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發現數億年前琥珀 定格蜘蛛捕食瞬間

2020-12-05 觀察者網

所謂琥珀就是指數千萬、甚至數億年前的樹脂被埋藏於地下,經過一定的化學變化後形成的一種樹脂化石,是一種有機的似礦物。而更令一些琥珀價值連城的原因是它們有時恰巧在從樹木上滲出滴落時包裹住了一些小的生物,大多是昆蟲等,由於琥珀天然的防腐效果,這些小蟲子會被完整地保存起來,直到再度被人發現的一天。

而日前美國科學家就十分幸運地在緬甸發現了一枚有數億年歷史的琥珀化石。最讓科學家們喜出望外的是,這枚琥珀中竟然完美保存了一隻蜘蛛在捕食一隻雄性寄生蜂的瞬間。從化石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蜘蛛正向已經被它牢牢控制住的獵物發動最後一擊,但這一幕卻被樹脂永遠的定格了下來,最後經歷數億年成為琥珀化石呈現在我們眼前。

琥珀化石將這隻蜘蛛捕食的瞬間永久定格

專家們推測,這枚琥珀形成的時間約在一億年前,而當時地球正處於侏羅紀時期,是恐龍活躍的時代。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教授喬治表示,這枚琥珀化石是目前發現的第一枚完整保存蜘蛛捕食的化石。這說明其對古生物學研究頗有價值,當然也具有著極高的觀賞性。

相關焦點

  • 億年前琥珀化石凝固蜘蛛捕食寄生蜂瞬間
    蜘蛛撲向寄生蜂的瞬間被琥珀凝固。  據外媒報導,日前美國科學家在緬甸發現了一枚億年前的琥珀化石,令人稱奇的是,化石中完整保存了一隻蜘蛛捕食寄生蜂的精彩瞬間。  據專家推測,這枚琥珀形成的時間約在一億年前,當時地球正處於侏羅紀時期,是恐龍活躍的時代。
  • 一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填補蜘蛛演化史空白
    【解說】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研究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長尾蜘蛛」——應氏奇美拉蛛,證實蜘蛛古老祖先存在長長的尾巴,填補了蜘蛛起源的關鍵環節。
  • 一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圖)
    中新網2月6日消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研究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蛛,證實蜘蛛古老祖先存在長長的尾巴,填補了蜘蛛起源的關鍵環節。
  • 【中國新聞網】一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圖為緬甸琥珀標本。楊顏慈 攝緬甸琥珀中怪物蜘蛛(Chimerarachne yingi)的生態復原。南古所 製圖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研究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蛛,證實蜘蛛古老祖先存在長長的尾巴,填補了蜘蛛起源的關鍵環節。
  • 緬甸琥珀中封存的遠古秘密:1億年前的蜘蛛長著長長的尾巴
    在1億年前,蜘蛛可是長著長長的尾巴。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領銜的團隊分別研究了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蛛,發現了上述情況。關於「應氏奇美拉蛛」(Chimerarachne yingi)的名字來源,王博解釋稱,chimera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的怪獸奇美拉,反映出新物種所具有的多類蛛形綱生物特徵混合在一起的特點;arachne意為蜘蛛。種名yingi則來源於琥珀化石標本提供者應嫣靈女士的姓氏,應女士提供了四塊化石,包含著四隻蜘蛛。
  • 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
  • 白堊紀琥珀中發現2個蜘蛛新物種
    25日,本報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處獲悉,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並基於這兩個新種建立了兩個新科——氈蛛科和巨蛛科。    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緬甸的克欽琥珀是非常著名的化石寶庫,裡面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
  • 江蘇科學家發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琥珀化石定格完美細節 長尾構造...
    ,證實遠古蜘蛛曾有"長尾",為蜘蛛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關鍵證據。此次發現的蜘蛛化石保存於一億年前的四塊緬甸琥珀中,雖然長度只有3毫米左右,但完整度極高。在蜘蛛身上發現的細長尾須,令研究人員非常驚喜。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先前的理論認為這類帶尾巴的蜘蛛,大概在2.5億年前就滅絕了,但是令我們想不到的是,在一億年前,也就是說是大家認為它滅絕了以後,
  • 中美科學家發現最古老蛙類琥珀 現億年前新物種
    原標題:緬甸「蛙類琥珀」現億年前新物種  中美科學家發現四件中生代白堊紀時期蛙類琥珀化石,其中之一被鑑定為全新蛙類物種  在遙遠中生代的緬甸叢林中,生活著和現代完全不同的物種,它們或在水潭或在陸地繁衍生息,直到湮滅。
  • 科學網—1億年前草蜻蛉幼蟲是蜘蛛天敵
    本報訊 蜘蛛因是可怕、驚悚的噩夢刺激物而出名。不過,在約1億年前,一隻幼小的昆蟲卻讓蛛形綱動物夜不能寐。研究表明,特化的適應能力使這些處於幼年期的昆蟲成為殺死蜘蛛的機器。 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被封存於琥珀中的現代草蜻蛉「前輩」。這些又長又瘦的飛行者擁有輕飄飄的紋理狀翅膀,生活在緬甸北部胡康河谷的森林中。該發現可追溯至約1億年前的中白堊紀時期,並且同時含有年幼和成年草蜻蛉。不過,年幼者脫穎而出。食蛛長足蛉(圖右)的幼蟲在整體體型上和蛆蟲類似,但擁有瘦長得驚人的腿。
  • 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了解到,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並基於新物種建立兩個新科,研究結果已在學術期刊《動物分類學報》英文版發表。據了解,白堊紀是陸地生態系統進化的重要地質時期,也是蜘蛛進化的重要階段。緬甸克欽琥珀蘊含大量保存完好的晚白堊紀無脊椎動物,包括多種多樣的蜘蛛種群。
  •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博、黃迪穎研究員分別領銜的兩個團隊,各自對一種1億年前的奇特遠古蜘蛛:應氏奇美拉蛛展開研究。這種新發現的遠古蜘蛛讓人類發現,蜘蛛的古老祖先長著尾巴,這為了解蜘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 白堊紀緬甸琥珀脈翅目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副教授劉星月關於白堊紀緬甸琥珀脈翅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該研究為深入理解昆蟲捕食行為的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科學例證。 劉星月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美國堪薩斯大學Michael S. Engel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重慶三峽昆蟲博物館的張巍巍先生及美國加州州立無脊椎動物標本館Shaun L. Winterton研究員等也參與了部分研究。
  • 【新華網】科研人員從琥珀中發現兩蜘蛛新科
    語音播報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了解到,科研人員從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兩個蜘蛛新物種鋸氈蛛和扁巨蛛
  • 南京「科學俠」揭秘:1億年前「怪物蜘蛛」長尾巴
    2月5日上午,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近日,該研究所王博、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分別獨立研究了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蜘蛛,證實了蜘蛛古老祖先長著長長的尾巴
  • 一億年前琥珀中現神秘「長尾蜘蛛」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通過研究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蛛,證實蜘蛛古老祖先存在長長的尾巴,填補了蜘蛛起源的關鍵環節。
  • 南京古生物所發現菊石琥珀
    供圖: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億年前,緬甸熱帶海濱的某一角落,40多個生物個體「抱團」而聚,凝結成一個瞬間場景,最後以一枚琥珀的形式,留存至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一枚緬甸琥珀中發現距今1億年的化石集群,其中的「菊石」是生活在白堊紀的頭足類動物,在白堊紀末期就已滅絕,與現在的保護動物鸚鵡螺、烏賊等是近親。該項研究成果5月14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中科院發現:1億多年前,蜘蛛竟然有長長的尾巴
    今年2月,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和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在同一期的英國《自然》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上「背對背」發表兩篇論文,報導了各自在緬甸琥珀中發現的1億年前的神秘「長尾巴蜘蛛」——應氏奇美拉蛛。這種蜘蛛長得還真跟現代蜘蛛不太一樣。
  • 科學家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世界最古老動物精子,距今1億年
    一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動物精子,這些精子1億年前被永久保存在緬甸琥珀中的介形蟲體內。其大小可達介形蟲整個體長的三分之一,被稱為「巨型精子」。研究發現,介形蟲利用巨型精子進行有性生殖的行為在一億年前就已存在,這讓已知最古老的動物精子記錄提前了至少5000萬年。研究成果於9月16日在線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會刊—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部分人員參與了這項研究。
  • 穿越地雷密布的火線,深入緬甸礦區,真學霸邢立達把古生物搬上網
    有隻蜘蛛慢慢沿著樹幹向下爬,想把小蒼蠅當作一頓美餐吃掉。蜘蛛剛撲過去時,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幹上,把蒼蠅和蜘蛛一起包在裡頭。松脂不停滴落下來,最後積成一個松脂球,把兩隻小蟲重重包裹在裡面。滄海桑田,松脂球變成了化石。蜘蛛捕食蒼蠅的那個瞬間,就這樣凝固在地球生命演化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