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般數人,百計求名利。
心貪覓榮華,經營圖富貴。
心未片時歇,奔突如煙氣。
家眷實團圓,一呼百諾至。
不過七十年,冰消瓦解置。」

貪心,或曰貪得之欲望心也。《管子·七法》:「故有罪者不怨上,愛賞者無貪心。」 宋何坦《西疇老人常言·應世》:「各泯其貪心而安分守節,則何奪祿敗家之有?」
貪,《說文》:「欲物也。」《釋名》:「貪,探也。探入他分也。」《詩·大雅》:「貪人敗類。」《屈原·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王逸註:愛財曰貪,愛食曰婪。《墨子》:「貪於飲食,惰於作務。」非儒。《左傳》曰:「貪貨者而棄命。」
佛經謂「貪心」是所有法中的根本煩惱心所之一。貪是欲求五欲、名聲、財物等而無厭足的精神作用。「即於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汙之愛著心,引生五取蘊而產生諸苦。」所謂五取蘊,《雜阿含經》卷三︰「有五受陰,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愚痴無聞凡夫無慧無明,於五受陰生我見繫著,使心繫著而生貪慾。」《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釋雲︰「問︰色取蘊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嗔,或起痴,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受、想、行、識亦如是廣作分別。
貪心又作貪慾、貪愛、貪著。貪者貪婪,《成唯識論》曰:「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簡單的說,貪即是對世間五欲六塵的追求與執著。貪是貪婪,即不該取而取。
眾生自無始以來的貪心非常猛烈,對財、色、名、食、睡,皆是無止境的貪求。
佛在《百業經》中講過一個《給我吧》的故事,就是講述人心貪心之重:一日,世尊身披袈裟手持缽盂到城中化緣。有位施主供養世尊叫「拉達」的甘美食品,不遠處的婆羅門子見後立即飛跑到世尊前祈求:「給我吧!」世尊略作思索對他說:「你先說『我不要』,然後我再給你。」婆羅門子迫不及待地照說後就得到了世尊慈悲賜予的「拉達」。在一旁的給孤獨長者見狀立即勸說婆羅門子:「世尊圓滿一切功德,施主供養他的食物,凡夫是不能受用的。假若你將「拉達」還給世尊,我可以給你五百嘎夏巴涅。」貪心的婆羅門子聞言喜出望外,馬上將「拉達」還給世尊,高高興興地到長者家取得了五百嘎夏巴涅。
世尊化緣畢返回精舍,諸比丘請問世尊:「以何因緣此婆羅門子貪心甚重見諸食物皆說給我?為何世尊初時不給他,令說『我不要』後再給?唯願開示。」世尊告諸比丘:「此婆羅門子貪心甚重,千百世中無論見到什麼食物都說『給我吧』,從未說過『我不要』。我今日以此因緣讓他說一句『我不要』,待未來山王佛出世時,他將以此善根於山王如來教法下出家,證得阿羅漢果位。」
太虛大師在《人生佛學》一書中說:「但在平凡之人的眾生,要作一切事業,頂好自己先觀察一下,也就是古賢說的『三思而後行』。若能反省,就可以見到我們平常所有的心念,表現得最有力的,第一是貪心,一切的事情,大都是以貪心為動機的。貪心是為己為私的一種欲望,也就是佔有欲,想將非己所有的佔為己有。這種貪心也有深淺不同,約分數種:一、貪他人所有。二、貪現生富樂。三、貪來生福報。四、貪名流萬古。這是貪心所趣。」

對於「貪心」之表述,南師懷瑾先生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講錄》則有詳細講解。方寸之間,粗細蠲除,諸公可資參證:
「以一個貪心來講,狹義之貪,是貪飲食男女之間的愛欲;廣義之貪,是貪世間一切。所以無一不是貪,貪清淨也是貪,愛乾淨也是貪,總而言之,學佛是為求解脫,但是真解脫真難。
「『有貪心者,謂貪相應心,或復隨逐彼品粗重,如是由纏及隨眠故,一切染汙心,如應當知,以能對治纏及隨眠故,成不染汙。』『粗重』是貪心粗的一面。『隨逐』是貪上加貪,跟著貪去跑,這樣由纏(結使),愈纏愈堅固。還有隨煩惱『隨眠』,你睡的時候它也跟隨著你。睡的時候也有貪,睡的地方要舒服,也是貪,所以比丘者,頭陀行不三宿空桑。哪裡不可以過夜啊?有人貪那個位子好,有人換了床睡不著,這叫修行嗎?
「一切煩惱都會纏綿,隨眠煩惱最厲害,因為隨眠煩惱跟著你睡在一起,你還不知道,而且你還愛得要死呢!解脫不了的纏綿,使你永遠在昏迷中。『隨眠』這個名詞,翻譯得太好了,一切眾生根本煩惱貪等,隨時跟隨,隨眠煩惱也跟著。修行的人,一念之間被煩惱及隨眠煩惱纏走了,還要等善知識說你一頓你才了解,多昏頭啊!佛者覺也,要隨時有警覺性,要能夠醫治自己心理的毛病,也就是醫治纏綿及隨眠的煩惱。所以神秀的偈子是對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他是講修行的工夫。六祖講的是直接的見性,差別在這裡。真有了見地,做工夫還是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悟後起修,才把纏綿及隨眠煩惱修到徹底清除,不再染汙。」 (文圖/善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