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美國大片裡的「蜘蛛俠」不僅滿腔正義,更是身手利索,無懼於各種高難度攀爬,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研究卻發現,「古老蜘蛛」或許並沒有想像的「敏捷」,它曾帶有長長的尾巴,是在不斷地進化中才將尾巴「甩」掉的。
2月5日上午,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近日,該研究所王博、黃迪穎分別領銜的兩個國際科研團隊,分別獨立研究了保存於1億年前緬甸琥珀中的「怪物蜘蛛」——應氏奇美拉蜘蛛,證實了蜘蛛古老祖先長著長長的尾巴,這項研究填補了蜘蛛演化史的空白,為科學家了解蜘蛛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2月6日,這兩項成果以背靠背論文的形式同時發布在英國《自然》(Nature)雜誌子刊《自然——生態學與進化》(Nature Ecology&Evolution)。
作為自然界的「歷史學家」,琥珀常帶著我們乘上「時光機」往返歲月長河。這一次,琥珀為我們「定格」的是一隻來自於一億年前白堊紀時期的「蜘蛛」,科學家在這隻3毫米長的古老蜘蛛上意外地發現,它竟然有一條細長的尾須,超過身體的1.5倍長,具有70多節,每一節都有一圈細長的剛毛。
黃迪穎領銜的科研團隊對應氏奇美拉蛛的生態復原圖
應氏奇美拉蛛的復原圖(楊定華繪製)
「長尾蜘蛛」復原圖。
古老蜘蛛的「尾巴」並非「雞肋」,王博認為,因為尾巴是筆直的 ,不能隨意擺動,也沒有毒腺,因此可能屬於感知器官。「包括尾巴上的很多毛,都具有感知作用。」王博推測,蜘蛛尾巴應該是用於感知後部的環境和氣味等。
標本
「這一『怪物蜘蛛』化石呈現了蜘蛛基幹類群的關鍵特徵,為了解蜘蛛的外形、紡絲器和觸肢器的進化過程,提供了關鍵證據。」王博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學界認為蜘蛛起源的關鍵化石應該在石炭紀或者更古老的地層中發現,這些化石的出現對現有的蜘蛛定義提出了挑戰和驚喜。
王博用「相當於在現代發現了侏羅紀恐龍」來形容發現這隻「古老蜘蛛」的價值和意外,這一保存了「長尾巴蜘蛛」的琥珀,讓科學家通過非常真實的方式回顧過去,也為我們更完整、準確地了解蜘蛛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依據。
科學家在探索物種起源的過程中,「答案」總是在路上,他們的不同看法,恰恰體現著人類探尋科學的珍貴和有趣。
對於此次藏身琥珀的一億年前的「怪物蜘蛛」,王博和黃迪穎的團隊在其「分類」上有著不同的解讀。王博的研究團隊為這一蛛形綱建立一新類群——應氏奇美拉蛛;而黃迪穎的團隊則認為,其祖先可以追至在美國紐約的泥盆紀(距今約3.59—4.19億年)地層中發現的碎片化石「Attercopus」,因為它們都具有蜘蛛具有的螯肢構造及長長的尾須,黃迪穎團隊認為這隻「怪物蜘蛛」屬於蛛形綱的一個滅絕目——烏拉爾蛛目。
相同的是,兩個團隊的研究都認為,這些來自一億年前的「怪物蜘蛛」,彌補了蜘蛛演化的重要一幕,通過對琥珀中長尾蜘蛛的構造細節的認識,讓科學家對蛛形綱的系統發育進行了重新解讀,揭示了具有紡絲器和特化的須肢並非屬於非常進步的特徵,而原始蜘蛛的細長尾須逐漸退化,至今仍殘留在節板蛛中,為一個短小的突起,也就是「臀板」。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吳紅梅 通訊員 盛捷