長大。一日,小蛇被太陽一曬,變得金光閃閃,又粗又長,把母親嚇得昏死過去,小蛇急忙對兒子說:「在我身上取三塊小皮,用野草熬成湯,讓你娘服下」,兒子照做後,母親果然甦醒,母子二人感激涕零,兒子並感覺這條蛇非同凡物。
有一日,皇宮張貼告示,稱如有人能獻上夜明珠,就封官受賞。兒子聽聞後,就對小蛇一說,小蛇就將自己的一隻眼睛給了兒子,竟變成稀世的夜明珠。兒子拿到後獻給皇帝,果然被封為大官,並得到金銀財寶的獎賞。後皇帝再次下令尋找夜明珠,並許諾獻寶之人可獲丞相之職,兒子聽聞後,貪心又起,找到小蛇,小蛇無奈又將另一隻眼睛給了兒子,這樣兒子如願當上了丞相。忽一日,當朝公主怪病纏身,經御醫診斷,需千年蛇精的肝才能救命,皇上下詔,如有人能救治公主,封王侯,招為駙馬。兒子這個時候貪慾薰心,竟然又找到小蛇,要小蛇獻出肝,小蛇無奈張嘴叫兒子自己爬進去取,兒子爬進蛇嘴後,小蛇突然閉上了嘴,兒子就再也沒有出來了。丞相不見了,人們西處尋找,卻不見蹤影,最後家人判斷可能被蛇吞了。然後就傳出「人心不足蛇吞相」的故事,傳著傳著就變成「人心不足蛇吞象」了,後來人們以訛傳訛流傳至今。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為勸世名言,各個地方流傳的版本不盡相同,但都是勸人知足常樂,做人要有節制,不能貪得無厭,如果太過貪心,就會被自己的欲望反噬,最終禍害自身,毀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