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一個張姓的四川廚子,其祖上三代都是獵戶。家中傳著一本奇書,照著書上練,能夠抓風鼻嗅,就知道前面是什麼獵物。他曾經狩獵於邛徠山,此地號稱陰陽界。陽界地勢平坦而陰界極為險要,人跡罕至。
一天,他前往陽界狩獵,終日無所得,便行險前往陰界。走了約五十裡,天就要黑了,遠望見十裡之外的高山上有火光在燒,燒得山谷就像白日一般,怪風也跟著狂忽而至。老張抓著風到鼻子邊嗅,是書上沒有記載的,老張大為惶恐,急忙爬到樹頂上去看。
不一會兒火光就逼近了,原來是一塊大石碑,碑首鑿成猛虎形狀,光芒萬丈,燃照數裡。石碑能自己行走,見到樹下有人忽然躍起三四丈,好像要吞噬,幾乎碰到老張的身體。老張屏住呼吸不敢動彈,石碑漸漸向西南而去。正慶幸脫險,待它遠去,想要下樹,突然望見巨蛇千萬條,大的如車輪,小的也如鬥粗,遮天蔽日而來。
本以為自己會慘死蛇腹,但它們並沒有攻擊老張,皆騰空而行,離樹很遠,他待在樹上,沒有損傷。有一條小蛇飛行的稍低,從他耳邊擦過,痛不可忍。摸之,耳朵已經消失,血流不止。只見石碑還在前面,蹲在火光中不動,凡是蛇從石碑旁經過的,空中就有蛻殼落下來,如萬條白帶,只聽到吸食貪吮聲。不一會兒,蛇都不見了,石碑也走遠了。
老張直到第二天才敢下樹,但找不到回去的路了。途中遇到一個農民,自稱是這裡的山民,他告訴老張,那塊石碑是禹王碑。當年大禹治水,來到邛倈山,毒蛇擋道,大禹大怒,命庚辰殺蛇,豎立二碑鎮壓,發誓說:「你以後如果成神,世世殺蛇,為民除害。」
轉眼間四千年過去了,那兩塊石碑也已經成神。碑有一大一小,幸虧老張遇見的是小的,才能不死。大的出來,火燒五裡,林木都成灰了。兩碑都是以蛇為食,所到之處帶著隨行,所以蛇俯首被食,顧不上傷人。老張的耳朵已經中了蛇毒,出了陽界見日就會死去。
農夫給了老張治傷的藥,告訴了他回去的路。後來他改行在縣尉府當廚子,縣尉屠赤文奇於他少了左耳,他就講了這件事。
故事出自清代袁枚《子不語》「禹王碑吞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