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螢火蟲」

2021-02-25 緬甸之聲

今日匯率:中緬 1:208.7 緬中1:0.00479

生物發光現象廣泛地存在於各類生物中。在陸生動物中,能進行生物發光的物種多都屬於鞘翅目昆蟲(俗稱甲蟲),其中又以叩甲總科(螢火蟲及其近親)的物種最多。能夠生物發光的叩甲總科的物種大部分歸屬於「螢類」(lampyroid),包括螢科(Lampyridae)、光螢科(Phengodidae)、雌光螢科(Rhagophthalmidae),以及於2020年新建立的華光叩甲科(Sinopyrophoridae)。在螢類分支中,除最基部的華光叩甲科外,螢科、光螢科與雌光螢科的物種身體均較為柔軟,部分類群的雌性還具有幼態持續現象,也正因此使得這一類群的物種很難被保存成為化石。除螢科於白堊紀緬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層中有化石記錄外,其他類群化石此前尚未被正式報導。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助理李言達、副研究員蔡晨陽等,與捷克帕拉茨基大學、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中山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叩甲總科的新科——白堊光螢科(Cretophengodidae)。這一新類群的發現對於研究叩甲總科中生物發光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意義。1月20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研究人員在白堊紀中期緬甸琥珀(約1億年前)中發現了一枚保存較完好的阿扎白堊光螢(Cretophengodes azari Li, Kundrata, Tihelka & Cai, 2021)雄性標本(圖1)。白堊光螢的觸角具12節,呈雙櫛狀,與現生的光螢科相似。然而,白堊光螢的前胸腹板較發達,鞘翅完全覆蓋腹部,腹部可見腹板6節,與光螢科及近緣的雌光螢科均不同。根據其形態特徵,研究人員推測白堊光螢可能屬於光螢科+雌光螢科進化枝的基幹類群(圖2)。

白堊光螢的第1-3節可見腹板上具有一個淺色明亮區域,可解釋為它的發光器官,其位置與雌光螢科中的一些物種十分相似。這一發現表明發光的螢類進化枝至少在白堊紀中期就已發生了多樣化。在白堊紀,軟軀體叩甲的潛在捕食者(包括螞蟻、青蛙、早期鳥類等)發生了快速分化,研究推測,白堊光螢中的發光器官或許與抵禦這些捕食者有關(圖3)。

白堊光螢的發現也為這一類群的軟軀體化及生物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見解。華光叩甲科昆蟲的身體完全硬化,而螢類進化枝中的其餘類群身體都發生了強烈的軟化。白堊光螢的身體介於二者之間,處於中間過渡狀態,填補了這一演化上的缺環。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資助。南京古生物所方豔高級工程師提供了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技術支持,畫師楊定華繪製了復原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圖1. 白堊光螢(Cretophengodes azari)及其現生近緣類群光螢科與雌光螢科

圖2.白堊光螢科的系統位置

圖3.阿扎白堊光螢(Cretophengodes azari)的生態復原圖

相關焦點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的奇特甲殼類:體型特「巨大」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8-01-22 18:16 來源:澎湃新聞
  • 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奇特甲殼動物
    1月22日,中國、奧地利和加拿大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在維也納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琥珀中首次發現一種非常特別的甲殼動物——介形類(屬於甲殼類動物,也被稱為種子蝦或介形蟲,體型非常微小,通常為0.5至2毫米長)。
  • 中國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圖為緬甸琥珀中黃氏擬苔草蛉。 南古所 楊定華 攝中新網南京5月8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8日發布消息,該所王博研究員、史恭樂副研究員與中國農業大學劉星月教授研究團隊合作,從一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一類奇特的昆蟲幼蟲擬態苔蘚植物。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精子,距今1億年
    一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這些精子1億年前被永久保存在緬甸琥珀中的介形蟲體內。其大小可達介形蟲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被稱為「巨型精子」。研究發現,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這讓已知最古老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研究成果於9月16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部分人員參與了這項研究。
  • 植保學院劉星月教授從緬甸琥珀中揭示一億年前昆蟲擬態行為
    本網訊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昆蟲演化出不同的偽裝術。其中,昆蟲對植物的擬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憑藉這類擬態,昆蟲可以藏匿在植物中,避免被捕食者發現,同時也讓獵物很難察覺自己,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1/4) "← →"翻頁
  • 一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填補蜘蛛演化史空白
    【解說】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研究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長尾蜘蛛」——應氏奇美拉蛛,證實蜘蛛古老祖先存在長長的尾巴,填補了蜘蛛起源的關鍵環節。
  • 一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圖)
    中新網2月6日消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研究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蛛,證實蜘蛛古老祖先存在長長的尾巴,填補了蜘蛛起源的關鍵環節。
  • 億年前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拉爾斯·施米茨博士、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共同完成。
  • 科學家在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 比蜂鳥還要小
    【環球網科技報導】據外媒報導,在緬甸北部的一處考古遺址,研究人員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新恐龍的類鳥頭骨(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科學家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中生代時期恐龍化石,它的小尺寸使它比目前地球上發現的最小的活鳥還要小。
  •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一億年前古囓蟲被裹入琥珀 肚子裡全是花粉(圖) 2016-03-18 13:36:39來源:現代快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劉歡   顯微鏡下,琥珀裡的「採花賊」 黃迪穎供圖  它是一隻芝麻粒大小的蟲子。一億年前,太陽暖暖的,肚子吃得圓滾滾的它,曬著太陽閉目養神。
  • 【中國新聞網】一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圖為緬甸琥珀標本。楊顏慈 攝緬甸琥珀中怪物蜘蛛(Chimerarachne yingi)的生態復原。南古所 製圖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研究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蛛,證實蜘蛛古老祖先存在長長的尾巴,填補了蜘蛛起源的關鍵環節。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時間:2019-10-31 10: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化石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這個化石來自 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
  • 緬甸發現數億年前琥珀 定格蜘蛛捕食瞬間
    所謂琥珀就是指數千萬、甚至數億年前的樹脂被埋藏於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後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而更令一些琥珀價值連城的原因是它們有時恰巧在從樹木上滲出滴落時包裹住了一些小的生物,大多是昆蟲等,由於琥珀天然的防腐效果,這些小蟲子會被完整地保存起來,直到再度被人發現的一天。而日前美國科學家就十分幸運地在緬甸發現了一枚有數億年歷史的琥珀化石。
  • 中國科學家,在瘋狂的緬甸琥珀江湖淘寶
    通過這些穿越時空的精靈,古生物學家推斷,一億年前,緬甸琥珀形成時的生態環境是一片臨海的熱帶雨林。穿越回當年的時空,直徑數米、高几十米的松柏類樹木參天而立。樹木泌出的大量黏稠樹脂,會在慢慢滴落的過程中,沿途將各類生物「打包」收入囊中,再經過上千萬年的地質搬運和石化作用,最終,形成時光的膠囊——琥珀。
  • 一億年前琥珀中的「三叉戟」 揭示昆蟲長口器起源
    近日,科研人員通過對約1億年前白堊紀緬甸琥珀中昆蟲化石的研究,揭示了這類生物的長口器的起源。相關研究成果於2020年3月4日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
  •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關於蛇的祖先一直都比較具有爭議性,早在2018年的時候,由中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的科學團隊首次在琥珀當中發現了蛇類的標本,才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物種,讓我們對蛇的祖先有了初步的了解。那麼它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呢?緬甸一直是琥珀的高產區。
  • 交配後變琥珀,被封存1億年,科學家在其體內發現了巨型精子
    卻是一個在一億年前形成的琥珀,而且對它的研究,直接讓科學家對琥珀的認識提升到了決定生命演化方向的層次,到底是什麼情況?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了一個超大精子精子是有性生殖的雄性動物中最關鍵的遺傳物質攜帶者,它和卵子結合後能分裂形成胚胎,繼而發育成個體,在我們的印象中,精子總是數量巨大但個體尺寸很小,但在一塊來自緬甸的琥珀中卻發現了領科學大跌眼鏡的事實!
  • 交配後變琥珀,被封存1億年,科學家在其體內發現了巨型精子!
    但2020年9月份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刊》 B發表的一篇論文的研究對象,卻是一個在一億年前形成的琥珀,而且對它的研究,直接讓科學家對琥珀的認識提升到了決定生命演化方向的層次,到底是什麼情況?一億年前的琥珀中,發現了一個超大精子精子是有性生殖的雄性動物中最關鍵的遺傳物質攜帶者,它和卵子結合後能分裂形成胚胎,繼而發育成個體,在我們的印象中,精子總是數量巨大但個體尺寸很小,但在一塊來自緬甸的琥珀中卻發現了領科學大跌眼鏡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